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一個肥胖的平凡的背影怎麼就戳中了億萬人的心呢?

1925年朱自清先生寫了《背影》這篇回憶性散文,用以懷念父親。

1918年冬,朱自清回北大讀書,父親也要到南京謀事,父子便同行,到浦口火車站時,父親為給他買橘子,不得已攀爬鐵道柵欄,而這時那孤寂的背影便深深地刻在了朱自清的腦海裡,也記在了心裡:

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

《背影》:一個肥胖的平凡的背影怎麼就戳中了億萬人的心呢?

這便是朱自清記憶中父親的形象。為何如此普通的背影讓他記住了二十年,更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呢?

01父子失和,驅逐家門

朱自清在北京時,父親曾寫了一封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1947年7月1日,朱自清在答《文藝知識》編者關於散文寫作問題時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

其實早年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並不像文中所寫那樣融洽。父親生於封建統治時期,受傳統封建思想影響頗深,一直貫徹“父為子綱”的道德倫常,以至在朱自清成家立業後仍對其進行控制。

1920年,朱自清從北大畢業,於揚州任教,可父親卻直接拿走了朱自清的全部薪水,朱自清不滿其專制,遂離開揚州,父子失和。

1921年冬,朱自清攜妻女安家杭州,父親便更不能原諒他了。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緩解和父親的關係,就帶著妻兒回到了揚州,可父親不許他進家門,在家人勸說下終於同意讓朱自清回家,但卻不予理睬,朱自清覺得沒趣,只停留了幾日便離去,加重怨恨。

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了一次,但關係並未好轉,雙方都認為自己沒有錯,於是陷入“冷戰”。朱自清也就幾年不回家了。這也便是文中開頭所寫: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

02父子破冰,關係漸近

朱自清在文中這樣描述去火車站那天的情景:

回家的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叮囑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那年我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但父親就是這樣,總覺得叮囑再三也說不完心裡話,一直把我們看作長不大的孩子,何事都要親力親為。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郭德綱郭麒麟父子。在一次採訪中,郭麒麟說自己六歲前只見到過父親一次,以致後來搬到北京時與父親都很陌生。後來郭麒麟也拜師學相聲,父子之間才多了些親切。早年間郭德綱為事業打拼將郭麒麟送與爺爺奶奶家照顧也是無奈之舉,後來生活穩定之後便加深父子間的交流。郭麒麟上臺說相聲,郭德綱就站在後臺聽,演出結束之後對其輔導。之後郭麒麟工作繁忙,在綜藝節目裡好不容易父子見面,卻因不得不離別讓郭德綱紅了眼眶。

孩子越大,父親越是想念。

03相顧無言,淚溼衣襟

之後的朱自清也時常與父親書信往來,見字如面,動情之處不免落淚感傷。總是回憶起那個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見面之期確是遙遙無期。

《背影》:一個肥胖的平凡的背影怎麼就戳中了億萬人的心呢?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早年龍應臺在臺灣任教,她的父親總是開著廉價小火車送她,每一次,龍應臺必是目送著小火車的影子遠去,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仍不忍離去。

後來父親生病住院,便又目送著父親坐在輪椅上的背影慢慢進入醫院。

甚至後來父親故去,龍應臺又目送著父親的棺木進入火葬場。

每次都是無能為力,父母與孩子的愛註定是以別離為目的。那背影或許就是父母子女唯一的情感聯繫。

《背影》:一個肥胖的平凡的背影怎麼就戳中了億萬人的心呢?

三毛在《稻草人手記》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他們常常流淚的,因為太愛他們守護著的孩子,所以往往流了一生的眼淚。流著淚還不能擦啊,因為翅膀要護著孩子,即使是一秒鐘也捨不得放下來找手帕,怕孩子吹了風,淋了雨要生病。”

“有一天,被守護著的孩子總算長大了,孩子對天使說——要走了。又對天使們說——請你們不要跟著來,這是很討人嫌的。”

“當孩子知道,他永遠回不去了的那一天開始,他會日日夜夜地想念著老天使們了啊!”

父母全心為孩子著想,孩子只有遇到困難的那一刻才想起父母。孩子外出打拼,為父母留下離別的背影,父母希望孩子追求夢想,給孩子留下放心的背影。

時光易逝,趁陽光正好,不要只能看到親人落寞的背影了,回家團聚,共話家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