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海軍尚能對日一搏,為何民國海軍只能自沉江底

1886年,一群外國水兵離開停泊在港的軍艦,來到當地小酒館滋事鬥毆,被趕來的當地警察帶到警署。桀驁不馴的水兵,哪把當地警察放在眼裡,在爭鬥中將一名警察刺成重傷。船員被當地警察拘捕的消息傳回艦上,400多名群情激奮的水兵立刻下船,氣勢洶洶地直撲當地警署。軍艦的12寸巨炮已褪去炮衣,調轉了炮口,直接瞄準了城市街區。面對這陣勢,對方直接乖乖放人,最後還要賠禮道歉。這次事件,有別於我們歷史課本上所熟悉的劇情,被迫放人的一方為日本長崎警察;而包圍警局,船堅利炮的一方為到訪的大清海軍。

清朝海軍尚能對日一搏,為何民國海軍只能自沉江底

長崎事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長江口的日本海軍,對民國首都南京,及長江沿岸城市虎視眈眈。自知無力抗敵的民國海軍,在長江江陰段以自沉8艘軍艦,數百艘商船的慘痛代價,封鎖長江航路,短暫的阻止了日軍的入侵。如“花園口決堤案”一樣,國民政府又一次以水為兵。

清朝海軍尚能對日一搏,為何民國海軍只能自沉江底

江陰沉船

固然在甲午海戰中,清朝北洋水師最終全軍覆沒,但其也能對日本海軍發起殊死搏鬥,甚至在戰前被譽為“亞洲第一海軍”;而至幾十年後的民國,其海軍實力已經退化到,不戰而敗的地步。不禁讓人唏噓,怎樣的變故致使偌大的國疆“有海無防”。


海軍跨時代變遷

近代海軍以動力蒸汽化,船體鐵甲化為標誌。清朝在被列強洞開國門後,在東亞率先完成了海軍的近代化建設。雖然在隨後的發展速度上落後於日本,但至少兩國海軍在硬件配備上,還是處於同一時代。不至於發生火槍對長矛般的歷史錯位。

清朝海軍尚能對日一搏,為何民國海軍只能自沉江底

北洋艦隊

反觀民國後期海軍情況,此時的海上戰爭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由鐵甲戰列艦時代進入了海上航空爭奪打擊的階段。被歷史進程所拋棄的民國海軍,面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日本海軍海空部隊,只剩仰天長嘆。

海軍地位

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痛教訓,清政府切身體會到了海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在開啟近代化的洋務運動中,海軍成為國家建設的重點領域。相繼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還建立了配套的海軍工業鏈,福州船政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同時也建立海軍人才培養學堂,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等。形成了從人才培養,機器製造,軍隊建設這一完整的海軍發展制度。

清朝海軍尚能對日一搏,為何民國海軍只能自沉江底

民國軍閥割據

在民國時期,因為國內軍閥混戰,各自為政,陸軍自然成為各勢力首要發展目標。海軍已經退化為近海岸防,江河巡邏部隊。甚至部分海軍部隊,因為政府拖欠人員軍餉,裝備得不到有效補給,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1922年,因北洋政府欠餉,海軍在江蘇揚州截留兩淮鹽稅;1932年,廣東海軍在廣西劫走大量鴉片及當地銀行數十萬現款。

統一的中央政權

從清朝與日本相差無幾的海軍總噸位(均為5五餘噸),到民國海軍不到日本海軍零頭(1937年民國海軍6萬噸,日本海軍總噸位已超百萬噸),這與羸弱的民國中央政府有莫大關係。作為名義上的全國中央政權,民國政府只困守於東南海疆。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方軍閥政權均不會為與自己毫無關係的海軍建設盡心竭力。

清朝海軍尚能對日一搏,為何民國海軍只能自沉江底

落後於時代的民國海軍

反觀受到“長崎之恥”的日本,以復仇清朝為目標。上至日本天皇,下至幼稚兒童皆對海軍建設傾囊相助。在不到短短10年的時間內,日本海軍實力便已超過清軍,並在甲午海戰中一雪恥辱。


在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總理來到已停工的瓦良格航母前問船廠廠長,這條航母建造完還需要什麼?廠長馬卡洛夫目光呆滯的望著殘缺的船體:“我缺蘇聯部長會議,缺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缺9個國防工業委員會相關部委,缺700多個相關專業,缺8000多家相關配套廠家。”此時老廠長望向波濤洶湧的大洋,哽咽道:“還缺一個,統一強大的蘇聯。”他知道,這一切永遠都回不去了......

清朝海軍尚能對日一搏,為何民國海軍只能自沉江底

瓦良格重生

回首歷史長河,從首先走出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到“海上馬車伕”荷蘭,再到“日不落帝國”英國,最後到全球唯一超級強國的美利堅,世界頭號強國的頭銜在每一屆海洋霸主之間不停傳遞。在北洋水師覆滅百年之後,中國海軍即將實現雙航母的配置,我們的目光再次移向大洋。艦運即國運,興衰繫於一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