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長孫無忌是大唐初期的政治紅人

對大唐歷史稍微有一點了解的朋友,對於長孫無忌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畢竟他就是唐太宗時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領頭羊,他還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更是李世民去世後的託孤大臣。長孫無忌,歷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之才,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為貴戚,權傾朝野,對李世民有從龍之功,對李治有輔佐之恩,為唐初的政治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在典章制度的制定方面頗有建樹。

唐太宗本人就曾這樣評價過他:“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昔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君臨天下。”而李治能夠順利接掌皇權,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親舅舅長孫無忌的支持,但恐怕連當時的長孫無忌自己也沒有想到,他最後會被自己親手扶持上位的外甥以“謀反”論處、被逼身亡。

臨死前的長孫無忌在想些什麼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是作為一個歷史看客,跳出當時的歷史環境,從政治的本質和歷史的趨勢來思考,或許會有新的感觸和體會。古往今來,很多功臣功成名就的時候,往往都是身首異處的時候,長孫無忌就像一隻螃蟹一樣,在大紅大紫之時,徹底被蒸熟了。最初的“橫行一時”“榮耀滿身”都成了子虛烏有的陪葬品,和他的遺骸一起在泥土中腐化成了歷史中的一抔塵土、一縷青煙、一聲嘆息……

長孫無忌為何能排名凌煙閣第一?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凌煙閣功臣排名為人津津樂道

長孫無忌出身豪門,祖先是北魏王朝的宗室,因家族“功最居多”,又為宗室之長,改姓為長孫。長孫無忌的祖父是北周的高官,父親是隋朝的將軍。

擁有如此家境背景,長孫無忌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聰明過人,所以頗有學識。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年齡相仿,兩人一起長大,妹妹嫁給李世民後,兩人的關係更加密切。

唐取天下之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與秦王李世民的明爭暗鬥日益激烈。作為李世民的心腹,長孫無忌和尉遲恭都認為要先下手為強,都則就會後下手遭殃。但是李世民還是考慮到輿論壓力的問題,有點猶豫不決。

長孫無忌無奈,只得說道:“不從敬德言,事今必敗,敬德等不能為王有,無忌也當相隨而去,不能再事奉大王了。”

最後,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反覆勸說下,並制定了詳細的攻略,李世民終於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雙雙被殺,而最後逼李淵讓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一將功成萬骨枯,長孫無忌也是踏著血流成河上位的

在這場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事變中,長孫無忌既是李世民的內親,又是心腹,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所以,李世民上臺後,多次對其進行表揚和提拔,最後領齊國公之爵,任司空之職。建立凌煙閣時,李世民以長孫無忌功第一,將其位列凌煙閣24功臣之首。

從上述的描述來看,長孫無忌能成為貞觀年間第一功臣,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既是布衣之交,也是姻親

二、玄武門之變中,長孫無忌積極謀劃,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長孫無忌的官職品級最高,理應排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但似乎以上這些理由總有一點意猶未盡的感覺,結合李唐興兵造反一年多時間就能建立大唐的事實,似乎李唐政權的建立離不開關隴貴族們的支持,而長孫無忌家族正是關隴貴族的代表,這一點不能說沒有關係。

綜上所述,長孫無忌能夠位列凌煙閣功臣之首主要是其在四個方面佔據了優勢:關係、背景、功勞、官職。似乎這也是長孫無忌日後被清算的政治隱患。

長孫無忌為什麼會被李治汙衊造反?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重用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當時最好的選擇

長孫無忌一直深受李世民的器重和信任,李世民在位23年,長孫無忌始終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的一系列重大建樹,深受太宗讚譽,稱之為“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他與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棟樑之臣,對“貞觀之治”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危,彌留之際,他把長孫無忌、褚遂良叫到床前,命他二人輔佐太子李治治理天下,並把他倆比做霍光和諸葛亮。同時,又讓褚遂良負責使長孫無忌免遭讒毀之徒的陷害——在所有元老重臣中,李世民最能放得下心來的,只有長孫無忌,所以他臨死時還關心著他死後長孫無忌的命運。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被鷹啄了

李世民死後,李治即皇帝位,是為高宗。李治,本就是長孫無忌妹妹長孫皇后親生的兒子,他的上位,也是因為長孫無忌等人的力捧。原本顧命大臣和舅舅這樣的雙重身份,使得長孫無忌和外甥李治之間完全有理由再譜寫一段君臣佳話,可是歷史總在不經意間改變了前進的軌道。

