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電朝天上照射一秒再關了,手電光去哪了,是繼續傳播嗎?為什麼?

匆匆過客59157110499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用手電朝天空照射一秒後關閉,手電發出來的光去哪兒了?是消失了?被吸進黑洞了?還是繼續傳播下去,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

科學家給出了我們合理的解釋:用手電朝天空照射一秒再關閉,手電發出來的光會繼續傳播下去,除非它遇到物質發生碰撞而被吸收,否則它將永遠以光速繼續傳播下去。

那小夥伴們又有疑惑了:為什麼手電打開的時候我們就能看到光束,而關掉之後卻看不見了呢?這就好比我們平時在自己房間打開燈之後能照亮整個房間,但關掉燈整個房間也就立即暗了。

我們在生活中用手電發出來的光,是因為受空氣中粒子的散射,然後把光散射出去,其中有些光進入人的眼睛,我們也就能看見光。手電關閉後,傳播的光並不會受光源狀態的影響,所以即使手電關閉了,但它沒有與其他物質相互碰撞而被吸收,它將繼續以光速(每秒鐘30萬千米)。但在真空中,光不會受到散射,光就不會進入人的眼睛,我們也就看不見光。

我們平時在自己的房間裡,打開燈,燈發出的光束受到空氣中粒子的散射,使得光照亮房間的每個角落,當我們關閉電燈時,電燈發出的光繼續傳播,但被牆壁吸收,且光速是每秒鐘傳播30萬千米,所以每當我們關閉電燈時,房間會立即陷入黑暗。

所以,如果我們用手電朝天空照射一秒後再關掉,手電發出的光不會消失,也不會被吸進黑洞,除非遇到其它物質相互碰撞而被吸收,否則它將永遠以光速繼續向外太空傳播出去。


科學驛站


在夜晚,如果用手電筒對著天空照射,我們可以看到一束光飛向遠方。如果手電筒只打開了一秒時間就關掉,那麼,光去哪裡了呢?光消失了,還是繼續傳播呢?

事實上,手電筒發出的光並沒有消失,而是以每秒將近30萬公里的光速不斷前進。我們看不見不代表就不存在,那些朝著宇宙方向傳播的光不會再進入到我們的眼睛中,所以我們是看不見的。

手電筒產生的光子可以穿過地球大氣層,進入宇宙中。宇宙空間十分空曠,這些光子能在空間中不斷自由傳播,直至遇到其他物體被吸收。如果光子沒有被吸收掉,它們在宇宙中永遠也不會消失。

由於光在1年的時間裡會前進1光年的距離,太陽系半徑為1光年,所以只要1年的時間,這些光子就會飛出太陽系。數萬年之後,光子會飛出銀河系。再經過漫長的時間,光子將會去往更加遙遠和廣闊的星系際空間,到達其他遙遠的河外星系。除非這些光子進入黑洞之中,在黑洞極端彎曲的空間中無法逃脫出來,否則沒有任何天體的引力能夠束縛住光子。

光是電磁波,本質上是交互變換的電磁場。光在真空中傳播不需要能量來維持,它們始終會保持光速,因為光子沒有靜止質量,不會與希格斯場發生相互作用,所以速度不會從光速降下來。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地球上可以接收到來自於138億年前的光子——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們是宇宙中第一批能夠自由傳播的光子,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後38萬年。只是這些光子無法通過肉眼看到,因為空間結構在不斷膨脹,導致光子在空間中傳播時,波長變得越來越長,現在已經變為只能通過射電望遠鏡進行探測的微波。這些光子不會從宇宙中徹底消失掉,只是會隨著宇宙持續膨脹,波長變得更長,能量變得更低。

另一方面,當手電筒的光照射到天空時,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明亮的光柱。這是因為光在空氣中傳播時,會被漂浮在大氣中的塵埃朝著四面八方散射。其中有些光會被散射到地面,當這些光進入我們的眼睛中,我們就能看到光柱。還有一些光會一直朝著宇宙傳播,永遠不復返。

如果宇航員在太空中打開手電筒,他們將看不到光柱。因為太空差不多是真空環境,光子會沿著直線傳播,不會被散射到宇航員的眼睛中。因此,只要太空中或者月球上的宇航員朝著看不到太陽的方向望去,不需要完全背對著太陽,也會看到滿天的星星,那些星光不會被淹沒在太陽光中。


火星一號


用手電朝天上照射一秒再關了,手電光去哪了,是繼續傳播嗎?為什麼?

