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鴛是誰,為何有人說他才是三國第一猛將?

秋水攬星河


說起三國第一猛將大家心中也許會想到呂布呂奉先,常勝將軍趙雲或者被尊稱為萬人敵的關羽,可是有一個武將基本上被很多人忽視,那就是三國末期的名將文鴦。

受演義的影響大家都會認為第一猛將是呂布和趙雲,畢竟演義中呂布大戰關羽張飛劉備三人聯手,後來又是對戰曹操手下幾大名將而全身而退,轅門射戟更是向我們展示一個箭術無雙的呂布。可是正史中的呂布乃是一位諸侯,雖然有不俗的勇力,其為三國第一猛將並不能讓人信服。

繼呂布之後三國趙雲可謂是粉絲無數,演義中的趙雲可謂是十全十美的存在,面對曹軍百萬大軍七進七出,一身是膽趙子龍忠心護主,深受人們的喜愛。可是正史中的趙雲很少參加過大戰,一直是劉備保鏢的存在,當然趙雲的武藝也是奇高,說趙雲是三國第一猛將也是有很多人不能認同,主要是趙雲七進七出是演義杜撰而來的情節。

文鴦在演義中是後期出場的武將,能展現文鴦戰力的一場大戰,就是文鴦率軍襲擊司馬師大軍。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通過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文鴦率軍襲擊司馬師大軍之後,司馬師派八千精兵前去追殺文鴦,文鴦以單騎殺入陣中,文鴦直接在陣中殺傷百餘人,如此往復六七次。司馬師的軍士面對如殺神一般的文鴦露出膽怯之狀,後面軍士更是如木偶一般不敢前去追殺文鴦。

我們看到這樣的戰役感覺文鴦的武藝也不過如此,只是殺退八千軍士而已,可是我們要知道古代兩軍交戰並非演義中的那樣一個勇猛的將軍就可斬殺萬人,古代兩軍交戰都是以混戰的方式進行交鋒,武藝在高強的武將也很難抵擋多人的進攻,演義中那樣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事情根本不存在的。

項羽是我們認同的勇猛之人,更是被人稱作千古無二,其最後一戰面對劉邦大軍也只是斬殺數百人而已,當然我們不能排除當時的項羽因為四面埋伏而失去鬥志,可是力能抗鼎的項羽在以往大戰之中也是隻有斬敵數百的戰績,文鴦面對司馬師八千精銳,斬殺上百人可以說與項羽戰力無異。

要說三國第一猛將還是當屬文鴦,演義中的文鴦也是勇冠天下的存在,只是文鴦在三國後期,演義讓我們的感覺就是三國後期的武將不如前期武將武藝高強,個人覺得還是因為演義後期不在以武將武力為主,而是以計謀局勢為先,讓我們普遍認為後期武將不如前期武將。

文鴦不被大家熟知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因為文鴦和演義中的呂布差不多,文鴛先是跟隨父親文欽反叛司馬昭,因為兵敗選擇投靠了東吳,文鴛自然也就成為東吳大將,可是最後東吳被司馬氏所滅,文鴛又投靠司馬昭,但文鴛畢竟是叛徒,司馬昭後來找了個藉口,誅了文鴛三族。

拋開文鴦接連幾次成為降將的因素,文鴦在三國之中的戰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其在司馬師八千精銳中多次進出並斬敵數百的戰績,讓演義給了趙雲,其實文鴦就是趙雲,演義中的趙雲讓我們感覺可以與呂布不相上下,甚至可以稱之為天下第一猛將,文鴦也是如此。


豫北老崔


驍勇善戰,依附大將軍曹爽,效忠於王室。大將軍司馬師廢黜皇帝曹芳後,參加毌丘儉淮南起兵。兵敗之後,向南投奔吳國。跟隨太傅諸葛誕發動淮南叛亂,得知父親為諸葛誕所害,歸順大將軍司馬昭,受封關內侯。西晉建立後,任平虜護軍。咸寧三年(277年),拜平西將軍,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事,大破西部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名震天下,遷護東夷校尉,坐事免官。

