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白話歷史君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在清朝的各類宮廷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個詞語——包衣,包衣在滿語種被稱為“包衣阿哈”,翻譯過來其實就是家奴的意思,所以一般包衣都會和奴才連用稱為包衣奴才。

既然被稱為奴才,包衣的職責無非就是伺候主人打點府裡上下的事情,但是主人分等級所以包衣的地位也就不盡相同,而且經常會有包衣憑藉主人平步青雲一飛沖天的事情。

首先要區分一下,包衣並不直接等於奴隸,奴隸是整個社會的最底層比所有人都要低一等,但是包衣只是自己主子的奴才,並不和外界的其他官吏其他關係直接掛鉤。



包衣比較可憐的一點是“世襲制”,一代為包衣代代為包衣,而且包衣是完全屬於主人的,你的婚喪嫁聚都要問過主人都要得到主人的同意。

包衣奴才的種族類型很多,有滿人有漢人也有朝鮮族人,但滿人所佔比例最高,大約可以佔到百分之六十。

包衣奴才的來源同樣多樣,在戰爭年代多是戰爭俘虜,在和平的年代則多是一些罪犯、欠貸者之類的,也有一些人因為貧窮把自己的妻兒變賣為包衣。包衣的命運多半是掌握在自己主人的手上的,分配到一個什麼類型的主子是一個包衣能否實現鹹魚翻身得重要一步。

清朝實行的是八旗制度,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歸皇帝親自統領,因此稱為上三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歸各旗主王爺統領,因此稱為下五旗。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旗人你可能覺得生活在這八個旗的區別並不大,有時可能還會覺得上三旗的強勢力者太多容易受欺負,但如果你是一個包衣,上三旗和下五旗於你而言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區別。

上三旗的包衣奴才是歸皇帝的管家部門內務府管理,內務府是全國寶物的聚集地,是全國最有油水的地方,所以一個知趣的包衣在這兒會有很好的工資待遇,即使不識趣在天子腳下也是“貴族包衣”,工資也要比那些下五旗的包衣高很多。

即使做奴才也要有一顆飛天的心,在天子腳下的機會自然要比旁的地方更多,也會被別人所高看一眼。宮廷劇裡面皇帝身邊的大太監雖然是皇帝身邊的一個奴才,磚茶倒水什麼都做,但是皇后都要讓他三分,各種權臣也許想送禮都要考慮考慮會不會收,這樣的奴才誰會低看一眼誰又敢多低看一眼。



我們所熟悉的一個包衣成功的代表就是曹雪芹一家,曹雪芹就是為上三旗之一正白旗而服務的,他的曾祖母孫氏是皇帝的奶媽,他的曾祖父曹璽是首任江寧織造郎中。而且在此後的六十年中,江寧織造一職務一直都掌握在曹家的後代之中。

江寧織造雖然不是一個十分顯赫的職務,但對於一個包衣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滿意的歸宿。而且江寧織造不僅要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還是皇帝放在江南地的一個眼線,要來回給皇帝傳遞情報。

皇帝的情報員就非常可怕了,這說明了皇帝對這個人的信任,所以即使是封疆大吏也不敢對他有什麼舉動,還會有很多求說好話的人,自然少不了貴重的禮物,也算一個大肥差。

曹家只是上三旗內務府包衣的一個縮影,在上三旗當包衣如果足夠機靈混一個小官當還是很有可能的。如果被選入內務府當差,即使不能成為官吏,但發家致富活在一般旗人之上也還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



下五旗的包衣就不是如此了,他們多伺候的是各個王爺和其他一些貴胄,這些人既是他們的主子也是他們的老闆,如果老闆心性比較好也許基本過活還沒什麼問題,如果老闆十分的勢力和小氣也許包衣就真的會過得非常慘。

而且在下五旗做包子出頭的機會是比較小的,也許世世代代只能為奴才為婢女。 包衣是一個人的標籤,如果不把它撕下去就是一輩子的自卑一輩子的烙印,即使你是成為封疆大吏的包衣但你也依舊是主人的奴才。

包衣奴才是畸形社會的畸形產物,一方面地位卑微為世人所不齒,另一方面伺候著這個世界上最為尊貴的一批人,身邊充滿了機遇。一方面受著別人的壓迫,一方面又壓迫著別人。

但生而為人誰又想低人一等做包衣呢,即使有更好的機會,也不願意一輩子帶上這個卑微的標籤。


歷史漫談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包衣奴才?地位高嗎?一般人要是瞅見這幾個字,估計就會想,這不逗樂呢嗎?這都成奴才了,還談啥地位不地位的?

如果您要是抱著這種想法來看這件事的話,俺覺得,還真有必要科普一下。

首先這包衣奴才他這身份,你必須得分三個階段來瞅。

咱直接把他分成前期,中期和後期。

前期

說實話,包衣奴才您要是擱到前期,這的確和文章開頭的想法是一樣的,這都奴才了,還提啥地位不地位的,壓根就沒這資格。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好奇:“這為嘛叫包衣奴才,乾脆點叫奴才不就得了,這傢伙還整個修飾?”

