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是否合理?

水西散人


如果明代宗朱祁鈺所立的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當然不合理了。雖然朱祁鈺廢了明英宗的太子朱見琛之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葬送了大明五十萬精銳,險些提前一百年徹底毀掉明朝基業。相比之下,明代宗臨危受命,在於謙的幫助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守住了明朝的江山。明代宗有這樣的功績襯托,自然也不會有人敢於公開對太子廢立之事提出反對意見。奪門之變之所以發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後嗣已絕且身體狀況每日愈下。這個時候,因為距離時任皇帝的譜系更近,太上皇朱祁鎮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想要成為擁立有功的新朝功臣,加之有太皇太后孫氏的支持,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些人才敢於發起武裝政變。

另一方面,手握重兵的時任內閣首付、兵部尚書于謙對於這種狀況也是心知肚明。他的想法就是要確保皇位留在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明宣宗朱瞻基這一脈,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明代宗之後,明英宗或明英宗的兒子就是最合適的選擇。因此,于謙已經準備好了請傳位明英宗這一脈的上書,只是沒來得及呈上去罷了。當然,于謙也更不可能調集重兵去彈壓奪門之變。如果於謙真的調集軍隊進行彈壓,僅僅靠石亨手裡那點人是不可能控制住局勢的。


子夜羌笛


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不是合不合理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發生的問題。根據歷史上奪門之變發生的條件來分析,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太子朱見濟不死,奪門之變不會發生,英宗朱祁鎮也許會老死在南宮。為什麼這麼說呢?

奪門之變的發起者是石亨。他產生擁立朱祁鎮復辟的念頭起因是,朱祁鈺病重無子,他要佔有擁立朱祁鎮皇帝的功勞。

史載石亨“生有異狀,方面偉軀,美髯及膝。”擅長騎射,能用大刀,每次戰鬥的時候能衝鋒在前,屢立戰功。在土木之變後,經過於謙的推薦,石亨擔任了右都督,執掌五軍大營。在京師保衛戰中,石亨率軍在德勝門大敗也先。在這場戰事中,因為石亨立功多被封為武清侯。

景泰八年正月十二,病重的朱祁鈺來到南郊齋宮,交代石亨代替自己行郊祀禮。石亨看到朱祁鈺命在旦夕,回來後就與都督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及太監曹吉祥等謀議。石亨認為請求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不如直接請太上皇復位,這樣功勞更大。

請復立東宮,不如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可得功賞。
——《明史紀事本末》

這一建議得到了張軏和曹吉祥等人的認同。於是他們找到太常卿許彬,許彬向他們推薦了徐有貞。

十四日夜,石亨等人在徐有貞家裡碰頭,徐有貞問石亨、張軏,太上皇朱祁鎮知道這個計劃嗎?石亨二人回答,已經偷偷地告訴了英宗。徐有貞認為要等到南宮的答覆才能行動。

十六日夜,石亨、張軏等人再次找到徐有貞,張軏告訴徐有貞,朱祁鎮的回報已經得到,然後問“計將安出?”於是徐有貞裝模作樣地到屋頂去觀天象,過了一會下來說:“今晚就是最佳時間。”當時恰巧有邊吏報警,徐有貞說:“以此為藉口將兵調入大內,大事可成。”陰謀已定,眾人準備行動。徐有貞在和他的家人分別時說:

“事成社稷利,不成門族禍。歸,人;不歸,鬼矣。”——《明史紀事本末》

這句話充分地暴露出一個政治投機者在官場中作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

從以上石亨等人謀劃的過程看出,第一,在奪門之變的過程中,策劃者是石亨、徐有貞等人,英宗朱祁鎮是被動接受者。因為他連這幾個人的面都沒見過。

上皇顧問有貞等為誰,各自陳官職姓名。——《明史紀事本末》

第二,石亨發動奪門之變的起因是看到朱祁鈺病危無子,皇位繼承存在著不確定性。如果太子朱見濟還活著,以朱祁鎮對石亨的重視程度,石亨輔政的機會很大,不可能產生擁戴朱祁鎮復辟的可能。


