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典要塞,固若金湯的地中海明珠羅得城

歐洲經典要塞,固若金湯的地中海明珠羅得城


歐洲經典要塞,固若金湯的地中海明珠羅得城

1479 年冬,一支奧斯曼土耳其艦隊出現在羅得島(Rhodes)所在的十二群島海域附近。土耳其人幾乎從不在糧秣難以籌備的冬季發動攻擊,難道他們要打破常規,來一次突然襲擊?

駐守該島的醫院騎士團不敢大意,立即在早已要塞化的羅得城嚴加防備。儘管騎士團的軍事力量同整個奧斯曼帝國相比猶如螻蟻之於大象,但憑藉擴建了2 個多世紀的城防要塞,騎士團現任大團長皮埃爾·德·歐比松(Grand MasterPierre d'Aubusson)毫無怯意。

公元前5 世紀末,羅得島居民決定在島嶼的最北端興建一座新首都,這就鼎鼎大名的羅得城。羅得城由著名的雅典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專家希波達莫斯(Hippodamus)主持設計建造,有完善的上下水系統、優良的港口碼頭和商業設施, 很快便成為地中海貿易樞紐。有錢後便不能再門戶洞開,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進來了。

歐洲經典要塞,固若金湯的地中海明珠羅得城

(上圖)羅得城要塞全圖(1480 年)

公元前4 世紀晚期,羅得人修建了一道堅固的城牆,在公元前305 年迎來了馬其頓王子[ 後來的德米特里厄斯一世(Demetrius I)] 的圍攻。德米特里厄斯勢在必得,製造了巨大的攻城機器,包括一個55 米高的攻城錘和一座重達160 噸重的攻城塔。結果鏖戰一年後,城牆下的王子無計可施,被迫放棄進攻,留下大批裝備一走了之。精明的羅得島人賣掉了這些攻城器械,用鉅款建造了一座宏偉的赫利俄斯雕塑——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羅得島太陽神銅像。

羅得城可謂古希臘時代防禦工事的最佳代表,得到了很多軍事家和建築師的一致好評,是各城邦紛紛效仿的對象。不幸的是,羅得島城牆在公元前227 年的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

此後,羅得島幾易其手,相繼處於古羅馬人、拜占庭人的統治之下。拜占庭在原城牆的基礎上還興建了堡壘。到中世紀,羅得島的輝煌不再,直到1310 年它的新主人醫院騎士團到來後才重新煥發活力。

城牆

羅得城位於羅得島北端,臨海而建,有點像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不知道喬布斯是不是來這兒遊覽過。其缺口在城區東北角,是優良的天然港口。由於來自海上的攻擊相對較弱,所以海牆部分不怎麼結實。那時的槳帆戰艦可比不得後世的風帆戰艦或燒鍋爐的蒸汽鐵甲艦,噸位都不大,不可能將重炮安裝在船舷上,自然對城牆的威脅也就輕多了。即便如此,醫院騎士團也不敢大意,在兩道防波堤的最頂端修建了聖尼古拉斯塔和風車塔,保證港口安全。陸牆部分則因為要面對最狂暴的攻擊,因此防禦工事幾乎達到極致。

面向陸地的城牆呈現不規則的折線,將整個羅得內城和外城包裹在裡面。火力強勁的稜堡和塔樓突出於城牆外,構成了要塞體系的重要節點。連接各節點的城牆要麼為直線,要麼向內略凹,於是節點上的火炮可對靠近的敵軍實施側翼打擊,彼此形成交叉火力。每段城牆的距離充分考慮了火炮射程,一般在200—350 米之間,這樣城牆下的任何一處都至少在一個節點的控制之下,甚至被左右兩端的火力夾擊。

醫院騎士團為羅得城修建的要塞城牆約有4 公里。1480 年前的城牆還屬於中世紀過時的結構,厚度也不盡人意。這些老式城牆在戰爭中多有損毀,保存至今的恰恰是那些不太重要的防禦地段,如卡斯提利亞防區內的商業港,法語區和意大利區的部分防線。這些地段無一例外都面朝大海。只要不是攻城炮,軍艦上的小炮對老城牆無可奈何。

