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正在撿起漢字

韓國,正在撿起漢字

NO.1343-韓國漢字教育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的標誌之一。每一種不同的文字都代表了其背後的一種文化。

而漢字的創造,則是人類文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漢字不僅促進了中原王朝的發展,也輻射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這其中也包括與中國山水相連的朝鮮半島。

當然,一整套上層文化與政治規範

也跟著漢字一併學來了

(首爾-景福宮-興禮門前)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朝鮮半島使用漢字的歷史長達兩千年,在公元1446年李氏朝鮮世宗大王發明諺文以前,漢字一直是朝鮮半島流通的唯一文字。

二戰結束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朝鮮半島八道江山一分為二,循著兩條不同的軌跡發展前行。朝鮮和韓國對於漢字的政策和態度也不盡相同。

花開兩朵,此處單表韓國一枝。

乍一看都是豆腐塊,細看就傻傻認不清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my Nichole Harris)▼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漢字之於韓語

漢字傳入朝鮮半島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大規模普及則在公元前後。到了朝鮮三國時代,新羅和百濟文人已經開始用漢字作詩,史官也用漢字記述和編撰歷史典籍。

漢字的傳入對於朝鮮民族語言文化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

漢、唐兩朝都曾部分統治朝鮮半島

加上中原王朝也是主要的文化與貿易來源

文字作為上層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就直接被朝鮮半島的上層所接受▼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直至今日,中國人在韓語中不僅能捕捉到一些與漢語發音類似的詞彙,還能聽到在中國已經不常用的表述,如“結草報恩”、“男女七歲不同席”。還有一些與中文典故相似的表達,如“群雞一鶴”、“竹馬故友”。

當然,也有一些漢語無法直接解釋的韓式表達,如鳥足之血조족지혈:比喻分量非常少,微不足道的模樣,十伐之木십벌지목:指沒有砍了數十次都不會倒的樹。

(圖片來自:naver.com)▼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韓國語將詞彙分為三類,一是固有詞,二是外來詞,三是漢字詞。以上這些詞彙被統稱為漢字詞,不被認為是外來詞,而大多數時候韓國人也無法分辨哪些詞是固有詞,哪些詞是漢字詞。

韓國也有不同的相關利益集團對此做過統計。其語文教育研究會認為,在所調查的56906個詞中,漢字詞為39563個,佔70.53%;韓文研究學會則在《大辭典》中找到了漢字詞彙超過85000個,佔據了詞典的53%。

漢語詞主要分三類。一是古代中國傳入的,這部分所佔比例最多,但是在經年的發展中,韓國的漢字詞已經與現代漢字產生了比較大的差異,首先體現在使用和讀音上。比如韓語中一到十的數字發音很像中國有些地方的方言,有專家認為是因為韓語數字發音較好地保留了中古漢語的音韻。同時很多韓式漢字的寫法也與簡繁兩種漢字截然不同。

其二是韓國自造漢字詞,韓國社會或者學界依靠漢字造詞原理,應對韓國的具體情況獨立創造出的漢字詞彙。

第三就是從日本傳入的日式漢字。日本明治維新後實施“脫亞入歐”的文化政策,引進西方技術、學習西方文化。很多西方觀念的概念進入日本,被譯成漢字,形成新的詞彙。這一部分詞彙也進入到了朝鮮半島。在朝鮮半島日據時期的強制學習也加深了這一進程。

不過日本用強制學習的方式傳入的日文和漢字

對於韓國人來說卻是極其反感的

結果這種民族受辱後的憤怒,也同樣發洩在漢字身上

(日本佔領時期頒佈的“創氏改名”令,圖片來自:Wikipedia)▼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儘管漢字對韓語的影響十分深遠,而且漢字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朝鮮半島政權的官方文字,但是漢字在半島民間始終缺乏流傳的基礎。這是因為韓語被很多人認為屬於阿爾泰語系,而且是黏著語,與歸屬漢藏語系的孤立語漢語的用法完全不同,因此很難單靠漢字完整表達韓語的意思。

農業社會識字的成本很高,識字率也就很低

而文字主要用在書面,尤其是行政管理

而在出現諺文後的過渡階段

文官集團往往還要同時掌握兩套文字

(19世紀吏讀書籍《儒胥必知》)▼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公元1443年,李氏朝鮮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李祹,因為“國之語言,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申其情者多矣。予為其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遣人完成《訓民正音》,創造朝鮮拼音文字——諺文,也就是今天的韓文、朝鮮文。

《訓民正音》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蒙古字韻》三十六字母表

有部分學者認為韓文字母的創制受到了八思巴文的影響

但史料中並未記載

(圖片來自:Wikipedia@朱宗文)▼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諺文基礎的二十八字母

是否受我國元朝八思巴文的影響

就見仁見智了▼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漢字教育的恢復

近代以來,特別是朝鮮半島南北分治以後,韓國受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韓國知識分子接受並鼓吹“表音文字優越性”、“漢字落後論”等言論。

