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實的劉備到底是怎樣的?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劉備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是正面人物,正史中的劉備有過不少狠毒之舉,是虛偽之徒。史書上對劉備的兩種評價卻千差萬別,一種認為劉備乃反覆無常之小人,另一種認為劉備是個仁義君子。《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正史中的劉備其實並沒有那麼高尚,那麼劉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羅貫中要追捧他呢?

劉備是漢室皇族的後裔

劉備,字玄德,出生貧寒,年幼喪父,母子倆靠賣涼蓆和拖鞋維生。劉備家東南角有棵桑樹高五丈有餘,遠遠望去酷似馬車的車蓋,來來往往的人覺得此樹非凡,此家未來一定出貴人。《三國志》中記載:“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著皆怪此樹非凡”。由於此樹頗有名氣,村莊便取名叫樓桑村,樓桑村的居民大多姓劉,這些劉姓人士又是來自何方呢?這要從劉勝說起。

劉勝是漢武帝劉徹異母兄,也就是漢景帝的第八子,劉勝公元154年被封為中山王。《漢書》記載:“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意為劉勝喜歡娶美女和喝酒,有兒子120人。

關於劉勝有多少妻妾,史料沒有記載,劉勝的120個兒子中有一個叫劉貞,劉貞後來定居涿州,樓桑村劉姓居民都是劉貞的後代,這樣推算劉備的確有漢室皇族血統。

劉備胸懷大志,從小就想做皇帝

劉備,字玄德,玄德一詞來自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對玄德一詞是這樣解釋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意為生養但不佔為己有。不依仗幫助他人而謀取利益。成為一方霸主,卻不仗勢欺人,要尊重他人,此乃高尚之品德。

從劉備的取名來看,劉備父母對劉備寄予厚望,而且劉備自幼也胸懷大志,想要打拼出屬於自己的天下。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少年的劉備與玩伴一起在桑樹底下乘涼時,就立下“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的志願 。

在古代什麼身份的人乘坐什麼樣的馬車,都是有講究的。《三國志》中提到的羽葆蓋車是供皇帝乘坐的,劉備卻對他的玩伴說將來他要坐天子的馬車,一個幾歲的孩子有如此雄心壯志,可見劉備胸懷大志,想自己主宰,不想寄人籬下。

劉備乃忘恩負義之輩

史書對劉備的評價記載有兩種。

  1. 第一種來自呂布的部下,因為劉備曾投靠過呂布一段時間。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記載:“備數反覆難養”,意為劉備是一個忘恩負義、反覆無常之小人。

  2. 另外一種評價來自袁紹,《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中記載:“劉玄德弘雅有信義”。意為劉備是講信用、講義氣之君子。

兩種評價截然相反,卻不矛盾,劉備有抱負,想自己幹出一番事業,不想一輩子寄人籬下,對於收留劉備的主來說,自然就是反覆難養。

劉備要想當皇帝,一個人總不行,需要廣納賢能才能助他成就霸業,所以他對關羽和張飛確實有信義,關張兩人跟隨劉備一輩子,關羽後來還千里走單騎去找劉備。史料上記載他們三人“寢則同床”,意思就是三兄弟同床而睡。

說到劉備是個忘恩負義的人,要從他和呂布的關係說起,呂布雖然有“三姓家奴”的稱號,但他卻多次在劉備危難之際出手相救。

公元196年,袁術派手下將領紀靈討伐劉備,論兵力劉備遠遠不如袁術,於是劉備向呂布請求援助,紀靈見呂布前來支援,也不敢輕舉妄動,於是請呂布一起喝酒。呂布對紀靈說:“玄德是我的賢弟,我今天過來救他。我在轅門之外立了一支戟,如果我能射中戟尖,你們倆化干戈為玉帛,如果射不中,隨便你們怎麼折騰。誰要是反對的話,我就和另外一家一起殺他。”

據說轅門射戟那天,外面有六七級風,但是呂布一箭射中戟尖,紀靈驚呆了,沒有想到呂布這麼厲害,紀靈便退兵。這次呂布救了劉備一命,雖然呂布人品不佳,但是對劉備確實有救命之恩,然而劉備卻在呂布危難之時,落井下石,不予以相救。

