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15勇士,堅守碉堡3個月,斃敵數百,全身而退

1933年9月,在李德的主導下,蘇區及周邊的紅軍被迫放棄擅長的運動戰游擊戰,改為修築碉堡工事,與蔣軍展開長期的陣地戰。這一錯誤命令,嚴重消耗了紅軍的力量,但在紅軍蔣士的頑強堅守下,依然給敵軍很大殺傷。

紅軍15勇士,堅守碉堡3個月,斃敵數百,全身而退

影片《浴血廣昌》劇照

(一)方誌敏靈活指揮,閩浙贛蘇區壯大,瑞金蘇區萎縮

閩浙贛蘇區位於福建、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處,這裡早在1927年就發生了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人領導的弋陽橫峰起義。到1930年7月,方誌敏領導的贛東北根據地和黃道領導的閩北根據地,正式成立了贛東北蘇維埃和紅十軍,並在1932年底發展為橫跨26縣的閩浙贛邊區根據地。

由於閩浙贛蘇區靠近蔣氏的老家浙江,因此引起了蔣軍的敵視和恐慌,1930年11月,蔣軍在發動針對蘇區第一次大規模“圍剿”的同時,成立了率屬於南昌行營的“贛東北剿匪總指揮部”“浙贛閩邊區警備區”等各種指揮機構,在“圍剿”軍北路軍總指揮顧祝同的指揮下,在三年半的時間裡對閩浙贛蘇區發動了七次“圍剿”。

這期間,蔣軍參與“圍剿”的兵力逐次增多,紅十軍主力還被錯誤地調走,導致方誌敏不得不把地方武裝赤色警衛師升級為新編紅十軍。但閩浙贛蘇區的紅軍在方誌敏、劉疇西、王如痴、匡龍海、唐在剛等紅軍將領的靈活指揮下,不斷髮展壯大,到1934年3月,全蘇區武裝力量已經發展到12842人,其中主力部隊紅十軍4426人。而此時,瑞金蘇區的區域和力量卻在不斷萎縮。

紅軍15勇士,堅守碉堡3個月,斃敵數百,全身而退

電視劇《掩不住的陽光》中的方誌敏

(二)必須以堡壘對堡壘!李德斥責方誌敏

儘管方誌敏和紅十軍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李德對閩浙贛紅軍沒有執行他們“禦敵於國門之外”和“以堡壘對堡壘”的訓令大為不滿,多次來電斥責方誌敏的行為。沒辦法,方誌敏等只好把部隊拉回蘇區,準備為保衛蘇區與敵人進行陣地戰。

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各獨立團營和游擊隊之前打的都是運動戰,很少打過堡壘戰,這時也都開始學習堡壘戰的打法,在蘇區邊界各險要地處修築石質碉堡。李德打仗,修碉堡確有一套,還專門準備了碉堡修築的材料送來,要求碉堡修築厚度能達2米,在周圍佈置多層障礙物和地雷,儲存足夠的糧食彈藥等。

由於主力部隊紅十軍要留作機動部隊使用,因此堅守碉堡的任務就交給了各縣的獨立團營和游擊隊,基本上每個碉堡都由地方部隊抽出的一個排的守備隊堅守,雖然守備隊在糧食、彈藥上儲存還算充足,但由於紅軍嚴重缺乏槍支,因此每個碉堡只能依靠少量槍支守護,最少的碉堡僅有三支步槍。

雖然在瑞金蘇區作戰的蔣軍主力部隊可以得到博福斯75毫米口徑山炮的火力支援,但在諸如閩浙贛蘇區這樣的次要戰場的蔣軍,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他們能使用的頂多是每團六門的八二式迫擊炮,如果紅軍的石制碉堡達到一定厚度,蔣軍還真沒辦法,只能採用火攻或是人海戰術的方式攻擊。

紅軍15勇士,堅守碉堡3個月,斃敵數百,全身而退

抗戰中的八二式迫擊炮

(三)15名紅軍堅守石峽碉堡,讓敵人死傷慘重

1934年4月,蔣軍南昌行營下屬的贛粵閩湘鄂預備軍司令部,動用20萬兵力,對閩浙贛蘇區和以北上抗日先遣隊名義活動的紅七軍團發起新的大規模“圍剿”。當月,浙江保安第三團蔣志英部攻入閩浙贛蘇區的懷玉縣境內。

為了保衛蘇區,當地紅軍早就在懷玉縣鄭坊鎮石峽村(今屬上饒縣)的山地制高點上修築了一處堅固碉堡,並從懷玉獨立營抽調15名戰士駐守。碉堡周邊佈置了多層土製地雷,堡內儲存了大量糧食、彈藥和土製手榴彈。浙保第三團發起首次試探性進攻,很快就被紅軍擊退,並丟下十多具屍體。

鑑於石峽碉堡易守難攻,蔣軍正規部隊第12師派一個步兵營前來支援,第12師前身是滇系將領朱培德擴編的第9軍,曾一度改稱第31軍,從井岡山時期起,就開始與紅軍交手,先後參與了幾次“圍剿”。儘管作戰經驗豐富,這支部隊也拿石峽毫無辦法。

到5月中旬,第12師將進攻兵力增加到一個步兵團,配合浙保第三團又發動了大規模進攻。蔣軍先是用迫擊炮猛轟碉堡,之後又出動步兵從四面仰攻,但受阻於土製地雷陣中,碉堡周邊又視野開闊使得紅軍守備隊趁機可以用步槍挨個點名。這樣反覆折騰了幾次,蔣軍依然沒有拿下這個碉堡。

紅軍15勇士,堅守碉堡3個月,斃敵數百,全身而退

多次進攻失敗後,國民黨軍轉而長期圍困石峽碉堡。到7月底,石峽碉堡內的糧食已經全部耗盡,15名紅軍戰士這才通過碉堡下面的地道悄悄撤走。類似的情況,在閩浙贛蘇區其他地方同樣上演,雖然蔣軍擁有人力物力的巨大優勢,得以逐漸蠶食閩浙贛紅蘇區,但在進攻碉堡中,付出了大量人員傷亡的代價。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