閔不克


奪門之變,發生在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返還京城以後。

因為一場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剌俘虜,而整個大明朝也差點因為朱祁鎮被俘而土崩瓦解,還是于謙在關鍵時刻,聯合孫太后改立朱祁鎮的兄弟,朱祁鈺登基,打了一場漂亮的北京保衛戰才挽救了大明朝。

雖說朱祁鎮後來也是平安回到了北京,但卻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鈺軟禁了起來。

被軟禁的日子,朱祁鈺為了防止朱祁鎮復辟,專程派人十二個時辰看住朱祁鎮所在宮殿,不讓任何人接近,朱祁鎮即使是想要傳出去什麼消息,都是難上加難。

這段時間裡,朱祁鈺找藉口將原來的太子,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趕下了東宮之位,改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本來朱祁鈺若是講情面,不管是將皇位禪讓給朱祁鎮,還是保留朱見深的東宮之位,都是理所應當的,但朱祁鈺卻想要將來之不易的權利緊緊抓在手心裡,引起了朱祁鎮的反感。

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其實意義也不大,畢竟朱見濟雖然做了太子,但沒過幾年朱見濟就英年早逝了,這時候的朱祁鈺才三十多歲,可是身體不好,臥病在床,許多大臣趁機上書改立朱見深為太子,如此一來,不管朱祁鎮發動不發動奪門之變,皇位都會落到朱祁鎮一脈。

若是朱見深還活著,奪門之變的意義就又要變得不一樣了,本來在景泰帝朱祁鈺病重的情況下,皇位遲早要輪到朱祁鎮一脈,但如果朱見濟沒有英年早逝,情況又會不一樣。

朱祁鎮復辟就變得更加理所當然,畢竟皇位本來就是朱祁鎮的,朱祁鈺登基只是奪權而已。

當然了,如果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也不會那麼輕鬆。

在徐有貞等人的勸諫下,朱祁鎮決定發動奪門之變復辟,然而,如果滿朝文武百官真的阻止朱祁鎮復辟,朱祁鎮絕不可能輕鬆復辟。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文武百官也許有人會站在朱見濟一邊,到時候,朱祁鎮能否輕易復辟都不好說。

說實話,朱祁鎮復辟,對於大明朝而言或許也是一場半大不小的災難,朱祁鎮執政能力不足,在位期間任總徐有貞等人,奪門之變的三大功臣,後來也沒一個有好的結果,不是被撤職,就是因為謀逆被殺。



若是朱見濟還活著,朱祁鎮復辟的正統性是不會變得,但朱祁鎮復辟未必就是好事。


魏青衣


沒什麼合不合理,奪門之變是政變,政變成功了,就是合理。

但要說一點,朱見濟不死,奪門之變大概率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武清侯石亨是政變主力。 石亨在土木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中立下大功,受封武清侯,成為炙手可熱的勳臣。代宗朱祁鈺立朱見濟為太子的時候,石亨加太子太師。所以他是代宗派去輔佐太子的。

石亨本來和于謙關係是很好的。但是石亨這個人為人不正,貪汙受賄,于謙看不慣。於是兩人逐漸交惡。但代宗重用於謙,也重用石亨。一時間,于謙也拿石亨沒辦法。

沒想到朱見濟死了,而到了景泰八年,代宗病重,讓石亨代為祭司。勳臣代替天子祭祀在明代很常見,但是多為魏國公(徐達長子徐輝祖後人),定國公(徐達四子徐曾壽後人),成國公(靖難大將朱能後人),英國公(明將張輔後人)祭祀。代宗讓石亨祭祀,可見代宗對石亨有多看中。可是石亨在病榻前看到代宗病的很重。當時于謙已經準備上奏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了,如果如此,于謙又是擁立之功,自己就什麼都不是了。於是石亨果斷拋棄代宗,發動奪門,擁立英宗復位,這才成了擁立功臣。