公元198年9月,曹操率領大軍討伐呂布,很快彭城淪陷,曹操在圍攻彭城縣城池時,呂布手下的謀士陳宮建議,趁曹操正在圍攻彭城縣的時候,趕緊向下邳出兵,偷襲曹操,這樣他會腹背受敵。呂布最開始是同意的,但這時呂布的妻子說:“以前曹操待陳宮視如己出,可是陳宮卻背叛曹操來投靠我們,將軍並沒有曹操對陳宮好,陳宮不可信。”呂布本來心胸狹隘疑心病重,還有點自負,加上各個將領之間相互猜疑,等到曹操兵臨下邳城時,卻被打的丟盔卸甲。指揮官陳廉當場陣亡,到這時呂布才意識到曹操的厲害,便採取烏龜戰術,躲了起來。

這時曹操就給呂布送了封信,讓呂布選擇,要麼投降,要麼死路一條。呂布雖然在戰場上勇猛無敵,但是他有個非常大的弱點就是怕死。呂布當然想投降,這樣還能保住自己全家老小的命。

至於投降,陳宮是極力反對的,因為當初他擁護呂布到兗州,得罪了曹操,如果呂布投降了,曹操怎麼會放過他。陳宮心裡明白呂布怕死,便嚇唬呂布說:“曹操是騙你的,等你投降以後,他還是會殺了你的。”聽了陳宮的話,呂布一直猶豫不決。

同年十一月,天氣越來越冷,曹軍在外已有兩月之久,整天風餐露宿,非常疲勞。於是曹操想到個妙計,下邳城兩條河交界處,水流大,曹軍挖掘溝渠,用沂水、泗水來灌下邳城,導致下邳城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到了十二月,呂布軍中發生內訌,因為曹操在和呂布交戰時,呂布虐待自己的手下,於是侯成、宋憲、魏續一起背叛呂布。大將宋憲趁呂布不注意時,把白門樓方天畫戟給偷偷拿下來。還把陳宮和呂布手下猛將高順一起綁了起來,然後歸降曹操。

這時呂布登上城樓往下看,城內外河水氾濫,希望渺茫,無奈之下選擇投降,曹操拿下呂布後,呂布便求饒說:“主公不是最忌憚敵人嗎?如今我已經投降,對你沒有威脅,如果你收留我,我願為你效犬馬之勞,幫你統領騎兵,幫你打天下,讓你天下無敵。”曹操很猶豫,因為他愛才啊,哪個名主不愛才呢?在曹操猶豫之際,呂布也向劉備暗示讓劉備救他,但當曹操來問劉備的意見時,劉備不但沒有報昔日的救命之恩,反而落井下石,對曹操說:“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意思是主公難道忘記丁原和董卓的事了嗎?

丁原是東漢末年諸侯,呂布最開始是丁原的手下,丁原非常信任他,也非常親近他,對呂布可謂是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董卓知道丁原非常信任呂布,於是引誘呂布殺害丁原,呂布將丁原的頭砍下獻給董卓。董卓不僅霸佔了丁原的地盤還有丁原的心腹呂布。董卓對呂布非常好,也非常信任他,後來司徒王允挑撥呂布殺董卓,董卓卻沒有想到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殺害。

劉備這樣說,他是想置呂布於死地,劉備知道曹操的弱點,知道他生性多疑,曹操本來就忌憚呂布,劉備這樣說,呂布自然沒有活路,這時呂布就氣的對劉備大罵:“大耳賊,當年我轅門射戟為了誰?”大耳賊是指劉備,劉備有兩個特點,耳朵大,胳膊長。曹操最終讓呂布手下用一根帶子勒死呂布,也算留呂布個全屍。

這裡可以看出劉備並不忠厚,最後還落井下石,火上澆油置呂布於死地,劉備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1. 因為呂布當年奪他徐州,他恨呂布,如果不是呂布當年佔領徐州,他就不會投靠曹操,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劉備覺得一切都是呂布的錯,所以不僅不救他,還火上澆油讓呂布走上死路。

  2. 呂布手下的人,得漢獻帝賞識的並不多,如果呂布死了,徐州就能拿回來,劉備也許能再回到徐州當徐州牧。

所以一旦涉及到利益,劉備還是比較狠毒的,一點也不忠厚。

劉備並不忠誠,十次跳槽

劉備這個人一生中跳槽十次,最開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時候,他想讓袁紹帶他,也想來看看熱鬧,袁紹不帶他。曹操曾經說過關羽張飛劉備有龍虎之相,其實曹操對劉備是有知遇之恩的,可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後,劉備迅速跳槽,背叛曹操,又換了個主子,還跟曹操多次發生衝突。後來劉備又來投靠曹操,曹操不計前嫌的收留他。

但是劉備野心大,不甘心,想方設法擺脫曹操,後來還殺了曹操一員大將徐州刺史車胄。劉備前前後後跳槽十次,所以說他不忠誠於自己的主子。

劉備對族弟背信棄義

關於劉備背叛族弟劉璋的原因,在《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說的,劉璋的部下多次挑釁劉備的部下,於是劉備的部下建議攻打劉璋的益州,但是劉備處於仁義不想攻打兄弟的地盤。後來劉璋的部下偷襲劉備的統率,將他殺害。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這才是劉備發動兵變的原因,其實三國演義本來就是尊劉貶曹,正史中的劉備沒有這麼高尚。

那麼在《三國志》中是怎麼記載劉備背叛劉璋的呢?

