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的电影生命《霸王别姬》(1)

《霸王别姬》

FarewellToMyConcubine

导演:陈凯歌

主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

首映:1993年1月1日

张国荣的电影生命《霸王别姬》(1)

《霸王别姬》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张国荣对我来说,也不仅仅是一个艺人。正如有些原本普普通通的事情,发生在合适的空间,合适的时机,就成为生命中深刻的烙印,永远永远挥之不去。

第一次遇见《霸王别姬》,是在1992年,我大学二年级,在《大众电影》的边角见到一条寥寥数字的新闻:“电影《霸王别姬》开拍,张丰毅扮演霸王,张国荣反串虞姬,巩俐扮演菊仙。”《霸王别姬》这出京戏我是知道的,但“菊仙”是什么人物却闻所未闻,想来既然有张国荣这位香港歌星出场反串,一定是一部装神弄鬼的搞笑片,加进个把“菊仙”、“梅仙”之类的花妖不是什么奇事。那时候作为大陆北方人,我对张国荣的了解也极其有限,虽然初中阶段就听得满街的男孩子大唱“Thanks,thanks,thanks,Monica……”但谁知道原唱是他呢,就算知道了,又如何会喜欢那么轻佻的歌,他的照片我也早就在杂志上、贴纸上、音像店的广告板上见过,但是那清秀白净的形象,也实在不是我的“那杯茶”。

老祖宗告诉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放在张国荣身上要反过来:“眼见为虚,耳听为实。”某一天,同宿舍的女友买了一盘张国荣的磁带,就是名为《英雄本色》的那盘引进版。磁带的封面是年轻的张国荣最俊美的照片之一,但是再俊美的照片也没有他的声音对我的震撼力大,当我无意之中听到那一首《倩女幽魂》,实在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长相这么柔嫩的一个人竟然有这么沧桑醇厚的声音,令我对这个“奶油小生”刮目相看!同一年,令我刮目相看的还有《霸王别姬》:杂志上刊出了《霸王别姬》的剧情介绍,读了之后,如雷轰顶。一个对艺术迷恋,对爱情专注的人,终生代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追寻着不爱自己的爱人和遗弃了自己的事业,历经末代皇朝,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新中国,文化大革命……五十多年的风雨人生,沧海桑田,最后在圆梦之际,一把古剑告别红尘……这么波澜壮阔,凄美迷离的故事,居然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真是让我激动万分,滔滔不绝地把剧情讲给当时正在上高中的妹妹听,预言这部电影一定会精彩绝伦,公映的时候一定要看,一定要看。

《霸王别姬》正式公映的时候,在我们学校里连放了四场——几乎相当于全校五千名学生每人都去看了一遍——创下了本校剧院最高票房记录。当时我还不知道这部电影在校外,在国外的轰动效应有多大,我只记得它在我心里的轰动效应。永远都不会忘记小豆子在虞姬故事里潸然的泪,不会忘记蝶衣舞台上的风姿,师哥背影后的寂寥,不会忘记他在监狱中颤抖的双手,法庭上蓦然回首的面容,戒烟时的无助,风雨之前的纯真,熊熊烈火中煎熬的灵魂,光影交错间彻悟的一笑……一部电影可以慑人到这种程度,表演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可以如此之大如此之强,是我以前在国产电影中很少感受到的。我开始留意这部电影的有关报道、花絮,到处搜寻原著小说。当时《霸王别姬》这本书并没有在大陆出版,先后买到的都是李碧华的其他作品:《生死桥》、《川岛芳子》、《青蛇》、《诱僧》……华美、凄厉、醉生梦死的风格使我彻底成为李碧华的迷,一本不落地买来详阅,收藏。

很久以后,当我又将电影看过若干次之后,终于买到了《霸王别姬》的原著。相比之下,原著比电影更加细腻,但是没有电影的大气磅礴,也缺乏那种文化和历史的纵深感,个别细节上甚至有些流俗。个人以为,如果说电影《霸王别姬》能够得一百分的话,原著只能占五十分,陈凯歌的导演为其添加了三十分,张国荣的演出至少再加十分,成就了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片。当年,《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报道遍地开花,视线主要集中在陈凯歌、巩俐和张国荣身上,尤其是张国荣,作为一名不太被内地重视的香港演员,近乎完美地演绎了一个如此高难度的角色,受到了前所未闻的赞誉和关注。