如果朱見濟不死,石亨憑藉太子太師身份,也就不會發動奪門了。


杜少說歷史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在石亨、徐有貞的秘密策劃下,成功迎回太上皇,取得奪門之變的勝利。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是明朝史上繼朱棣之後又一次宮廷政變,事件結果是明英宗重新當上皇帝,皇位傳承又回到英宗一脈。奪門之變從字面來講就有爭奪、搶奪的意思,英宗復辟前身份是太上皇,皇帝則是景泰帝,所以不論太子朱見濟是否活著,奪門之變是不合理的。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且來分析。

一、景泰帝是合法的皇帝

其實景泰帝朱祁鈺是輪不到當皇帝的,他是運氣好,撿了一個大便宜,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煽惑下,御駕親征,征討蒙古瓦剌部落,由於年輕氣盛,偏聽偏信不懂軍務的王振,結果導致五十萬大明軍隊潰敗,自己被俘虜。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英宗被俘,整個大明王朝在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更糟糕的是帝都北京周邊防備力量薄弱,蒙古瓦剌隨時進攻,難道靖康之恥歷史會再一次重演?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一朝忠臣不斷,在兵部侍郎于謙擁立,孫太后的支持下,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登基即位,改元景泰,並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這位景泰帝還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他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重用於謙等人,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擊退瓦剌的入侵,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土木堡之變給大明的消極影響也在慢慢改善,自己的地位也日漸穩固,朱祁鈺作為景泰帝,名位已定,合理合法,大明朝進入景泰年間。

隨著帝位的鞏固,景泰帝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所以他採取了一方面賄賂大臣,一方面對持異議的大臣打擊貶謫的方式,在朝中大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成功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從形式上確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合法繼承人。其實,父業子繼,人之常情,皇帝立自己的兒子無可厚非。可惜,天不假年,改立太子的第二年,朱見濟夭折。

二、朱祁鎮自北方迎回,身份從皇帝變為太上皇

《明史列傳》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有了朱祁鈺做主的大明朝廷,重新展現了生機,邊關將士紛紛以新帝為旗幟,軍心大振,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此時也佔不了什麼大便宜,無奈答應放人,在使臣楊善的努力下,太上皇被俘一年後,回到了北京,在迎接的禮儀上,朱祁鈺與朱祁鎮兄弟兩人上演了相互謙讓儀式,筆者認為雖然此舉有作秀之舉,但也從形式上正式確定了名位,那就是朱祁鈺是當今皇上,朱祁鎮已為太上皇,名分已定,再作他想,就是謀朝篡位,也為大臣所不容。

所以,名位已定的情況下,無論朱祁鈺兒子是否在世,宮廷 政變都是古代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因為他破壞了儒家傳統理念。正如於謙曾說過“天位已定,寧復有他”, 朱祁鈺即位的那一刻起,便君臣名分已定,朱祁鎮已經沒有了即位的可能。


一切都付笑談中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所以合不合理,看最後的勝利者是誰!大概率而言最後的贏家還是明英宗。

這樣說的理由在於,明代宗的兒子朱見濟太小,若沒有強力的內閣班底輔佐,根本難以坐穩皇位,明英宗便是典型的少年天子誤國。

而明英宗雖與朝臣隔絕,卻影響力並未消散,在朱見濟尚在的情況下,各臣工依舊對朱見深為太子呼聲極高

明朝的國情更適合成年又有能力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雖然土木堡之變被俘,但氣節不失,維護明王朝的尊嚴。

而明代宗囚禁英宗,又違背誓言令滿朝文武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明代宗失去朝臣的擁護,才會在未病逝之前就發生奪門之變!


多臻貴


即使朱祁鎮不發動奪門之變,皇位也大概率是他的!

首先要說一下,景泰八年的時候太子已經過世了。朱祁鈺在位時收買大臣改寫詔書,於景泰三年廢掉現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四年,朱見濟病死。由於朱祁鈺只有一個兒子,雖然有大臣提議復立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一直未同意。此後一直沒有立接班人。

公元1449年,朱祁鎮親征瓦剌,引發“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朱祁鈺臨陣即位。成功的指揮了京師保衛戰,打退瓦剌的進攻。而後,三番五次阻撓朱祁鎮回國。在朱祁鎮順利歸國後,將其封為太上皇,並將其軟禁。然後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即使把他的哥哥朱祁鎮軟禁了,他仍然不放心。想要找藉口殺掉朱祁鎮。這也讓朱祁鎮明白,他是不可能過上安穩的日子的。所以一直在籌備奪權。景泰八年,朱祁鎮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擁護下發動多門之變,奪得皇位。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朱祁鎮在奪權前的身份是太上皇。如果這時候現任皇帝朱祁鈺駕崩,那麼太上皇即位主持大局是符合禮數的。假如此時太子朱見濟還活著,那麼改立誰呢?或者說誰更加合適呢?

