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裡有大祕密:別人用它控制你,你要用它成就更好的自己


“注意力”裡有大秘密:別人用它控制你,你要用它成就更好的自己


鏡子物語:不被一件事控制的好辦法,就是反過來控制它。

我們一般認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思想。一個人想什麼、怎麼想,這都是自己決定的。當然你也會承認,外界環境會對自己產生影響,但這個影響,其實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你應該聽過“眼球經濟”“注意力經濟”這類詞,信息爆炸的時代,所有商家、所有媒介都在竭盡全力、花樣百出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不要不以為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誰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誰就足以左右你的想法,控制你的判斷力和最終選擇。

心理學大師羅伯特·西奧迪尼在關於“先發影響力”的研究中,用大量實驗研究數據證明,“注意力”是對他人施加影響力的第一大武器。但他同時告訴我們,不要過於擔心,只要我們瞭解了注意力運作的規律,就可以主動利用這一規律,控制、管理自己的注意力,這將非常有效地幫你獲得幸福感、積極的情緒,讓成功變得更容易。


“注意力”裡有大秘密:別人用它控制你,你要用它成就更好的自己

01 你注意什麼,什麼就是最重要的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每天都要面臨無數的判斷和選擇,上班穿什麼衣服、出門走哪條路、購物時買哪個包包、晚飯吃什麼,我們覺得每一次選擇,都是自己在多個選項中理性篩選的結果,但事實是,你的選擇,是受到注意力的嚴重影響的。在這一刻,你注意到了什麼,什麼就是最重要的。

注意力的這個特點源於其有限性。在同一時間,我們只能專注於一件事,你無法做到一邊認真看書一邊專注聽音樂。雖然有時候我們會進行多任務處理,但也並不是同時關注於多件事情,我們只是在快速調整焦點。西奧迪尼指出,這種有限性導致了一種“聚焦錯覺”: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某個元素上時,就會誤認為這個元素很重要,並且把這個元素和我們正在思考的主要信息不自覺地關聯起來

比如,在超市的貨架上並排擺著三盒一模一樣的麥片,你更有可能買哪一盒?左邊的、中間的還是右邊的?實驗表明,放在中間位置的產品總是會更搶手。一方面,放在中間的東西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潛意識裡,人們認為那個東西是被人故意放在中間的,因為這個東西最暢銷。

聚焦錯覺會讓我們重視展現在眼前的東西,而自動屏蔽其他沒有呈現出來的元素。西奧迪尼舉了一個媒體報道的例子。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在發動對伊戰爭期間,啟動了一項記者的“隨軍計劃”,就是組織一批記者到戰鬥前線進行跟蹤報道。這項計劃使記者們拋出了大量的精彩報道:第一手的戰鬥記錄,各種見聞和細節,充滿情感的戰鬥故事,卻極少有記者去關注更宏觀的戰略因素。

媒體擁有聚焦效應,對於受眾來說,報道越多越重要。戰地記者提供的內容使公眾將關注焦點放在了戰爭細節上,而很少去思考戰爭的大背景和初始正當性,巧妙地把小布什政府對伊戰爭的重大失敗藏到了角落裡。

媒體報道對注意力的引導明顯而直接,而現實生活中,那些引起你注意力的東西,可能非常不起眼,你甚至不會發現。西奧迪尼在《先發影響力》中列舉了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隨機抽選了一群人,他們問一部分人“你對自己的社交生活是否感到不開心”,問另一部分人“你對自己的社交生活是否感到開心”。前者在思考答案時,想到不滿情況的概率比後者高375%,因為他們關注到的是“不開心”這個詞語。

注意力,會在不知名的角落,隱蔽地發揮強大的影響力,這一點早已被聰明的商家廣泛利用。調研顯示:如果網頁上的一篇文章中反覆出現某商品的橫幅廣告,會讓閱讀這篇文章的人稍後再看到該廣告時,對其表現出明顯的好感。哪怕讀者根本不記得自己看見過廣告,這一效應仍然存在。再比如,當網上傢俱店將頁面背景設置為雲朵時,訪客會更傾向於購買柔軟、舒適的傢俱;而如果將背景設置為硬幣 ,訪客則更傾向於購買便宜傢俱。這些在背景中展示的看似可不予理會的信息,都捕捉到了寶貴的關注。

各行各業的“有心人”,都會靈活運用語言、文字、圖片、聲音、味道、觸覺等元素,微妙地、策略性地捕獲、引導受眾的注意力,並且往往能夠達成目的。哪怕只是讓受眾填寫一份關於某個品牌產品的調查問卷,也能讓受眾在潛意識裡加強對該品牌的關注力。

你可能會擔心地問:難道說,為了避免被偶然所見的文字、符號、畫面帶來的聚焦錯覺所擺佈,我們必須把自己藏起來麼?不用的。只要我們理解了注意力的運作機制,就可以有策略地對其進行先發控制。更妙的是,我們還可以利用這一機制來主動影響自己,讓自己變得更積極、更成功、更幸福。