這您就不瞭解了吧,這包衣他是滿文音譯過來的詞的,這包在滿文的裡邊指的是家,而這衣是個虛詞也就是“的”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家的”的意思,那麼包衣奴才這指的就是家裡的奴才。

那麼這包衣奴才是咋來的呢?

來源也比較複雜,他這裡邊既有漢人,也有滿人。本身是滿人身份變成了包衣奴才,要不是犯了罪啦,要不就是破了產,沒法子為了口吃食活下去,把自己個給買了,這就變成了所謂的包衣奴才。

那麼漢人的來源呢?這主要是來自於戰俘,當年滿人對大明朝入侵的時候,掠奪來的人口所組成。

這就是包衣奴才的倆主要來源。最初他們沒有人生自由,被滿族最上邊那波貴族所擁有,強迫他們幹活,你比方說,小到刷個馬桶啦,洗個衣服啦,大到扛著鋤頭刨地啦等等這都是他們要乾的活,至於其他的也用不著他們操心。

這就是包衣奴才前期的身份,這和文章開頭的說法也差不離。

中期

那麼有了變化是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手上發生的。這包衣奴才打這兩位的手上,這就開始進入了中期。

啥變化呢?話說這努爾哈赤的時候,這滿人實力算是大增,但這增加是增加了,他面臨一個問題。

這實力是需要一場接著一場的戰爭來擺明你的強大,但這戰爭他是需要人口來執行的,您這人口基數上不去,說啥都是白搭。

為了這個問題,努爾哈赤他就把蒙古大草原上降服的蒙古人也編入了旗人的部隊,最初他的能力也有限,降服的蒙古人也不多,再加上他還要防備這蒙古人,就編了五個牛錄,隸屬於滿八旗的一部分。

這不後來隨著戰事的擴大,這五個牛錄的蒙古人還挺好使,這就擴編成了兩個蒙古旗,六年以後這就變成了八個旗,這就是滿八旗的來歷。

從這裡,咱就能發現,這滿人打仗他缺少人口,而且卻的不是一星半點兒,要不也不會拿死對頭蒙古人作為八旗的一種。

那麼這戰事進一步擴大,這滿八旗加上蒙八旗他也不夠消耗的,人手還不夠。

這個時候努爾哈赤就把主意打到了那幫子為滿人貴族提供服務的包衣奴才身上了。

這幫人相對於滿人來說,數量算是龐大。

他就想把這些人給利用起來,他是怎麼做的呢?

畢竟這大多數都是俘虜過來的,開始人家是不願意的,跑你這裡當牛做馬的,所以努爾哈赤規定,在這些個奴僕當中,每二十個人抽一個人出來當兵。

而且這當兵的人需要的什麼馬匹器械啦,這都得由這二十個人一起出。

瞧見沒,這努爾哈赤不僅解決了兵力不足的問題,還把出兵需要的物資攤到了別人身上,自己都不用出一分一毫,這買賣真划算。

咋說呢?這樣做就有點無賴了,這事擱誰的身上,這都不服氣啊!但是努爾哈赤抓住了一個重點,他只要讓那個當兵的漢人服氣不就成了嗎?

所以他就把這幫子當兵的列為漢軍戶,而且在政策上給予了優待,你比方說可以讓全家遷入到努爾哈赤所居住的城中,這是啥,這就表示努爾哈赤對你的充分信任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這不就是漢八旗嗎?”

不!不!您錯了,這充其量就是前身,壓根就不是啥漢八旗,真真變成漢八旗的時候,還是皇太極手裡邊變的,這個時候這幫子漢軍戶,依然掛靠在滿八旗裡邊。

那麼這事到了皇太極上位之後,漢軍戶的人越來越多,畢竟他被他征服的地盤多了起來,所以皇太極就下令這被征服地區的漢人不允許變成滿人家裡的奴。

他這也是為了減少滿漢之間的矛盾做的一個措施。

這不後來皇太極下決心建立一支不隸屬於滿八旗的漢軍,這就從滿八旗那漢人裡邊十個人抽一個出來,就組成了一個旗的漢軍。而且這也有了軍功獎賞。

這就開始慢慢擴編,一個變倆,倆個變八個,這就稱為了所謂的漢八旗。

那麼打這裡起,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算是齊備了,清朝三個軍種這都有了。

這就變成了二十四個旗,這二十四個旗所有成員都叫旗人,漢八旗裡邊的就叫做漢軍旗人。

所以您要說滿人這都指的是最初的女真人,而您要說旗人,這裡邊包括的可就多了,滿人,蒙古人和漢人這都有。

以後大傢伙說的時候,就應該明白滿人是旗人這沒錯,但你不能說旗人就是滿人。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這漢八旗裡邊就有這旗人的包衣奴才,這身份他就一直沒有變,您要是真想變一下,這就得讓皇上同意才成,或者這主子點頭把你這包衣奴才的身份給去了,二選一你自己選一個,您就說吧這難度高不高。

這個時候,他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包衣奴才是奴才,但這奴才打仗有了軍功,而且這軍功還不少,最後居然能做了這主子的上司。

這就比較尷尬了,倆人要是見面了,您是主子給上司行禮,還是奴才給主子行禮,這擱到等級森嚴的過去,您不把這事弄明白了,禮法可就要亂了,咋整?