  • 公元211年,劉璋聽說曹操要討伐張魯,惶恐不安,這時劉璋手下的謀士張松說:“北有張魯,曹操又能隨時打來,我們兵力不行,你與劉玄德是宗室兄弟,可以和他結盟,而且聽說劉玄德仁義又講義氣。”劉璋相信了張松,結果引狼入室,按照輩分算,劉璋是劉備的族弟。

  • 公元212年曹操向南攻打孫權,於是孫權向自己的妹夫劉備求助,劉備不想去支援孫權,他的心思在劉璋的益州上,於是劉備便寫信告知劉璋,說關羽兵力不行,如果現在不去替孫權解圍,曹操佔領荊州後,就輪到益州了,劉備獅子大開口向劉璋借一萬兵馬和大量糧草。劉璋想你在我的地盤還要借錢借兵,一下要這麼多,但是劉璋不敢得罪他,於是劉璋只借給劉備4千兵和一半的糧草,其實劉璋待劉備已經很仁慈了,劉備來益州已有一年之久,不但沒有幫忙消滅北方的張魯,反而還要錢要兵,給百姓增加負擔。

其實劉備無非是想借劉璋的錢,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劉璋當然不敢借兵一萬,劉備在益州不像剛入川的時候,他有勢力,有民心,如果借一萬兵力他不去支援孫權,反而攻打自己的益州怎麼辦。

其實劉備的借兵藉口不成立,曹操討伐孫權佔不到什麼便宜,曹操第二年正月就撤軍了,而且荊州的關羽根本一點事兒都沒有,劉備卻以劉璋小氣為藉口,攻打劉璋的益州。

鄭度向劉璋建議,劉備孤軍在益州,兵力不多,也沒有糧草和兵力補足,如果這時百姓撤走,把糧草燒掉,就避免了和劉備交戰,劉備會因為沒有糧草而放棄。由於劉璋仁厚,愛護百姓,不想讓百姓受苦,沒有采用鄭度的妙計,與劉備正面抗戰。交戰中,益州的將領不斷的投降與戰敗,讓劉璋心灰意冷。

公元213年,諸葛亮帶著張飛和趙雲率軍攻打益州,這個時候馬超看見對方來勢洶洶,便歸降劉備,劉璋再也無法抵抗,於是投降。

《三國演義》之所以吹捧劉備,無非是因為漢為正統,劉備是西漢皇族的後裔,其實正史上任何一個想要奪得天下的人,在戰略上都是差不多的,想要奪得天下,如果不心狠手辣,臉皮厚,怎麼能在三國的亂世中分得一杯羹。


小龍談歷史


正史上的劉備絕不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逃跑將軍”、“哭鼻子將軍”的形象,相反劉備在政治上老練、軍事上突出、性格上堅毅、武藝上高強、識人上精準,無愧於“梟雄”這一稱號:

一、政治上老練

我們評論劉備,首先要認識到他是一個政治家,而劉備的政治能力絲毫不弱於同時期的曹操、孫權等等人物。

草根創業階段,劉備就已經準備好了“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旗號,顯然是蓄謀已久;並且這個旗號遠比曹操的“宦官之後”、孫權的“江東淮泗集團”來的更根正苗紅、更高大上。事業起步階段,劉備更進一步取得了漢獻帝親稱的“皇叔”稱號,藉此獲得朝廷的加官進爵,並以此牢牢地把自己與漢室綁定在一起,後期更是宣稱建立漢國是漢王朝的延續,這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相比絲毫不差。

除此之外,劉備還在白帝城託孤中,以一句“均可自取”意思模糊的話語,當著諸位大臣之面,從道德上綁架了以“君子”自稱的諸葛亮,逼迫他當眾立下誓言忠於蜀漢劉氏,手段不可謂不毒辣。