歐洲經典要塞,固若金湯的地中海明珠羅得城

(上圖)聖約翰門位於普羅旺斯區,在這道外門上方可以清晰地看見歐比松和醫院騎士團的盾形紋章

陸地城牆就沒這麼幸運了。歐比松大團長在1480 年的大戰後立即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現代化改造,尤其是從昂布瓦斯門至意大利區的防線,這項工程一直持續到1522 年。期間大團長都換了好幾次,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歐比松和卡雷託大團長。他們在城牆內側構築了一道土質壁壘,於是城牆厚度從4 米變為12 米。由於城牆外側是昂貴的石料砌築的,拆除顯然太浪費,因此壁壘必須向城內擴建。騎士團在支付了4000 多枚弗洛林金幣的補償金後,將城內部分民居遷走。看來古今中外搞基建,拆遷費總是少不了的。

新改造的陸地城牆除了加厚內側外,外側更是變為雙牆結構。矮牆比主牆低,形成立體火力網。此外,矮牆不是獨立的,其與主牆之間的空隙用土填滿夯實,高度至矮牆的胸牆處,便於守軍站在矮牆上作戰。矮牆進一步加厚了城牆厚度,保護了最重要的主牆底部安全。

除非守軍永遠當縮頭烏龜,否則再完善的城牆上也得打幾個洞。因此,城門自然而然成為防禦體系的薄弱點, 也是防守方最需要提高警惕、加強兵力的地方。在1480 年攻防戰之前,羅得城面向陸地方向共有5 座城門,分別為聖安東尼門、聖喬治門、聖亞他那修們、聖約翰門和阿卡迪亞門(Acandia);海岸線一側的城門也有5 座,分別為聖保羅門(St Paul)、兵工廠門(Arsenal Gate)、阿納爾都斯門(Arnaldus)、海門和聖凱瑟琳門(St Catherine)。大戰結束後,大團長歐比松立即將陸地城門中的聖喬治門和阿卡迪亞門封了,在僅剩的3 座城門前增建了強大的外圍工事。可見,城門在實戰中容易損壞,成為敵軍的突破口。

塔樓和敵臺

羅得要塞中現存的早期塔樓無一例外都是方塔。其中最古老的兩座塔樓位於要塞北部,靠近聖保羅門的位置,均建於1377—1396 年之間。15 世紀早期,醫院騎士團緊跟潮流,逐漸用圓塔取代方塔。無論方圓,塔樓底部都附加了護坡。護坡就是從要塞城牆底部向上修建的一片斜坡,為中世紀晚期城堡的特點。其功能有三。首先,敵軍爬牆距離增加,傳統雲梯就可能無法抵達牆頂。若一味增加雲梯長度,那麼由於城牆向內凹進,梯子也會順著牆面彎曲,在應力的作用下很容易自行折斷。其次,城牆寬度從底部向上逐漸縮小,這樣攻城塔抵達牆根停止移動後,頂部的跳板就會太短,敵軍將尷尬地發現根本跳不到城牆上去。第三,守軍從城牆上投下的石塊在撞擊護坡後裂成更多碎片,會對聚集在城下的敵軍造成大面積殺傷。

不過,隨著火炮時代到來,護坡的作用逐漸降低。這時進攻方不會再傻乎乎地讓士兵使用雲梯或攻城塔,而是用重炮轟開缺口後再發起進攻。

歐洲經典要塞,固若金湯的地中海明珠羅得城

(上圖)西班牙塔樓,圖中最高建築,1489 年,騎士團在塔樓前面增加了一座不太規整的五邊形稜堡。比起中世紀的高大塔樓,西班牙塔顯然不太雄偉,這當然是有原因的——面對火炮的咆哮,還是低一點為好。西班牙防區從西班牙塔樓延伸至聖母瑪利亞塔樓。在1480年的圍攻戰中,這段區域由英國騎士保衛。後來英語區和阿拉貢區互換防區,因此在1522 年的大戰中是西班牙人在此浴血奮戰

