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共同主持制定的滿文,這不僅是滿族民族的一大幸事,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之一。


  滿文是滿族語言的文字符號,是一種拼音文字。滿文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榮辱興衰的見證,更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清王朝的照妖鏡,照出了以滿族貴族建立的清王朝是怎麼在這兩百年中磕磕絆絆的前進。那麼,滿文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又和當時歷史條件有什麼關係。下面,我們將隨著這篇文章一起,見證滿文百年曆史吧!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滿文

滿文先祖

和漢文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同,滿文的歷史和滿族的歷史都比較短。不過作為滿族人的祖先女真人卻是有自己的文字的。在女真族完顏氏建立政權後,發現偌大的一個民族居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反倒要借用手下敗將契丹族和漢族的文字,不但不利於本民族的民族凝聚力,還不利於女真族治國。
  於是,金朝的女真族參照漢字和契丹文創制了女真文。它有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兩種。女真大字為完顏希尹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所命製造,於金朝天輔三年(1119)頒行。

金人初無文字,國勢日強,與鄰國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國字,備制度。希尹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直字。天輔三年八 月,字書成,太祖大悅,命頒行之。賜希尹馬一匹、衣一襲。其後熙宗亦制女直字,與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謂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謂之小字。《金史· 完顏希尹傳》 

後來,金熙宗又在天眷元年(1138年),製成“女直小字”,並且這兩種女真字是並行通用的。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女真文,是不是很像契丹字和漢字


金朝製造了女真文字,就開始用女真文來翻譯漢族的文獻記載(譯“易、 書、論語、孟子、老子、揚子、文中子、劉子及新唐書”《金史·世宗紀下》)。不僅如此,還把女真文作為官方文字來使用(“用 女直文字以為程文”(《金史·選舉一》),要是相當精通女真文,在金朝做官可是非常容易的哦~


但是,有興便有亡,由於女真文參考了大量的契丹文和漢文,存在著大量方塊字的基因,與蒙古拼音文字會有所不同。這種問題在金朝強盛蒙古弱小時根本不是什麼問題,但隨著金朝的衰弱與滅亡,女真文就和它的姑表親契丹文一樣,逐漸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不過到了明朝初期,女真文在女真族中還是有一定的使用範圍的。明朝永樂——宣德年間著名的《永寧寺碑記》,是用漢文、蒙古文和女真文三種文字鐫刻的,其中女真文的書寫人為“遼東女真康安”

。並且明成祖在招撫女真吾都裡、兀良哈、兀狄哈時,還特意在招降書上用女真文來書寫“其敕諭用女真書字”(《李朝太宗實錄》),可見明初女真文不僅女真族有一定的使用範圍,明朝廷和李氏朝鮮王庭中也是有懂女真文的人才。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永寧寺碑


但是,明中葉以後,由於女真族已經淪為一個不起眼的民族,而旁邊的鄰居蒙古人雖然不復當年草原雄風,但依然強勢,不僅是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還是女真族的強力威脅。

弱小的民族面對強大的民族面對的不僅是武力侵略,還有文化上的滲透。由於蒙古族的強大和女真族的弱小,導致蒙古族的文化隨即滲透到女真族中,大量女真人開始學習蒙古文,女真人不懂女真文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例如:

玄城衛指揮撒升哈、脫脫木答魯等奏:“臣等四十衛無識女直字者,乞自後敕文之類第用達達字。”從之。(《明英宗實錄》) 

這種忘本的現象帶來最直觀的後果就是女真族彷彿快要成為蒙古族的附庸了,女真族在明朝的百餘年間,除了成化犁庭期間,一直沒有什麼大的動作,成為一個並不算起眼的少數民族了。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成化犁庭使得女真族元氣大傷,百年難有大動作


創制滿文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給努爾哈赤崛起後的一系列政務處理帶來了一定的麻煩。由於努爾哈赤在崛起之初表面上還是朝廷的順民,所以他還是要和明朝和其附屬國朝鮮經常來往,維持其關係。努爾哈赤會蒙古文,還粗通一點漢文,但就是不會本民族的女真文字。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清太祖努爾哈赤