皇太極到是很看得開:“咱就各論各的!”

這主子永遠是你主子,只要這主子沒點頭把你開出去,你就是奴才。奴才給主子先行禮,官場上咱另算。

後來皇太極乾脆把這口子全撕開了,就說這包衣奴才他也能做官,這不後來那波沒有當兵的包衣奴才也能通過科舉做官。

這不這包衣奴才坐大了之後,他自己個也會有包衣奴才。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包衣奴才的包衣奴才。

這個時候的包衣奴才,您就不能拿最開始的眼光去瞅了。開頭真的是奴才,而現在這奴才有了自由,有了能夠論才學做官的自由,這事受到皇帝的保護,主子都不能攔著。這些包衣奴才身份已經被清朝政府納入了統一管理當中去了。

這為嘛會這樣呢?最主要的還是人口問題,你想滿人入關你把男女老幼全加上撐死了也就一百萬,他要管理中原這麼大的地盤,人手壓根就不夠。

所以他就乾脆把這包衣奴才也用上了,來管理中原。

所以這個時候所謂的包衣奴才比一般的漢人地位還高一點。

你像清朝出名的年羹堯啦,曹雪芹啦等等,這身份都是包衣奴才,而且就是憑藉包衣奴才的身份和主子走的近,這才加官進爵的,當然後來落魄了這不能算裡邊。

咱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主子要是召喚你這當官的包衣奴才去給他們家乾點活,這絕對是必須的。當然是個主子的都不會這麼幹。

那歷史上最出名的和珅和大人他也是包衣奴才,這要是遇到他的主子在,他也得向這主子行禮,您就算是乾隆蹲這,這禮儀都不能廢,這就是規矩。

在這裡,咱在普及一個小知識,清朝這每三年選一次秀女,這秀女通常都是從滿八旗,漢八旗中的上三旗裡邊挑,這挑出來的都叫秀女。

那麼這八旗秀女可以看做是皇后啦,妃嬪啦這些皇帝老婆的備選,至於這漢八旗裡邊上三旗選出來的,這都去承擔後宮裡邊的雜役,洗個馬桶啦,洗個衣服啦,這都是他們的活。

當然她們也是有機會成為皇帝的老婆,但這概率極低,整個清朝二百多年下來,真真的沒幾個。你比方說康熙那九子奪嫡中的八阿哥,他的母親曾經就被康熙罵過是辛者庫的那啥婦。

從這裡咱就能看出來,你就算是生了兒子,這地位也不高。

後期

這是中期,那麼到了後期,這基本上也就進入到了清朝末期,快要被埋到歷史的沙土堆裡的時候,這就又有了變化。

最顯著的就是,選秀女的時候,最開始漢八旗上三旗的還叫秀女,這後邊就乾脆變成了包衣三旗使女。這稱為也就變了,您自己個也能體會這當中間的變化。

從這裡咱也就能感覺這包衣奴才和滿人之間有了那麼看不見的東西吧!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喲!


梁老師說史


在《新世界》裡,徐允諾是關老爺子的包衣,雖然徐記車行財雄勢大,但徐家一樣要像供奉祖宗一樣供養著關老爺子和關寶慧。這其實涉及到滿清八旗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包衣阿哈。

包衣是家奴,世世代代都如此。

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家僕”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僕”,簡稱“包衣”。

包衣一般有三種來源,一種是平民犯罪淪為奴僕,或家貧賣兒女到人家做奴;一種是奴才生下的兒女,叫家生子;一種是戰爭俘虜。無論哪一種,只要進了家門,就世世代代為奴,包衣和他的子孫,婚喪嫁娶、日常起居都要由主人決定。無論日後富貴貧窮,這種主僕關係永世不得更改。《新世界》裡關老爺子雖然家敗,但徐家一樣要好好侍奉著主子,關寶慧直呼徐允諾大名,對徐天吆五喝六就是因為這種從屬關係。

包衣的榮辱生死,在主家的一念之間。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是包衣出身,比如曹雪芹。曹家就是內務府正白旗的包衣阿哈,也就是皇族家的包衣,《雍正王朝》裡年羹堯也是胤禛家的包衣。主家富貴,可以推薦包衣出去做官,年羹堯就是包衣出身做官最大的代表人物;但是包衣的生死也在主家一念之間,一時生氣打死包衣,官府也不會追究。

很多包衣的女兒都給主家做小妾,這是合法的,無論主家七老八十還是年富力強,包衣絕對不敢拒絕。當然因為這種婚配製度,也出了不少“名人”,雍正的母親烏雅氏就是正黃旗包衣,嘉慶的生母魏佳氏也是正黃旗包衣。

