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落差110米,下游的魚怎樣游上去呢?難道一直兩地分居?


三峽大壩落差110米,下游的魚怎樣游上去呢?難道一直兩地分居?

下游的魚靠自己真的遊不上去了,大壩對魚類生存環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阻隔魚類的洄游通道,造成魚類種群破碎,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造成種群分居兩地。這種狀況在葛洲壩建設完成之後就出現了,葛洲壩建壩前,宜昌江段的主要種類有20種之多,包括鯿、圓口銅魚,銅魚、青魚、草魚、鰱、鱅、長吻鮠、鯉魚、鯰、赤眼鱒、鰱、鱖和鯝類等,魚類的優勢種比較分散,主要種類的重量百分比組成分佈比較均衡。

三峽大壩落差110米,下游的魚怎樣游上去呢?難道一直兩地分居?

隨著葛洲壩、三峽大壩等大壩的建成,導致原來連續的河流生態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游通道被阻隔,這無疑對在進化史中形成的需要通過大範圍、長距離遷移的魚類造成極大的影響。據統計,在長江三峽截流之前,三峽江段原有魚類共有108種,但是隨著大江截流和正常蓄水之後,共有約40種魚類由於河流生態環境的改變而受到影響,其中就包括了約40%上游特有的魚類。儘管三峽大壩阻斷了魚兒正常洄游的路徑,但是長江魚類生態保護還得繼續,而關於魚類的保護問題則主要是通過珍稀特有魚類馴養救護中心、修建珍稀和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增殖放流以及生態調度試驗製造“人造洪峰”促進中下游包括“四大家魚”在內的魚類自然繁殖等方式來維護長江流域魚類種族規模。

三峽大壩落差110米,下游的魚怎樣游上去呢?難道一直兩地分居?

意識到大壩對於魚類洄游的截斷,魚類無法回到上游產卵,整個物種都將受到威脅。因此三峽集團組建了以中華鱘研究所為基礎的水電開發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研究平臺,對長江珍稀魚類進行研究和繁殖保護,每年向長江中放流包括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長薄鰍、巖原鯉、中華倒刺䰾、厚頜魴等魚類。事實上,正是由於三峽大壩等大型水利設施的修建,截斷了魚類繁殖性洄游的道路,導致了長江中許多珍稀魚類的滅絕或者瀕臨滅絕,比如白鱘(已滅絕)、中華鱘和達氏鱘(瀕危)等等。

三峽大壩落差110米,下游的魚怎樣游上去呢?難道一直兩地分居?

各位看官,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