“注意力”裡有大秘密:別人用它控制你,你要用它成就更好的自己

02 幸福,是注意力的主動選擇

如果我問你,在你的生命中,你最想得到的是什麼?我想你可能會回答:幸福。也許你會給出一些別的答案,比如事業成功、身體健康、愛情甜蜜、萬貫家財或者家庭美滿。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這些東西會讓你覺得幸福。

真正的幸福並不依賴於物質的滿足,它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基線,一種持久愉悅的內在狀態。而在如何獲得幸福的問題上,心理學家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如果你認為自己幸福,那麼你就是幸福的。

你可能畫了一個大問號:這是什麼答案?如果我不幸福,又怎樣“認為”自己幸福呢,這豈不是自欺欺人?但如果從注意力原理來看,用這種方法獲得幸福,最為靠譜。

如前所述,注意力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和判斷,而它同樣也會強烈地影響我們的內在體驗。在奧地利,新聞媒體報道說發現了一種毒蜘蛛,如果被它咬到,會產生頭痛和噁心的症狀。當地居民如潮水般湧向醫院,說自己被咬了,而弄錯了的人比真被咬了的人多4000%。在德國的一場有關皮膚髮癢的皮膚病學講座上,聽眾們當場感覺自己的皮膚出現了過敏症狀,並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動手抓撓……

在我們每個人身體的底層,都沉睡著能夠突然被喚醒的各種體驗,只要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它們上面,它們就會立刻浮出水面。而這些體驗中也包括有益的方面,比如幸福感。

在幸福感研究領域,曾經存在一個謎。那就是,衰老並不會削弱老年人的幸福感。事實上,這裡有個悖論:老年人往往比自己年輕時感覺更幸福。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布蘭奇·弗勞爾的調查結論顯示: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一生的幸福感和其年齡分佈可以連成一個U型曲線。大多數人對其自身的滿意程度從15歲左右開始持續下降,直到45歲左右才漸出苦海,曲線開始上揚,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開始增強。

為什麼會這樣?考慮了若干種可能性之後,由心理學家勞拉·卡斯滕森領導的一群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隨著生活裡各種負面狀況的降臨,老年人會認為,他們沒時間在不開心上浪費工夫。他們渴望在餘生中尋找情感上的滿足,並有意識地採取步驟去實現這一目標——他們靠著注意力對自身的影響力,做到了這一點。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媽媽。年輕的時候,她是個愛較真、愛發脾氣的人,但是退休以後,她整個人卻變得平和、愉悅了很多。她每天都會穿上鮮豔漂亮的衣服,興沖沖地去跟一群老姐妹跳廣場舞。這些老姐妹們還經常一起去購物、聚餐、旅遊,笑聲爽朗,彷彿無煩無憂。

正如研究人員所說:正是因為身體各方面向著衰老轉變,讓這些老年人感到餘生短暫,所以他們會更多地回顧積極記憶,愛往好的方向思考,尋找並保留有利信息,搜索並凝視幸福的面孔,關注消費品的優點。他們會更頻繁地接觸那些能提升自己情緒體驗的外部環境和內心體驗,更徹底地沉浸其中。換句話說,把這些老年人的人生之旅引導到幸福之路上的,就是一個簡單而極為有效的心理手法:把注意力停留在積極的方面。

那麼,我們年輕人、中年人該怎麼辦?我們也想往積極的方面想,但是做不到啊,因為畢竟要面對工作和生活的種種艱難。對此,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專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說,無論什麼年齡,你都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幸福,就像你能減肥一樣。”她表示,幸福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你需要通過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長時間停留在自己內心中最舒適友好的地方。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時間的悖論》一書中,向我們提供了一些通過注意力來獲得幸福的具體方法。首先,

我們要對過去抱有一種積極而非消極的態度,做法是列舉“積極重構過去清單”:在一張紙上寫出3件曾經發生在你生命裡的重要負面事件,然後想一想,你從這3件事中,分別能得到什麼正面的收穫?把它寫下來。經常做這個練習,寫下的事情可以調換。此外,每天早上醒來都默唸或寫下你的祝福和謝意,經常翻看家人、同學的相冊,給老朋友打電話,告訴你的父母你愛他們,多與積極的人相處,把捕捉到歡樂時光的照片放在你的房間中,類似的做法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對於未來的焦慮阻礙了你的幸福感,你要嘗試著從過分關注未來轉向關注當下。你可以做一個小測試,題目是“我是誰?”關注點放在今天的你上,儘可能列出更多不同的回答。實在想不出別的答案時,問自己另一個問題:“現在是什麼時候?”要盡情發揮創造力,比如“現在是我的事業上升期”“現在是我跟愛人結婚十週年”等。把所有答案窮盡後,再問自己:“我現在在哪裡?

