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圈裡的“零排放”:綠色畜牧助力鄉村振興

豬圈,給人的印象是臭氣熏天,蚊蠅橫飛。在宜都市五眼泉鎮荷葉溪村,養殖戶另闢蹊徑,為豬圈進行了一場改造,豬崽們住上乾淨整潔“新房”的同時,產生糞便、尿液實現了零排放,生豬養殖轉型升級已經變成現實。

橘林環繞,草木叢生,順著小路驅車而上,黃澄澄的橘子和滿目的綠色植被讓人難以想象,道路的盡頭便是500畝標準化生豬養殖場所在地。11月30日,記者來到宜都恆英普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花園式的綠色景觀,整齊排列的三棟藍頂白牆的豬舍,站在廠房外,幾乎聞不到養殖異味。

2016年,“恆英普”在荷葉溪村建場,去年正式投入使用。為改變傳統粗放養殖模式,實現養殖方式升級,公司下足了功夫。自動給料、自動控溫、自動保暖降溫等一系列自動化養殖技術,讓只有7名員工的養殖場年出欄生豬可達5000頭以上,年利潤約60萬元。

過去養豬方法比較傳統粗放,生豬養殖糞汙處理不及時是農村環境汙染的原因之一。場長楊德研介紹,為改變粗放養殖模式,變廢為寶,今年9月4日,該場引進的生物製劑定時噴霧降臭設備安裝完畢並試運行,有效減少了養殖異味。同時,養殖場內已建有1400立方米的異位發酵床,豬場糞尿再也不會直接流入田間地頭,而是先排入三個長60米、寬5米、高1.6米的發酵槽中,在微生物發酵菌的分解作用下,一天可消耗12噸糞汙,有效化糞為肥,實現養殖糞汙零排放。

豬糞得到循環再利用,不僅讓養殖模式得以改變,更為生態環保探索出新路徑。“我們還建有150立方米的沼氣池。”楊德研說,為了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我們免費為農戶接通管道輸送沼氣,配發沼氣灶,村民們使用清潔能源的觀念慢慢形成了,環保意識也越來越高了,現在已有20戶用上了沼氣。

在荷葉溪村,昔日農村“燒柴煮飯煙燻眼,糞水蒼蠅滿庭院”的面貌早已不見,“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環境得到保護—農業實現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循環發展模式已然形成。

楊德研說,未來他們計劃加建兩棟標準化豬舍,到那時將實現年出欄生豬一萬頭。同時他們還將進行有機肥深加工,通過烘乾、殺菌、二次發酵,包裝上市,為豬場盈利貼上新“膘”。

本報記者 李陽 本報通訊員 隋士元

①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湖北宜都網”的所有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湖北宜都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同意不得隨意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同意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湖北宜都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稿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湖北宜都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週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湖北宜都網聯繫。

④通訊員應對所投稿件擁有合法著作權,不得上報虛假新聞,不得抄襲他人作品,各通訊員要對稿件的真實性負責;通訊員向本網所投稿件一經投送,即表明作者已同意將該作品的使用權授予本網,且本網有權對通訊員來稿進行刪減或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