反哺報恩報仇,也在包衣一念之間。

在清代,有很多貴族因為某些事情家族破敗,大多數包衣也就四散而去。有個故事,知州去縣令家做客,縣令得知知州夫人是旗人,特意請了一個不入流的吏員的旗人妻子過去相陪,二人見面知州夫人跪拜吏員妻子並全程侍奉在旁,都不敢上桌吃飯,知州夫人原來就是人家的包衣出身,無論自己如何榮華富貴,見了主子也不能忘了身份。

但是,很多包衣被放出去做官後,因為主家敗落不相往來的有很多,其實見面雙方都很尷尬,能夠不忘出身,想徐允諾這樣依舊奉養主家的包衣其實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因此,包衣的出身並不露臉,能否做出一番事業首先看主家能否給機會,但關鍵還是要靠自己的本事。


歷史轉角359度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

嚴格來講 “包衣奴才”的說法是錯誤的,包衣就是包衣,奴才就是奴才,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大部分人認為“包衣”就是“奴隸”,其實不然。

包衣與奴隸的區別: 努爾哈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發展以家族為核心的統治模式,而建立了“主僕關係”明確的八旗制度。換言之,八旗制度等同於清朝的包衣制度,這是學術界的共識。

清代的所謂“奴隸”,多指身份“下賤”的底層漢人,而滿族包衣則是“家僕”,八旗貴族的家奴。

“家僕”與“奴隸”的區別很大,奴隸則只能做太監,做宮女,永遠無法步入仕途。 家僕卻是可以當官兒的,比如和珅。延禧攻略中的令妃他們家也是包衣出身。

包衣的待遇: 包衣與滿清貴族相比,雖然是下等人。但是與普通漢人相比,卻是上等人。(狗仗人勢嘛)

包衣是個鐵飯碗 :

包衣相當於“旗下人”,所以有正規的旗人戶口。 旗人戶口是一個“鐵飯碗”,清政府每個月都會給旗人發放贍養銀子,所以包衣餓不死。

包衣擁有人身自由權 :

不對吧?包衣不是奴才嗎?哪來的自由權? 包衣是奴才不假,但是滿清皇室的奴才,而不是漢人的奴才。包衣有旗人戶口,旗人戶口比漢人戶口高級很多,大清律法明文規定,擁有旗人戶口的滿人,不可以被主人買賣,也就是說,在清朝買賣漢人是合法的,買賣旗人則是違法的,所以包衣擁有人身自由權。

包衣的政治待遇好 :

包衣雖然是滿清皇室的奴才,但是包衣有參加科考步入仕途的權力。漢人當奴才就是沒有科舉權,你見過哪個太監考上過狀元? 所以在清朝,漢臣對皇帝稱“臣”,滿臣對皇帝稱“奴才”。

包衣服務對象,是滿清入關時各旗的旗主。比如包衣出身的和珅,和珅的祖宗是正紅旗旗主代善的包衣,代善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大清朝的鐵帽子王。換句話說,包衣服務的對象,都是愛新覺羅家的族人,一般非皇族出身的滿人或者漢人,無論權力多大,地位多高,也都無法擁有“包衣”的權力。

儘管和珅權傾朝野,但是如果和珅敢稱呼自己家的奴才為“包衣”,那便是以下犯上,意圖謀反。

因此,包衣既不是奴隸,也不是奴才,而是專門服務於皇族的旗人。

包衣好比“總統的保鏢”,奴才好比“看門的保安”,兩者的工作性質雖然相同,但是待遇和地位,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白話歷史君


(包衣皇后)

清朝的“包衣”,是個特殊的存在,看似身份並不高貴,但有時卻手眼通天。名義上是奴才,有時候卻有點赫赫權勢。

清朝包衣,到底是幹什麼的?

清朝包衣的由來

“包衣”是滿族音譯,意思是家中,如果包衣加兩個字“阿哈”,翻譯過來就是家奴。所以,包衣阿哈是全稱,“包衣”是簡稱。

包衣阿哈,也分男女,男的叫“包衣哈哈”,女的叫“包衣赫赫”。總之,就是男家奴,或者女家奴的意思。

包衣阿哈的來源,有三塊,第一是 滿族平民犯了罪,或者生活難以為繼,被領主收了。第二是打仗搶來的戰俘。第三是世代依附領主的窮人。

看起來,包衣就是滿族當中的底層人士,但是,有意思的是,包衣並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有大把成功的機會。

清朝包衣中的出色人士

(曹璽和老婆孫氏)

包衣裡面也是能出來權勢人物的,也是能出來富貴人物的。

在清朝歷史當中,有這麼一些人,身份顯貴,但卻是包衣出身。

曹雪芹的家族,就是世代包衣。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曾經是多爾袞的包衣,順治帝上位後,曹璽一家成了內務府的包衣,說白了,曾經為王爺服務,後來為皇室服務。

曹家命運的轉變,是因為曹璽的老婆孫氏做了康熙的奶媽,就此曹家開始飛黃騰達。

除了曹家是包衣世家外,康熙老婆德妃就是包衣出身,而雍正的母親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也是包衣出身。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這三者都是正黃旗包衣。