二、軍事上突出

史料記載,“火燒博望坡”、以及後來的“漢中之戰”等一系列戰役,都是劉備一手指揮策劃的,並親自披掛上陣殺敵,而這一系列戰役都取得了輝煌大捷。

“火燒博望坡”中,面對曹軍大將夏侯惇,劉備採用示弱誘敵之際,在戰爭僵持之時突然偽造夜晚逃離假象,夏侯惇果然中計。《三國志》記載:“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火燒博望坡”一戰使得劉備在荊州集團中聲名鵲起,充分展示了軍事實力。

三、性格上堅毅

這一點也是劉備最讓人欽佩的地方之一。直到漢中稱王前,劉備前半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顛沛流離之中,因為力量不強、屢戰屢敗,為求自保劉備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潛、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劉璋之下,若是沒有堅毅不屈的性格,對理想事業的堅定追求,劉備早就沉淪下去,消逝於三國曆史的洪流之中。

四、武藝上高強

《三國演義》中對劉備武藝的描述大概只有“三英戰呂布”這一段,劉備很不幸的成了武藝無敵呂布的背景牆,打了一會醬油。然而,真實的劉備是個武藝高強之人,雖然比不過呂布、關羽、張飛這些職業將軍,但也是一把好手。這從劉備斬殺車胄、蔡陽中就可以得到驗證。

因“衣帶詔”事件敗露,劉備不得已從曹操處逃離後,逃亡路上經過徐州,此時的徐州刺史是曹操手下的車胄,車胄奉命攔截劉備,劉備上前迎戰,片刻之間就斬殺車胄於馬下;此後也是親手斬殺蔡陽。車胄、蔡陽二人都是曹操軍中的高級將領,武藝高強,劉備能親手斬殺此二人也證明自己武藝絕不差,絕不是打醬油的角色。

五、識人上精準

三國中曹操以識人著稱,而劉備同樣不差。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馬謖年少成名、熟讀兵書,並在與成名已久的一些文臣武將的交流中對答如流、分析問題鞭辟入裡,因此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普遍認可,認為是可造之材,是蜀漢的棟樑,連諸葛亮也對馬謖贊同有加,著力進行培養。但是劉備一眼看出馬謖空有辯論之才,難當大任,認為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果然,馬謖對諸葛亮的北伐事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以至於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曉東筆談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簡直就是現在出身一般的年輕人奮鬥的榜樣。他永不滿足,“折而不撓,終不為下”,這種心態比單純的能力更令人欽佩。


相比官二代曹操和將二代孫權,劉備雖然頂著一個“漢室宗親”的帽子,但在東漢末年其實就是一個一般人,最多算是當地一個大一點的社團大哥,按理說他這樣出身的人,高官厚祿就應該滿足了,但是劉備在奮鬥的道路上卻從未滿足,這就使得他強過三國時代99.99%的同齡人了。


比如許諸,別看許諸在《三國演義》裡似乎是莽夫,但真實歷史中許諸其實是譙國土豪。


許諸家有多土豪?


黃巾之亂時,許諸家的堡塢能容納上萬人,還能組織起一支大約兩千多人的民團,這已經比劉備強得多了。


實話實說,曹操最開始去老家陳留招募軍隊時也不過招募了幾千人,不比許諸多多少。

許諸起點這麼高,可許諸就滿足於做一個曹操麾下的方面大將,他就覺得很好了。

這就是典型的能力強過野心。


再比如陳登,他是徐州官宦世家,叔祖父是東漢末年的太尉陳球,吳郡太守陳瑀、汝陰太守陳琮都是他的族叔,他父親陳珪是沛國相(等同於郡太守),家族裡兩千石、比兩千石高官十好幾個,而陳登本人也很有能力,這在《三國志》以及《三國演義》裡都是體現,但是陳登從來沒想過逐鹿天下,他就想守著徐州這一畝三分地,安安靜靜做一個美男子。


這種歲月靜好固然不錯,但是在三國亂世,男兒奮起之時,陳登就未免差劉備一籌了。

類似劉備這種中下階層出身的有才之士滿足於高官厚祿的例子在三國時代實在太多,嚴格來說蜀漢的張飛、關羽、趙雲、黃忠,曹魏的于禁、張遼、張郃、徐晃、樂進、孫吳的周瑜、魯肅等等都可以看做是能力高過野心。


但是劉備不是,劉備不管處於什麼境地,他心中那團火從來沒有熄滅過,他也從沒有想過做誰永遠的下屬。


用現在一句流行語來說:打工?這輩子是不可能打工的。


這裡我說一個劉備永不滿足的例子:


漢獻帝衣帶詔大家都聽過,但是其實真實歷史比《三國演義》還精彩。



第一次董承受拿衣帶詔來找劉備簽名,劉備其實是拒絕的,也許劉備覺得時機不成熟,也許劉備覺得董承是準備拿他當槍使,總之劉備是拒絕了。


但是青梅煮酒,當曹操說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後,劉備卻心急火燎,著急忙慌的找董承說自己要入夥,要討曹。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就是青梅煮酒後,劉備知道曹操忌憚自己,他在曹操陣營扮豬吃老虎不太可能成功,必須趕快想辦法離開曹操陣亡。



但是東漢末年,大家懂得,劉備如果就這麼脫離曹操,風評會很難看,所以他需要一個正義名分,什麼名分比皇帝名分還大?