長孫無忌以顧命大臣身份進位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事。李治治政經驗很少,一開始又無決斷的權力,政事全憑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辦理。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的輔佐下,李治即位最初幾年也平安無事。

永徽四年(653),房州刺史房遺愛(房玄齡之子)與妻高陽公主(太宗之女)密議,與寧州刺史、駙馬都尉薛萬徹(高祖女丹陽公主夫)、太嵐州刺史、駙馬都尉柴令武(太宗女巴陵公主夫)共謀,打算另立秦州刺史、高宗叔父、荊王元景為帝。計謀敗露,高宗令長孫無忌查詢此案。

長孫無忌藉機大肆打壓政敵、羅致大獄,將密謀想要篡位高宗叔父李道宗、高陽公主、駙馬都尉房遺愛等一黨人逼迫自盡或斬殺,

而朝中的其他政敵也廣受牽連。大唐的權力開始徹底落入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貴族手中。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大肆打壓異己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然而,一輩親二輩表,代代江湖催人老,長孫無忌和唐高宗李治的矛盾終於在權力失衡之下被逐漸放大了。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月,唐高宗打算立當時為昭儀的武則天為皇后,長孫無忌以不合禮制為由,屢次諫言。第二年九月,高宗還是不顧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反對,封武昭儀為皇后。

而對此事耿耿於懷的武則天,在成功掌握後宮權力之後,開始著手培養自己的政治陣營,並尋機報復打壓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於是,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的一天,有人向唐高宗傳遞了一份密報,狀告太子洗馬韋季方拉攏監察御史李巢結黨營私。

放在平時,這根本不是啥了不起的事兒。只要別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下面多幾個小團體,某種程度上反而更有利於皇帝在上面施展手腕,因此皇帝大多數時候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所以,哪怕韋季方確實有結黨營私的行為,也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李治接到密報之後,接下來的舉動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長孫無忌何嘗能夠明白自己早已陷入死局

他當即指派武則天的親信許敬宗前去審理此案。此時許敬宗的權位早已經今非昔比,由於武則天的刻意培養,顯慶四年時,他不僅被封為高陽郡公,而且擔任中書令一職,成為新一屆宰相班子裡最炙手可熱的人物。關鍵是在辦案期間,李治拒絕接見長孫無忌的任何求見,不聽長孫無忌的任何解釋,由此可見,唐中宗的目標很明確了。

唐高宗和武則天,真正想要對付的,肯定不會是韋季方這種小人物。許敬宗深知聖意,自然知道借題發揮、一舉真扳倒長孫無忌才是題中意。於是長孫無忌無可避免地背上了意圖謀反的罪名。

唐高宗也考慮到長孫無忌畢竟曾對李唐王朝的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也是自己的親舅舅,所以,最初的處理意見就是把長孫無忌流放黔州,也就是如今重慶彭水縣。

但同年七月,許敬宗又派中書舍人袁公瑜至黔州,不斷逼迫之下,

一代名相長孫無忌只得自縊身亡。

大業十三年,追隨李氏家族征伐天下;武德九年,協助李世民成功上位;貞觀十七年,力挺李治成為太子;永徽四年,借房遺愛案一舉蕩平朝野,權傾天下。初唐年間,幾乎每個重大歷史關口,我們都能看到長孫無忌的影子。

然而,英雄如他,最後依然在權力鬥爭中無奈地倒下,以一個不著邊際的“謀反”而落幕……

長孫無忌不同局面背後的政治邏輯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唐太宗也是一邊打壓一邊拉攏

時過千年,到了現在,依舊會有很多人把長孫無忌的紅極一時歸結為他是唐太宗的大舅哥,是唐太宗最信任的人。最後被唐高宗李治以“莫須有”的罪名逼死,是因為長孫無忌橫行霸道、功高震主,讓唐高宗忍無可忍、痛下殺手。這樣的看法不無道理,但是終究還是太表面了

在政治中,人情永遠沒有那麼珍貴,如果以人情為考量的話,李世民完全可以把李家人李孝恭、李神通這些人排在功臣最前面;政治也永遠沒有表面那麼簡單,至少如果唐高宗是一個專權霸道的皇帝,為什麼可以容忍武則天步步坐大,而不能容忍親手將自己扶上皇位的舅舅權傾朝野呢?為什麼因為長孫無忌反對他立武則天為皇后就要置之死地呢?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李世民的皇帝沒有想象中那麼好當

