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燁最新力作相聲《不疫而飛》致敬抗疫前線,會受到前線歡迎嗎?

觀天下39648853


第一娛記出品必屬精品!

李宏燁又出了相聲新作品《不疫而飛》,這對兒是憋著勁的想要蹭疫情的熱度,前腳剛寫完《萬事如疫》,這後腳的功夫就來了個《不“疫”而飛》,不管它會不會收到前線歡迎,但是在頭條上,基本上已經被罵得狗血淋頭了!


為什麼會被罵?其實並不是這個作品好和壞的問題,而是他之前的行為讓很多人反感。總結起來有這麼幾點。


第一就是“公式相聲”貽笑大方。很多事確實有公式有規律可循,但是對於藝術,去套用公式,卻是教條主義,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他一個學理科的,在郭德綱面前飛揚跋扈,指指點點,哪怕你再有本事,尊師重教的基本禮儀要有吧?好歹郭德綱也是前輩,相聲水平高是公認的,這點如果你不服,那隻能說明你太無知。雖然我不喜歡郭德綱,但是我承認他水平高。做人做事,得實事求是!

第二點就是傍姜昆的大腿。論水平,李宏燁相聲真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可是卻被姜昆表揚,這一點有些說不過去。或許相聲除了郭德綱之外,主流相聲人才凋零,要找一個好一點的也找不出來,李宏燁這種三腳貓水平也被捧出來了!傍上姜昆的李宏燁也很善於炒作自己,經常出來吆喝,感覺他就成了大腕似的。實際上,在觀眾眼裡,他就是坨屎!



第三點就是太愛蹭熱度。最早是借郭德綱炒作,後來又參加各種活動,只要露面,就各種發微博。這次疫情,他也蹭上了,之前是出了一個狗屁不通的《萬事如疫》,我不知道有些人怎麼看這個事,我個人覺得社會或者說“主流”對這對公式夫妻太寬容了,連《萬事如“疫”》這麼大的原則性錯誤都視而不見,反而對其大力宣傳,不知道某些“主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在哪裡了,很是令人費解。這次又出了個《不翼疫而飛》,如此蹭熱度,也不怕被人罵!



第一娛記


是那個寫出了《萬事如疫》的公式相聲兩口子麼?看來,這對兒是憋著勁兒的想要蹭疫情的熱度,前腳剛寫完《萬事如疫》,這後腳的功夫就來了個《不“疫”而飛》。別的相聲演員不是忙著捐款捐物,就是忙著協調各方面物質,這兩口可倒好,隨時準備著蹭熱度。

至於說這兩口說的是不是相聲,那就另當別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都是說話,只要是用公式計算好了就算是相聲,而且還是革新的相聲。上一段兒《萬事如疫》因為濫用成語和語焉不詳被網友一致的抵制。期間還貌似改了一回名字,改成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這還沒有幾天的時間就有弄出了一檔子所謂的新段子,至於兩個人說什麼。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聽一下。

相聲的門檻低,這是公認的事實。人嘴兩張皮,怎麼著都能夠說話。但是,能被稱為相聲演員的人並不多,就像是相聲演員說的那樣,這相聲的門檻在門裡面。且不論相聲的基本功,單就天生的喜慶勁兒就能夠淘汰一大批努力的學員更何況博士夫妻這樣的既沒有喜慶勁兒有沒有基本功的人,在自己的科研領域不但沒有是好的建樹,反倒是想著在相聲圈裡面渾水摸魚,你想這能好的了麼?


娛扒府


不知道這夫妻倆咋回事,大家都煩,我也就稀裡糊塗地跟著煩。隨幫唱影,沒啥主見。為了找點煩的理由,就特意搜搜他們的節目。別說,還真不招人待見。

首先,他倆長就不像相聲。你看老人楊振華,那大長臉,那坑坑窪窪的,瞧著就喜慶。現在挺火的苗阜,那大下巴,那地包天,瞅著就逗人。更有郭德綱,那大腦瓜子,那大禿瓢,他娘生他就是讓他說相聲。

再瞧他倆,冷丁一瞅,沒啥印象。仔細一瞅,忘了。一個菜市場講價的大叔,一個牆根下摘菜的大媽。他倆說相聲,糟斤語言材料,白瞎舞臺那塊地兒了。能坐下來聽他倆說相聲的,基本都是後孃生地,太寂寞。

其次,怎麼聽他倆也不像說相聲,倒像念課文。但是,他倆的課文唸的,還不如我兩歲的外孫女:“鵝鵝鵝,曲頸向天歌……”有聲有色、奶聲奶氣的。一聽他倆,就知道是納鞋底子小腳老太太教的。

不過,他倆知識還挺多,估計博士不是假的,怎麼地也得“家裡蹲”畢業的。最好還是好好呆在家裡,著書立傳吧。雖然沒有說相聲出名,但也不給咱知識分子丟分。





0大木瓜0


這世界其實不缺乏小丑,但想“公式相聲”夫婦這樣的臉皮比城牆還堅實和厚重的丑角、確實不多,不得不令人歎為觀止。

一段《萬事如疫》被全網吐槽和唾罵,居然還能躲過審查。躲過也就算了,居然還敢繼續出來尬聊,難不成要把用“公式”推算出來的相聲、辦成“如疫相聲”?

