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巨型繁塔,滄桑挺拔千年,為啥由72米變為36米


宋朝巨型繁塔,滄桑挺拔千年,為啥由72米變為36米

開封東南的繁塔

宋朝修建的高塔

開封繁塔位於城東南三里許,因塔建在自然形成的高臺上,附近繁(po)姓居多,俗稱繁塔。塔名叫"興慈塔",或"天清寺塔"。

繁塔修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約於淳化元年(990年)後竣工,是開封最古老的建築。繁塔修建的資金主要源於民間和少數權貴,採取邊籌資邊修建的方法,先後修了近20年。

繁塔為六角形樓閣式磚木結構佛塔。塔原為九層,高240尺,是汴京城的巨型高塔。故有“鐵塔只搭繁塔腰”之說。有詩讚繁塔曰:“宋祖凌雲九級興,削藩明代變三層。磚磚佛緣存王氣,猶視中州萬里騰。”

繁塔在元代,由於雷擊,毀去兩層。明朝之初因為“鏟王氣”,“塔七級去其四,僅遺三級”。所謂“鏟王氣”,據明代李夢陽嘉靖六年(1527年)撰《國相寺重修記》追述:“國初鏟王氣,塔七級去其四”,成為三級殘塔。背景是在永樂年間,有人告發周王朱棉有反跡,源於脈氣太盛,故被奪走三護衛,拆除周王府銀安殿、唱更樓、尊義門,禁開東華門等。同時又毀塔四層,使塔僅剩三級。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剝蝕,其內壁佛像磚已風化,樓板已腐朽,周王曾補鑲過外表佛磚,但對內部不敢擅動。

直到清初桂山和尚發願整修寺塔,才在殘塔之頂加築七級小塔,內用小磚十層,疊澀至頂部收剎砌成藻井,使原來露天的塔頂得以封閉。所謂七級,僅是外部用七層佛磚封護而已,其總高度僅為8.69米。從遠處看來,整個塔形,猶如編鐘,小塔似為鐘紐,十分別致。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圍困開封,當時有向南山開的門3間,山門內左右有鐘鼓樓;再進為二、三殿,四殿為五間正殿,前有東、西配殿、後為僧寮下院。正殿後為繁塔。寺院被水淹後,前殿傾塌,大殿因道光九年(1829年)剛修過,當時尚存。1927年軍閥逐僧沒產,寺遂全廢,獨存繁塔。將寺址歸河南省立農業專門學校。建國後,繁塔附近的教學樓、宿舍等俱為開封菸廠佔用。

佛緣滿滿的塔樓


宋朝巨型繁塔,滄桑挺拔千年,為啥由72米變為36米

藻井壁上的磚雕佛像

繁塔的結構很奇特,塔現高為36.68米,第一層各邊的寬度自13.40~14.50米不等,整個底面積為520.19平方米。其登塔方式也與眾不同,第一層南北不相通,南洞深8.37米,洞內系供佛之處;北洞略淺,可從東、西方向循道登塔,蹬道在內外塔壁間,可直達第三層。若登二層則需出洞外東、西兩面,沿平臺轉至南洞而人。若想登塔頂,則由三層南洞出,沿平臺轉至東西方向蹬道至塔頂。二、三層平臺寬不及70公分,行走十分危險。據載原有欄杆,修整時沒有恢復,只在塔壁加鐵索而已。並加鐵窗,平時不開放,以保安全;塔之外壁每層簷下均有仿木構建築的磚雕斗拱,自櫨頭伸出華拱二跳;除泥道拱外,無橫拱,以臥磚四層砌成闌額,凸出牆面少許,上承櫨鬥;第二跳直接承託磚簷,上無覆瓦;塔身南、北一至三層開圓券門,二層東南、西南各闢平券門。

繁塔內外壁鑲滿佛像,佛像雕磚約為7000塊,每塊約33釐米見方;多為模製,一磚一佛,包括菩薩、羅漢、樂伎等共108種,姿態各異。這些佛像面部豐滿圓潤,身穿袈裟,線條流暢;佛與菩薩大多端坐在單蓮座和束腰蓮座之上,手勢作說法相。另外,還有端坐青獅、白象上的文殊與普賢,負經求佛的玄奘,手持法繩的菩薩,身段秀美的六臂觀音等多種形象。塔壁每面四周砌以海石榴為主體的陽刻花紋圖案,枝葉無不雕刻精細。尤其是菩薩高冠上的人物造型,雖小如瓜子,但也眉發畢現,細緻入微。