我們如果要理解李世民和李治這些政治舉動,首先就要弄清楚大唐初期的主要政治矛盾。

歷史上有很多典型的政治矛盾,比如明朝的“科舉案”所折射出來的由來已久的“南北矛盾”。但是在唐朝初期,中原政權還是主要集中在關中平原和華北平原一帶,長江以南的地區歷來在政治上就不那麼受重視,所以一般當政者也基本上把目光集中在中原地區

關中平原是中原政權的發源地,也是唐代以前封建帝王們的大本營,幾乎每一個統一王朝的都是選擇在關中立足。但是隨著國家領土的擴大,關中平原越來越失去天下腹心的地位,其作為首都的政治輻射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新的形勢需要了。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隋朝那個殘暴君王隋煬帝

“修建東都洛陽”政治遠見性。所以,在當時的地域限制的時代下,主要的政治矛盾也是來自於地域差別,政治老炮還是關中平原的那些關隴貴族,但是崤山以東的前山東六國的山東集團,也不甘於屈居人下,當時的大唐主要的政治矛盾,是一種典型的“東西矛盾”。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關隴貴族是李唐江山的一大助力

前文之中已經提過了,李唐能夠在隋末亂世中迅速地評定江山,李家英才輩出只是一個表面原因,其實主要是因為李淵他們得到了大量的關隴貴族和山東集團的支持,從而輕而易舉地一統江山。

所以,大唐立國之後,最大的功臣其實有兩個“關隴貴族”和“山東集團”。凌煙閣二十功臣裡基本上就是由這兩個集團的人組成。而李唐皇族和隋朝楊氏一樣,本身也是關隴貴族出身,所以無可避免地選擇了“關中本位政策”,而山東集團出於權力集中的考慮,則相對會受到排擠和打壓,這些從凌煙閣功臣的排名幾乎也能看到蛛絲馬跡,排在後面的幾乎都是山東集團的代表。

關隴集團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牢牢地佔據了政治主導地位,像開國功臣長孫無忌、衛國公李靖、許國公高士廉、霍國公柴紹等都有關隴集團背景。但大唐之所以能結束隋末亂局而統一天下,單靠關隴集團的力量是辦不到的,

山東集團同樣功不可沒,李世民不可能直接卸磨殺驢,只能隱性傾向於關隴貴族,對於山東集團還是要適當地拉攏。但這就有點類似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對戰山東六國的局面了。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山東集團也不容小覷

山東集團雖然受到李世民和關隴貴族的排擠,但是他們幅員遼闊、人才眾多,倒也並沒有在這種隱形的政治鬥爭中落得下風。

底蘊深厚的山東集團再加上英才輩出,(如房玄齡、李勣、秦瓊等開國功臣都是山東豪傑)在社會上的聲望越來越高。滿朝官員和天下士子都十分羨慕山東士族,紛紛與其聯姻來尋求政治經濟利益,山東集團的勢力幾乎能和皇族及背後的關隴貴族分庭抗禮了。唐朝時,著名的“五姓七望”姓氏文化就能充分說明問題。

這當然是李世民不能容忍的。但打壓歸打壓,為了江山社稷,也不可能把山東集團的人全部趕出朝廷。所以李世民為了抬高皇族和關隴貴族的聲望,曾經命人重修《氏族志》,通過強力的政治干預把皇族李姓抬到了“五姓七望”第一,但是這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所以,從上我們可以看出,長孫無忌能夠夠位極人臣主要還是因為李世民對抗和打壓山東集團的需要,關隴集團的代表和親戚的雙重身份讓他對長孫無金無比信任和寄予厚望,甚至死前還安排褚遂良為他保駕護航。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李治是扮豬吃老虎的高手

唐高宗李治是關隴貴族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擁立的,他登基後,必然是繼續打壓山東集團的。唐高宗時期,朝廷下令禁止崔、盧、鄭、王、李等山東士族大姓之間相互通婚。高宗還下詔:

“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輔、盧渾、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婚姻。仍定天下嫁女受才之數,毋得受陪門財。”

——出自《新唐書·高儉傳》

另外,作為攝政大臣的長孫無忌就還趁機對政敵發動了大清洗。不光大肆迫害山東集團的朝廷勳貴,就連李唐的宗親也不放過。至此,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把持朝政。

原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活生生地被長孫無忌弄成了一家獨大,自此長孫無忌所代表的關隴貴族也就成了政治鬥爭中的眾矢之的,也就是說長孫無忌的死期不遠了。