再加上被日本軍國主義政權侵略的慘痛民族記憶,為了反對日本侵略,增加民族自救意識,韓國人又強化了保護民族固有文化的概念,於是開始取消、禁用或淡化漢字。

韓漢混用文的《每日新報》(1945年8月14日)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美軍在朝鮮戰爭期間的宣傳單仍是漢韓文混用

(圖片來自:Wikipedia@美國陸軍第8239部隊第1廣播和傳單組)▼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60年代末,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為了能夠爭取連任,朴正熙還將“韓文專用”貼上了愛國的標籤。1968年,朴正熙政府公佈“韓文專用5年計劃”,規定政府發行物以及一般性的發行物裡對漢字的使用實行逐年遞減的原則,1968年年末規定使用2000字,1969年年末規定為1300字,以此逐年減少,直至全面實施韓文專用。

朴正熙時代重建的“光化門”(광화문)

(圖片來自:Wikipedia@Moody75 )▼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同時,朴正熙下令教科書全部廢除漢字,並責成有關部門貫徹下述促進“韓文專用”的七項具體措施:

第一,自1970年1月1日起,行政、立法、司法部門的一切來往公文以及民間信件,一律全用韓字,國內概不受理有漢字的公文、信件;

第二,文教部下設置韓字專用委員會,1969年上半年內,研究開發容易掌握的標記法及其普及辦法;

第三,從速開發韓字打字機,普及終端機的應用;

第四,積極引導並獎勵新聞出版界全用韓字;

第五,修訂1948年制定的“關於韓文專業用法規”,自1970年1月1日起,限令全國全用韓字,取消教科書裡的漢字;

第六,取消各級學校教科書裡的漢字;

第七,加快古典作品的韓文翻譯工作。

然而漢字衍生出來的漢字詞是韓國語言不可或缺的元素。漢字又是漢字詞的濫觴,當韓國擺脫了被煽動起來的狹隘民族主義,真正擁抱其民族文化之根本的時候,漢字本身就會再次受到韓國社會的重視。

韓國曆史上的著名書法家金正喜

其作品多是使用漢字

(圖片來自:Wikipedia@金正熙)▼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首先明白這一點的是學術界和教育界。韓國有教育界人士表示:在學校正規教育中,不應將漢字視作外語,而應讓學生分階段學習漢字,和韓文一起作為國字來進行教育。

韓國幾大學術團體也紛紛向政府提交恢復漢字教育的建議書。在文教事業專家的推動下,1974年,文教部規定中學教科書可以“並用漢字”。

文教部頒佈《教育法改正令》,規定在初、高中恢復漢字教育,並制訂了1800個“教育用基礎漢字”。自此,韓國的漢字教育逐步回到正軌。

漢字熱度上升

漢字教育於70年代終於迴歸了韓國。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上,學生卻對漢字興趣不大。一方面因為民族主義在社會上的傳播,根植於朝鮮民族的“恨文化”是民族主義極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漢字課只是選修,不做強制要求,也影響不了高考成績。

和中國一樣,韓國的高考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甚至比中國高考競爭得更加殘酷,考生要在一天內完成五門科目,而錄取率只有50%。考上大學也足以改變一個韓國年輕人的人生軌跡,在高考不涉及漢文的情況下,學生對此興趣寥寥也在情理之中。

但高考指揮棒能抑制漢字教學,也就能重振漢字。

2000年,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承認了漢語考級考試的國家認證資格,並將漢字引入了大學入學以及企業招聘考試當中。大學和高中在錄取學生時,獲得漢字考試規定登記證書的學生可以得到加分照顧。

在東亞國家極其管用的兩個字▼

韩国,正在捡起汉字

這下刺激了無數家長和學生。有的家長相信早期漢字教育的有效性, 安排課外活動教子女漢字, 甚至為了高考有更多的保證,讓子女取得漢字能力考試等級合格證書。課外漢字補習機構也如雨後春筍一般成長起來,令漢語教師一時間供不應求。

目前,韓國的教育機關要求大學畢業的學生掌握兩千個漢字,而韓國的公務員考試則要求考生有六千個漢字的知識儲備,這甚至超過了中國人平均掌握漢字的水平。

不僅是漢字。隨著現代中國文化產業的愈發發達,韓流吹入中國的同時,韓國社會對於中國也越來越關注。2015年KBS拍攝的紀錄片《超級中國》收視率超過10%,這是一個恐怖的數字,相比之下中國最火的節目(除了春晚)收視率也難以超過2%。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數字是2019年韓國赴中國觀光的遊客接近二百五十萬人次,相當於韓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可以說韓國人對中國的瞭解,正在因中國的日益強大,而變得日漸深刻、詳盡而立體。

這也讓不得不讓人感嘆,韓國的精英階層對世界潮流,具有敏銳的觀察和及時的反應。這或許也是讓建國之初仍然是全世界最貧困國家之一的韓國,後來成長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漢字在韓國的命運流變探析》,張麗、高娜,《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9-11-15

《韓國漢字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俞琴鎬 - 蘇州大學 - 2011

《韓國的漢字和漢字教學探究》,趙允敬《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09-09-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