所以努爾哈赤在與明朝和朝鮮的公文都是先由漢族讀書人用漢文起草,再譯成蒙古文發出或公佈(“時滿洲未有文字,文移往來,必須習蒙古 書,譯蒙古語通之。”《滿洲實錄》)。一個堂堂有著自己本民族語言的的民族,竟然要用蒙古文和漢文來表達出來,這不僅不利於女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非常尷尬,成為女真族凝聚一堂的一個大大的阻礙。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袖,努爾哈赤不能對此現象視若無睹,為著適應逐漸統一的滿洲社會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努爾哈赤遂倡議並主持創制作滿文作為本民族的文化符號。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滿族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早在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創制滿文。但開頭就遭到了屬下的反對,原因就是女真文字接近失傳,而女真族用蒙古文由來已久,這個習慣也不好更改,重新創造一個新文字也是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弄不好還會功敗垂成。不過努爾哈赤硬是憑著自己的威望和曉之以情逼著這兩個人參照蒙文字母,協合女真語音,創造出了滿文。

上欲以蒙古字製為國語頒行。巴克什額爾德尼、扎爾固齊噶蓋辭曰:“蒙古文字,臣等習而知之。相傳久矣,未能更制也!”
  上曰:“漢人讀漢文,凡習漢字與未習漢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讀蒙古文,雖未習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國之語,必譯為蒙古語讀之,則未習蒙古語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國之語制字為難,反以習他國之語為易耶?”
  額爾德尼、噶蓋對曰:“以我國語制字最善,但更制之法,臣等未明,故難耳!”
  上曰:“無難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國之語音,聯綴成句,即可因文見義矣。吾籌此已悉,爾等試書之。何為不可?”


  於是,上獨斷:“將蒙古字製為國語,創立滿文,頒行國中。滿文傳佈自此始。”(《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額爾德尼和噶蓋創制滿文的基本原則就是根據仿照蒙古文字母,根據滿族的語音特點,創制滿文。這種草創的滿文,沒有圈點,後人稱之為“無圈點滿文”(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ᠠᡴᡡ ᡥᡝᡵᡤᡝᠨ,tongki fuka akv hergen)或“老滿文”。這種滿文是根據仿照蒙古文字母來創造的,是屬於回鶻式蒙古文,而女真文是根據契丹文和漢字創造的,是方塊字系列的。這就說明了滿族已經和他們的老祖宗女真族越走越遠,逐漸成為了一個新的民族。
努爾哈赤主持下由額爾德尼和噶蓋 創制的無圈點滿文,在統一的女真地區推行三十三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女真族統一發揮了巨大的文化效益,使得原為一盤散沙的女真族逐漸成為一個冉冉升起的民族之星,讓百年來漢族和朝鮮族,蒙古族都感到畏懼三分。

可以這麼說,滿族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都離不開滿文的幫忙。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滿蒙漢文字對比


不過,初創滿文缺乏經驗,同時蒙古語和滿語的語音又存在差別,因而無圈點滿文有一些 亟待改進的問題。如字母數量不夠,清濁輔音不分,上下字無別,字形不統一,語法不規範,結構不嚴謹,很容易發生語法錯誤,給日常生活使用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如果繼續使用這種滿文,這些反倒可能會成為女真族的文化累贅,更不利於其發展。

十二字頭原無圈點,上下字無別,故塔、達,特、德,扎、哲,雅、葉等字,雷同不分,如同一體。書中平常語言,視其文義,尚易通曉。至於人名、地名,常致錯誤。(《滿文老檔·太宗》) 

面對這種現象,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在天聰六年(1632年)命巴克什達海改進老滿文。 

在改進滿文時,皇太極還特意命達海對老滿文保留其民族特點,只是對細節進行修改,讓其更加通俗易懂,不易產生歧義。(“可酌加圈點,以分析之,則音義明曉,於字學更有裨益矣”《清太宗文皇帝實錄》)。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滿文