夫妻寒窗十年念下的工科博士,乾點什麼不好、非得和沒有學歷門檻的傳統藝術杆上,還故弄玄虛了一個“用公式推算出的笑點”。

但凡有點正常理智和思維,“公式相聲李”就應該知道,他的“命題”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包袱,足以詮釋什麼叫做“貽笑大方”。

全國人民正處於抗疫最緊張時刻,夫妻倆祭出了“萬事如疫”是啥意思?這不是詛咒嘛。

現在又整出了“不疫而飛”,沒有國家的有效治理和應對、沒有美麗“逆行者”的艱辛付出,“疫”能飛嗎?


岑詮


博士在臺上的表現用兩個字評價“逗B ”,當然是玩笑不過我覺得挺合適。看過他倆幾個節目視頻,感覺毫無章法,表演呆板,沒有刻畫人物的能力,雖然笑點很多,但基本都有違和感。整個節目過程沒有高低起伏(勉強的說算是對口的脫口秀),過於密集的笑點影響了整體效果,過程中也沒有相聲講究的鋪平墊穩的包袱。而且博士的整段表演基本都是玩文字遊戲,漢語諧音,英語譯音,成語的倒換概念等輪番使用。總體感覺:笑點不少如隔靴搔癢,過程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現場效果,根本不會控住節奏,表演能力差(群演水平),看完節目以後沒有回味感(剛才我居然笑了好幾次,我靠,我的幽默感和情商又縮水了[酷拽])。


捨得金利


知道這倆貨是在“相聲有新人”節目裡,就李宏燁那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的態度,我個人就非常厭惡.

郭德綱說的一句話特別在理:你有嘴,你也會說話,憑什麼你要花錢來聽我說話。

從一個普通人到博士,需要多少人力財力物力及時間,不好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展,不圖你報效祖國,至少你應該做你該做的.

他倆的相聲我個人覺得就是兩人在尬聊,而爾說到好笑的地方,幾個人樂一樂.如果你和他們不在一個頻道的話,估計只能呵呵!

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認可,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一上來就兌郭德綱:估計你只能看懂這本.一副鼻孔朝天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勢,反正我是接受不了.

還寫關於疫情的相聲《萬事如疫》,就這名字就起的沒腦子,萬事都如疫情.有病吧!

如果他還是執意要在相聲領域裡渾水摸魚,那他這個人也就沒一點價值了.

個人觀點,歡迎大家關注留言討論!


聞秋1491


我翻閱了資料,李宏燁自稱:自己的新相聲《不疫而飛》是在廣受關注的相聲《萬事如意》之後的又一傑作,也就他自己敢這麼任性,三八節禮物用這份不是相聲的相聲算的上做了一件事兒即可,根本談不上受不受歡迎。

此事引起我的暇想,在全體公民為戰疫加油打氣的時候,我看清了德雲社的演繹軌跡的真實寫照,他們不分彼此的捐款捐物支援抗疫省市的醫護人員,還親臨現場送去抗疫前線的緊缺物資,郭德綱在三八節的安徽衛視上講述醫護女性的感人故事。


李宏燁一位博士生,從和郭先生有對相聲觀點的不同意見後,博得了主流的掌聲和鮮花,對這位相聲界的外行人李宏燁必被捉弄或被譴用。可能李博士真的喜歡相聲,但是無能。許多網友說:罵一句郭德綱即大紅大紫的人就是在說李紅燁。

抗疫戰疫缺的實用物資,首要任務是疫情控制住,急需的是醫療保障而不是什麼所謂的不是相聲的相聲,個人覺得不受歡迎,如果真是在休息的暫短時刻也會聽德雲社各位的喜樂,因為有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早已和德雲社有“約”。


至於李紅燁的相聲《不疫而飛》只聽名稱就感覺到了他的無知無味,不戰而勝-天下最愚蠢的大不違之殤。郭先生在過得剛好中說:門徑蕭蕭長綠苔 一回臨此一徘徊,青牛莫講寒關去 白馬休蹄印度來。

所以《不疫而飛》只是:為之不驚聽之無框的可笑作品。


蘭竹ZLZ


起初一聽這個消息還是有點小期待的,畢竟上次那個作品被罵夠嗆,心想應該長點記性吧。耐著性子看了看,一點期待都沒了。

整個作品看,小學生水平,依舊是套路

這叫相聲?跟我們在家聊天一樣,沒有任何相聲的構造。稍微能一聽的,就是用爛了的諧音梗:疫往情深、疫往打盡、疫往無忌、疫往無錢,等等這些。最後女兒還出境了,又是一個諧音梗。簡直讓人無語,難道相聲的所謂技巧只有諧音?還是李宏燁只會諧音?就這樣的作品來看,水平小學生。大學裡相聲社的估計都比這倆強。評論區,有人直言?這連笑話都算不上,還相聲?!

