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為何當時儒墨成為顯學?

朱八戒CC


春秋戰國,周王室衰微,各方諸侯勢力漸起,爭權稱霸,戰亂頻仍,民不廖勝。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諸子百家,紛起爭鳴,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評定天下的主張。然而,在百家爭鳴之初,成為顯學的並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和墨家。



孟子曾抱怨:“天下之言,不歸楊,便歸墨。”楊,即楊朱,是道家學說楊朱學派的創始人。曾有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為什麼道墨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呢?

①道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反對戰爭。與人們當時心理需求相吻合,故支持者眾。

②墨家不僅是學術派別,更是一種紀律嚴明的軍事組織。首領稱為“矩子”,墨者“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同時,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雖戰,皆正義(起碼他們自認為是正義)。這樣就不僅能得民心,也能得各方諸侯之心(他們也認為自己打的是正義之戰)。



③儒家真正稱為顯學是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春秋戰國時期,跟諸侯霸王談“仁愛”,畢竟稍顯無力;漢初,天下已定,人民渴望休養生息,掌權者希望用“仁愛”之說穩定民心,儒家才得以稱為顯學。


墨悠然硬筆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所謂顯學,說的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

要說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夠成為韓非子心中的顯學,主要和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維護的階級有關。儒家主要強調社會禮儀制度,在維護貴族階級的利益上比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較接地氣了,在那裡戰亂的年代,墨翟明顯是為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發聲的人。

同時,我們需要明白,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戰火紛爭的年代,如果說社會關係比較複雜,也確實複雜,但是想要簡單點,也非常簡單,我們大抵可以將人與人的關係看成是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貴族階級手中無疑捏著“壓迫”的鞭子,而“鞭子”之下,便大多都是社會底層普通百姓了。

不同陣營的人有不同需求,貴族階級的人雖然比較少,但是權利大,所以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儒家會成為顯學並不奇怪。社會底層勞動人民雖然沒什麼權利,但是人多,而且時逢亂世,戰爭不斷,底層人民發聲機會更多,所以維護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利益的墨家,會成為顯學也不奇怪。

1、儒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非眼裡顯學的原因

在議論儒家特點以及其成為顯學原因之前,有一個點大家需要明白。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出現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因為訴求不同繼而會衍生特點各異的學說。不要脫離歷史背景對一些學說進行“道德評價”,這樣做沒有意義。許多被人們認可的主流學說,無論它們的特點是什麼樣的,最後的訴求,大抵還是會回到“國泰民安”上,只是完成這個目標的起點和立場不一樣,才導致不同特色的學說出現。

不同的立場,便意味著有不同的敵人。要理解不同立場下產生的文化,切忌脫離立場進行主觀的道德評價。脫離特定立場去理解,這種情形下了解的文化,往往不太客觀。

下面言歸正傳,儒家思想的特點比較明顯,他們是社會禮義制度的維護者,而就孔子來說,他十分強調“正名”,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

但是孔子也強調君主要有君主的德,才能讓臣子得以臣服。也就是說,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是有前提條件的。或者說得通俗些,孔子要求,為上者要有為上者應具備的才能與德行,每個人在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職,天下才能大治。很好的想法,就是有些個理想化,也容易被利用。畢竟,“以德配位”在人的私心下,屬於比較難以確保的,所以,儒家思想常常被貴族階級選擇性“利用”甚至是“改造”,以便作為限制底層社會人民的“武器”。

即便孔子維護尊卑秩序有一個類似“以德配位”的前提條件,但是,

從儒家思想的大輪廓來看,還是比較有利於貴族階級統治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所以,儒家思想屬傾向於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存在。

而儒家思想在韓非眼裡成為顯學的原因,大抵與儒家維護貴族階級利益有關。畢竟戰國時期,貴族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是卻擁有相當大的權利、資源等,儒家思想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且儒家思想教化百姓的方式並不激進,相對來說容易被百姓接受,至少比嚴刑峻法緩和許多,所以,儒家成為一時顯學,也不是不能理解。

2、墨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給眼裡顯學的原因

墨家的特點比較明顯,墨翟本身就是匠人出生,所以他比較能夠體會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的願望。他的學說裡面,其實也有許多表達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願望,比如墨家經典的“兼愛”思想。

