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喪鐘——蘇軍在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重創德軍(一)

1944年2月18日科爾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結束後,由於蘇軍各個烏克蘭方面軍部隊的勝利行動,為把德軍全部趕出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創造了有利局面。此時,烏克蘭第1方面軍右翼奪取了盧茨克、舒姆斯科耶、舍佩托夫卡等地域,前進到敵軍普羅斯庫羅夫-文尼察集團的側翼。

烏克蘭第2方面軍佔領了經烏曼向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克方向實施突擊的出發地域。烏克蘭第3方面軍進入克里沃羅格、希羅科耶、科其卡羅夫卡一線,做好了在提拉斯波爾、敖德薩方向上突擊的準備。

帝國喪鐘——蘇軍在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重創德軍(一)

2月下旬,大本營命令烏克蘭第1方面軍著手準備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進攻戰役。大本營規定由烏克蘭第1 和第2方面軍承擔在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發展進攻的重任。根據2月18日的訓令,烏克蘭第1方面軍應從杜布諾、謝佩托夫卡、柳巴爾地區向切爾特科夫總方向實施突擊,目的是切斷南方集團軍群主力在德涅斯特河以北地帶向西逃竄的退路。

而烏克蘭第2方面軍應從茲韋尼哥羅德卡、什波拉地區向烏曼,爾後向德涅斯特河總方向實施突擊。烏克蘭第3方面軍則準備向敖德薩和提拉斯波爾實施突擊,以解放濱海地區,前進到德涅斯特河並奪取登陸場。

由於戰役前夕的2月29日晚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瓦圖京大將在米莉亞迪恩村以北遭到襲擊受重傷後(筆者注:後因醫治無效在4月15日不幸犧牲),3月1日改由最高統帥部代表朱可夫元帥擔任方面軍司令(筆者注:此職位一直擔任到5月24日)。

根據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元帥的決心,以近衛第1集團軍和第60集團軍以及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與坦克第4集團軍(筆者注:兩個坦克集團軍共有坦克和自行火炮542輛)向捷克諾波爾、切爾特科夫總方向,對德軍第4和第1裝甲集團軍結合部實施主要突擊。左翼的第18集團軍向赫梅利尼克進攻,第38集團軍向南面敵軍烏曼集團側翼進攻。

帝國喪鐘——蘇軍在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重創德軍(一)

在戰役開始前,蘇軍不得不在短時間將方面軍左翼大批兵力轉移到右翼。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由別爾季切夫地域調到舒姆斯科耶地域(約200千米),坦克第4集團軍則須運動350千米。此外,大量的炮兵、工兵部隊以及後方機關也必須在春季泥濘無路的情況下,通過大致相同的距離。儘管困難重重,蘇軍變更部署的計劃按期完成了。最重要的是,德軍偵察沒有發現蘇軍變更部署的行動,因為這些行動基本上是在夜色掩護下進行的。

3月4日進攻第一天,第60集團軍在德軍第4和第1裝甲集團軍結合部舒姆斯科耶、柳巴爾迅速突破敵軍防禦,前進12千米。隨後兩個坦克集團軍在第60集團軍進攻地帶投入交戰。到第二天日終,突破口擴大到正面180千米、縱深50千米。如果特里安達菲洛夫和圖哈切夫斯基地下有知,想必也會喜極而泣,這正是大縱深作戰的打法。

儘管道路泥濘難以通行,但以坦克為主的突擊集團並未減慢前進速度。3月7日到10日,坦克部隊先頭部隊到達捷克諾波爾、普羅斯庫羅夫(赫梅利尼茨基)一線,切斷了德軍南翼至關重要的利沃夫-敖德薩鐵路線,在德軍兩個集團軍之間打進一個很深的楔子。在次要方向進攻的第18集團軍在3月5日發起進攻,到3月10日日終前已經推進30千米,開始了爭奪赫梅爾尼克的戰鬥。而第38集團軍則在3月11日開始進攻。

帝國喪鐘——蘇軍在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重創德軍(一)

3月10日到3月11日,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在捷爾諾波爾、普羅斯庫羅夫一線集中了6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師,進行了強有力的反突擊,企圖將蘇軍進攻各部趕到捷爾諾波爾-普羅斯庫羅夫鐵路線以北。按照蘇軍反饋的情況,德軍在捷克諾波爾、沃洛奇斯卡和普羅斯庫羅夫方向分別投入了200、100和300輛坦克。

根據當前形勢,3月12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同意了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的決心:在完成當前任務後暫時停止主要方向的進攻,調整炮兵,變更兵力部署補充軍隊的彈藥和燃料,以便隨後向南方發展突擊。獨立坦克旅、團配置在步兵戰鬥隊形內的受坦克威脅方向和反坦克支撐點內,以原地火力和反衝擊消滅敵進攻的坦克。坦克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4軍則用於實施反突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