所以劉備等於是臨走之前,趕緊找董承補一個手續,找一個藉口,然後名正言順“奉詔討賊”,這樣就誰也說不出劉備的不對。


這件事充分體現了劉備的野心、能力和做事細緻程度。


蘭臺


正史上的劉備,和曹操、孫權一樣都是梟雄。就人格魅力而言,劉備居首;就個人實力而言,曹操居首。

劉備在三國時期,其人格魅力迷倒了一大票人。雖然劉備實力很弱,但是很多人都願意跟著他。如諸葛亮、張飛、關羽這些牛人就是如此。

因為這些牛人追隨,再加上劉備也的確有些本事,終於建立了蜀漢帝國,雖然二世而亡,但劉備白手起家,能在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和曹操、孫權一較高下,三分天下。看見劉備確實有過人之處。

除了人格魅力,劉備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屢戰屢敗,從未被失敗和挫折打倒,抗抗擊打能力超強,他屬於品質堅韌的那一類人。

在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劉備打了很多敗仗,好幾次都快把家底打沒了,但是他仍然不氣餒,堅持奮鬥。

劉備眼光毒辣,看人很準。這也是他的另一個過人之處。所以劉備在鑑別人才方面非常有一套,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牛逼的HR總監。


袁衛宇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與演義中的劉備有同有不同,總體來講,歷史上的劉備更真實,也更有英雄氣。本人喜歡用數字來描述歷史人物或者事件,對於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用以下幾個數字來說一說吧:

一面大旗。劉備始終高舉“興復漢室”和仁義之君的大旗,凝聚力一群忠於漢王朝的英雄豪傑,也受到不忘先朝人們的擁護,有這個旗幟還是非常重要的,也反映了劉備的政治理想。

兩個兒子。劉備當然不止兩個兒子,但是他最有名的是兩個兒子,一個是作為大將的義子劉封,另一個就是後主劉禪。因為親兒出生的晚,實際上劉封居長,劉禪次之,這哥倆名字合起來就是“封禪”,乖乖,這可是隻有皇帝才能乾的事情,可見劉備早就志向遠大,不同於凡人。

三分天下。劉備起於草根,最終地跨荊州益州,建立蜀漢基業,與魏國吳國鼎足而立,成就了一番事業,他自己也稱為流傳千古的歷史名人。

三顧茅廬。劉備非常重視人才,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就是最為有名的例子。他的手下也還聚集了龐統、法正、張松等智謀之士。他用人不疑,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使其全心全意輔佐幼主。對其他人也是這樣,他提拔魏延守漢中,一軍皆驚!他能識人,知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四處奔波。劉備起家的基礎不好,雖然有漢室宗親之名,但其實無權無勢,靠織蓆販履為生。因此造成他起家較晚,底盤已經被別人瓜分完畢,他身無立錐之地,只好異地創業,顛沛流離,走了大半個中國,從北方到南方,從東邊到西邊,最終在蜀地建立了事業。一個河北人,在那個年代跑到四川開公司,容易嗎人家!

五虎上將。劉備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實際上正史上並沒有五虎上將一說,但是陳壽在《三國志》當中的確把他們五個人作為合傳來寫,表明了他們蜀漢大將的地位,不過順序是關張馬黃趙傳。

百折不撓。剛才說了,劉備底子薄、起點低,面對曹操等強敵,自然負多勝少,吃盡了苦頭,遍嘗失敗的滋味,但是劉備不氣餒、不放棄、不拋棄,憑藉著堅韌不拔的信念,硬是闖開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的確是一代豪傑、大英雄!