 達海在整理額爾德尼、噶蓋所創制的無圈點老滿文時,結合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優點,對滿文主要作了如下五點改進:
  第一,編制“十二字頭”。《國朝耆獻類徵》載:“達海繼之,增為十二字頭。”《清史稿·達海傳》也載:“達海治國書,補額爾德尼、噶蓋所未備,增為十二字頭。”達海為便於教授滿文,編制了“十二字頭”。


   第二,字旁各加圈、點。(如蒙古語kha,gha音之字頭,滿語通用於ka,ha,ga三音。然aga“雨字”與aha“奴僕”混同。boigon戶口之戶字與boihon泥土之土字混同。haga“魚刺”與haha“男子”混同),乃於十二字頭,加以圈點,以立同形異言之區別(如 “雨”不至混於 “奴僕”, “戶口之戶”不至混於 “泥土之土”, “魚刺”不至混於 “男子”)
  第三,固定字形。對字母的書寫形式加以固定,使之規範化。如在老滿文中,元音u的詞首、詞中、詞尾共有十餘種寫法;但在新滿文中,其詞首、詞中、詞尾基本上各有一種寫法。
  第四,確定音義。改進字母發音,固定文字含義。如在老滿文中,元音o、u、ū經常相互混用,輔音k、g、h書寫有時非常相似,在新滿文中,o、u、ū則加以區別,k、g、h的字形書寫也各不相同。
  第五,創制特定字母。設計了十個專為拼寫外來語(主要是漢語)的特定字母,以拼寫人名、地名等。
  經過達海改進後的滿文,後人稱之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這種新滿文相對於前面的老滿文更加完善。完善到什麼程度呢?這種新滿文一直都是清朝入關後中央國家機關和宮廷各部門普遍使用的文字,不僅如此,各地的滿族駐防八旗都在使用這種文字,一直到辛亥革命後……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滿文和漢字


經過達海修改後的滿文的語法已經非常成熟了,名詞有格、數的範疇,動詞有體、態、時、式等範疇。句子成分的順序是,謂語在句子最後,賓語在動詞謂語之前,定語在被修飾詞語之前。並且滿文的書寫,字序從上到下,行序從左向右和當時的漢字完全相反,倒是非常符合現在書寫模式。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滿文和漢字的對比


由於新滿文的推行,繁瑣且落後的老滿文就逐漸消失在公眾的眼前了,由老滿文書寫流傳至今的歷史文獻就只有《滿文老檔》,而且這種滿文書籍要在老滿文旁邊增加新滿文的註釋。看來,最晚到皇太極稱帝后,老滿文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就是當時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吧!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滿文老檔》


結果

滿文的創制,標誌著滿族這個民族在女真文字失傳後真正的擁有了本民族的文化。滿文的頒行不僅打斷了漢族和蒙古族對滿族人文化的壟斷,還使得滿族人之間文化交流更為密切,這對滿族共同體的形成,無疑是一條重要的精神紐帶。

“使之通文理”的滿文是如何誕生並且成為滿族的精神象徵呢?

滿文“壽”字


滿族統治者運用更加得心應手的滿文來翻譯大量的漢文典籍,不僅減少了重複學習的時間,更加強了學習效率,使得汲取中原封建王朝統治經驗更加方便,加速了滿族社會的封建化。
同時,滿文記 錄和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遺產,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
但是,造化弄人,隨著清朝的滅亡,滿文很快走上了它的老祖宗女真文的地步:

無人問津,直至湮滅。全國會寫滿文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如果滿文滅亡了,就會給當代歷史研究帶來極大的麻煩。我們決不允許在二十一世紀信息化的今天讓滿文走向契丹文和女真文因為無人識別而走向滅亡的老路。這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不尊敬,也是對中國文明的不負責任。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拿起負責任的態度去了解滿文,這不僅是對這百年老字的尊重,也是對中國文化百年大計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