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正值盛年卻突然暴卒,他是怎麼死的?

程老師侃史


雍正帝,即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帝在世時曾評價他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廟號清世宗。他在位時的一系列改革舉措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就是這樣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為何後人對他的死因眾說紛紜呢?他到底因何而死呢?且隨筆者一探究竟。

在探究其死亡原因之前,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雍正在位時的作為,以期從中找出蛛絲馬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於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作為皇四子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為雍正。關於雍正為何最後能夠繼承皇位,史學界至今尚無定論,可以說又是一個留待考究的歷史問題。雍正即位後,便致力於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如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對康熙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等加以圈禁。與此同時,鑑於當時並沒有合理的立儲制度,導致皇位繼承常常充斥陰謀血腥,他還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也就是影視劇中常出現的,先皇駕崩,眾臣子從“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取出先皇擬好的遺旨,上面寫了皇位繼承人,同時有密旨藏於內府)。

雍正在位時,銳意改革。諸如加強密摺制、改革田制,攤丁入畝,即讓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面對當時沿襲明舊制去徵收錢糧,加收火耗(多徵稅的一種藉口,即碎銀加火鑄成銀錠時會有損耗,百姓得額外補上這部分),導致了官員在執行中隨意加派,大肆搜刮,隨意侵貪,中飽私囊的腐敗風氣,雍正推行“耗羨歸公”,即由上級官府依據定額髮給官員官俸以外的補貼。至此以後,火耗一分為三:一份為官員的“養廉銀”,一份來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給地方充公。雍正帝還推行“改賤歸良”,即消除一些人的賤民籍,增加民戶數量。為了加強軍政,雍正還創設了軍機處來處理西北軍務,後期逐漸發展為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在思想方面,雍正也加強統治,控制思想。在農業與軍事方面,雍正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這裡就不再贅述。

講了這麼多,和雍正的死到底有什麼關係呢?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得病,僅過一兩日,就駕崩了。有史料記載,雍正死時,“七孔流血”,這一看便知絕非正常死亡。關於雍正的死因,有好幾種猜測

第一種:被呂四娘刺殺而死。相傳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女兒或者孫女,呂留良被雍正滅門,呂四娘僥倖逃跑,她懷恨在心,拜師學藝,後潛入宮中,砍下了雍正的首級。關於這種說法,筆者認為可信度不高,儘管在上面我們提到了雍正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做了比較出格的事情,但這個故事,漏洞太多,不足為信。

第二種:雍正濫服春藥,貪圖女色,以致最終猝死。關於這一說法,筆者比較偏向雍正之死,與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時常日夜操勞,以致身體虧空,再加之由於變革,不被當時的主流接受,處於孤家寡人的狀態,內心自然也是孤獨困苦,心神長期不得安寧,以致身體越來越不好。但至於他究竟有沒有沉溺於女色呢,這個不敢妄斷。

第三種,私認為也是最有可能的一種,即:服用丹藥,中毒而亡。在史料和《雍正王朝》的劇情裡,都有“血”出現,而七竅流血也是中毒的症狀之一。且雍正自年輕起即崇佛重道,當了皇帝依然不忘求丹藥以圖長生,而古時的丹藥,大多含有汞、鉛、硃砂等有毒物質和重金屬,長期服用自然會中毒。有記載說雍正死前十餘天,曾派人往圓明園大量運送黑鉛,也有記載稱,雍正派人送煉丹所需物件一百餘次,實在令人震驚。由此推測,雍正也可能是死於中毒。

官方和民間關於雍正的死因都沒有非常具體的解釋,雍正的死因也依舊有些撲朔迷離,但也許隨著科技的發展,早晚有一天,我們將能夠揭開雍正的死亡之謎,還原歷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