磨史作鏡


歷史上的劉備都沒人見過,所以只能從各種文獻裡找一點蛛絲馬跡來分析。

我用一句我比較認可的話來回答吧。

一個人就算假仁假義,但堅持了一輩子,假的也變成了真的了。

劉備這人我非常認可。

有大志,有毅力,也有恆心。真正的可以稱之為堅韌不拔的一個人。

四十多歲以前,一直顛肺流離,寄人籬下,連個落腳地都沒有。結果從來不放棄自己的信仰,一直很堅韌的努力著。

其實我最欣賞他的,是他的仁。他是常敗將軍,所以他對勝負不是很看重,他看重的,是你是不是努力。

我在很多回答裡都說過,如果真的能穿越回三國,吳蜀魏三國老闆裡,我也會選劉備當主公。跟著他混,很痛快。

人生苦短,能在有生之年,遇到像劉備這樣的主公,死而無憾。

劉備很對得起兄弟的。其他倆家還是算了吧。曹操多疑,像我這種想法多的人,活不過兩集。東吳家族企業,不是江東子弟,根本混不進去。

劉備廣開招賢納士的大門,雖然苦點,但貴在痛快,大丈夫苟活於世,不就圖個痛快麼。再說作為穿越者,已經知道劉備以後是蜀漢皇帝,待遇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這個主公,跟定了。


善良之子86


正史當中的劉備是一個鮮活的人。他出身低微,卻憑藉著自己的一絲志氣而獲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一。

出身貧寒的他有著草莽之氣,豪氣干雲,而且重情重義。而在做販夫走卒的過程當中,他也學會了虛偽與掩飾。在天生的性格之下,他還有著足夠的仁義。

縱觀他的一生,劉備其實本質上並不算是一個什麼特別有能力的人,但是他總是能夠用人格魅力吸引大家為自己效忠。就像他的先祖劉邦一樣,自己不行,但是善於用人。

劉備的人格魅力

其實劉備從小的時候條件還是比較差的,長大後的他以編草鞋為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卻不同於平常的百姓,有著非常強烈的政治抱負。

劉備是一個非常重義氣的人,在亂世不僅在用個人魅力組建出了一支部隊,而且還得到了關張二人的加盟,在他低微之時總會有人對他產生足夠的認同,這是他人品的體現。

劉備非常的仁義,因此也吸引來了很多的追隨者。樂善好施的他還善待下屬,因此即使是劉備在這一生當中有多麼的失敗,大家總會追隨著他,為他出謀劃策,平定天下,效忠至死。

劉備善於識人用人,他總是能夠把適當的人用在適當的位置之上,而且用人必信任,從來不會疑慮下屬。因此接連得到了臥龍鳳雛和各大猛將的追隨,如此的豪氣自然是令人羨慕。

劉備的小缺點

劉備也有著不仁義的一面,在面對曾經施恩於他而且互稱兄弟的呂布落難的時候,他也曾經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過呂布。而且他也曾經在亂世中多次易主,似乎比呂布還三姓家奴。

在戰爭當中,他也並沒有多麼的厲害,他參與指揮了19次戰爭,失敗了10次,似乎從來就沒有過戰爭的藝術細胞。因此在後期他才告別了戰場,專搞權力平衡和識人用人。

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出生於草蜢當中,但卻非常的有志氣,而且仁義愛民,為人不錯的人。這樣的人雖然可能本身沒有什麼太大的能力,不過卻總是能夠識人用人,得到他人的支持與效死,著實是魅力非凡。

評價他,應該從一個小人物的奮鬥史方面評價,正如曹操對他的一個評論:“天下的英雄只有他和劉備罷了”。


說古明今


俗話說:年少慕曹操,年老愛劉備。

如今卻是越嚼越覺韻味十足。這愛哭鼻子的膿包劉皇叔到底有何魅力另我如此著謎?

這小子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中薄田太少,所以得經常編些草鞋和草蓆拿去街上賣,以此為主業補貼家用。

這就是他經常被人罵織蓆販履之徒的身份由來,特別是袁術罵得尤其歡快。


劉備卻不以自己的農村娃的身份而自卑。他不愛讀書,卻喜歡聽美妙的音樂,喜歡穿好看又時髦的衣服,又喜歡結交各種社會小混混,還喜歡對他搖尾乞憐的狗和帶他奔跑的駿馬。

他身高大概有一米七五,有兩項特異功能:立正放下手能摸到他的膝蓋;左右扭頭,能直接看到他自己的耳朵。

手長大耳,故又被人稱大耳賊,又以呂布罵得最正宗。

這大耳賊卻不平凡啊,首先要說他的心高志傲。這一點在他還穿開襠褲的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跟村裡其他同樣是開檔褲級別的小朋友們一起在村頭玩,老鷹抓小雞正玩得興起的時候,劉備瞧見了他叔劉子敬,正光腳踩著爛泥扛著鋤頭從田裡回來。


故意指著旁邊的大桑樹大聲喊:

“我以後一定要坐像這樣的羽葆蓋車(天子專用)!”