第一,景泰八年朱祁鈺還活著,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是太子。太子只是太子,不是皇帝。所以朱見濟目前還沒有資格和太上皇爭。

第二,朱祁鎮是太上皇。可能他是被軟禁的太憋屈了,急於擺脫這種局面。於是在徐有貞等人的鼓動下,竟然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去奪權。如果他此時清醒,就會知道,這個皇位奪不奪都是他的。但是他乾的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大家想想,如果奪門之變失敗了呢!那就會被定位為篡權,可是殺頭的大罪啊!幸好奪門成功了,要不然歷史就改寫了!改成這樣:景泰八年,太上皇朱祁鎮陰謀篡權失敗,被廢掉太上皇稱號,處死。其子被充軍等等。。何其慘烈

第三,雖然朱祁鎮等人發動叛亂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個小時。沒有留給大臣們反應的時間。但是也沒有發生重大的內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符合禮數,都是老朱家的人,誰當皇帝不適當啊!那時候的文官都是敢於直諫的,如果不合乎禮法。他可不管你是不是皇帝,祖宗的禮制重要。那樣的話不知道又要出現多少朱棣殺方孝孺的悲劇了。。

所以即使朱見濟沒死,即使朱祁鎮不發動奪門之變,皇位也大概率是朱祁鎮的!


知行合一2020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很可能不會發生,更不要說合理不合理了。

1457年,石亨勾結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打破南宮大門,將被軟禁其中的朱祁鎮救出,擁戴他復位。而石亨作為朱祁鈺信任的大臣發動奪門之變,其主要原因就是朱祁鈺沒有繼承人,自己又重病不起,誰來繼承皇位含糊不清。石亨認為不管是誰繼位,擁立大功都是文官們所得,不如擁立誰都不會想到的朱祁鎮,換取不世之功。

如果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還活著,雖然朱祁鈺廢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太子之位只是勉強讓大臣們接受,朱見濟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味道在裡面。但是既然朱見濟已經被立為太子,眾大臣沒幾個人願意冒著掀起政治風波的可能,在他死後重新討論誰可以繼位,朱見濟登基的可能性很大。

這種情況下石亨作為朱祁鈺的親信,極有可能被委以託孤重任,他不需要再其爭奪擁立之功,更不會冒險發動政變去擁立朱祁鎮。而其他人即使要想通過擁立朱祁鎮換取前程,于謙為了保證政局穩定,也不會像歷史上那樣默認政變發生,政變以失敗告終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朱祁鈺重病的原因之一就是朱見濟突然去世,他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因此抑鬱得病。如果朱見濟一直身體健康,朱祁鈺在位的時間也很可能延長。歷史上朱祁鎮也不過比朱祁鈺多活了7年,因此朱見濟在世的話,他未必活的過朱祁鈺。

既然奪門之變很可能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也很難成功,那麼自然就不存在什麼合理性。


不沉的經遠


歷史上從來都沒有合不合理一說,要的只是一個牽強的藉口罷了。

對於朱祁鎮一方勢力來說,朱見濟死了,當然是更好了。這樣朱見深就是唯一太子繼承人,而身為他父親的朱祁鎮,拿回皇位再傳位給朱見深顯得更加合理。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我相信,朱祁鎮一方勢力,任然會找到理由發動奪門之變,這關乎的是利益,與合不合理無關。