所謂的“兼愛”,更多是針對儒家的“愛有等差”。墨子認為,因為這種親疏關係,人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或者這樣說,按照墨子的說法,社會因為人心中的等差之愛,社會底層百姓才處於被壓迫的位置。如果人人都給予對方一樣程度的愛,那麼又何來高貴與卑賤的區分呢?墨子的想法很典型,有比較強烈之拒絕貴族“壓迫”的意味,這自然表達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底層百姓心中的願望。所以,喊出社會底層百姓願望的墨子被人們推崇,也屬合情合理。

現在來回答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就比較容易了。一來因為墨家學說所維護的階級畢竟在人數上比較佔優勢,二來,也因為戰亂年代,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的機會,這兩點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顯學。

3、總結

最後,來個小小的總結,首先,儒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比較直接,因為儒家思想維護的是貴族階級,同時儒家思想幫助貴族階級教化百姓的手段並不激進,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階級中,相對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繼而成為韓非眼裡的顯學。

其次,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墨家思想主要維護的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獲得了數量上佔優勢的底層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戰亂年代,社會動盪,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機會,便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韓非眼裡的另一顯學。



顏小二述哲文


諸子百家中,不止100家,有大概130多家,最早是韓非子說儒家與墨家是顯學,何為顯學呢,我認為顯學指的就是這個學術是提供管理的的意見和建議,而與顯學相對的就是隱學,也可以理解為玄學,就是道理和思想層面的,隱學就相當於方向。

儒家和墨家學說最為當時之人所推崇。在當時“百家爭鳴”的環境中,不僅有著“非儒即墨”的說法,更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將儒家和墨家並稱為“世之顯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

孔子學說的學派。崇尚等級制度和用三綱五常來維護統治的學說。主張“禮、樂、仁、義”,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西漢以後,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學派。所以說儒家被稱為顯學

三大哲學體系之一-墨家

“兼愛”和“非攻”確實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

當時五霸橫行,七雄爭鋒。各國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兼愛”和“非攻”其實就是當時中下層民眾的現實需求。而且墨家思想在當時被稱作顯學,這也說明了墨家學說在當時是極度受到歡迎和認可的。

無論是“兼愛”、“非攻”,還是尚賢”“節葬”“天志”“明鬼”等等其他墨家的思想主張,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所開的良方。這也是墨家學說得以顯赫一時的原因所在。

大家都聽說過“墨守成規”這個成語。本來是形容墨家守城之術,但此後逐步衍生出固守舊法,一成不變之意。這個成語語義的變遷也是墨家思想發展歷程的一個真實寫照。自從墨家的祖師墨翟開宗立派後,後來的墨者在思想上並未能有更大的創新。翻來覆去,還都是墨翟祖師的那一套。在時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落伍了。

站在了儒家思想對立面的墨家,在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青睞之後,地位就更加受到打擊和排擠。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但是在對事物的建議和意見上,墨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墨家是從儒家分化出來,在崇尚聖賢、和平和大同方面沒有實質區別,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張兼愛、互利、節約,與儒家不同 儒家認為萬物尊卑不同,應該各安其位,各司其職

儒家接受現實。在現實中打滾。是以親親之愛。人皆有之

墨家反對現實。在現實中掙扎。是以非親之愛。人皆有之


十二十頁


韓非說,這個世上兩大顯著的學派,一個儒家學派,一個墨家學派。

事實來看,在戰國末年,儒家學派已經是非常衰微了,韓非那時距離秦始皇一統已經非常近,各國連年征戰,打得你死我活,非常殘酷,春秋時代孔子還做過官,戰國中期孟子只能四處遊說了,戰國末年儒學大師荀子教出來的不再是儒家弟子了,教出來的是韓非和李斯這樣的法家大師,相對而言儒家的那一套治國理論在戰國末年壓根就無人理睬,大行其道的是法家的變法圖強,和墨家的守城理論。

再到之後,秦始皇一直重法家,開始了焚書坑儒,進入漢朝初期,重用道家學說,直到漢武帝儒家學說才受到重視,這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的時間了!

