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

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用草紮成的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

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加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一種寧靜)。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應該順應世界萬物的自然戴發展,不去偏愛他們,不去幹涉他們,聖人對百姓不應進行過多的干涉,應任由他們的生活方式,自我發展,都該遵循“道”的運行規律,是一種自由論之說。

《道德經》第五章

這裡打破“主宰之說”,倡導自由論;其目的是消除外在的干預,而使人的個別性、特殊性以及差異性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調動主觀性和能動性,這就是“無為之治”,從天道到人道,從自然到社會,都遵循“道”。

《道德經》第五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