西晉永平元年,為東安王司馬繇(諸葛誕外孫)所殺,時年五十四歲


歷史的波瀾壯闊


文鴛,小名阿鴦,世稱文鴦,譙郡(今安徽亳州市)人。魏末晉初名將,驍勇善戰,依附大將軍曹爽,效忠於王室。

文鴛是三國後期晉朝前期的人物,論作戰勇猛的話,如果早生四十年,他確實可以和當時的猛將有得一拼。但如果論誰最勇猛,他未必能稱得上第一,因為不在同時代,無法比較。

三國末期,當時曹操、劉備、諸葛亮、司馬懿、孫權等全部死了,所以文鴛的知名度很低,但他的武力值絕對在三國中可算頂尖,勇猛程度甚至完全可以超過趙雲、張飛、許褚等。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也就是說司馬師被偷襲後,派出八千人尾追文鴛,而文鴛隨意揮砍就殺掉數百人,後面的人追上他又反殺數百人,如此反覆六七次,後面的人都不敢追了,可見其勇猛,比趙雲在長坂坡的七進七出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趙雲的故事未見於正史,文鴛的事蹟是記載在資治通鑑裡。

咸寧三年(277年)三月,文鴦臨危受命,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力,大破禿髮樹機能,使得胡人部落有二十萬人歸降,名聞天下。太康年間(280年—289年),文鴦被任命為東夷校尉、假節。

八王之亂中,文鴛為諸葛誕外孫、東安王司馬繇所誣殺,慘遭滅族,時年五十五歲。



讀來讀趣


文鴛生於三國末期,驍勇善戰曾在司馬師的大軍中七進七出。

說起三國第一猛將大家心中也許會想到呂布呂奉先,常勝將軍趙雲或者被尊稱為萬人敵的關羽,猶豫三國武將的排名受演義的影響太大。三國末期的文鴛基本是被忽略的,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的是文鴛很猛。

文鴛到底有多猛呢

據《資治通鑑》記載文鴦率軍襲擊司馬師大軍之後,司馬師派八千精兵前去追殺文鴦,文鴦以單騎殺入陣中,文鴦直接在陣中殺傷百餘人,如此往復六七次。司馬師的軍士面對如殺神一般的文鴦露出膽怯之狀,後面軍士更是如木偶一般不敢前去追殺文鴦。

我們看到這樣的戰役感覺文鴦的武藝也不過如此,只是殺退八千軍士而已,可是我們要知道古代兩軍交戰並非演義中的那樣一個勇猛的將軍就可斬殺萬人,古代兩軍交戰都是以混戰的方式進行交鋒,武藝在高強的武將也很難抵擋多人的進攻,演義中那樣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事情根本不存在的。

項羽是我們認同的勇猛之人,更是被人稱作千古無二,其最後一戰面對劉邦大軍也只是斬殺數百人而已,當然我們不能排除當時的項羽因為四面埋伏而失去鬥志,可是力能抗鼎的項羽在以往大戰之中也是隻有斬敵數百的戰績,文鴦面對司馬師八千精銳,斬殺上百人可以說與項羽戰力無異。

要說三國第一猛將是不是文鴛呢

這其實是很難做對比的,文鴦出生之時三國時代已經快要結束,與諸多三國武將未曾有過正面交鋒,如果僅僅通過史料跟演義來判斷,文鴦應該算不上三國第一猛將

關注柿子,每天帶你看點歷史。


柿子殿下


不是文鴛,你說的是文鴦吧?文鴦,字次騫(238?-291),本名文俶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魏晉時期武將,文欽之子。初期效力於魏,後期投靠吳,最後在晉朝任官。

公元270年(泰始六年),禿髮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在河西舉兵反晉,先後擊殺胡烈、蘇愉、牽弘、楊欣等封疆大吏,晉武帝司馬炎為此寢食難安。公元277年(咸寧三年)三月,文鴦臨危受命,遷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力擊破禿髮樹機能,胡人部落有二十萬人歸降,從此名聞天下。