李治畢竟不是一個傳說中的無能之輩,意識到關隴集團在政治上專權的政治危險性,唐高宗李治在掌權後,第一個任務就是要想盡辦法肢解把持朝政關隴集團,尤其是對付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兩個人都不是吃素的主

於是這就牽扯出歷史上另一件著名事件——李治“廢王立武”。這件事表面上是皇帝的家事,無非是爭鋒吃醋的後宮鬧劇而已。但在古代政治權力鬥爭中,皇帝后宮的秩序也是一種朝堂上的政治博弈。“廢王立武”實際上是關隴集團與山東集團的一場命運的角鬥。

王皇后是李世民給李治指定的妻子,其背後正是關隴集團的勢力。而武則天雖然出身于山東,但是她們家還夠不上山東士族的級別(其父武士獲原本是一個販賣木材的商人),但她最起碼是不屬於關隴集團的。

所以當唐高宗試圖立武則天為後時,長孫無忌、諸遂良、于志寧等關隴權貴當即表示強烈反對,因為這極大地動搖了關隴貴族的利益。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會發現很有意思的幾個地方:

1、王皇后面對要被廢除的危局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向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們求救。

2、李治既然打算“廢王立武”為什麼非得找長孫無忌他們商量,並且遭到他們強烈反對還無可奈何?

3、老將李勣為什麼託病不參加御前決議,而背後又要一語驚醒夢中人“立後是皇帝的家事,何必要問別人?”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武則天成了關隴貴族的掘墓人

由此可見,李治“廢王立武”事件是李治對關隴集團發起政治進攻的一個信號,也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試探。而作為山東集團的代表老將李勣自然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政治機會,積極配合。於是朝堂之中的政局開始潛移默化地轉變著。

最終,李治“廢王立武”成功,藉此機會,大量關隴貴族被削爵免官,宰相褚遂良外貶。在這樣的趨勢下,長孫無忌也沒有堅持多久,顯慶四年(659年),便被許敬宗陷害,被指造反,無奈之下,自縊身亡。

至此,曾經把控中原政權長達數百年的關隴貴族終於被徹底瓦解,而山東集團的所代表的新的門閥貴族政治也在逐漸重複關隴貴族的老路,直到黃巢起義時,無數把大火燒掉了他們的政治根本——族譜,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矛盾又出現了新的形態。

結語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長孫無忌終究一切成空

縱觀長孫無忌的一生,可謂“成也關隴貴族,敗也關隴貴族”。這樣一個人,我們不能單純地以好或者壞來衡量其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作為關隴貴族的利益代表,忠於自己的政治集團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凡事都有“過猶不及”的制約,當他大權在握、不擇手段地大肆打壓迫害李唐皇室和山東集團的時候,註定成為了眾矢之的的他們也走不長遠。

而李治通過武則天聯手李勣等山東士族擊敗權臣長孫無忌,卻並沒有及時鞏固李唐皇權的政治實力,最後讓聰明的武則天順手牽羊地竊取了勝利果實。武則天本身是一個山東“寒族”(相對於山東士族而言,不是貧困人家的意思),她需要為她所代表的階級謀取利益,同時也為了制約失去對手的山東集團,她必須另闢蹊徑來獲取人才、增強實力,所以武則天時期,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唐朝大興科舉的時期。這恰恰是陰差陽錯地推動了歷史朝著更先進的方向在前進,不得不說,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巧妙。

太宗時功臣第一,高宗時被逼自縊,淺析長孫無忌之死的政治邏輯

洛陽開始扮演更重要的歷史角色

而隨著一些列的地域矛盾的不斷鬥爭,唐朝的統治者也逐漸意識到了,關中平原作為傳統的政治經濟中心,已經不能滿足作為一個疆域龐大的帝國首都的政治需要了。所以唐朝出現了“東西兩都”東都洛陽逐漸成為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標誌著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的“東漸”,一種新的地域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呼之欲出,原來以“東西矛盾”為主的地域矛盾逐漸向“南北矛盾”轉化。

所以,當我們瞭解一個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其偶然的歷史表現上,它們必然有著更為深刻的邏輯和原因。長孫無忌的一生,是大唐初期的一個政治縮影,這不是他凌煙閣功臣第一,也不是他身死異鄉的慘淡結局,可以一言概括的。在那樣的政治演變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一枚棋子,或者一個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