凸出於城牆的敵臺在15 世紀早期為獨立建築,僅用一座小橋與主城牆相連,到15 世紀末,這種設計在火炮的威脅下就顯得太落後了,於是騎士團將小橋拆除,改以更為堅固的橫牆。橫牆的砌體方式同普通城牆不一樣,遊客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敵臺曾經是獨立建築。

建造在防波堤頂端的聖尼古拉斯塔和風車塔孤懸於主要塞之外,顯得尤其特殊。在1480 的大戰中,這兩座塔孤軍作戰,因此需要有力的防護措施。工程師設計了一套新奇的方案:在主塔旁邊增加一座小型附塔,用小吊橋相連。附塔內部有一個螺旋樓梯,若要進入主塔,必須通過附塔的螺旋梯爬上二樓,然後再利用小吊橋才可。這種巧妙設計固然令敵軍步兵一籌莫展,但對付不了亂轟的大炮。1480 年後,兩座大型塔樓徹底要塞化,加上擴建了一圈壕溝和外圍工事,幾乎可以看作獨立的防禦體系了。至於附塔,則包裹進了外壘,失去了作用。

胸牆、炮眼和射擊孔

羅得城牆上的胸牆樣式由城垛和堞口兩種元素交替構成,本質上與古代中國的女兒牆沒有差別。15 世紀,羅得城牆和塔樓的城垛形狀就是普通的長方形。如前所述,因為戰爭損毀和16 世紀的大規模改造,這種樣式的城垛已經很罕見了。現代人之所以知道當時的樣式,是因為1480 年大戰的當事人,騎士團副書記長紀堯姆·科爾辛在其著作《羅得島圍攻記》中有精美的插圖,顯示了當年整個羅得要塞的樣貌。該書是研究醫院騎士團歷史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歐洲經典要塞,固若金湯的地中海明珠羅得城

(上圖)羅得城要塞上典型的雙燕尾形城垛。城垛有3 個頂角,中間開有射擊孔,便於守軍持弓、弩和手持火器向外射擊。胸牆底部有兩個較大的開孔,這是大口徑加農炮的陣位。

如今羅得要塞的典型城垛式樣為“燕尾形”或改進版的“雙燕尾形”。所謂“燕尾”,其實就是在長方形城垛頂端挖一個三角形。單燕尾城垛最早出現於16 世紀初,數位來自北意大利的工匠帶來了這種設計。在意大利,城垛不僅有實用功能,還是要塞主人政治立場的反映。燕尾形城垛表明該城堡屬於吉柏林黨人(Ghibellines),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擁躉。其根源可能是模仿皇帝徽章上雄鷹的翅膀。

與吉柏林黨或保皇派針鋒相對的就是支持羅馬的歸爾甫派(Guelphs)。他們的城堡依然保留著不加變化的矩形城垛。保皇派和歸爾甫派的爭鬥發端於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Frederick I,Barbarossa),他立志將整個意大利置於自己統治之下,自然與羅馬當權者爆發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大家熟悉的莎翁名著《羅密歐和朱麗葉》表面上是愛情悲劇,實質卻是兩大家族的政治傾軋。北意大利地區是保皇派的大本營,因此那裡的城垛式樣以燕尾形為主。不巧的是,醫院騎士團的合法性偏偏來自羅馬當權者的認可,如果羅得要塞到處都是保皇派的標誌就太尷尬了,於是“ 雙燕尾形”城垛應運而生,算是騎士團所特有的變種。羅馬當權者不能得罪,技術人才也得尊重啊!這種城垛很容易辨認,上端有3 個頂角。4 個頂角, 甚至呈鋸齒狀的城垛在羅得要塞中也偶有出現。羅得城牆上有以上4 種樣式—— 矩形、燕尾形、雙燕尾形、鋸齒形——的城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