他叔聽到他的大叫聲,渾身一個哆嗦,丟下鋤頭跑過去就是一個爆慄。並大罵:

“亂嚷嚷什麼!說這話會掉腦袋的!別連累我們家!”

被罵的劉備,那麼小的時候肯定是不知道他的祖先劉邦和項羽也說過這類似的話的。

劉備靠他的獨立特行,贏得了村裡人的重視,同宗的族叔劉元起心甘情願出錢送他到盧植處學習。

又靠他經常結交社會小混混的聲望,得到了有錢富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

迅速於黃巾起義,天下大亂之時,扯旗起兵。(順便提一下,起兵時關張就是在這些江湖混混裡的,劉備特別對關張掏窩心對待。所以關張甘心認他做大哥侍奉,至於桃園結義那是小說。)


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關羽傳》

黃巾賊就是劉備的一堆墊腳石,劉備與關張二人,戮力同心,東征西討,多次立功,走馬觀花似的一個個芝麻官職丟給他劉備做,而他卻總是不屑一顧。

因為他時刻謹記著,他是要做至高無上的人。 所以他接下來的舉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他前期兵少將寡,無力爭奪地盤,故而,只能依附大勢力諸侯。利用人際關係,先幫老同學公孫瓚打工,與袁紹對壘互懟。


在此期間,發現了帥才一枚:趙雲,大力挖公孫瓚牆腳。後來又跑去給他兵力的陶謙處幫忙守徐州。

本來以為有地盤了可以大力發展,可惜袁術來攻擊,又被呂布偷襲徐州,劉備又變成喪家之犬。

之後,劉備與曹操擊敗呂布後,又投靠曹操。而曹阿瞞也是早看清劉是個反骨仔,有自己的主張,難被己用,但又欣賞他。

心情在殺與不殺之間徘徊。故而,上演了一出精彩絕倫的“煮酒論英雄”戲。


劉備又跑了,跑到袁紹那裡打工。袁紹那個高興啊,樂得跟臉上開花一樣,命令文臣武將,出城二百里迎接劉備。

並且對他噓寒問暖的,就是想他給袁家打工出力。誰知劉備趁袁紹和曹操官渡對陣互懟的時候,又跑路了。跑到荊州劉表的地盤去了。

一到荊州,猶如久旱逢甘露,龍游大海。

馬上扯起他的皇叔大旗,收名士,攻略荊州,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進川蜀。


完成蛇吞荊蜀二地的驚天壯舉,震動世人!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劉備率文武百官,於成都武擔山之南,殺黑色公牛祭天,宣告即皇帝位。

終於完成了他開檔褲時代的夢想。

以俯視的角度粗纜劉備波瀾壯闊的一生,文不及諸葛曹操父子,武不如關張趙黃,謀更差郭嘉周瑜龐統。

然而,為啥就是這個一無是處的人坐上了九五至尊的寶座呢?而不是其他人呢?


劉皇叔白手起家,借字為上,武不行,借來關張的武力,為他賣命。這個借在小說裡很巧妙,安排成桃園結義。

沒錢發軍餉很簡單,哥們手下一堆混混,經常上大富商張世平、蘇雙家裡走走喝喝茶,就借到了很多錢了。

沒地盤?好辦,先倚靠各位諸侯大佬,打工賺名氣,順便挖挖牆腳,如老同學公孫瓚,陶謙,劉表等。

前期的猥瑣發育過後,團隊班底已經建立了,還等啥?開幹啊,不但只要荊州,還野望蜀地,甚至北邊的曹操,東面的孫權。

從一無所有,到榮登九極,劉備流離奔波了大半生,始終不忘初心,保持獨立性,只盯著那萬萬人之上的位子。


他跟後世同樣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不同的是:朱元璋是根據時勢和實力來膨脹的野心,他劉備從小就是個終極野心。

這種人放在亂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梟雄;在治世,也會成為禍亂天下的巨頭。

許子將曾經評價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小可今亦評價劉備:“其亂世之梟雄,治世之亂臣!”

劉備對白手起家的我們有極大的啟發作用,你說厲害不?

