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你認為是應該先“專”還是先“博”?

墨緣怡情


少年學書,先專而後博;老年學書,先博而後專。


少年開始學習書法,如同一張白紙。尤其是對書法還缺少理性的認知,最現實的書寫技能基礎也比較脆弱。這個階段就是要鑽進去,書擇一家,紮紮實實的臨摹訓練。書法之理一通百通,大理趨同,比如學好了顏真卿,再去學歐陽詢,就不需從零開始,那是駕輕就熟。



老年人學書法,不管以前有未經過專業的系統訓練,對書法自有你一定厚度的理性認識,對漢字的點畫結構結體及章法,多少都有一些大致的輪廓。先博而後專就是比較可行的方法,帖讀百家,融會義理,深化書法認識,拓展審美空間,最終擇其一家一體,深學細研,重點突破。


那對於廣大的青壯年來說,最可行的方法則是折中主義,採取專博並行的學習模式。但也有一定的規律需循。前期入手階段,還是要突出點畫結構結體的臨摩,重在把握筆法。然後博採眾長融塑風格。一般是按照臨摩——創作——再臨摩——再創作的模式。

學書不分先後,關鍵取決於天賦、勤奮與得法三個因素。專,重點在技法技能的錘鍊塑造,博,重點在書法文化審美的延深拓展,方法不二而實效不同,悉在個人。因此少年學書未必能成大器,老年學書,未必不得大成。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這個問題,雖然很通俗,但其實很難回答,因為這牽涉到每個人練字的目標是什麼?

一、立志要達到一個高度,自成一體,在一個圈子裡引起大家共鳴。

二、又或者只是打發時間,找個樂子,修身養性!


若是前者,肯定是先專後博才好——書法說容易也容易,方法對路,能很快入門。說難也太難了,窮其一生,能練精一門,自成一體,並能引起同路人共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若是想寫來點名堂來,人生有限的精力,朝秦暮楚,蜻蜓點水,在有限的時間裡,折騰不了幾年就老了,初心又在哪裡?所以,有這理想的,肯定要先專的!

倘若是後者,為了找樂子,打發時間:由著性子來就行,練字是開心的事,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此時,博與專,根本不予考慮!

我也練字,雖然只練行書,我認為我實質屬於後者,我是不喜歡被約束的一類人,喜歡行書,就一直練,目標就是實用行書,日常行書,接地氣的行書!


而若哪一天喜歡上其他書體,練了其他神仙體了什麼的,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行書一點通


學習書法,你認為是應該先“專”,還是先“博”?



先“專”,先“博”是個學習方法問題。沒有一定之規。“專”有專的好處,“博”有博的優勢。一般是根據自己學習目的和習慣,還有性格特點等來決定。


一般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是先專後博,從一門精進(專),到觸類旁通(博)。這個方法適合在老師或師傅的指導下進行。

老師根據你的特點,幫你選擇一個適合你的範本,進行基本功的臨帖訓練。如從魏碑《張猛龍碑》開始。


老師會從字的基本筆畫、間架結構,到字形結體、章法落款;從執筆方法,到行筆運氣,依依按部就班。從臨帖到背臨,反覆練習訓練,直到《張猛龍碑》的樣態、型貌刻近腦子裡。

這叫一門精進。適合有志成為書法家之人的路子。在這個基礎上,可實現觸類旁通的博覽。通過博覽群家,以豐富自己的書學涵養。


這是為實現自己的“書法家”理想而做的必要功夫。也是以“專”開筆入道,深入把握後,“博”學百家,自成一體。

還有一類書法愛好者,出於對書法感興趣,可從“博”覽入手,廣泛涉獵史上至今人的名篇名作,取其喜愛,償其品味,各種練習之後,仍興致不減,再選一門深入。即先博後專的路子。


說到底,先“專”,還是先“博”?沒有一定之規!


素人糧臺


學習書法要先專後博,切不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什麼都學個大概齊是不可取的。

所為專不僅僅是學習一種字體或一位書家,更重要的是專注於用筆,因為書法的核心在於用筆,就像趙孟頫說的“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掌握了筆法才談得上字法和章法,要選取自己喜歡的字帖,有興趣才能事半功倍,然後持之以恆仔細推敲,潛心鑽研,當代著名書法家田蘊章說過:“古代的每一位書法家都是一個大海,都是一座高山”,其中學問功力都不可小覷。


另外專還要注意學習的垂直深度,比如楷書,古代就有一套學習辦法,先從顏體入手,雄渾大氣,學習佈局佔格,再學柳體強筋健骨,再用歐體塑造結構,最後寫趙字添靈動,要是這樣練出來你說那字能不好嗎。


經過專的階段就要開始博了,所為博也不能僅指楷草隸篆皆通,也要注意對書法理論知識的汲取。中國書法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詩書畫印,儒釋道等等,在書法中都有體現,要博覽群書汲取營養學無止境,最終博採眾長吐故納新才能有所得。


性定心安


書法被人們稱之為藝術中的藝術,也是一門最難學的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歌,書法在十大國碎中排名第一。就學習書法而言,如果一個人要想學成就書法首先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書法不可能靠打速決戰和殲滅戰來獲勝。這就練習書法的難度和特殊性。正是如此,回答書法是應該先“專”還先“博”?

