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歷史故事——臨沂城南響馬嶺

民間歷史故事——臨沂城南響馬嶺

  在臨沂城南,羅莊區通達南路雙月門東,就是現在的江泉國際,曾經是個山嶺,名字叫響馬嶺,1958年修臨沂至傅莊的路就從嶺上越過。

據傳,隋唐武將羅成曾在此操練兵馬。

當時,臨沂叫沂州(琅琊郡),城南有個周圍最大的天然湖,叫泥沱湖,就是現在的雙月湖。湖面有二十多平方里,西到現湖西崖的鳳凰嶺,南到現湖南崖的西山、南山,東到東嶺,東北到現八塊石與營子相連的山嶺,北接大、小白衣莊。夏秋汛期,泥沱湖上碧波盪漾,一望無際,清風徐徐,水天一色,景色宜人。

響馬嶺就在美麗的泥沱湖東岸。


民間歷史故事——臨沂城南響馬嶺

  哪這個響馬嶺有什麼來歷呢?

我們先從山東的“響馬”說起吧。響馬就是舊時的強盜,“山東響馬”特指的是隋唐演義裡秦瓊、水滸傳裡武二郎等好漢,有點褒義的意思。“山東響馬”豪爽,講誠信,確實是這些好漢性格的寫照。

因為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做事之前禮先到,強盜亦是如此。“響馬”一詞最早源於山東,自東漢以後,山東的強盜在馬脖子上掛滿鈴鐺,馬跑起來,鈴鐺很響,故稱為響馬。山東的強盜在打劫之前先放幾聲鞭子,一甩響幾里的鞭子。給你提個醒,我來搶劫了你,快點離開家,不然我可就不客氣了。盜亦有道,山東的強盜將義氣,如梁山好漢等。這樣看來這些強盜們還有點小可愛,我們響馬人即便是搶也要正大光明地搶,我們可不是普通的小賊,我們響馬光天化日正大光明地搶貨。

民間歷史故事——臨沂城南響馬嶺

  說了半天,那臨沂城南的響馬嶺是怎麼回事呢?

據史料記載,當年真實的宋江梁山起義是發生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宋江一怒之下殺了給自己戴綠帽子的閻婆惜和姦夫張文遠,聚集了36個人,在京東東路所管轄的黃河以北地區起義,專打社會上的不平,殺富濟貧,反抗北宋王朝的殘酷統治。

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起義軍從梁山泊移軍南下,先經青州,途徑沂州(今臨沂)時,向知州蔣圓借道,由於麻痺大意,遭蔣圓軍隊的襲擊,雙方展開一場激戰,起義軍受到很大損失。宣和三年初,宋江起義軍南下進貢淮陽,後又駕船渡海,進至沭陽,遭到縣尉王師心部的襲擊,略有損失。

這年二月,起義軍又到達海州附近,宋徽宗命令海州知州張叔夜鎮壓並招降。張叔夜派奸細偵查起義軍動向,得知起義軍奪得大船十餘隻裝載貨物。於是,預先埋伏精兵,誘起義軍在海邊作戰,並乘機焚燒船隻,截斷其後路。起義軍被張叔夜的伏兵圍困,宋江投降,起義失敗。


民間歷史故事——臨沂城南響馬嶺

  我們回頭再來說一說,當時宋江的起義軍在沂州被擊潰後南下,其中就有一夥幾十人的散兵遊將未走,看見泥沱湖風景秀麗,和那梁山泊相比雖然小點,但也能捕魚捉蝦,他們索性就留在湖東的山嶺上安營紮寨。

這個嶺很特別,是個火石山,用石塊能打火做飯,站在嶺的最高處,放眼望去,能看見沂河的船隻,周圍的商旅走動也盡收眼底,所以適合打劫的生意。

因為此地的地理環境特殊,群嶺連綿不絕,西有水路通行,給躲避官兵的這夥“響馬”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犯了事兒不被抓,過得越來越滋潤,其他人自然有樣學樣,響馬越來越多。

民間歷史故事——臨沂城南響馬嶺

  後來,宋江的起義軍在南方被打敗,隨後投降朝廷,泥沱湖邊的這夥“響馬”沒有幾年也被招安。

解放之前,山東各地軍閥混戰,官僚主義橫行,再加上苛捐雜稅,百姓民不聊生,許多人被逼討飯或者進山當土匪,這些破產的農民也在此地當過“響馬”,大多不成氣候。再後來,臨沂城南人把一些小偷小摸、攔路搶劫、綁架富豪的歹人叫做“馬子”,他們與當年的“響馬”不多一樣。

雖然當年的響馬早已銷聲匿跡,但“響馬嶺”這個名字一直叫到現在。頭幾年,湖南崖有一徐姓青年還辦了一所學校,名字就叫“響馬嶺武校”。


(高鵬程 蒐集整理 2020.02.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