也就是說,包衣的身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大人物早期是 包衣出身,但並沒有被榮華富貴推出門外。

包衣為什麼有時候感覺地位很高

(曹雪芹)

狐狸和老虎在一起,動物們驚慌逃竄。其實不是狐狸太強,而是老虎太強。

清朝的包衣們很有能量,原因沒有其它,只是因為這些包衣可以和皇帝、皇后、太后、王公貴族等直接接觸上,可以直接和權勢人物們對話。

俗話說得好,宰相門前七品官,說的就是那些看門人都很有能量,不讓進就是不讓進。而內務府包衣們的地位,只能比七品官高,不會更低。

因為包衣們接觸的人,都是達官貴族,所以感覺包衣們地位很高。其實,包衣們的地位來自於主子的認可。

清朝包衣,是個獨特的存在,身份不高貴,但能量不小。看起來是個奴才,有時候卻能幫著辦成各種事。原因只是因為,很多清朝的包衣,服務的是滿族人群中非富即貴的家族。


藍風破曉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包衣奴才”這個詞是清朝出現,雖然裡面有“奴才”兩個字,我們現代人聽來是個貶義詞,但是在清朝,不是誰想當“奴才”就能當的,很多高官都認為能稱為“奴才”是一件比較光榮的事。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誰有資格自稱“奴才”

有奴才,便有主子,一般漢臣,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包衣奴才”這個詞彙,是被後人簡稱了,或者說是滿語翻譯的不夠準確,完整的翻譯應該是“包衣阿哈”,這個“包衣”滿語的意思就是“家裡的”,“阿哈”則是奴才的意思,加起來就是“家裡的奴才”,這樣一聽,我是皇帝家裡的奴才,是不是瞬間提升一個檔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以自稱“奴才”為榮了吧。

地位

包衣奴才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雖然在自己主子面前比較恭恭敬敬,但是到了外面,他們就成了別人的主子,相對其他人,則更容易升官發財。

包衣奴才的來源

首先他們是滿族人,也有家生的奴婢,還有戰俘,戰犯等等,這些人一旦成了奴才,就世世代代是奴才,婚喪嫁娶的事都由主人安排。

不是所有的奴才都是風光的,他們也是有明確的等級劃分的,滿洲分為八旗,上三旗的包衣奴才,可以去宮裡的內務府等機構打工,而下三旗的人則去伺候王宮貴胄。

有人問:和珅是不是包衣奴才,不是,因為和珅是滿洲正紅旗,1769年文生員身份承襲的三等都尉,算是滿洲的貴胄。

說到這裡,包衣奴才有大概的瞭解了吧。

如果有更多其他觀點,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紅纓先生


清朝的包衣主要是負責皇族的護衛、內務管理、生產管理等等,可以簡單理解位包了衣食住行的職務。

其實包衣奴才這個詞是一個誤解,包衣跟奴才不是一個事情。

其實包煙奴才是漢文跟滿文的誤解,包衣這個職務身份是和滿清的旗人相當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舉個例子。在道光年間有一個親王,曾經私自懲罰和禁足包衣,後來被皇帝知道了之後直接罰款。還有康熙的堂兄傑書,據說當年包衣把岳父家給拆了,結果傑書還是得先去請示康熙才能處罰,所以從其地位和歷史事蹟來看,包衣其實完全就是跟貴族一樣的地位了。

現在影視上經常會有包衣奴這麼一個說法,其實這也是電視劇的誤解,奴隸跟包衣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前的奴隸指的是普通騎兵家裡的奴僕,像這種奴僕是沒有任何權利的,這旗下家奴家族是可以隨意打殺,他們是必須依附於家族存在。所以在歷史上很多尊貴的包衣人,真的是有被誤解當成奴隸,可能會被打一頓,或者是呼來喝去。後來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順治就在名稱直接區分包衣跟奴才,所以我們今天講的包衣奴才並不恰當,因為包衣的地位真的很高!

我是明清筆記更多歷史可以關注我哦!

明清筆記


所謂包衣,全稱包衣阿哈,是滿語家奴之意。顧名思義,所謂包衣其原本就是女真貴族和富戶的家奴而已!其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之所以被賦予了特殊含義,完全是因為後來清王朝的入關……

包衣的構成

女真時期,包衣阿哈很大一部分實際上就是女真貴族原本的“世奴”。女真人、包括後來的所謂滿洲人,保留了濃重的奴隸制殘餘,這其中就包括包衣阿哈,他們的奴籍是世襲的,因此也成了後來清王朝包衣的“主力軍”。除了這些女真“世奴”之外,隨著女真人、包括後來所謂滿洲人的崛起,許多遼東地區的漢人,還有蒙古人、朝鮮人等成為了女真、滿洲貴族的戰爭俘虜,這些俘虜隨之也成為了女真、滿洲貴族的家奴、成為了包衣阿哈。再後來,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編制,這些包衣阿哈與主人編入同一牛錄,顯然會讓主人覺得“掉價”,於是他們被獨立編制為了包衣牛錄,這就是清王朝後來所謂包衣的起源。