很多朋友肯定已經知道答案了,因為100%可能會認為它將繼續傳播,並且未來將一直傳播到宇宙的盡頭!但種花家要告訴你的是,即使你在地球誕生的時候向天空打開手電,到現在為止它也傳出不過45億光年,不過宇宙大小的二十分之一而已,而且它將永遠都傳不到宇宙的盡頭!

光源關閉了,光子會繼續傳播嗎?

大部分光子都是核外電子受激躍遷到高能級,然後跌落時候釋放出光子,電子則回到原來的能級,而釋放的光子則將會脫離電子一去不復返!

光子的能量不會衰減,因此從宇宙的另一頭傳過來的光子能量是一樣的,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既然光子能量不會衰減,為什麼它們經過引力場時會紅移,根據普朗克量子的能量公式:

E=HV

頻率下降,那麼能量也下降,根據能量守恆定律,這光子還是原來的光子,那麼能量哪裡去了呢?其實這容易理解,因為這部分能量用力引力場梯度空間了,假如這個引力場足夠大,比如不小心誤闖黑洞的視界,那麼它的這點能量將再也無法克服,所以就掉進去啦!

當然另一個會引起紅移的的是光源的遠離,反之接近則會引起藍移,這是因為空間距離的所縮短給了光子增加了能量,使得它的頻率增加,根據能量子計算公式,光子的能量增加了!

所以理論上光子的能量是不會衰減的,但它有可能消耗在引力或者空間距離增加上,當然更有可能被其路途上的塵埃所吸收!吸收光子之後,電子會躍遷軌道,並且釋放出電磁波,也許這次吸收的能量不夠,它再也無法輻射可見光,只能輻射紅外波段的輻射,如果光子很多,那麼我們就感覺到這個物體被曬熱了!

太陽光曬到我們人體上感覺暖洋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當沒有東西或者引力場阻擋它時,它將一直傳播,一直到它撞擊在某個電子上,然後將能量輸送給它!

從這一點上來理解,太陽內核的的光子就是這樣慢慢一步步爬出來的,因為內核物質密度極高,因此一個光子不出一微米米就會撞到另一個帶電粒子,繼而發生一次能量轉移,而且帶電粒子輻射的光子則是隨機的,因此一個光子需要幾十萬年才能從太陽內核爬到輻射層,然後再用十幾個小時爬到表面,在經過8分多鐘到達地球!

光的速度是30萬千米,這是誰測量的?

人類測量光速的歷史是很有趣的,因為現代人都知道,光速極高,所以當年那些方法先得尤為可愛,特別是這些可愛的方法將那些大科學家困擾時!

1629年,荷蘭科學家撒·貝克曼曾用1.6千米以外的一面鏡子觀察反射回的大炮閃光。

1638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相隔數千米的燈籠打開和關閉來測定光速

兩位都是大佬,但可惜光速實在太快,經過這點距離不過11微秒,眼睛眨一眨都比這個慢多了,所以這是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繼續發展,方法就靠譜多了!

1676年,天文學家奧勒·羅默木衛一繞木星的公轉週期在地球靠近木星的時候,比地球遠離木星時更短,推測出光速是有限的,他計算出光速大約是22萬千米/秒,儘管這個速度和現代光速相差26%,但各位要知道這大約是清康熙十五年!所以各位將就一下吧

牛頓也計算過光速,並且得出各種顏色的光速度一致的結論!1729年布拉德發現了光行差,從而計算出光速,他取得的數據已經比較準確。

阿曼德·斐索和傅科合作,在1862年取得了比較準確的光速,他們測得的速度大約是29.8萬千米/秒,這個速度已經和現代光速相差無幾,他們所用的設備也被稱為斐索-傅科儀,也就是各位熟悉的齒輪法測光速!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麥克斯韋用他的方程組推導出電磁波速度和光速相等,因此他認為光是一種電磁波!