宋代十六羅漢造像,雖數量不多,而形象生動。降龍羅漢面目清秀,文質彬彬;伏虎羅漢坦胸露腹,氣勢洶洶;有的羅漢以"如意"支撐下巴,閉目沉思;有的腳蹬草履,抬頭凝視。造型最複雜的是20名樂伎,樂伎皆菩薩裝束,身披瓔珞,頭飾化佛,衣紋流暢,雕刻細膩;她們各執不同樂器,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二層塔心室前壁上。排簫樂伎結跏端坐,雙手握簫,口對簫管;吹笙樂伎兩手捧笙,以指捺孔;兩個擊鈸樂伎,一開一合,輪流拍擊,配合和諧;鼗牢與雞婁鼓樂伎,演技複雜,左手操鼗牢(狀如撥浪鼓),上臂與小臂夾住雞婁鼓,右手以杖擊鼓;腰鼓樂伎,左手以掌拊鼓,右手以杖擊鼓,神態從容;琵琶樂伎,橫抱琵琶,左手撫弦,右手執撥,雙目半閉,神情專注。樂伎以不同的姿勢,操持著20件13種樂器,被刻劃得生動逼真,各有情趣。是一組完整的宋代寺院樂隊雕磚。

拜佛遊樂的勝地

繁塔內保存著許多珍貴的石刻,共199塊。第一、二層南塔洞的東西兩壁上,分別鑲嵌著4幅石刻佛經,每幅有6塊青石拼成,長4米多,寬近1米,周邊飾以蓮花浮雕;第一層南門洞內,東壁刻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西壁刻有《十善業道經要略》附《佛說天請問經第二》;第二層南洞東西兩壁分別刻有《大方廣園覺修多羅了義經》上、下卷。這些碑刻,皆刻於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手書者為北宋書法家趙安仁。


宋朝巨型繁塔,滄桑挺拔千年,為啥由72米變為36米

繁塔牆上的磚雕佛像

塔內蹬道上方的每塊額石,均鐫刻著施捨人姓氏、籍貫和心願,許多佛磚上還墨寫著捐施人的姓氏與佛名。二層北塔室內有十餘方助修繁塔題記,保存完好。其中有北-海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師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舍銀五百兩的題記。還有善男信女發願施磚、灰、車、牛、米、菜、醬、醋的題記。助修時間最晚的是淳化元年(990年),參與施工的有太康縣、西平縣等地的"修塔會人"。助修人的身份有文武官員,及僧侶俗子。修塔時間之長久,捐助之廣泛,舍施之龐雜,實為鮮見。這些記載為研究建塔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繁塔歷來是拜佛遊樂勝地,風流名士登塔者留題比比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是金代文學家趙秉文的兩處題記,尚能看到"滏陽趙秉文……重陽日同登"等字。趙秉文是磁州滏陽人,金大定時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能詩文,工草書。他還有登繁塔詩,《九日登繁塔寺》:“九日獨何日,寒花發幽芬。波澄無餘滓,天清廓遊氛。南登歌吹臺,一吊信陵君。夷門今安在,草沒侯贏墳。”此外還有宋代的蘇舜欽,著名詩人梅堯臣的登繁塔詩,都對塔的崇高與險峻作了真切的描述。

繁塔以悠久的歷史,精緻的佛像磚雕和建築藝術,列入我國名塔之林。是我國傳統的佛塔造型由四角形向六角形、八角形過渡的典型的代表作。其藝術價值顯得彌足珍貴。


宋朝巨型繁塔,滄桑挺拔千年,為啥由72米變為36米

繁塔復原效果圖

欣臨盛世,開封人的心願是,繁塔是開封最古老的的建築,她滄桑挺拔,守護開封近千年,是開封城演變的見證者。繁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們熱切地希望,將繁塔按原來的九級重新修復起來,讓她為開封的復興,重放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