這個問題,不能以“專”和“博”哪個為先那麼簡單明瞭。我以為,練習書法當既專又博;博中有專,專中有博。

一、既專又博,“字內”“字外”皆用功

1、先專什麼?書法藝術的難度就在這裡,它不像其它藝術有明確的專與博的界限,書法藝術的專也有多樣性,一是指字內功的專與博;二是字外功的博與專。也就是說練習書法在字體上有五種字體,先練習一個字體是專;而練習基某個字體時,吸百家之長又是博,書法上的一個專字,一個博字其內容也是很豐富多彩的。


練習書法的專首要的選準一本自己喜歡的正楷開始練起,且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是吃在碗裡看在鍋裡,這山望著哪山高,今天練習正楷,明天練習行書,或今天練習顏體,明天練習柳體,圖個新鮮快樂,如此就是不專心、也是不專一,這樣莫說練習好書法,就是練好字也難。由此可見,練習書法之專就是選準了古帖就要專心練習,至少要一年二年,再換其它字帖,這樣才熟能生巧,練習出效果來。

2、先博什麼?眾所周知,書法藝術水平的提高是由二個方面來決定,一是書法的字內功;二是書法的字外功。書法大家林散之說:“學書法要多讀書,不讀書寫出的書法有一種俗氣。”可見練習書法不能只知道臨帖,還要多讀一些書籍, 這也是書法博的一個重要內容。書法有“字內功”的博,哪便是練習其它字體,正楷、行書、草書等,而每種字體中也要吸收百家之長, 只練一個古人之帖,也會走進死衚衕。可見書法的難度,博得讓人頭暈腦漲。當然,什麼事情都是有規律的,有道的,書漢亦有道,亦有法,要從中找到道和法來,作為初學者學習書法要博,並不是取百家之長為要務,而是有一點字外功夫,就是多讀書,這樣對寫字是有好處的。

二、博專結合,吸取百家之眾長

1、從正楷練習,取百家之長。正楷是書法的基礎,只有打好堅實的正楷功,才能為寫好其它幾種字體打下基礎,現在有不少書法家寫出的書法不被大眾認可,就是沒有正楷的基本功,走的是一條下邪道,對於書法練習者來說,練習好正楷也就是一種專,而取書法百家之長,又是一種博。也就是說在練習正楷時,同時可以用欣賞的眼光多看一些其他古人正楷的名字帖,這樣有吸收和借鑑意義。

2、入古出新,要有字外功。書法練習當從古帖練起,這也一種專,不能想入非非,今天練習古人的帖,明天練習當代名人的帖,只有入古才能練好筆法、墨法、結構和章法,書法數千年就是這樣繼承和發展的,書法雖說入帖要古,但讀書學習要新,這個新就是讀的書籍要多樣性,百科全書都可以讀,這就書法的字外功夫,讀了會給練習者有新的收穫和啟迪,才能下筆有神,落筆有法。

當然,在現實生活在中,練習書法的目各有不同,有的人就是想一般性的練習書法,只是想將字寫好,不想當書法家;有的則是練習書法是修身養性。就像建樓房一樣,有的樓房只有2至3層,有的樓房要建20到30層,不同高度的樓房打下的地基是不相同的,練習書法也是如此,一般性練習書法可以從專做起,做到先練習正楷,堅持三年就成了。而想當書法家的人練習書法就要博了,就像建高層樓房一樣,要有很深的地基,當書法家沒有博就成不了書法家,即使自以為成了書法家,也會是根基不穩,寫出偽書讓人笑話的。


書法是門很難的藝術,貴在悟道,要邊學邊悟,邊悟邊學。如此才能入道,才能書而有法。


悟思必得


【學習書法先專後博與先博後專:因人而異各自悟道】



書聖王羲之認為:學書法應是先“專”後“博”

王羲之在童年時學父叔之書法,他在回憶自己學習書法經歷時曰:“予少學衛夫人,將謂大能,及渡江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之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焉也。”

從上述王羲之這段話語中,用現在的話來理解就是,學書法就應是先“專”而後再“博”,這也是王羲之書法“一舉成名”之書法悟道。



從實踐中看:學書法先“專”還是“博”要因人而異各自之悟道

筆者經常聽人講:學書法究竟是先“專”還是先“博”,筆者認為,學書法應既專又博,不分先後;博中有專,專中有博。

一.學書法既專又博,“字內”和“字外”都要用功;