1887年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證明光速不變。

197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波德的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利用激光干涉法測定光速,得出光速為:

c = 299792456.2±1.1 m/s

夠精確不,為什麼會有小數點?不是整數?其實是我們對米定義的問題,1983年的國際計量大會上將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持續時間定義為秒,而將米定義為:1⁄299792458秒內光在真空中所走的距離!所以光速被固定到了:

299792458米/秒

這就是人類認識光速的歷史

光為什麼到不了宇宙的盡頭?

光的速度那麼高,怎麼可能有光到不了的區域嘛,但其實光速在宇宙中速度並不高,從太陽的那天開始算起,光也不過走了1/20的宇宙距離,因為可觀測宇宙達到了930億光年,45億年只能走45億光年的距離!那麼假以時日總會走到的吧,其實沒機會啦,我們來簡單算下便知!

1000億光年範圍

2013年歐洲普朗克衛星測得最精確的哈勃常數為67.15千米/秒·百萬秒差距!它是宇宙膨脹速度大小的衡量標準,以此計算,宇宙大約會在145.6147552億光年外膨脹速度超過光速。

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問題,越過宇宙大爆炸的微波背景輻射,大概是461億光年,最還有8億光年需要中微子或者引力波才能坍縮到的區域,將會直達大爆炸發生的那一刻!但現代宇宙測定是平坦且無限的,而可觀測宇宙只告訴我們我們只能觀測到那麼大,在可觀測宇宙外面,還有無比廣袤的未知,所以我們測算出來的145.6147552億光年外將會在930億光年以外!

那裡有什麼我們不知道,但光永遠都追不上!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用手電筒朝天上照一秒鐘馬上關掉,手電光去哪兒了?手電筒打開,光子誕生,沒有任何加速過程,速度已是30萬公里/秒,一眨眼就出了你的視線範圍,到遙遠的宇宙中流浪去了。如果你對著月球照的話,嫦娥可能已看到你發來的信號了。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光憑空消失了,光怎麼可能憑空消失呢?當打開手電的時候,光就以很快的速度傳播了遙遠的地方,但是手電一直開著,況且我們也看不到很遠的地方,所以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傳播。同樣的,當關閉的一瞬間,最後的一絲光線就迅速跑到了很遠的地方,跑到肉眼看不見的地方,就會產生消失了的錯覺。光速是宇宙間最快的速度,每秒鐘可以傳播30萬公里,光一秒鐘可以繞地球七週。這麼快的速度對於人來說完全感覺不到其傳播,關閉手電的一瞬間光就迅速地跑到了很遠的地方。

顯然, 手電光依然還存在,它以光速向地球外界運動,下一秒它超出了地月系統,過了幾分鐘它經過了火星的軌道進入了小行星帶中,然而此時的它已經“奄奄一息”了,為什麼呢?因為在沿途中,許多物質都把它吸收了。最終,它將完全的被物質吸收掉,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於宇宙中。沒想到吧,一團不起眼的手電筒光芒,你那麼的不經意間的打開開關,那束光芒卻要承受著永恆的“孤獨”。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手電筒發出的光,永遠都存在,手電筒發射出去的光子,會被物質不停吸收,釋放,吸收,釋放,這個過程就是無限循環的,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些重新釋放出來的光子,已經不是最開始,手電筒照射出去的光子了,所以我們手電筒發射出去的光,或許可以說是消失了....


單手開法拉利的9527


在夜晚拿著手電筒照射天空,隨著手臂的飛舞,有點星球大戰中光劍的感覺。手電筒發出的光照向天空,即使手電筒關閉了,這些光也會將會繼續傳播。

從手電光說起

托馬斯·愛迪生髮明瞭實用型電燈,伏特發明了最早的原始電池,而康拉德·休伯特發明了最早的手電。

手電筒發出的光是由電能轉變而來的,本質上就是化學能轉變為電磁能,光就是一種電磁能量。光是電磁波(電磁波是交互變換的電磁場),手電筒能夠發出紅外光和可見光,而人眼只能看見手電筒發出的可見光。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看作光子,又可以看作光波。

手電筒燈泡發出的光經過拋物面形狀的反光罩的反射,近似於平行光,不過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仍然會逐漸發散。

關閉手電筒後,光柱雖然消失了,但光並沒有消失,還在繼續傳播

當我們用手電筒在夜間進行照明時,會形成光柱,這是空氣對手電光產生的漫反射。當關閉手電筒後,基本上就兩眼一抹黑了,光柱也消失了。但是手電筒之前發出的光並沒有消失,還在繼續傳播。僅在關閉手電筒的1秒鐘之內,這些光就被反反覆覆地反射了上億次,在一瞬間就被物質吸收沒了。

