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產業鏈上誰也不落下“老大”復工拉著“小弟”跑

“鑫強公司不大,生產的零件也很小,可少了它,我們的調溫器就是裝不成!”2月23日上午8點,面對蹲點採訪的記者,曲阜天博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博”)副總經理李榮忠顯得很焦慮,一邊著急地在辦公室踱步一邊嘆氣,“你說這節骨眼上,‘老么’咋這麼不撐勁呢!”

天博是曲阜市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老大哥”,而鑫強機械配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強”),則是天博本土配套“八兄弟”中規模最小的企業,主要生產調溫器上拇指蓋大小的配件“尾柄”和“壓蓋”。隨著天博產能的快速恢復,因為疫情防控而遲遲難以復工的“小弟”正在扯“老大哥”的後腿。

2月9日,天博收到重要客戶濰柴的一份“特殊訂單”:為援助湖北,濰柴設計生產出了防疫救護車,急需大量調溫器,而同為調溫器供貨商的另一家武漢企業因疫情停產,近1萬臺的缺口只能靠天博加把勁來補了。天博迅速召回1100多名員工,滿負荷開工,曲阜市電鍍廠、曲阜市翔天機械有限公司等在內的配套“六兄弟”也紛紛獲得復工許可、恢復生產,唯獨鑫強這個“老么”,不爭氣地卡了殼。

“你們撐住!生產速度不要降下來,我們現在就去鑫強想辦法!”2月23日上午9點,曲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翟德軍先是到天博生產一線瞭解現存原料還能撐多久,然後立刻聯繫鑫強所屬街道辦事處,相約再次到企業碰頭,促其儘快開工。

上午10點,記者隨翟德軍趕到了位於曲阜市魯城街道的鑫強生產車間,街道分管人員、武裝部部長豐緒軍已提前到位,開始核驗企業復工資格。記者看到,在僅有的一個大型生產車間外,消殺用品、體溫檢測設備、復工明白紙等雖已備齊,但倉促準備的跡象很明顯。

“體溫計和口罩必須馬上配齊,員工隔離間裡面什麼都沒有怎麼保證日常監測?生產設備停工一個月了,你們抓緊做好開機測試,請安監部門的專家給你們作驗收,不能在安全生產上出問題……”翟德軍、豐緒軍一邊安排專人現場審核企業員工個人信息臺賬等復工材料,一邊點出企業現存的問題,要求能整改的馬上整改,能驗收的馬上驗收。

“和大型企業完全不一樣,中小企業防控意識不強,配套設施也不完善,稍一疏忽就會出現防控風險。”豐緒軍告訴記者,像鑫強這樣的中小企業,僅在魯城街道就有300多家,在疫情防控形勢如此嚴峻的當下,他們輕易不敢讓企業復工。可為了保證重點企業的生產,政府必須主動作為,推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一起加緊復工復產。

中午12點半,鑫強的復工材料和現場防控驗收基本告一段落,約好了安監和環保部門下午對企業進行專業審核,翟德軍和同事們才放心地回到單位,點外賣對付了下午餐。

曲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徐博一邊快速地吃麵條一邊告訴記者:開工復產可不是企業自己能說了算的事,上下游配套企業差一家也動彈不得。從2月9日正式吹響“復工號”到2月24日,曲阜市已有144家規上企業完成復工,同步帶動近500家鏈條企業復產,他們不僅要第一時間審核、批覆材料,還要一家不漏地到企業進行現場驗收。

“沒有睡覺的時間,困了就拿咖啡伴著可樂硬熬,實在不能回家就在沙發上挨一晚。”徐博苦笑著說。看著幾個老爺們吃著麵條也在不停打電話,幫企業聯繫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物資,我們才知道看上去簡單的復工背後包含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

2月25日下午3點記者的手機響了,翟德軍告訴記者:鑫強復工復產的所有驗收全部完成,企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也從外地運來了,馬上就能開工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