那麼韓非說的,有錯嗎?沒錯,我們先看看儒家為什麼能成為顯學。

1、正統。

孔子是接過周公的棒,禮樂制度是周公創造的,周公在孔子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孔子自己怎麼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說我什麼都沒做(其實是有創造的),正如一句廣告詞,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孔子就說我只是周文化的搬運工。周公在商紂滅亡之後,深刻的總結了歷史,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誕生了禮樂制度。所以禮樂制度是官方認可的正統,是當時社會的普世價值,各國認可,各階層也認可。

2、儒家代表的王官貴族的利益。

儒家為誰謀?貴族階級,孔子是不關心老百姓生活如何的,仁義禮智信只對貴族要求,對民的態度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可以讓他們順著我們意思去辦,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麼辦;對民的要求是,使民以時,讓老百姓按照季節生產。有人會說,不對,孟子愛民,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愛民,愛民為了什麼?施行王道,歸根到底為了誰,還是貴族階級。

中國貴族階級的政治生態一直持續到唐朝,直到科舉制度產生,平民才能參與政治。

3、儒家的制度有人性基礎。

儒家的仁愛是親親之愛,以宗法制為基礎,人人都能接受的,以倫理為點,以點帶面,涉及到政治,孔子學生有若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什麼意思,孝,孝順,悌,尊重兄長,孝悌的人不會犯上作亂,這就是君子根本。由倫理扯到政治上去了,所以林語堂先生說,儒家倫理和政治是合一的。即便戰國末年儒家在政治上行不通了,但是在倫理上依舊流行,哪怕國家治理不僅需要變法圖強,還需要道德建設嘛,所以儒家依舊具有強悍的生命力。

那麼墨家學派呢?墨家學派風靡整個戰國時期,墨子在世時就公開叫板儒家了,在戰國中期,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指的楊朱,楊朱已經沒有作品也沒有傳記傳世,只有一些隻言片語藏在其他典籍當中,墨指的是墨子,此話何解,用現在的話來說,楊朱和墨子的學說言論就像流行歌曲一樣,風靡全球。戰國末年,韓非又說,墨家學說,已經是天王級的存在了。

墨家學派為什麼會成為天王級的存在呢?

1、墨家重利害。

墨家跟儒家不同,墨子說,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孔子呢,興天下之禮,從實際效果看,墨子重實際,而且經常批判儒家的道德是偽道德,造就了大量的偽君子。墨家遵循某些主義的時候,是會先算賬的,比如說兼愛,你對大家兼愛,大家也對你兼愛,你對大家不愛呢,大家也對你不愛,諸如此類的明細賬,算得是清清楚楚的。我覺得在那個年代,算利害比重禮儀的確來的實在。

2、學說迎合了當下時代。

我們知道墨家學說,有尚賢,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命,等篇章,我第一次接觸墨家學說時,嘴巴都張圓了,天吶,這很多都是現代概念啊,當時兩千四五年前墨家就開始主張了。尚賢,選賢任能,敢想象嗎,那個時代,所有的都是世襲,就連我們現代都還在找關係,墨家就提倡尚賢了;兼愛,沒有歧視的愛,現在美國都還歧視黑人;非攻,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諾貝爾和平獎是不是有墨子一份?為什麼這些較為現代的價值觀符合那個時代呢?墨者都是穿越的嗎?

戰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士),是一群有本事,有能力,有擔當的知識分子,但是這幫人,根本沒有上升通道,大量的士幹什麼呢,無所事事,只能當寄生蟲(食客),突然有人說,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這樣的聲音肯定大受歡迎,人才渴望流動,也有流動的能力,人才上下流動時代也需要。兼愛,什麼樣的人渴望兼愛,是王公大人嗎,不是,也是這幫底層的士(戰國時代沒有老百姓的事),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懷與關愛,恨不得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包括非攻,節用,節葬等等主張,都非常迎合了戰國知識分子的政治需求,代表了大多數知識分子的人生價值,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們對這個社會的控訴。

3、墨者身體力行的興利除害。

興利,對社會做貢獻,墨者不玩虛的,大量的手工業從業者,而且技術十分高超,搞製造就需要科學,所以墨者不僅有大量的工程師,還有大量的科學家搞科學基礎研究。《墨經》中大量記載了墨者的科學研究成果,對,點、線、圓,等下了非常精確的定義,並且能找到幾何原本的五條公理,槓桿原理,小孔成像原理等都非常精確的描述。