為什麼說是上億次呢?因為光在真空中一秒鐘之內就能傳播30萬千米,而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與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相差無幾。

以一個房間為例,房間中最長的尺度也就10來米,房間中的燈關閉後,這些光基本上還在屋內反覆傳播,千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就完成了數次反射,在人眼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殘餘手電光的強度就已經弱的不能被人眼所察覺。

關閉手電筒後,這些光還在繼續傳播,只是大部分光的傳播過程的持續時間連一秒鐘都不到。關閉手電後手電光在大氣中形成的光柱,一瞬間就消失不見了,就是因為那時進入人眼中的手電光太弱了。

經過一段時間後,手電筒發出的絕大部分光將會被周圍的物質吸收

我們知道,光遇到反光的物質會被反射,遇到透明的物質能夠透射過去,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光始終會被物質吸收。經過反覆的反射或透射,光子與物質發生作用,一束光中的光線或者光子將被大量吸收,成為物質能量的一部分。

手電筒照射天空,必然會穿過空氣或雲層,在這個過程中,光的強度就會減弱很多。手電筒的照明距離一般只有幾百米,就是因為光在介質中傳播時會發生衰減。光在穿越空氣的過程中會被吸收,被照明物體反射手電光時也會吸收一部分手電光。

最終只有極少部分手電光能在宇宙中永遠傳播,但是卻到達不了宇宙盡頭

即使我們在外太空向宇宙深處射向一束手電光,這些光大概率也會被吸收或阻擋。因為宇宙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空空蕩蕩,除了各類肉眼可見的大型天體,宇宙空間中還瀰漫著大量的塵埃、分子云團等物質。雖然很稀薄,但是仍然存在吸收或阻礙作用。

光在真空中傳播時不需要額外力量來維持,會始終保持著光速運動,即使有少部分光沒有被物質吸收,沒有落入黑洞,也只能在宇宙中永遠傳播下去。直到宇宙終結,可能也到不了宇宙盡頭。

為什麼呢?因為光的傳播速度是有限的,而宇宙空間不僅很大,其膨脹速度還能夠超過光速。

目前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7億年,而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宇宙的實際大小比這還大。早在上世紀,天文學家哈勃就發現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幾十年後,新的觀測手段讓我們發現: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它正在加速膨脹。

宇宙沒有膨脹中心,空間處處都在膨脹。站在觀察者的角度來看,自身不動,由於空間在膨脹,周圍其它的物體都在遠離自己,並且距離越遠退行速度越快。這類似於膨脹的氣球,氣球表面任意個點都在相互遠離。根據普朗克衛星的最新觀測,星系每遠離地球大約326萬光年,其退行速度就要增加67.8千米每秒。

估算一下,大約在距離地球143億光年之外的地方,宇宙空間的膨脹速度就超過了光速。太陽誕生於45億多年前,考慮到宇宙的膨脹,太陽光至少在宇宙中傳播了45億光年遠,不過太陽光也永遠傳播不到宇宙盡頭。這意味著,那些極其遙遠的恆星發出的光,人類永遠也看不到了。

穿透大氣進入太空的手電光,傳播至太陽系之外,就需要一年多的時間。雖然光手電光傳播不到宇宙盡頭,但由於空間的膨脹,隨著時間的增長,光的波長會被拉長,最終光的能量將會彌散在宇宙空間中,不過光並沒有消失。

舉個例子,宇宙誕生於大爆炸,直到大爆炸38萬年之後,光才在宇宙中開始自由的傳播,隨著空間的膨脹,如今這些光的波長被拉長,已經變成了微波,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電磁殘留信息——微波背景輻射。你看,138億年前的光還殘留至今。

好了,這就是一束手電光的去向和運命。


科學探索菌


手電筒打開一秒再關上發出的光理論上是繼續像前傳播。但是有個前提,就是絕對真空,不能有任何介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東西都會折射光,即使是在目前的外太空也是一樣,如果外太空是絕對真空的話,我們的天空會是繁星滿天。因為光在傳播的過程中沒有損失。這是很恐怖的事情,畢竟還有更多比太陽更亮幾萬倍的恆星?