參考文獻:《三國志》

歪眼小史工作室——梁生


剛日讀史


人格魅力

單說人格魅力,劉備力壓曹操和孫權半個身位。

我們在《三國志》中找到了這些記載。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

兩個販馬的大商人與劉備非親非故,基本上也不求回報,免費資助劉備大筆財產,助他招兵買馬,征討黃巾軍。

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

一個叫劉平的人僱了刺客來殺劉備,結果劉備三言兩語,好酒好肉款待之後,刺客把事情原委託盤道出,差點就為劉備所用了。

當然劉備的人格魅力中,最閃光還是因為他姓劉,且像極了漢高祖劉邦。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說劉備不喜歡讀書,喜歡遊手好閒鋪張浪費,而且長相奇異,所以不少年輕人都爭相歸附他,為其所用。

堅韌品質

劉備出身雖然自稱劉氏皇族,但家境貧寒,遠不如曹操和孫權,就連普通人家都算不上。但是劉備身上有一種比劉邦更加寶貴的品質,那就是堅韌不拔,屢敗屢戰。就連《三國志》作者陳壽也是這樣評價的。

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

陳壽說論帶兵打仗,文韜武略,劉備不如曹操,這點劉備自己是承認的。但是劉備百折不撓,始終不願意敢為人臣,被人驅使,這份品質非常了不起。

事實上,正史上至少記載了劉備4次為了保命,丟棄了妻子兒女。呂布那裡有2次,曹操那裡也是2次。

這是得有多大的危險,才迫使他拋棄妻子。劉備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之前,尚且沒有尺寸立足之地,這年他已經48歲,距離死亡只剩下15年,而三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0歲。

也正是在這一年,東吳的魯肅送上門,主動邀請孫劉聯盟,這才給了劉備東山再起的機會,隨後一鼓作氣,拿下益州,最後登基稱帝。

完美託孤

夷陵之戰後,劉備日薄西山,時日無多。於是召諸葛亮來到永安託孤,其中劉備說了這樣一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一方面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充分信任,事實上除了諸葛亮,沒有更適合的託孤人選了。另一方面,又把諸葛亮的後路堵死了。諸葛亮當時就跪下來,許諾一定會盡心輔佐少主劉禪,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之後10年,諸葛亮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同時也證明了劉備是多麼的有遠見!

這就是劉備,一個三國屌絲逆襲的完美典型。


李杜文


早先讀《三國演義》時一直有個疑問,劉備最開始漂泊不定、屢戰屢敗,為什麼還有人追隨他?其中不乏關張趙、簡雍、孫乾、陳到這樣的能人。

這或許就是上位者、領導者,或者說是領袖的人格魅力吧!《三國志》:”(簡雍)少與先主有舊,隨從周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有人一開始就伴隨左右,也有商人在劉備未發跡時就投資,還有像陳到這樣統率白毦兵的練兵大家不離不棄。這可不是一般世家大族、高官顯貴能做到的吧!東漢末年,死於部屬背叛的文官武將可是不少,比如呂布。

古龍曾在小說裡說過:“最瞭解你的人往往不是朋友,而是你的對手。”這話用在劉備和曹操身上也蠻合適的。能讓曹操高看一眼,放在與自己齊平的位置上,也能證明劉備有不凡之處。

劉備沒有固定地盤,帶領部屬以“僱傭軍”的身份周旋於諸侯之間,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投奔袁紹時,“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能讓眼高於頂的袁紹出城遠接相迎,這已是相當高的規格了。要知道,劉備可是站在公孫瓚一邊與袁紹作對過的,以袁紹的小心眼還能如此重視,可見不一般。更不一般的,是他這份兒隱忍,小心翼翼的隱藏自己的野心,不讓別人覺得他是潛在威脅。

鄙視劉備的人,說他是“織蓆販履一老卒”,好像很不堪很沒用的樣子。可事實是,劉備是大器晚成的一個代表人物。24歲出來打天下,到60歲建立基業登基稱帝,其中艱辛可想而知。創過業、破過產、伏低做小、也曾妻離子散。屢敗屢戰,始終志向不改,這份兒堅定的意志,不屈不撓的精神,就值得後人稱讚。

劉備早年被大商人張世平、蘇雙投過資,又有糜氏兄弟傾家贊助,嚴格說算不得白手起家。可文士武將需要他來招攬,士卒兵士需要他招募訓練,逢遇戰事也需要他來帶兵廝殺。

在那個混戰的歲月裡,兵少力薄的劉備,能活著撐到擁有一片天下,還是有獨到之處。算是個百戰老兵,能力出眾的老將了。平黃巾軍、戰袁紹、鬥呂布、抗袁術、與曹操廝殺半生,劉備都是以一軍統帥的身份活躍在前線。至於最後敗於陸遜,只能說“江山代有才人出”,陸遜真的是太善於迷惑對手了。

只有這樣一個集精神領袖、軍事統帥於一身,又富有極大人格魅力的劉備,才配得上有曹操這樣一輩子的對手,才最終能在三分天下中分一杯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