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智慧,怎樣算是“道”,怎樣算是“德”

古人的智慧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和麻煩在自己很小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可到了一定年齡後,這些事情就接踵而至的到來,也不和自己打聲招呼,就這麼來了,讓自己一頭霧水。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在很小的時候並不清楚,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推移,自己便能感覺到,感覺到了什麼呢?這就是我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觀念,我們感覺到的便是“道”。

《道德經》中智慧,怎樣算是“道”,怎樣算是“德”

《道德經》中有一章寫到“上中下三士”聞道,每種類型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行為,上士人一接觸就毫不怠慢的行動起來,每天都進行自我反思,更正自我身上不好的地方,慢慢地成長自己,慢慢地壯大自己,慢慢地讓自己跟上“道”的腳步,這是對於“根性”好的人而言。對於中等根性的人,我正是這樣人,聞了“道”,想起來的時候才去用,記不起時就放在一旁不去理睬,這樣的消極態度必然會讓周邊不正確的見解侵擾自己的“心”。對於最後一類人,他們當前悟性不好,根性不佳,不能明白什麼是“道”,反而會去“笑”,哪裡是笑得別人,笑的是自己呀!笑自己的無知,甚至連為什麼要“笑”都不知道,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中智慧,怎樣算是“道”,怎樣算是“德”

接著上面這個話題,我們來談談《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我自己親身的感悟。剛踏入這個社會,離開了父母的懷抱,獨自一人面對著陌生的壞境,陌生的人群,無處是從,很迷茫。這個時候自發地想看看《道德經》,最開始也看不懂,不清楚裡面說的什麼內容,總感覺玄的很,很深奧,很晦澀,不知所云。

《道德經》中智慧,怎樣算是“道”,怎樣算是“德”

通過一些資料知道前三十七章介紹的“道”,第一章就解釋了什麼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能把這個“道”說清楚,用文字的方式解釋清楚,那這個“道”也就不是“道”了。“道”是非常博大深遠的,如果有人說他得道了,那麼這個人肯定在吹牛。得道的人是怎樣的概念,在我們民間人們的思想中,那是神仙一般的人物,可以“上天入地”、“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幻想”。

《道德經》中智慧,怎樣算是“道”,怎樣算是“德”

看看古往今來的歷史,有很多人是“得道”的,他們有沒有那些神通廣大的本領我不清,但我清楚他們能夠明白自己的“心”,知曉自己的需求,從而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事情,怎樣做才能做到更好,這是我們清楚的事情。從歷史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瞭解到這些事,就比如這本《道德經》。老子是明白了“道”,想通過一些文字語言,勉強把“道”的一些具體運用解釋給我們聽,讓我們能夠從中瞭解到一些關鍵點,然後自己去“悟”,去不斷的完善自己。

《道德經》中智慧,怎樣算是“道”,怎樣算是“德”

“道”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存在,不但是老子還有很多其他的人都在解釋這個“道”。中國本土的文化就緊扣這個“道”發展,怎樣去體現呢?就是我們說的“德”,“德”就是“得”,道德便是“得到”,這也不失一個理解方法。

《道德經》中智慧,怎樣算是“道”,怎樣算是“德”

儒釋道三家正是“道”的體現,如果一個人學習這三家的學問,把其中關鍵弄清楚,那麼你的“德”性有多少,就代表著你對“道”掌握了多少,這是一個簡單的解釋。當一個人明白“道德”之後,形體和精神能和諧統一發展,對自身而言會有更好地發展,這是真實不虛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