當然,除了那些女真“世奴”和戰爭俘虜之外,也有“自願”賣身為奴者。最初都是一些為生活所迫的女真、滿洲平民,後來隨著女真、滿洲貴族的崛起,不少朝鮮人、漢人也爭相歸附,其中有不少人就被編入了包衣牛錄之中,如清高宗乾隆帝的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她的祖先就是早年間歸附滿洲的朝鮮人,後來被編入了包衣牛錄。再如著名的“漢奸”洪承疇,他投降滿清之初,也被清太宗皇太極編入了包衣牛錄!後來清世祖順福臨為了顧及他的所謂“臉面”,這才將他由包衣牛錄改編入了漢軍牛錄……

包衣的崛起

最初的包衣阿哈是名副其實的家奴,基本就是從事一些體力勞動。隨著後來滿洲人對明王朝戰爭鐵幕的拉開,人口稀少的滿洲人面臨著巨大的兵員缺口!於是,自家青壯的包衣阿哈被滿洲貴族們草草武裝、送上了戰場,包衣也開始登上了清王朝的政治舞臺!

清王朝入關、定鼎天下之後,出於對漢人的天然不信任,用人又成了大問題。偌大的國土,全部交給漢人顯然是不放心的,可滿洲貴族子弟就那麼多,顯然不夠用!於是,在對明王朝作戰中立下了軍功的包衣們進入了滿洲統治階層的視線,用自家的家奴總比漢人要放心得多,不是嗎?隨後,這些包衣們被撒向了全國各地,職位也在不斷提升。久而久之,出將入相的包衣出現了……包衣也逐漸成為了清王朝政治舞臺上一股非常奇特的政治力量。

包衣的地位如何

包衣在清王朝的地位如何?這還要分具體層面而言。對於漢人和普通旗人而言,“上三旗”包衣是皇帝的家奴、“下五旗”包衣是入八分宗室王公的家奴,都是“攀龍附鳳”的角色!正所謂“宰相家奴七品官”,更何況是帝王家的家奴?加之包衣的特殊身份,皇帝對自家“上三旗”的家奴們也比對其他人相對更加信任。久而久之,包衣在外面的地位也迅速提升!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家族,實際上就是“上三旗”包衣。因為是帝王家的家奴,曹氏家族獲得了他人無法企及的起點,曹寅的母親被內務府選為了清聖祖玄燁兒時的保姆!之後,曹氏家族也跟著水漲船高,幾代人“世襲”肥缺——江寧織造!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是曹寅兒時因為母親的關係與清聖祖來往密切、關係匪淺。外放江寧的曹寅事實上充當了清聖祖的耳目,他可以隨時與清聖祖書信往來,大至兩江政務、小至家長裡短,都可以直接告訴清聖祖。如此一來,別說是普通官員,就算是兩江總督、江蘇巡撫,也不敢在曹寅面前造次!不是曹寅可怕,而是他背後的皇帝清聖祖可怕……

但包衣畢竟是皇家的家奴,無論你在外面開衙建府也好、出將入相也罷,到了皇帝和“本主”面前,包衣永遠是奴才!這不僅體現在稱呼和禮儀上,還體現在選秀上。清王朝規定,旗下適齡女子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由戶部組織的選秀,為皇帝和宗室王公挑選配偶,但包衣不在此列!“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女子只能參加內務府一年一度組織的選秀,被選中者,無論你是總督家的千金還是將軍家的小姐,都必須入宮充當宮女,伺候人!因為這是包衣作為家奴的本分!“下五旗”包衣也差不多,適齡女子必須優先由“本主”挑選作為使女,這是包衣的義務!

再就是奴籍的世襲,無論包衣出將入相也好、位列中樞也罷,相對於“本主”,他的身份永遠是家奴。如果碰上家道中落的落魄“本主”及其後代,出將入相的包衣被羞辱是免不了的。但他們卻不能反抗,因為這是祖制!心裡再不痛快,也必須認這位“本主”。舉個例子,說清朝時的某位揚州知府請旗人出身的兩淮鹽運使赴宴。為了巴結這位“財神爺”,揚州知府特地從下屬中找來一位旗人作陪。等到了開席時,江淮鹽運使的夫人見到了揚州知府那位下屬的夫人之後,又是行禮、又是下跪……那位下屬的夫人也毫不客氣,直接坐到了上座,而江淮鹽運使的夫人卻在旁邊站著。揚州知府正欲指責下屬的夫人失禮,結果她卻說:“我在這兒,她不方便坐”。接著又對兩淮鹽運使的夫人說:“既然今天主人家請客,你就坐下吃吧,別講什麼禮儀了。”兩淮鹽運使的夫人這才坐下吃飯……事後,紅著臉便離開了!揚州知府不解,託人打聽後才知道,兩淮鹽運使的夫人是包衣出身,而自己那位下屬的夫人正是“本主”的後代……本來想拍馬屁,卻拍到了馬蹄子上!由此也可見包衣相對於“本主”的地位。

綜上所述,包衣原本只是女真、滿洲貴族的家奴,後來逐步變成了一股特殊的政治勢力,一直活躍在清王朝的政治舞臺之上。至於其地位高不高,這就要具體看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官職多高,包衣見到“本主”也必須自認家奴、執下人禮,心裡再不痛快,表面文章也得做!