二.學書法博專結合,吸收眾家之特長,形成自己書風之氣。

三.學書法必須學傳統文化知識與傳統書法。



學書法要入古出新,要有字內內功與字外外功,只有這兩者結合好,才能熟練掌握書法中之筆法、墨法、結構和章法,這才把學書法專與博靈活運用起來並運用自如。


趙大


學書法目前來說是個大眾化的問題,也是

普遍性的無論兒童或是成人都有存異,就

臨和博本人愚見有下列幾個觀點,講的不

對請業內人士指正。

第一,要想學好書法,必須先找一本自己

喜歡的字貼,如楷書,歐,柳,顏,趙,隸

書,如曹全碑,張遷碑,史晨碑等,篆書,如

李斯小篆,鄧石如篆書字貼等,不建議剛

學就學行,草。

第二,堅定了學什麼範本,就開始臨習,要

持之以恆,不要一曝十寒,不懂就問,多同

書友交流或向老師請教。不建議中途換貼。一

種字貼臨到形似或者是神似是可另行學它體。

第三,習書法不是一日之功,現在有大部分

人都中送退場,要耐得住寂寞,步步為營方

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曾記有位高人這樣講,只

要是正常人,只要堅持做一定成為某個行業的

專家。





老牛1550574


學習書法,臨帖是不二法門。在臨寫前,應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體,和喜歡的書體中的某一個風格的古帖,專工一帖,堅持臨寫。當把一帖臨寫到七八像時,就已具備了出帖的條件,這個時候,可以嘗試換帖。在臨寫新換的字帖時,在專工新帖的同時,應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兼臨寫先前臨寫過的帖子。這叫臨寫新帖,鞏固已臨的帖。根據自己的習書的進步情況,當你把第二個帖子裡字臨到七八分像時,再另行選擇其它帖子專工之,同時還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花費一定的精力鞏固先前曾臨寫過的帖子。這就叫先專後博。

我認為,學習書法者,一生能把一個書體臨寫好,並能遊刃有餘地用於書法創作,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了。學的書體或古帖多了,反而什麼也學不透,學不精,記不牢。學書法,宜專不宜博!

正常情況下,如果能把一個帖子裡的字臨得有七八像,起碼需要三至五年時間,這還是學的快的。啟功先生八十多歲還在臨趙孟頫的字,而且也是專工一帖,當別人說他已得其八分神韻時,就高興得不得了啦。吳昌碩大師對金文《石鼓文》情有獨鍾,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也都用在臨習《石鼓文》上了,他九十三歲時,仍在專工《石鼓文》。可以肯定地說,他臨的《石鼓文》自清代之前到民國之後,無人能夠超越之!


(上圖為吳昌碩臨的《石鼓文》)

所以說,學書法應先專而後博取。但有一點,所謂的“博”,是有度的,並不是無休止的,所以說,在博取時,一定要把握好一度。


(上圖為盧中南老師寫的歐楷)

如果書者學的是正書,可以把章草和行書學一學,以便創作時落款之用。


中州耕牛堂主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書法臨帖,初學時宜師從一家,先專精,後博取。先專一門,收穫會更多,感悟更深;後博取,可以進一步豐富,獲取更多藝術養分,這是絕大多數學書的成功之道。

有位書法同道談臨帖時打了個很形象的比喻:甲乙兩人同時打井,甲用十天時間打通了一口井,乙在十天時間內同時打了十口井,都是淺嘗輒止,未見水出便另擇地再打。結果甲十天之後便可以飲用清澈甘甜的井水,而乙卻還遙遙無期。

這個比喻讓我感觸很深。初學者如果想早日嚐到藝術清泉的甘甜,也不妨先集中火力,在一本帖上下功夫,切不可三心二意,待你可以享用該帖帶來的恩澤之時,再走博取之路不遲。各位書友覺得有沒有道理呢?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初學書法應先專一學一家,不宜幾種字帖同時學,不然幾種字帖的用筆、結字、章法、分辨不清,寫出來的書法風格雜亂無章,風格不協調統一。

傳統的學書方法是先專精一家,臨寫得非常相似,和字帖的用筆、結構、章法、行氣、精神相吻合,而且能將該帖的字揹著寫出來才考慮換帖。之後根據自己喜好,再廣博的先擇多種字帖,臨好一種字帖再臨下一種字帖。多年以後迴歸到專精的那一本主帖,用它的用筆,結構方法去臨其它字帖,稱之為合臨,多作仿意創作,就是寫其它內容符合專精的那一主帖風格特徵,在感覺上和主帖相似,這裡面己包涵創作的意味了。風格必須要協調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