在地球上這束光傳播的距離就更近了,因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氣層,水蒸氣,還有各種汙染物懸浮顆粒。所以一束光很快就會被折射出去,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科學冷知識


夜晚的時候用手電筒向天空中照射一秒鐘之後迅速關上,手電光去哪了?會繼續傳播嗎?答案當然是會的,雖然手電筒關閉我們看不到光了,但它並不是消失,而是繼續向前以光速運動,理論上如果不被吸收,光子會一直運動下去。一秒鐘已經飛到30萬公里之外了,馬上就到達月球了,一年後就會飛出太陽系了。

光是一種電磁波,真空中光速不變恆為30萬公里每秒,它們的傳播方式是震盪的磁場產生震盪的電場,就這樣交替的向遠處傳播,當光線被髮射出來後,就跟光源的狀態沒有關係了,光源是運動還是靜止,或者像本問題中所說的直接關閉了,在此之前發射出去的光線依然繼續傳播不受影響。
我們距離太陽大約是1.5億公里,太陽內核處時刻不停發生著劇烈的核聚變,每秒鐘都有大約6億噸氫核發生聚變,生成5.95億噸的氦核,在這個過程中會損失500萬噸的質量,這些質量會按照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轉化為能量,以光的形式向外傳播。

地球上每時每刻都在接收著太陽的輻射能,光從太陽表面到達地球大約是8分鐘20秒的時間,如果此時此刻太陽突然消失了,光的源頭沒有了,那麼在地球上依然可以繼續享受大約八分半鐘的光照,在八分半鐘之後光照消失地球脫離原有的軌道。

因此說光並不會隨隨變變的消失,除非有物質的存在,以輻射的方式進行了能量的傳遞。那麼有一些小夥伴心裡可能還有疑慮,在一個密閉的空間中,光射不出去,那麼關燈之後,會瞬間陷入黑暗。光主要是被牆壁和地面所吸收,之所以是瞬間完成,還是因為光速太快了,光一秒鐘都可以繞地球七圈半,何況在地球上的小屋子中,眨眼間光已經來回反射數百萬次了,我們根本反應不過來的。

向天空中照射的光,它們會一種傳播下去,太空中幾乎沒有空氣接近於絕對真空,理論上就會一直傳播。很多人都聽說過宇宙背景微波輻射,它們又被稱為宇宙大爆炸38萬年後的一縷光,是人類目前知道的最古老的“光”,它們的壽命已經超過了一百多億年。因此說手電筒關閉後光會一直向外傳播,理論上可以永遠的傳播下去。



科學黑洞


你可以這麼理解,你朝著天上撒尿,當動力失去的那一刻,尿還能繼續往上走嗎?不同的是,尿會落到地面,而光在失去光源的一刻,也就消散了,根本不會繼續往前走了,所謂的光速,是指光源始終存在的前提下,這邊開始發出光,遙遠的遠方多久才可以看到這邊發出的光的時間÷距離得出的光傳播的速度。


大方無隅026


只要打開手電筒朝著天空照射,不管是一秒,還是一毫秒,或者是更短的時間,手電筒所發出的光將會繼續傳播。除非光與其他物質發生碰撞而被吸收,否則它們將在宇宙中永不停歇地行進。

但是實際上,手電筒關閉之前發出的光並沒有消失,而是以光速大約30萬公里每秒在空間中傳播,只要沒有東西阻擋,光就能一直傳播下去。人眼之所以能看到東西是因為有光進入眼睛了,把物體的顏色反映到眼睛,但那些已經發射出去的光不會進入人的眼睛,所以我們是無法看到的,這也就導致一些人誤以為光消失了。                                             




我是探索家


夜晚用手電筒往天上照一秒鐘就關閉了,那麼手電筒的光隨機消失了,不會外傳,比方說你潑地上一桶水,水能流多遠,潑兩桶水能流多遠,然後不潑水了,水也不流了,這就是功率,意思你後面不給它使功,它就不幹活了。如果手電筒照一秒關閉,光繼續外傳,宇宙中那麼多太陽,都向手電筒那樣關閉了,還在繼續外傳,那麼宇宙中就沒有白天黑夜之分了,那就是徹夜通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