農民工歪說歷史


前言:

“包衣”是“包衣阿哈”的簡稱,它來源於滿語“booiaha”的音譯。在滿語中,包衣是“家”的意思,阿哈是“奴僕”的意思,所以,“包衣阿哈”也就是家僕的意思。

包衣是一種世襲制度,在通常情況下,如果上一代是包衣的話,那麼他的後代也將是包衣的身份。身為家僕的包衣,一切都屬於八旗貴族,要聽八旗貴族的話,為貴族們提供服務。

這樣一看,包衣好像就是奴隸。但事實上,在清朝,包衣非但不是奴隸,地位甚至還遠高於普通人。

包衣奴才的由來

我們知道,在清代,八旗由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三部分組成。其中,鑲黃、正黃、正白,屬於上三旗,由皇帝親自統領。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等被稱為“下五旗”,由各王公貴族分領。

除此之外,八旗制度又將隸屬於皇帝和王公貴族的私屬家奴編為包衣,設有包衣參領、包衣佐領、管領等職務。包衣沒有滿洲、蒙古、漢軍的區分,按旗色一分為八,其中,屬於皇帝的家僕被稱為“上三旗包衣”,由內務府管領;而其他屬於王公貴族的家僕則被稱為“下五旗包衣”。

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領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領三十,其不足者,撥內務府包衣隸焉,其制始定。——《嘯亭雜錄》

而包衣和正身旗人的差別其實很小,他們的地位是差不多的。正身旗人一般在外打戰,所以,又常被稱為“外八旗”。包衣一般專門服務於旗主,負責管理旗主的家中事務,所以,又常被叫做“內八旗”。他們都隸屬於旗主,是旗主的屬人。

旗主與屬人之間是一種“施養”與“被養”的關係,旗主作為“施養人”,可以決定屬人的政治身份和經濟待遇等,並且負有恩養的義務。而作為“被養人”,屬人有服從旗主,為旗主效力的義務。在這種關係之中,旗主被屬人稱呼為“主子”,屬人在自己的旗主面前要自稱“奴才”。

包衣奴才並不是奴隸

因為包衣和旗主存在“主僕”之分,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八旗包衣屬於旗主的“奴隸”,但其實這是錯誤的。

一、八旗內的“奴僕”制度

從上面可以看出,八旗從建立的時候起,本身就存在著比較明顯的“主僕關係”,八旗的旗主都由愛新覺羅氏的宗室掌握,可以說它是愛新覺羅皇室的“私屬物品”。

清軍入關之後,為了遏制各王公貴族旗主的權力,削弱了“外八旗”對旗主的義務,而“內八旗”對旗主的義務減弱得不多。這時候,作為“內八旗”旗人的“包衣旗人”的私屬性就顯得越發明顯。

但就算這樣,在正式場合中,清朝皇帝還是普遍的將八旗整體稱為“僕”,特別是“滿洲世僕”一詞更是經常出現,比如,在乾隆八年和咸豐四年的詔書中就有出現。由此可見,八旗本身存在這種“主僕”關係。

但念本年米價稍昂,又值年終諸物皆貴,八旗貧苦世僕,未免窘迫。朕心深為軫念,著加恩八旗各賞銀一萬兩,分與滿洲五千兩,蒙古二千兩,漢軍三千兩,令各旗查明實在貧苦之人,不論各甲喇、佐領,統計人口多寡,各賞銀二三兩。——乾隆八年上諭

二、關於奴隸的界定

在清代,一般奴隸都是出身低賤的底層漢人,他們大多數來源於入關後圈地圈進來的農民,被稱為“旗下家奴”。他們的特徵有:

  1. 沒有獨立的戶籍,只能完全依附於主家戶口之內,又被稱作“附戶”。

  2. 沒有人身自由權,可以隨意進行買賣。

  3. 在法律上,他們處在近似於賤民的地位。

  4. 不能參加科舉、捐官。也不能與外八旗人和包衣人通婚。

  5. 如果被旗人殺死,旗人只需受一點輕微的懲罰。被漢人殺死,漢人也可以罪減一等。

三、關於包衣是否是奴隸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包衣的特徵:

  1. 有正規的旗人戶口,屬於旗人。

  2. 有人身自由權,作為旗人的包衣是不能被隨意買賣的。

  3. 在法律上,包衣的地位待遇跟正身旗人是一樣的。

  4. 包衣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可以做官,比如和珅。

  5. 包衣可以擁有旗下家奴。

四、關於包衣和旗下家奴

很多人將包衣當成是奴隸,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包衣和旗下家奴的區別。

清代的包衣旗人,他們的主人是八旗的旗主。而旗主只能由“入八分”的宗室王公擔任,“入八分”的宗室王公中等級最低的是“奉恩輔國公”。也就是說,包衣所服侍的對象,身份最差的也是皇族宗室裡的“奉恩輔國公”家族。同時也說明,包衣只存在於高級皇族的家庭裡,一般的非皇族出身的旗人貴族,無論身份地位有多高,都是無法擁有自己的包衣的。