史鑑君


文鴦是三國後期的一員猛將,魏國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之子,文欽驍勇善戰,得到大將軍曹爽的賞識,文欽恃著曹爽的權勢,行為倨傲。曹爽被司馬懿打敗之後,文欽失去靠山。文欽虛報戰功多求封賞,卻被當政的司馬師(司馬懿之子)壓抑,因此不滿。後司馬師廢魏帝曹芳,文欽與兒子文鴦起兵勤王,文鴦夜襲敵營,從晚上殺到天亮,回營途中遇上萬追兵,獨自一人單槍匹馬殺進敵軍隊伍,無人能擋。後從容撤退,敵軍不敢追。《資治通鑑》記載他驍勇絕倫,單騎退雄兵(這一點也被羅貫中寫進了《三國演義》裡面),三國演義裡有詩稱讚他:

長坂當年獨拒曹,子龍從此顯英豪。樂嘉城內爭鋒處,又見文鴦膽氣高。

把他和演義裡的趙子龍相提並論


歷史愛好者小楊


他叫文鳶,又稱文鴛。他的原名本叫文俶,字次騫,他有個小名就阿鴛,所以世人都稱他文鴛。

司馬班帥兵攻打他父子兩時,他父親只想跑,因為打不過。但他不同意,在他父親文欽撤離後,文鴛就一個人去衝敵陣,面對無數士兵,他越戰越勇,竟然還真讓他殺出一條路,直到最後,敵兵看見他的樣子都不敢在上前。

為什麼說他是三國第一武將,那是因為呂布、趙雲等都是在演義中牛B,真實的歷史並沒有記載他們單人戰力,記錄的都是帶兵作戰如何如何厲害。而文鴛在正史上是明確記載了他單人衝陣的事情。


鍋盔餅子


文鴛魏末晉初名將,出身名門的官宦子弟、其父是曹魏揚州刺史文欽,他武功高強、作戰驍勇、戰功顯赫,憑大敗鮮卑族首領禿髮樹機能而名揚天下,也因此被後世有的人稱其為三國第一猛將。可惜他雖驍勇厲害卻結局悲慘,在晉八王之亂時慘遭東安王司馬鷂冤殺,含恨而死還被誣殺了三族。


小龍女5505


文俶(238~291年),字次騫,小名阿鴦,世稱文鴦,沛國譙郡人(曹操老鄉)魏末晉初時期名將,曹魏揚州刺史文欽之子。司馬師廢曹芳後,起兵反抗司馬家,後由於父親被諸葛誕所殺轉而投奔司馬昭。(相傳曾單槍匹馬殺入司馬班帶領的八千騎兵七進七出,嚇得司馬班不敢追他引軍撤退)咸寧三年(277年),拜平西將軍,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事,大破西部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名震天下。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有的人認為呂布天下第一,有的人認為趙雲天下第一,求同存異唄。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文俶(238-291年),一作文淑,字次騫,小名阿鴦,世稱文鴦, 譙郡(今安徽亳州市)人。魏末晉初名將,曹魏揚州刺史文欽之子。

驍勇善戰,依附大將軍曹爽,效忠於王室。司馬師廢黜皇帝曹芳後,隨父聯合毋丘儉於淮南起兵勤王。兵敗之後,向南投奔吳國。諸葛誕發動淮南叛亂,奉命率軍馳援。雙方發生內訌,父親為諸葛誕所害,遂降於司馬昭,封關內侯。西晉建立後,任平虜護軍。咸寧三年(277年),拜平西將軍、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事,大破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名震天下,遷使持節、護東夷校尉、監遼東軍事。