目前只有一個官方平臺推薦

這個平臺是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大方推薦並@了很多官媒,但目前為止,兩天時間,沒一個給出正面回應,或是轉發推薦。李宏燁的新相聲《不疫而飛》,效果可想而知。

依小編看,這個作品就是這名字還不錯,有點好寓意。但內容和技巧實在算不上相聲,大家就當個小笑話聽聽就算了,就別指望它打發時間了。就其作品的質量和表現來看,依舊擺脫不了蹭熱度、刷存在感的嫌疑。




娛樂七分熟


聽過相聲的人都知道一句話,相聲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有情感接地氣的東西。不是拿起一件事用公式一套,兩個人站那咕咕唧唧一陣說。那不是相聲,那時做數學題,是死搬硬套的東西。

一沒情感,二沒共鳴,三沒良好的表達,李宏燁夫婦的公式相聲就像是說天書般的表演存在,自娛自樂罷了。頂著博士的頭銜,搬出相聲的大旗,懟著相聲大師,曾著當下熱度,他們是出名了但是是罵名,他們的相聲普通大眾都不能接受,還要在這非常時期,把所謂的“力作”送給抗疫前線,哪個會歡迎?你讓前線的同志們多休息一會,少消耗一點腦細胞不好嗎?

可能知道李宏燁夫婦名字的人都是從相聲有新人開始的,自從懟了郭德綱後,他們的名字響徹了娛樂圈,公式相聲更是“名聲大振”。看了那期節目的觀眾對其相聲的吐槽也是一浪更比一浪高。不光對他們的作品不看好,更是對人品的質疑。


就拿疫情期間創作的兩個相聲來說,《萬事如疫》和《不疫而飛》。有誰能聽出這是為致敬一線的人員的意思,有笑點,有感動,有致敬嗎?有貼近生活的嗎?沒有。我們能感覺出來的,怎麼都是一些帶有諷刺的成分在裡頭呢。不知道別人聽的咋樣。能用公式把成語的意思套沒了還能引起娛樂潮的,這還是首家。來,你先把“萬事如意”改成“萬事如疫”給我們解釋清楚了再說。我就想問問這樣的亂改成語,混淆文化的相聲讓觀眾怎麼去接受你?

作為有著較高學歷的人想為社會出一份力是可以的,可你得從實際出發呀,運用好你的文化水平創造有正能量、有激勵、有共鳴、有感染力的作品出來去致敬前線人員。也許還會有人喜歡。但是就這《不疫而飛》拿過去,不要說歡迎怕是隻有捱罵的份了。


逍遙子的影視空間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

熱度蹭得好,天天上頭條。若不是李宏燁博士,相繼在疫情期間推出《不“疫”而飛》、《萬事如疫》等所謂相聲作品,估計很久都沒人搭理這位“公式相聲”創始人了。

為疫情創作相聲作品,這本身沒錯,能力強不強、觀眾愛不愛、熱度蹭不蹭得上,咱先放下不說,能夠親力親為的為疫情期間憋在家裡的人們“奉獻笑料”,有這份心就挺好的。

只是,按照李宏燁博士執拗而晦澀的藝術邏輯,這段相聲中的調侃與諧音梗,很難能入大夥的法眼,再加上李博士“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的“前科”,細品下來還真不是那麼回事。


這麼說吧,看這個微博下面,網友們“聲情並茂、撕心裂肺”的回覆,都比這段相聲本身有意思。

前面說了,段子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聲大李”李宏燁博士,再次成功的“蹭準了熱度”

,讓自己嘔心瀝血搗鼓出來的“公式相聲”,引發這麼吃瓜群眾的側目。

按理說,像“公式相聲”這個跟相聲根本不搭接的玩應兒,因其晦澀難懂的理論、笑不出來的實踐,屢次被證明根本“玩不轉”。一次次上臺、每次都被“雲打臉”的李宏燁依然樂此不疲,“公式相聲”依然時不時的闖入大眾的視野,這就值得說道說道了。

從名不見經傳的“校園相聲愛好者”,到登上《相聲有新人》節目的舞臺、跟郭德綱論道相聲,李宏燁和他的“公式相聲”在一片爭議聲中一鳴驚人,

成功蹭了德雲社和郭德綱的熱度。

而後就是微博上撰長文,對郭德綱代表的非主流相聲開撕,成為地方曲協的會員,在“馬季杯”上獲得“創新”大獎,巧妙利用主流和非主流相聲群體之間的恩恩怨怨,為自己蹭足了熱度。

這時大夥才看清,李宏燁不是真的“愛相聲”,也不是為了“公式相聲”的尊嚴,他更想要的,還是維持好“挑戰者”的人設,保持住“爭議性”的熱度。

黑粉也是粉,罵也是流量,流量高了自然就有了熱度,這才是不經意間走了“流量路線”的李博士,屢戰屢敗、越挫越勇的不竭動力。

有句話說得好,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不在乎。下次在看到李宏燁博士,再閉門搗鼓出啥新段子、又大嘴巴噴了誰,可別真生氣了,認真你就輸了

跳腳就罵等於添熱度、撰文批駁等於送人頭,何必為李宏燁這樣的“相聲有新人”雪中送炭,他想幹啥、說啥,隨他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