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又到清明。

聽說這幾年清明掃墓時,紛紛獻出了花式祭品,除了高仿貨幣,還有豪宅豪車,分分鐘讓故人“有車有房”、“有錢花,隨便花”,各種娛樂設施同樣一步到位。最受歡迎的清明節祭品竟然是蘋果手機。。。

而且五花八門的祭品裡面。蘋果系列產品備受歡迎。商家甚至貼心的準備了無線路由器。。

有人質疑:這最新潮的電子產品,老祖宗們會用嗎?又有人馬上回答:喬布斯都親自下去教了,還怕不會用?

好吧,今天高娓娓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美國無論是墓地還是加葬禮,祭奠,都和中國不一樣。究竟哪裡不一樣,大家自己看吧。

(一)美國的墓地像公園,隨處可見,掃墓不燒祭品,只獻花

在美國,你經常會看到墓地,就在人們的房子傍邊或者教堂後面,有些甚至是上千座連成一片,有些只有幾座,零零星星。當你開著車時,它們常常閃現在你的面前,你會覺得好奇怪:美國的墓地到處都是,怎麼美國的墓地離活人生活那麼近?

墓地在中國文化中,讓人首先想到的是不吉利,要是選擇住宅,誰也不願意挨著住。

但是在美國則不同,有些美國人都喜歡選擇挨墓地近的地方居住。就連在鬧市區,你也會看到墓地和房子連在一起,或者就在教堂的後面。

美國的墓地,也是分種族的,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習慣。早年,很多華人移民,希望葉落歸根,把自己埋在祖國家鄉的土地上,現在,幾代移民以後,家鄉已經沒有親人,所以在美國的同鄉會統一買墓地,把大家聚在一起,在天堂裡也有唐人街。

美國人如果全家去掃墓的話,沒有焚燒祭品的習俗,大多數時候只會獻上一束鮮花追思一下。如果是為國捐軀的烈士,因公身故的公職人員等,還會獻上國旗。

美國人掃墓,有時候會顯得好像是去郊遊一樣。甚至有的人家還會帶上吃的喝的,在墓地周圍順便野餐、遊玩,真的就好像全家一起郊遊。不過在墓地裡面,還是要保持莊嚴肅穆,不能大聲喧譁嬉鬧。

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全家人去墓地祭奠

(二)有笑聲的美國葬禮

我記得小時候在國內的時候,哪家要是有人過世了,在葬禮上一定有一個環節,就是孝子大哭,而且是嚎啕大哭,有些葬禮還專門請人來哭,哭得越厲害,就會被鄰居們誇他越有孝心,而且,整個葬禮上,也不會有人大聲喧譁聊天,更不會有人笑,否則就是對逝者不敬。

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美國人安葬

美國人的葬禮很不一樣,氣氛比較輕鬆,就像在開Party.

在葬禮上,都有一個固定的環節,就是由逝者生前的密友發表致辭。一般都是回憶逝者生前的往事,差不多每次都有人會說起逝者生前的趣事,每當這個時候,參加葬禮的人都會笑。

剛開始我很奇怪,為什麼別人死了人,他們還笑,主人家也不生氣?而且主人家也會跟著一起笑?

後來才知道,因為文化的不同,葬禮的風俗也不同。很多美國人本身信教,人去世,是到天堂,沒有什麼值得悲傷的,還有人們崇尚幽默,無論何時何地,都喜歡搞笑。越會搞笑的人,越受歡迎。

昨天的《華爾街日報》上一篇文章,講參加葬禮笑得很開心,原來看喬磊老師寫的博客,看到他說的一段故事:來參加葬禮的朋友,講述逝者生前的趣事,能夠引起參加葬禮的人發出笑聲,這更讓人記住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留給人們更多對逝者美好的記憶。另一方面,斯人已逝,他能快快樂樂的進入天國,這不也是人們的期待和逝者本人的期望嗎?聽到這些,想想也有道理,也多少也有些理解。

美國人的葬禮是哀而不傷,主要注重的是懷念死者,而不是懷念的形式。

(三)稀奇古怪美國人的葬禮

現在的一些美國人,已經厭惡了傳統的葬禮,很多人開始對自己的葬禮進行千奇百怪的設想,而且越來越“好玩。

有一個老人想在自己的葬禮上聽到莫扎特的《安魂曲》。策劃人就把葬禮地點選在一棟即將被拍賣的房子裡,並給每位來賓贈送一張莫扎特的《安魂曲》CD。古老的房子中迴盪著悠揚的音樂,而親朋好友跟著節奏,慢慢跳舞。

(人們獻鮮花,點蠟燭悼念逝者)

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我還聽過說“冰淇淋葬禮”:

一個冰淇淋小販去世了,葬禮上他的那輛“冰淇淋卡車”,行駛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後面跟著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參加葬禮的人一邊走,一邊啃著手裡的冰淇淋。隊伍所到之處,全是甜美的冰淇淋香味,引得路邊居民紛紛開窗觀看。結果,葬禮就是在一路歡笑中完成的。

還有一位死者的遺願是:希望他的好朋友們騎著哈雷摩托車,在他生前最喜歡逛的一條路上,以最快的車速狂飆,而且手不能閒著,要拋灑他的骨灰。

還有一個人,因為活著的時候非常喜歡打高爾夫球,所以就為自己安排了“高爾夫葬禮”,前來參加葬禮的人,以及逝者的兒子,在一起打了一場高爾夫球。

美國人真是把幽默發揮到了極致,連自己的葬禮都不放過。

(四)美國的“清明節”

在美國,我沒有聽說特別清明節,由於多元文化, 每個民族的祭奠方式不一樣,人們會在逝者的生日,去世的日子或者他們特色的節日去悼念,經常用的東西是小蠟燭,用鮮花編制的小花環。

但美國國殤日——南北戰爭戰爭陣亡將士紀念日,時間是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我們把它稱為國家的“清明節”,開始時是為了紀念在陣亡將士現在這一天祭奠所有的戰爭死難者,後來在民間又逐漸發展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親人,今天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祭掃日,同中國的清明節有點相似。

(陣亡戰士的家屬們舉著相片參加遊行)

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美國國殤節,插國旗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

清明節沒能回國為去世的父母親和親友上墳,心裡沉甸甸的。

在美國那麼些年,潛移默化,改變了不少生活觀念,但這方面無論如何都改不了,無法做到美國人那麼灑脫,想起去世的親人依然滿眼淚水,不能回中國親自給他們上墳祭奠,只能在這裡寄託自己的哀思,願他們在天之靈,感受到我的祝願,祝他們在天堂裡開心愉快……

因為父母所在的城市規劃,所以父母的墳墓要搬遷。說來也和奇怪,我生病被送到急救室的那天, 剛好是父母墳墓搬遷的那天。也許,這就是心靈感應和身體感應?

再來幾張相片,大家走近近看看,

(牌子上的英文寫著:警告,這裡是私人墓地,有槍和獵犬守衛 )

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那個大房子,我還以為是墓地管理人員的辦公室,結果是鶴立雞群的豪華墓地)

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這張相片,面前是墓地,後面是曼哈頓,天堂和人間就這樣連在一起)

高娓娓:中國人掃墓和美國人掃墓的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