八王之亂中,為諸葛誕外孫、東安王司馬繇所誣殺,慘遭滅族,時年五十三歲。

——————————————————————

提起三國時代的猛將,人們馬上就會想起“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三國演義中描述最精彩最膾炙人口的章節之一莫過於“趙子龍單騎救主”,很少有人知道三國後期有位猛將文鴦以及他單騎退雄兵的故事。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前半回“文鴦單騎退雄兵”中是這麼描繪的:“鴦曰:‘今夜黃昏,父引二千五百兵,從城南殺來;兒引二千五百兵,從城北殺來:三更時分,要在魏寨會合。’欽從之,當晚分兵兩路。且說文鴦年方十八歲,身長八尺,全裝慣甲,腰懸鋼鞭,綽槍上馬,遙望魏寨而進。是夜,司馬師兵到樂嘉,立下營寨,等鄧艾未至。師為眼下新割肉瘤,瘡口疼痛,臥於帳中,令數百甲士環立護衛。三更時分,忽然寨內喊聲大震,人馬大亂。師急問之,人報曰:“一軍從寨北斬圍直入,為首一將,勇不可當!”師大驚,心如火烈,眼珠從肉瘤瘡口內迸出,血流遍地,疼痛難當;又恐有亂軍心,只咬被頭而忍,被皆咬爛。原來文鴦軍馬先到,一擁而進,在寨中左衝右突;所到之處,人不敢當,有相拒者,槍搠鞭打,無不被殺。鴦只望父到,以為外應,並不見來。數番殺到中軍,皆被弓弩射回。鴦直殺到天明,只聽得北邊鼓角喧天。鴦回顧從者曰:‘父親不在南面為應,卻從北至,何也?’鴦縱馬看時,只見一軍行如猛風,為首一將,乃鄧艾也,躍馬橫刀,大呼曰:“反賊休走!”鴦大怒,挺槍迎之。戰有五十合,不分勝敗。正鬥間,魏兵大進,前後夾攻,鴦部下兵乃各自逃散,只文鴦單人獨馬,衝開魏兵,望南而走。背後數百員魏將,抖擻精神,驟馬追來;將至樂嘉橋邊,看看趕上。鴦忽然勒回馬大喝一聲,直衝入魏將陣中來;鋼鞭起處,紛紛落馬,各各倒退。鴦復緩緩而行。魏將聚在一處,驚訝曰:‘此人尚敢退我等之眾耶!可併力追之!’於是魏將百員,復來追趕。鴦勃然大怒曰:‘鼠輩何不惜命也!’提鞭撥馬,殺入魏將叢中,用鞭打死數人,復回馬緩轡而行。魏將連追四五番,皆被文鴦一人殺退!後人有詩曰:‘長坂當年獨拒曹,子龍從此顯英豪。樂嘉城內爭鋒處,又見文鴦膽氣高。’”

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到幾個重點:1.聽到文鴦殺來,司馬師大驚,眼珠從肉瘤瘡口蹦出,2.文鴦與鄧艾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4.追兵將至,文鴦不跑反而調轉馬頭衝殺,5.文鴦在魏軍地盤殺完人,不著急撤走,反而是緩緩前行,可見其一代猛將之風範。

再看演義中的趙雲,雖然也是勇不可檔,但畢竟還是沾了曹操不準放箭命令的光,才得以全身而退。當然,三國演義的武戲常有誇張成分,其中趙雲的戰績誇張虛構極多,但是文鴦的戰績並不是像子龍的長坂血戰一樣,只在羅貫中的筆下發生過 。讓我們來看《三國志.魏志.毌丘儉傳》裴注引注的《魏氏春秋》上的記載說:“欽中子俶,小名鴦。年尚幼,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於是分為二隊,夜夾攻軍。俶率壯士先至,大呼大將軍,軍中震擾。欽後期不應。會明,俶退,欽亦引還。”很明顯,三國演義中“文鴦單騎退雄兵”並不是憑空捏造,歷史上文鴦確實是位膽識過人、武藝精湛的猛將。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對文鴦的事蹟也有精彩描述:“欽子鴦,年十八,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於是分為二隊,夜夾攻軍。鴦率壯士先至鼓譟,軍中震擾。師驚駭。所病目突出,恐眾知之,齧被皆破。欽失期不應,會明,鴦見兵盛,乃引還。師謂諸將曰:‘賊走矣,可追之!’諸將曰:‘欽父子驍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師曰:‘夫一鼓作氣,再而衰。鴦鼓譟失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將引而東,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也。’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陳,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最後這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是什麼概念,項羽奮力搏殺也才“殺漢軍數百人,身亦被十餘創。”文鴦竟然這麼從容地“匹馬殺傷百餘人”,而且像這樣一直來了六七次,真有點趙雲“七進七出”的氣概。如果《資治通鑑》記載屬實,我們可就發現文鴦是三國,很有可能是全中國的第一猛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