我们都知道,在那一届的戛纳影展上,张国荣仅因一票之差与戛纳影帝的桂冠失之交臂,这一票对他的后半生有极大的影响,但是,《霸王别姬》为他带来的已经是意义非凡的转变。在《霸王别姬》之前,他虽然拿到了香港影界的最高荣誉——金像奖影帝,但更多地是一个电影明星,一个充满港味的文艺小生;《霸王别姬》之后,他才逐渐升华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霸王别姬》使他的视野豁然开朗,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第一次与大陆精英级的影界班底合作,第一次深入了解内地,见识了另一个社会的另一种人生,第一次打入国际电影节并且一举震惊世界影坛……这个机会是许多香港影星至今都没有得到的,他本人也完全没有浪费这个机会。《霸王别姬》的剧组成员形容他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取新鲜的知识,没有他的戏份时也按时到片场去看别人工作,每天拍摄之后都缠着别人带他去看京戏、拜见名师、逛胡同、参观博物馆,在戛纳电影节上抓紧一切机会与同行切磋交流……大家都惊叹一个香港明星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和优雅品位,香港影界也发现他们的荣少的学识和胸襟与从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另外,《霸王别姬》的成功使他的演技得到无可置疑的承认,日后他在经历多次提名影帝而落榜的打击下仍然能够神采飞扬、充满自信,或许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张国荣的电影生命《霸王别姬》(1)

1995年,我的妹妹考上大学,也来到了我在的城市。那时候我已经毕业一年,没有宿舍,睡在公司会议室里。同事们都很同情我,但是在我心里,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回忆,因为会议室里有电视机、录像机,一年的时间里我和妹妹每个周末都要借四、五盘录像带彻夜观赏。第一周,妹妹想借《霸王别姬》来做为开张电影,我说,借盘喜剧吧,来一个快乐的开端。音像店的老板向我们推荐热门电影《花田喜事》,拿出来一放,居然也是“程蝶衣”作品!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开心至今犹在脑海,更加难忘的是片中高柏飞与周通对峙的一幕,张国荣的面部特写,俊朗、端凝,风采逼人,在此之前我们并不知道,他竟是这么英俊的,与通常照片中甜得发腻的秀丽模样天差地别!

第二周我们借了《霸王别姬》,高柏飞又蜕变为那个倾国倾城的程蝶衣,在深夜里黑暗的会议室中,在光影交错的荧屏上,凄冷地徘徊,舞动,游离于红尘之外,也带着我们的灵魂远离了世界的喧嚣。第三周我们借的五部电影里,有一部是《金枝玉叶》,又是张国荣的作品,又是与高柏飞、程蝶衣全然不同的一个角色,那个音乐人符合我对一个男人的所有梦想:才华横溢,专业上的权威,艺术气质,率性,纯真,执着,英俊,高贵,优雅,幽默,亲切,善良……当他在林子颖身边弹起钢琴,悠然吟唱,我说,林子颖没可能不爱上这个人,谁会不爱上这个人?第四周我们借的电影里有《白发魔女传》,第五周,我们借了《东邪西毒》……

喜欢上他,实在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发现他的好,我们甚至不是专门找他的电影看,我们只是很幸运,怀着对电影的喜爱在最有条件尽情看电影的岁月里遇上了电影事业进入黄金期的优秀电影人。那几年,香港影业繁花似锦,离开歌坛束缚的他肆意盛放,佳作层出不穷,音像店的畅销榜上总有他的名字,每一部作品都不会让我们失望。我们溯本追源,开始寻找他早期的作品,《鼓手》时期的青春美少年我们并不喜欢,但是《胭脂扣》的风华,《倩女幽魂》的纯朴,《纵横四海》的英武……总是让我们忍不住一遍一遍地倒带,一遍一遍地定格,一遍一遍地欢喜赞叹。

