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華夏,怎能不去遊覽四大名樓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中國古代的樓閣,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宣揚政績、或用來鎮妖伏魔、或用來求神拜佛,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越王樓(因杜甫《越王樓歌》而聞名天下,遠景樓因為蘇東坡題名《眉州遠景樓記》而著名,北方鸛雀樓(因王之渙《登鸛雀樓》而聞名),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聞名),黃鶴樓(因崔顥的《黃鶴樓》詩而聞名),岳陽樓(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聞名)等等

生在華夏,怎能不去遊覽四大名樓

滕王閣

滕王閣的名字,來源於唐朝時的滕王李元嬰。李元嬰是李世民的弟弟,最初被封在山東滕州,在當地建了一座滕王閣。後來調任的江西洪州(今南昌),於是在南昌又建了一座。到了唐高宗679年,李元嬰改任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在嘉陵江畔又建了一座滕王閣。三座滕王閣中,名氣最大的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閣,位於贛江之畔。滕王閣之所以聞名,跟唐朝時大才子王勃有關,他寫了一首《滕王閣序》,其中有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流芳百世。

生在華夏,怎能不去遊覽四大名樓

岳陽樓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覆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洞庭湖西岸,相傳三國時此地就有閱兵樓,唐代以來詩文更盛,如李白:“樓觀岳陽盡,川迴洞庭開”、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等。宋代重修岳陽樓,范仲淹曾撰《岳陽樓記》,樓名更傳揚天下。以岳陽樓為主體的景區面積為670畝,分為文物保護封閉式管理區和公益性開放式休閒區,內有三醉亭、仙梅亭、懷甫亭、小喬墓、瞻嶽門、洞庭風韻詩廊、汴河街、雙公祠、五朝樓觀、碑廊、呂仙祠等多處景點。景區內綠蔭修竹,環境優雅,文化氣氛濃郁,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均曾登臨岳陽樓。是其中唯一保持著清代原構的史蹟,因其建造年代之早、自然風光之秀、建築工藝之巧、詞章歌賦之佳而聞名,明李東陽《書岳陽樓圖後》稱:“江漢間多層樓傑閣,而岳陽為最。”

生在華夏,怎能不去遊覽四大名樓

黃鶴樓

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湧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岩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素來享有美譽。

生在華夏,怎能不去遊覽四大名樓

鸛雀樓

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僅存700年被燒燬,卻因一首唐詩流傳千年 我國古代許多知名的建築,都是靠著詩詞而流傳至今為人所熟知的,如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不過關於四大名樓的版本有好幾個,其中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是沒有爭議的,位於山西的鸛雀樓,就是某個版本的四大名樓之一,當然也有一個版本是山東蓬萊的蓬萊閣。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的黃河東岸,許多人知道鸛雀樓,是因為唐朝大才子王之渙的一首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首古詩讓鸛雀樓流傳了一千多年,更成就了一座文化名樓。不過鸛雀樓只存在了700多年,在金兵與元兵爭奪蒲州的戰爭中被燒燬。 後來的700多年間鸛雀樓一直沒有重建,只剩下了遺址,依然有無數文人前來遊覽。再到後來由於黃河改道等原因,鸛雀樓的遺址也找不到了,成為一座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的名樓。 直到1997年,鸛雀樓在如今的永濟市黃河東岸重建,但並非是最初的故址了。新建的鸛雀樓於2002年正式對遊客開放,為一座仿唐建築,高73.9米,成了永濟知名的旅遊景點。鸛雀樓三個字對於許多遊客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雖然已非古蹟,但總能在故事中找到對應的實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