除害,墨者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墨子》公輸篇就記載了墨子反戰的故事,墨家還有非常系統的守城理論,記載得非常詳細,可以說明墨家確實有非常豐富的守城經驗,有部電影《墨攻》非常能夠反映墨者的守城術。

為社會興利除害,這也是為政者的需求。

綜上,儒家學說因為‘正統’,也因為君子對道德的需要,顯於世。墨家學說因為迎合知識分子,也因為統治者的需要,顯於世。


有是說事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孔子至今被尊為最偉大的教育家,在於他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推廣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

所謂開民智,教民以禮。天下人“有教無類”,儒家思想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

而墨家思想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他們都是吸收中華文化精華所昇華的思想,本身就是被人們認可的,而他們又不干涉政治,所以被各朝推崇






tian先森1985


儒家,顧名思義,溫文儒雅。儒家代表人物可以說在我這一代人中(至少上幾代不敢確定)是最為讓人容易記住的。因為我們歷史上學習的就是主要介紹儒家創始人,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流派爭相表達自己流派的觀點!而儒家之所以能在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或許真是來自於其幾位重要代表人物所表達出的思想恰恰符合當時各國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儒家講究仁政,宣揚為君者要有愛民之心,尊崇“民為貴君為輕”的仁政思想,這即符合百姓之需要,也能讓統治者用他們的口號思想去滿足百姓需求,可謂一舉兩得。自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民心也得了,統治者也能利用其思想中宣傳的東西來滿足其統治者的需求,這就為儒家思想的發展和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強大的群眾基礎和政治基礎。同樣的,墨家追求“兼愛非攻”也是把普羅大眾的部分需求放在他們追求的內容裡面,雖說墨家思想裡面沒有更多的反映或者說支持統治者的言論,並且其思想裡面包含的對統治者統治不過多提及的言論也並沒有引起統治階層的反對,故而墨家思想的發展也沒有受到更多的阻礙。總而言之,當時的儒家和墨家都以百姓利益(封建社會時期)為中心,也推崇符合統治階級口味的想法,故而其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更小的阻礙,中庸的思想為他們各自學派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和民眾基礎,加上學派代表人物的積極發揚,儒家墨家思想才能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學派也才能成為當時的主流學派!


花火流毒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黃金時期,形成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高光氣象。儒墨兩家之所以成為顯學,是因為儒墨兩家思想的高度所決定了的。儒家倡導仁義道德和天下大同等思想主張;墨家倡導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等思想主張。因此儒墨兩家思想適應了當時時代發展的要求,迎合了當時廣大庶民百姓的意願,因而能夠成為當時的顯學。一句話,儒墨思想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文化!


雲潤春天


這是因為諸子思想中最早出現的是儒家,其次才是墨家,兩家在當時都屬於大宗。儒家得勢主要仰賴於孔子,因其門下三千弟子,更有許多在政界很有影響力,所以儒家影響甚遠。而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提出簡約尚用的原則,所以更受老百姓的擁戴,而且由於組織分工明確,墨家更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由於儒墨在當時擁有的社會影響力可以說平分秋色,故在當時稱為顯學


雲飛航空申老師


與其核心有關,儒將仁義,墨言摩頂放踵。兩家主旨都是對人對社會的。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仁者愛人,但是愛人講究有先後順序。義就是講這個順序,儒家有親,天地君親師,然後是其他。墨家講究兼愛無私,沒有這個順序。儒墨主要正的就是這個仁的範圍。墨家的仁無私,所以不需要講義。這也是儒攻擊墨無父無君的理由。


樠蠹散人


“世家之子顯著學識,儒家墨子也可。儒生之人所罕至入,孔洞丘陵也禁;墨家之子所稀至入,墨染翟瀟也聞。”

這些東西都是春秋大夢時代的一些過關道途的心得體會,一句話就周室易換後殷人物選拔賽,比較重視吸納儒家思想人性乖聽話,以及墨家學派的妥協思維意識形態啊!

如果沒有什麼事關前途似錦的思維意識,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周室易換莊家子爵的原因是什麼。無非就是想方設法逼迫後殷人才出現德高望重的大佾之尊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