那个秋天,《宠爱》上市。对他本人的经历并不十分关注的我们,不知道这张大碟在他艺术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不知道这张碟对等他开口等了五年的歌迷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这张碟收录了我所喜爱的好多电影的主题歌,当然是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今生今世》、《追》、《红颜白发》……曲曲直撼我心,只有《当爱已成往事》让我略感失望。我听得出来他对这首歌的用心,喜欢歌前加插的那句嘹亮悠远的京戏,但是听惯了李宗盛和林忆莲的抵死缠绵,我不能接受他的淡漠。我和妹妹闲话,说,也许,毕竟他已经年近四十,多半是唱不出那样的激情了。不知道他在年轻的日子里,有没有那样地激情过?还是一直都是唱轻淡的情歌?《Monica》那样跳跶的舞曲,算情歌吗?

我想我们是命中注定会成为他的迷,一路走来,我们总是能在最容易被打动的时刻遭遇他最为美丽的瞬间。《宠爱》听到烂熟之时,我们在一家小店里遇见了《张国荣告别演唱会》的磁带。当时并没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我只是想,也许值得一买,听听他年轻的声音。买到手里,在路上我就和妹妹一人一只耳机听将起来,听得面面相觑,惊为天人。原以为《宠爱》已经是最好,原来不是,原来他曾经好到这个程度,他曾经这样地被人们宠爱过,曾经给过人们这么美好的东西!不过这盘磁带好像有质量问题,《风继续吹》那首,中途时断时续,是怎么回事?回到家里仔细一听,原来是他哭了。……我们屏着气,残忍地,一遍一遍听着他哭,听着观众们不舍的狂呼,随着他们,心潮翻涌,黯然长叹。我和妹妹说,如果能看到现场,真愿不惜任何代价!那会是怎样一个动人的场面啊!

张国荣的电影生命《霸王别姬》(1)

两星期后,我在新华书店闲逛,一片嘈杂之中,听见了《风再起时》的前奏。循声而去,在音像区的大屏幕电视上,看到了走过拥挤的人群,正在踏入红磡大门的张国荣!乐声渐隐,一身黑袍的他从舞台中央升起,缓缓唱出:“为你钟情,倾我至诚……”天哪,这是《告别》,是《告别》,是在放《告别》的影碟。我立刻跑下楼去给妹妹打电话。当时我们没有传呼机,没有手机,妹妹的宿舍里也没有电话,要找她只有打到她们学校宿舍楼的楼下去,十次有八次都只能留口信,很难找到她本人。而这一次,电话铃只响了一声,就有人接了起来,随口念叨了一句我办公室的电话号码……是妹妹,正要给我打电话。

我只说了六个字:来书店,看《告别》。

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留下那一幕:两个女生,搭着肩膀,一动不动,站在喧嚷的书店里,一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看电视。我们看到了一个最美丽的人最美丽的风华,从此神魂颠倒,万劫不复。我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下了《告别》,那盘一直找不到机器来放的LD影碟。我们开始买他所有的磁带、唱片、电影、写真……买书,买杂志,上网,看关于他的访谈,介绍,新闻旧闻。和所有喜欢他的人一样,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个人一直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知道得越多越发现他的好,谁也别想靠了解他来厌憎他,越是接近,越是无法抽身。我们重新看了《霸王别姬》,更多地注意了张国荣的演绎,看到了他微妙的眼神,丰富的肢体语言,入骨的妩媚,自然的风流,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他实在是太天才,而且,太用心,陈凯歌说,张国荣是最好的演员、艺术家,电影的上半段是他在指导张国荣表演,到后半段,基本是任由张国荣自己表演了。而张国荣总说自己没有刻意展现过什么演技,他只是在演绎每一个角色时都把自己代入到角色本身,一切从角色出发,自然而然地就知道该怎么做。他有没有想过,这才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演技,水乳交融,无迹可寻,这不是每个演员都能做到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他那样的敏感和悟性,有他那样真挚的心,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也不是每个人都敢像他那样地全情投入,不顾一切,伤身也伤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