李一般般


根據歷史年表,明代宗景泰年號為公元1450—1456,所謂景泰第八年正月,英宗朱祁鎮已經復位,那麼回頭來說說一下這二人之間的政治角逐與親情撕扯。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與孫皇后之子(也有史料記載,孫後奪子爭寵,登上皇后之位),登基之初,英宗頗為依賴仁宗皇后張氏,也即當時的太皇太后,這位老太后對宣宗擁立起了關鍵作用,英宗對她也充滿了尊崇之情,同時任用“三楊內閣”(楊溥,楊榮,楊士奇),本應休養生息,積極應對國家出現的經濟問題,在貨錢問題上做積極的調整,避免進一步通貨膨脹,但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明朝廷發動麓川之役,前後四次征伐,最後一次即在1448年。連年的征討並未降伏叛軍,最後竟以盟約形式結束,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國庫虧空,大軍疲憊。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早已對中原覬覦已久,伺機而動,大同告急,這時的英宗居然在一名司禮監太監的慫恿下,準備御駕親征,殊不知這太監王振與瓦剌勾連已久,加之掌握著軍政大權,英宗被裹挾著以國家力量發動了一場太監指揮的戰鬥,在兒戲之中到了大同,一看,這九邊之首怕是守不住了,眼看情勢不對,又想帶皇帝去他老家轉轉,再一想,不對,萬一瓦剌軍來俺家鄉咋辦,於是,走起,走起,別的地方轉轉,再接著,就走到了土木堡,其位於今天河北懷來縣附近,突遭伏擊,五十萬大軍如煙火般的散開來,王振也被憤怒的明軍殺死,可憐這二十幾歲的皇帝竟然成了階下囚,中原人士要冠個別稱“北狩”。

北京這時該怎麼辦,瓦剌軍來勢洶洶,如果沒有天子之旗高舉,怎能號令天下,北京城裡只有一個稚子幼兒做太子,即英宗之子朱見深。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鈺受孫太后命,輔助太子統理國政,接著又在於謙和太后的聯保之下,登上天子之位,並尊遠在北面的英宗為太上皇,這樣做如同當年兩宋交割時,讓敵賊無當朝天子可以威脅。兵部尚書于謙率領北京軍民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不久北京與也先議和,也先送還朱祁鎮,這時的太上皇。代宗朱祁鈺將他哥哥安排在南宮幽居,當然善待是有限的,所以後來朱祁鎮也以其人之道還治之,上演了兄弟互相戕害的一幕。本來朱祁鈺不願退位,加之有一定的政治才幹,大概歷史進程也就這樣往前邁進,偏偏這位皇帝時運不濟,天不假年,兒子皇后先後去世,他也身體每況愈下,這時有人就動了心思,欲迎英宗復位。那麼回頭看一下,朱祁鈺登基是大勢所趨,為國家舉天子旗,有太后授命,有大臣相佐,並擊退侵略者,保住了家國天下,他的登基雖有情勢,但也算明正言順,不過之前有太子在位,也並未廢去,若是他以大義為先,則應順位於其兄之子,但如以中國皇位繼承製度,嫡長繼承,順序嗣位的原則,他傳位於其子應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所以,如果景泰八年,朱見濟還活著,景泰帝駕崩,那麼應當是這孩子君臨天下!那麼奪門之變就要討論一下了!是篡位,是謀逆,是叛賊,大約就要像永樂帝一樣,永遠都在尋找那個男孩子, 哪怕是鄭和下西洋花數以億萬計的民脂民膏,哪怕是冠上“靖難”這樣的名號,似乎永遠都有點不太亮堂…

對於朱祁鎮,所幸他弟弟居然再無後嗣,於是他也就在別有他圖的明將石亨,都督張軌,太監曹吉祥,政客徐有貞的合謀下,復位成功,開啟了第二個英宗時代,特別定了個年號“天順”。對兄弟也是及時降位,做他的郕王去吧,死後以王禮入葬,所以明十三陵沒有洪武帝,建文帝,也沒了這位景泰帝的歸處,連廟號都是一百多年後才得到!

希望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清我想表達的,其實歷史上這樣的糾纏不勝枚舉,宋英宗,嘉靖帝甚至對稱呼生父這樣的事都會引來大朝議,即便天子,可以“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的他們有時候也不得不要堵一堵天下悠悠之口!(左配圖為《明代帝王行樂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