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娘娘在三界的地位,只在一人之下

華夏文明

1 女媧和大禹的締造

女媧娘娘在三界的地位,只在一人之下

大體上,世界上有三種民族:農耕民族、遊牧民族、航海民族。

屹立於世界之林萬年不倒的中華民族是個特例,它是農耕、遊牧二元一體化的。這種二元一體的形成過程非常曲折,經過了無數的血腥、殺伐和同化。當這個龐大的個體形成之後,“中國文明”亦成為了東方文明的代表。

中國文明從哪裡來?它來自炎黃部落、來自流淌著乳汁的黃河長江、來自綿延萬里逶迤秀麗的長城帶、來自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來自黃沙漫漫的瀚海沙漠群。

從約五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猿人,到二十一世紀中國首都的北京人,從周口店到天安門,中國人邁出多麼耐人尋味的歷史步伐?

按照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說法,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同樣,中原也是黃河的饋贈。中國最古老的傳說中有兩個故事是和黃河有關的:一個就是女媧造人、另一個是大禹治水。

前者用的是黃河兩岸的純淨水和紅泥土。後者則更直接,所謂的治水,治理的就是黃河之水。

女媧補天之後,用蘆草燒成灰吸乾了洪水,造就了一個大平原——中原。

金庸前輩的武俠小說裡經常說中原如何如何,這個‘中原’原本指的就是現在的華北大平原。

因為是用了柔軟的蘆草灰鋪墊而成的,所以,中原地區比較平整,適合人類生存。華夏文明在這一方熱土應運而生了。平原上的黃土就這樣塑造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中國的神話時代和傳說時代的那些名人全是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一代的老鄉,沒一個外地戶口。這完全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華夏文明是誕生於黃河流域的。

沒有比中國農民的生活更辛苦和勞累的了,他們以頑強倔強、不屈不撓的耐性,忍受著母親河的一次次肆虐,不遺餘力的繁衍生息。這些鄉親們勤勞勇敢善良,而且喜歡搞發明創造,雖然他們沒有申請專利,但並不影響這些發明讓人類和動物永遠的分道揚鑣,例如——火、工具、文字、草藥、建造房屋、養蠶織布、捕獵、圖騰崇拜等。

從黃河流域星羅棋佈的上萬個部落,到大禹治水後的部落聯盟,再到禹傳子家天下後的大夏王朝,黃河流域一直都是天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迄今為止,還沒有那位學者確切的指出第一個部落產生自那個年代,是老誰家的小誰因為什麼樣的事情而宣告成立的。共同的圖騰崇拜很可能催化了部落的產生,至少它使得黃河流域諸部落更加具有凝聚力。

工具的進步就是文化的進步,它給人們帶來了剩餘財富!剩餘財富給帶來了無休無止的戰爭,在戰爭過程中,華夏人的地盤不斷地擴大,他們逐漸把手伸到了漢水、淮河,擁有了九個州的地盤。

從此以後“中原”一帶的先民便一直以“城裡人”自居,把漢水、長江一代的古人與瀚海戈壁裡的人統統看成是“蠻夷”,當時的人沒有民族概念,之所以有這種劃分,歸根到底應當是“血統”的問題。

當時的人認為,擁有三皇五帝血統的人才是真正的根正苗紅的華夏人,也就是中國人、中原人。

2 血統純正的夏商周

夏商和西周三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半信史時代,就是說這段歷史中夾雜著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傳說和神話故事,所以我們只能相信一半。三個王朝都有著純正的華夏族血統:夏王朝是黃帝的第四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大禹建立的。

商朝的祖先“契”是五帝中“帝嚳”的次妃簡狄所生(但他不是帝嚳的兒子),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周王朝的祖先後稷是帝嚳的元妃所生(他也不是帝嚳的兒子)。

史書上說,契和后稷都是其母和神仙生下來的,其實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可能是古代性開放的種子。帝嚳的綠帽子可見不少。但不管怎麼說,這些人都算是出身於三皇五帝血裔的,屬於正統。

夏王朝一共十九個君王(包括大禹、后羿和寒浞),只有第八任大王姒少康創立了中興大業,其餘都是平庸之輩,資料也很少。

詳細的情形是這樣的,夏啟死後,兒子太康即位,太康喜歡打獵,樂此不疲,有一次打的過了頭,居然到了黃河以南,結果後路被有窮部落酋長后羿切斷,后羿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射日英雄,這個不需要我廢話,地球人都知道。

后羿單方面廢掉了太康,擁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繼承王位,自己掌握實權。仲康死後,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姒相,后羿把姒相趕走,自己當上了大王。可是沒過多久,后羿又被自己的部將寒浞殺掉。

少康就是逃走的姒相的兒子,他投奔東方的虞部落,在虞部落首領的幫助下,逐漸的羽毛豐滿,最後藉助祖先殘餘的影響力一舉復國。

但是到了公元前十八世紀,地處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強大了起來。商部落偉大的領袖商湯領導革命,一舉滅掉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一共三十個君王,而真正的盛世,不過太甲、太戊、武丁三個時代。立國六百六十二年,由於黃河氾濫,商王朝建都在亳,其間遷都隞、相、邢、奄、朝歌,雖歷經五次遷都,但始終沒有超出山東和河南的地界。

