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地鐵站公然和娃賭氣,贏了賭局丟了孫子,結局一片唏噓

帶過孩子的家長都會抱怨帶孩子特別辛苦,不僅身體累心更累。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也常常遇到孩子不聽話鬧脾氣的情況,在這種情形下,

有的人是選擇打孩子一頓解解氣,有的人乾脆就放任孩子在一邊鬧脾氣,這樣的做法真的對嗎?帶著情緒帶孩子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奶奶地鐵站公然和娃賭氣,贏了賭局丟了孫子,結局一片唏噓

曾經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在心中留下警示

奶奶地鐵站公然和娃賭氣,贏了賭局丟了孫子,結局一片唏噓

河北的張奶奶帶著五歲的孫子可可出門買菜,途經地鐵站時,可可被地鐵站出口賣糖葫蘆的小販吸引住了,望著裹了一層糖衣的山楂糖葫蘆就走不動道,拉著張奶奶就要買一根。張奶奶是個對食品衛生要求很嚴格的老人,這種路邊小販賣的零食她是堅決反對買給孫子的。

“這個吃了不衛生,到時候拉肚子有你好受的!”

“嗚嗚我就要,我就想吃糖葫蘆!”

孫子可可倔得很,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大街上人來人往都往他們祖孫這邊看,張奶奶覺得臉上沒光,於是冷冷地丟下一句“那你自己在這兒哭吧,看誰會給你買!”轉身就走了。

走了十來米回頭望,可可還原地不動地哇哇哭,張奶奶一頓厭煩,步子走得更快了,沒成想過一會兒再轉過頭,發現可可竟然不見了。張奶奶頓時慌了神,跑回地鐵站出口去找,卻再也不看見可可的蹤影。這時候張奶奶才醒悟過來,孫子可能被人販子拐走了……

奶奶地鐵站公然和娃賭氣,贏了賭局丟了孫子,結局一片唏噓

為什麼說帶孩子時控制情緒很重要?

1)發脾氣只會讓情況更糟

首先,你的對象只是一個幼兒,其本身是不具有判斷能力的,生理反應常常是他們情緒的初始點,餓了就吃渴了就喝高興就笑不高興就哭,發脾氣也是對外界的一種響應機制,這時他需要你的回應。

而你如果只是一味地發洩情緒,或者直接像上述的張奶奶一樣不理孩子跟孩子賭氣,這時候孩子反而會更加慌亂,輕微的情況是孩子賭氣不吃飯,砸東西,嚴重的甚至離家出走都有可能。

奶奶地鐵站公然和娃賭氣,贏了賭局丟了孫子,結局一片唏噓

2)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彙在互聯網中流行,其衍生的相關話題大多與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關,而這個影響多來自於童年時期。有人說,童年的陰影是會影響人一輩子的,這句話說得完全沒錯。

當你對孩子發脾氣、辱罵、甚至動手時,就已經在孩子留下一個深深的烙印,或許以後他不會隨便不聽話了,你以為他是懂事,實則他是恐懼不聽話之後帶來的後果。同樣的,由於你不理智的處理方式,也影響了孩子的認知,這讓他在長大成年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也會跟你採取同樣的行為。因為,他從來就沒學過如何控制情緒。

奶奶地鐵站公然和娃賭氣,贏了賭局丟了孫子,結局一片唏噓

當孩子不聽話時怎麼辦?

1:自己先冷靜下來

此時,深呼吸是很必要的,這會給你的情緒一個緩衝的時間,讓情緒在爆發之前就被遏制住。同時,在心裡也要暗示自己,不能發脾氣,要當一個溫柔理智的長輩。等自己情緒稍微緩和後,再蹲下來擁抱孩子,撫摸他,讓他的情緒也慢慢緩和下來。

等你們雙方都相對冷靜過後,你再把教育孩子的話從容地說給他聽,切不可是命令式的,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表達。

奶奶地鐵站公然和娃賭氣,贏了賭局丟了孫子,結局一片唏噓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這時候“替代品”就很重要了。在孩子不聽話時,可以用周邊的玩具、零食或是他感興趣的食物去吸引他,分散他的焦點。曾經網上就有一個段子,講的是孩子不喝沖劑愛喝可樂,於是家長就把沖劑倒進可樂罐裡,孩子竟然就願意喝了。

同樣的,在剛剛那個案例中,張奶奶可以對孫子說,糖葫蘆是好吃,不過吃了這個拉肚子不就不能吃更好吃的東西啦?待會兒奶奶給你買你更喜歡的零食。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有效地緩解焦灼的局面。

奶奶地鐵站公然和娃賭氣,贏了賭局丟了孫子,結局一片唏噓

今日話題:你有對孩子發過脾氣嗎?當孩子不聽話時,你認為怎麼做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