”留意自己所看到的東西、聽到的聲音、聞到的氣味,有什麼東西讓你覺得意外或是熟悉?在周圍的環境中你最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然後問最後一個也是最有挑戰性的問題:“我現在感覺如何?”嘗試打開自己,感受自己真正的感受。

你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重複這項練習,它會大大提高你對當下的注意力和感受力,從而緩解對未來的焦慮感,提升當下的幸福感。


“注意力”裡有大秘密:別人用它控制你,你要用它成就更好的自己

03 注意力管理,讓你更成功


除了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我們還可以運用注意力原理,主動對環境元素做出一些有利的設計,以此調動自己或他人的積極情緒,進而輕鬆達成自己的目標。

人類大腦的基本運作機制是聯想,你注意到任何事物的瞬間,腦海裡都會升發出相關的聯想。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語言、圖案、環境、物品、觀念等元素,把他人或自己的注意力,引導到能激發正面聯想的事物上。

著名作家約瑟夫·康拉德曾說過:“想要說服別人的人,不應當把信任寄託在正確的論點上,而應該寄託在正確的措辭上。”詞語,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力武器。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人員做詞語聯句,一組人員接觸到的是大量跟攻擊有關的詞語,另一組的詞語則沒有攻擊性。而在之後的“電擊同伴12下”的任務中,先前接觸暴力詞彙的人,會把電擊強度提升48%。

詞語會直接引發人們的聯想,汽車銷售人不說賣“舊車”而說“二手車”,基金經理不對客戶說“購買”而說“投資”,飛機乘務員不跟客戶說跟死亡有關的詞,都是為了引導正面聯想,規避負面聯想。美國最傑出的壽險推銷員之一本·費爾德曼在向客戶形容生命走向盡頭時,不說人死了,而是說從生活中“離開”,讓人聯想到家庭責任裡留出了有待填補的空隙。接著,他馬上會說:“等你離開了,保險金會頂上來。”一個“頂”字,就能讓大多數客戶都挺直了身子,拿定了主意。

有多項研究表明,將人微妙地暴露在強調成就的詞彙下,能提升其任務績效,並將堅持下去的意願增強一倍以上。所以不要小看辦公室牆上、電腦桌面上那些勵志的短語,無論你是要管理員工、激勵自己還是與他人交流,都可以從中借力。

圖案也具有同樣的效力。研究人員組織一些籌款員為本地一所大學募捐,並把籌款相關事項印在紙上發給大家。一些籌款員拿到的紙是白紙,另一些籌款員拿到的紙則配有跑步選手贏得比賽的照片。在3小時輪值結束的時候,第二組籌款員籌措到的資金,比第一組多60%。

一些不起眼的小物品,在關鍵時刻也能幫上你。實驗結果顯示,如果應聘者的簡歷用分量十足的剪貼板夾著,評估人在閱讀時會逐漸把應聘人視為更有力的競爭者;如果一個人在請別人幫忙之前,先遞給對方一杯熱咖啡,那麼對方將更願意配合,因為短暫地接觸溫暖的東西,能讓一個人對其他人的態度立刻變得更熱情、更親近、更信任……

羅伯特·西奧迪尼曾列舉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特定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他曾發現一個怪現象:當他寫書時,在家裡寫出來的部分,遠比在大學辦公室寫的更適合假想中的普通讀者。百般思索後,他找到了答案:這是因為,在家裡寫作時,他隨時可以望見窗外普通人的世界,而當他從大學的辦公桌前抬起頭,視線所及的全是與學術世界相關的詞彙、圖案和溝通風格。他說:“當身邊各種東西都在提示我聯想到那些自己為之寫書的人,我便得以更成功地與之建立和諧關係。

羅伯特把自己的這個發現,告訴了一家諮詢公司的項目經理。這位項目經理正在帶領團隊為客戶制定員工激勵計劃。她受到啟發,決定想辦法給自己的團隊營造一種環境,讓他們能一直看到客戶公司的員工。她從客戶公司的網站和內部刊物上下載符合要求的員工照片進行放大,貼在展板上,將展板斜靠在團隊工作的辦公室牆邊。結果證明,這個辦法十分有效,他們設計的方案讓客戶非常滿意。

前面說到,注意力控制可以改變我們的內在體驗。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功能應用到與個人成功相關的場合,通過讓自己獲得理想的精神狀態而輕鬆地達成目標。比如,在考試開始前的5分鐘,你不要把關注點放在還拿不準的材料上,那隻會提升你的焦慮。你要回憶自己過去在學業上的歷次成功,列舉自己真正的強項,培養自信,這會有效提升你的考試成績。這個方法在面試、公眾演講、商業談判等很多關鍵場合都可以發揮強大效力。


“注意力”裡有大秘密:別人用它控制你,你要用它成就更好的自己

你認為自己幸福,你就會幸福;你認為自己強大,你就會成功,這些說法,看上去有些兒戲,但當我們用心理學大師的注意力原理來解釋,用大量實驗來驗證,一切都變得合情合理。所以,學會管理好你的注意力,這將是你對抗外界干擾,有效激勵他人,以及讓自己越變越好的強大武器。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媒體人,廣告策劃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讀書100本的終身學習者。專注提供自我管理/職場領域的有用乾貨文,幫你越變越好,收穫幸福,實現人生彎道超車。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期待遇見愛學習、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