商王朝比夏王朝進步的地方,是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他們已經可以使用文字記錄身邊發生的事情,他們把文字刻在骨頭和龜殼等堅硬物品上,就是人們常說的——甲骨文。

商王朝到了末期,出了幾個大大有名的人物,如:紂王、妲己、姬昌、姬發、姜子牙等。這段歷史被一個很不錯的作家演繹成了暢銷小說——《封神演義》,以至於被如今的千家萬戶所熟知。總之,把《封神演義》上面的三教九流的神仙分子一一拿掉,事情差不多就是那麼個事情了。

武王伐紂成功了,商王朝被周王朝取代。

周王朝一共四十個君王,統治八百多年,包括西周和東周兩個時代,東周時代已經成了擺設,自不必說。西周時代幹出成績的,也只有五個,除了姬昌和姬發之外,就只有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宣王。

周武王姬發死後,年僅十二歲的兒子周成王即位,由大大有名的“周公”代理主持日常事務,周公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另外兩位叔叔,管叔和蔡叔,不信任周公,認為他有可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另有圖謀。於是聯合殷商王朝的殘餘勢力發動叛亂,結果被周成王平定。周康王是周成王的兒子,他們父子掌握朝政的時代,立志於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大封諸侯,鑑於分封制在當時屬於很先進的制度,所以政治上非常的清明,人民也可以安居樂業。後代稱這段時間為——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後,周朝又出現了一系列平庸的帝王,沒什麼大的過失,也無任何建樹。到了第十代王周厲王時代,採取高壓政策統治天下,他派出很多自稱

能夠看透別人心思的巫師到處偵查,捕風捉影的尋找潛在的敵人,搞的百姓們都不敢說話,終於激起政變。貴族們把他趕下了寶座,擁立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但共和執政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周厲王的兒子姬靜趁機復位,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的兒子,就是和夏桀商紂齊名的周幽王。周幽王在位,最大的愛好就是找美女,覓豔婦,他在征伐褒國的時候,意外的俘獲了美女褒姒。為了褒姒,他廢掉了自己的王后和太子,又在驪山烽火戲諸侯。結果導致北方蠻族犬戎部落大舉入侵,西周王朝不得不西遷到當時的洛邑,也就是現今的洛陽。

史學家以這次遷都為東周和西周的分水嶺,遷都之前為西周,遷都之後為東周。

3 楚是中國的國

楚國是中原以外的文明。有人或許會提到吳國,但它的本體出自岐山腳下的周部落,屬於黃河流域的移民。越王國就更不必說了,春秋時代結束之前,他們還是茹毛飲血的野人部落哩!

楚王國的落後是不容置疑的,華夏民族已經有政府組織數百年或一千多年,而它還是個南蠻鳥舌、紋身斷髮、過著半穴居生活的低級部落,和中原文明相去太遠了!

人家也承認自己的落後,並且不以為恥,楚國的歷代王就驕傲的以蠻夷自居,堅持不懈的和高度文明的周王朝分庭抗禮。

在長江流域還有賴國、舒鳩國、隨國、鄧國、勳國、羅國、蕭國、舒庸國、唐國等一系列的封國,但他們都是周朝的附庸諸侯國,全都是華夏文明的分支,只有楚王國,他們是真正的“蠻夷”,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炎帝和黃帝的子孫”。

簡單的敘述一下楚王國的來歷與終結。

楚部落和周王朝是兩個不同的“民族”(當然那個時候的民族概念還沒有形成)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如果說風俗習慣和語言只服從於地域而不服從於民族國家,那麼,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可以證明楚和周沒有親緣關係。

那就是祭祀。

楚部落崇拜火神,而周王朝崇拜農神;楚部落崇拜命運,周王朝崇拜祖先。

周王朝先進得多,因為拜祖先是儒家的萌芽。後來的楚部落也拜祖先,那是因為他們被方塊字和儒家給同化掉了。

楚部落祖居湖北西部,最初在丹陽即今日丹江口、河南淅川縣這一帶建立了政權,後來勢力才慢慢地越過了漢水到達淮河,將都城遷移到了郢都即今天的湖北江陵一代。

在大講仁義道德的春秋時期,蠻荒楚王國突兀的橫空出世,高舉‘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偉大旗幟’到處惹事生非,中原那些率先富裕起來的諸侯們都瞠目結舌,無論如何不能接受,誓要與野蠻民族周旋到底。

楚國人很快就改變了,也不知道他們怎麼忽然搞清了自己的DNA,驚奇的發現自己居然也是三皇五帝的子孫,像其他的中原諸侯一樣,向上追溯二十幾代都能和某位大人物拉上關係。

我就納悶了,怎麼所有的諸侯和大人物全都有背景呢!似乎要不是大人物的子孫就不可能幹出點成績來?

不信你去翻翻史記看看,司馬遷老先生撰寫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二列傳,這些名人名家裡面幾乎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以跟三皇五帝扯上血緣關係,即使不是三皇五帝,也是他們手下的重要人物。當然,這也因為那時是古史的傳說時代,所以每個人物即代表這一個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