“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今日9號,你的花唄還了嗎?


還記得每個月9日,被花唄賬單支配的恐懼嗎?

儘管工資永遠漲不過支出,賺錢的能力比不了膨脹的慾望。

但馬雲的大手筆,總能讓我們在產生消費衝動時,順帶產生幻覺:

“買得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前不久花唄推出還款日調整,讓很多用戶舒了口氣。

這回,發工資的日子,終於能和還花唄的日子同步了。

“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可惜即使花唄已經貼心至此,但透支的依然是自己的血汗錢。

就在剛剛,有朋友在微信群裡,長嘆了一口氣:

“唉,終於發工資了,這個月工資全還花唄了。”

我隱隱替她捏把汗。

她當下的生活小資且幸福,穿著新款的衣服,用著新款的手機,揹著輕奢的小包,打卡各種網紅店……

可她有一屁股債,存款為零。

一旦出現急需用錢的情況,她只有找好友借,或者用信用卡拆東牆補西牆。

朋友一時可以救急,但往長遠看呢?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買單。

我想,這就是花唄以及其他提前消費的弊端吧。

它慷慨的給予你當下的幸福,卻無法保障你的未來。

1


說起花唄,最有發言權的是90後。

早在2017年,就有支付寶統計的數據顯示,近4成90後將花唄設置為首選。

“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我也曾經使用過花唄,起初即時消費帶給我滿足,我樂不思蜀。

但我也染上了衝動消費的習慣,花錢一時爽,事後望著賬單後悔得不行。

後來,我選擇關閉了花唄,那以後也確實輕鬆地攢下了錢。

而有些人的花唄被強制停用,因為他們透支的錢,已經無力償還。

和大家分享2組蠻有意思的數據。

第一個是,支付寶2018生成的數據顯示:

  • 月入5000的年輕人,比月入2萬的更敢花。

工資沒上去,消費水平倒是向更高看齊。

第二個數據,是匯豐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

  • 90後人均負債12.79萬元,負債是月收入的18.5倍。

在所有的消費貸款人群裡,90後佔比最高。

這些債,有人東拼西湊,四處借錢,甚至在父母的幫助下才還清。

花唄、借唄、白條、信用卡……

這些透支消費給了人們高於薪資的額度,讓人可以快速提升生活水平。

那些平日裡想買又嫌貴的奢侈品,電子產品,手辦,化妝品……

在分期的誘惑下,似乎唾手可得,咬咬牙也就買了。


“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甚至於,當你消費之後,花唄還會進一步提升你的額度。

還款週期長,利息又不高,很多人就走上了依賴花唄的超前消費之路。

截至2018年,螞蟻花唄借出的錢已經超過3000億

也許在你的身邊,就藏著一個被花唄毀掉了的年輕人。

他們表面光鮮體面,背地裡卻負債累累,透支了未來的幸福和安定。

“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2

慾望當前,誰都可能被一時衝昏了頭腦。

而那些誘惑下依然能夠保持清醒,理智消費的人,自然會收穫更穩定的未來。


就比如,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有些人不用花唄,是因為他們寧願選擇努力掙錢,也不願染上對花唄的依賴。

想起我大學時的一個室友,總能把財務狀況規劃的很好。

大一時對攝影感興趣,看上了一款單反,而生活費3000的他負擔不起。

於是他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目標是得到獎學金。

閒暇時我們都宅在宿舍與外賣和綜藝節目為伴,他卻選擇去打工掙錢。

一學期的努力下來,他真的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單反相機。

“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起初有人笑他死腦筋,覺得他完全可以先用花唄分期買下單反,再慢慢還。

後來卻漸漸明白了,慾望當前,有人只知道一根筋去得到即時滿足。

也有人化慾望為動力,鞭撻自己去前進,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種懂得延遲滿足的人,也許一時辛苦,一時看不到收益。

但從長遠的角度說,他們才是真正掌控生活的贏家。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曾經設計了一個名叫的“棉花糖”的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了數十名小朋友,帶他們去小教室裡坐著。

小孩子們面前的桌子上擺放著棉花糖和糖果,這對她們來說是極大的誘惑。


“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只要孩子們願意等待一段時間再吃糖,就能得到多一塊糖果的獎勵。


有孩子忍住了,也有孩子趁著研究人員離開的間隙吃掉了糖果。

跟蹤調查顯示,那些忍耐的孩子,未來的發展更容易成功。

他們就是延遲滿足的受益者,自控力更強,也能更好地掌控人生。


無法抵制誘惑,是當代人諸多痛苦的來源之一。


如果把花唄比作擺放在你我面前的棉花糖,我們是否能勸誡自己:

不要沉迷於即時得到快樂的漩渦,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真正滿足。

不要因唾手可得而揮霍無度,開源節流,合理消費,才是王道。


畢竟沒有人能只活在當下,我們更需要兼顧未來。


3


還有一些人之所以不用花唄,是因為他們真的不需要。

在我身邊,有些90後年紀輕輕,就很好地提升自己,把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收入也水漲船高,他們當然不需要借貸消費。

也有不少90後,消費觀提前向父母長輩們看齊,他們能省則省,不用花唄。

也許有人覺得,在該享受的年紀,對自己斤斤計較,太傻了。

但已經有很多年輕人身體力行地走在省錢的路上了。

想起美國最近興起的“FIRE運動”,旨在讓年輕人實現財務獨立,提前退休。

參與其中的年輕人,賺得也不少,卻過著極簡的生活。

迅速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靠4%的大額理財收益,實現財務自由。

少買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少做一些無用的購物;

卻能換來35歲攢夠存款。在別人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中,夾縫裡生存時,

他們卻可以選擇繼續工作,也可以炒掉老闆,全看自己心情。

“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你被你擁有的東西奴役了”


又想起那個霸佔熱搜榜的“日本最省買房女孩兒”。

她從18歲開始勵志省錢,每個月的工資大多存進銀行,吃穿用度都盡力省錢。

33歲那年,她坐擁3棟樓,每個月光收租就能收到將近兩萬塊人民幣。


日本上班族正常月薪,都沒有她僅靠房產收到的收益多。

而她已經過上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混吃等死的生活。

“那些從來不用花唄的年輕人”


我知道,這些案例未免極端。

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既做不到省錢至此,也不希望苛刻對待自己至此。

但對自己財務狀況的掌控,確實是擺在所有年輕人面前的課題。

從信用卡不再透支,不再把工資全部投入給花唄,不再打白條開始……

逐漸合理規範自己的財務,實現屬於自己的財務自由吧。

我相信,用花唄的人,未必是放縱慾望。

時下很多年輕人選擇先用花唄消費,然後留下當月餘額去理財。

但那些因花唄、信用卡、白條甚至於校園貸而揮霍無度的年輕人們:

你是要一時的快樂,還是要一世的快樂?

你要掙錢的速度,趕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還是要欠下債務,害年邁的親人替你操心?

我想,先學會控制慾望,才能有餘力去保護想保護的人。

只有真正規劃好人生,才算真正地擁有了快樂。

畢竟,在未來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不再需要為錢而焦頭爛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