而旗下家奴,是八旗制度中整體地位最低的群體。外八旗人和包衣人都可以擁有旗下家奴。比如和珅,他就是包衣旗人,他有一個叫“劉全”的管家,這個管家就屬於旗下家奴。

五、關於包衣的民族組成

有的人認為,包衣就是戰爭中俘虜的漢人。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在清代,包衣的來源很複雜,有滿人,有蒙古人,也有漢人,甚至還有朝鮮人,其中,滿人和蒙古人的比例佔包衣的一半以上。像富察氏、鈕祜祿氏、瓜爾佳氏、那拉氏、索卓羅等滿族大姓,都有旗籍是包衣的支系。比如葉赫那拉氏的清代總理衙門大臣那桐,他的出身是鑲黃旗包衣,還有索綽羅氏的英和,他的出身是正白旗包衣。

由此可知,包衣旗人裡面什麼族的都有。

所以,由上我們可以知道,包衣並不是奴隸。如果準確的形容的話,他們應該是服務於旗主的有特殊義務的旗人。

包衣的身份地位

有人說,“包衣出身的人,身份地位低下,旗人貴族都鄙視他們。”這也是不對的。

在清代,包衣是可以做官的。而且,整個清代,有不少的官員都是包衣出身。除了上面說的和珅、那桐、英和之外,還有很多,以正白旗包衣為例:

輝發那拉氏的“蘇家”,有大學士麒慶、內務府大臣俊啟,他們都屬於正白旗包衣;索綽絡氏的“石家”,有尚書德保、奎照,也是正白旗包衣;還有晚清的“崇蔣家”,也是正白旗包衣。

上面三家都是清朝中後期著名的旗人世家,而且都可以算是旗人中的頭等世家,是王府結親的選擇對象。比如溥儀的叔叔載濤,他的嫡妻就是“崇蔣家”的,也沒見載濤鄙視這位包衣出身的嫡妻。

總結:在清代,“包衣奴才”並不是真正的奴才,只是相對於皇帝和王公貴族來說,他們是奴才。他們的身份地位並不低,不僅可以入仕做官,甚至還可以像和珅一樣做軍機大臣這樣的大官。真正奴才是“旗下家奴”,他們是整個八旗體系裡面地位最低的,甚至還不如漢人。


李小新吖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什麼的?地位高嗎?

包衣奴才的稱呼是從清朝開始的,屬於清代八旗內部的一種領屬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主人和奴僕之間的關係。


包衣的全稱是“包衣阿哈”,滿語裡的“阿哈”就是奴隸、奴僕的意思。

那麼,包衣奴才到底怎麼來的呢?他們到底是幹什麼的?

包衣奴才早期的主要來源是滿族的戰爭俘虜。努爾哈赤時代,女真軍隊東征西討,經常從大興安嶺、小興安嶺以及朝鮮北部獲得俘虜,那些正兵讓戰俘幫助他們做事,這便是包衣奴才的原型。

在清朝前期,有不少漢人被迫成為包衣奴才,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滿清入關之前被清軍搶掠的俘虜,然後被作為戰利品分配給清軍官兵為奴。

後來,有些罪犯或者負債破產的人也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他們主動投靠八旗貴族,作為包衣奴才為主人服務。

這種制度長期在滿族內部流行,通常包衣奴才的作用就是幫助主人做各種雜活,有的負責耕地、有的負責貿易、有的也會算賬,基本上沒有什麼人身自由。

但是,這種“奴隸“和奴隸社會時期的奴隸有很大的不同。


相對而言,包衣奴這種奴隸是“半奴隸”狀態,它們的人格是受到一定程度尊重的。

遠古時期的奴隸沒有人身自由,他們是主人的“工具”,完全等同於私人財物。

但是在清朝中後期,包衣奴是有工資的,主人開始重視包衣奴的人格和勞動。

社會進展到封建社會,大家的人格意識也在增強,即便身為奴僕,他們也不是完全沒有社會地位。

有的人說,包衣奴才一點地位都沒有,恐怕有點武斷。

包衣奴才也不是沒有翻身的機會,他們的地位主要來自他們的主人,如果主人的地位高,他們也能狐假虎威,然後也可以升官發財,甚至受到重用。

歷史上曹雪芹祖上就是包衣奴才,後來得到了機會,執掌江寧織造局,積累了鉅額財富,如果不是因為過於貪婪,造成嚴重虧空,曹家也不會敗落。

總的來說,包衣奴的社會地位還是有一點的,但他們的奴籍世代傳承,一代為奴,世代為奴,這些人要想改變生活,只能努力伺候他們的主子,然後得到主子的賞識,這算是他們的唯一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