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落魄時被一寡婦所救,並認其為乾孃,後來此人結局如何?

趙信義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出生在今遼寧省海城市,是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的父親,張作霖乳名叫老疙瘩,但他更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



張作霖出身貧寒的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賭徒,後來因為賭博欠債沒人殺死。張作霖的母親便帶著他回到孃家生活,聰明的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給小動物看病,成為了一名小獸醫。

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當時天下大亂,張作霖從一個綠林好漢到雄霸一方的“張大帥”,這裡面不僅僅靠的是運氣,也離不開他艱苦不懈的奮鬥。

話說張作霖出社會得早,早就領略了時間的人情冷暖,這讓他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讓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老油條。他最坎坷的一生莫過於在16歲流浪時,在這段時間裡,他常常挨餓受凍,差點因為吃不上飯而餓死,幸虧當時有一個寡婦救了他。

張作霖在16歲時來到了營口這個地方,他本來想找份工作,但沒人要他幹活,被逼無奈的他只能在營口這一帶流浪。有一次他好幾天都沒有吃上一口飯,就在他馬上就要撐不住時,他發現了一個讓他填飽肚子的機會。

原來當地的麥子已經成熟了,很多大戶人家在僱人來收割麥子,這些工人都是包吃住的。張作霖看著這些人有吃有住,心裡盤算著在他們吃飯時混進去跟收麥子的工人一起吃飯。

剛剛開始根本就沒人注意到這個來蹭飯吃的人,但每天張作霖到吃飯時間就跑進來混吃,吃完就跑了。多次以後還是被工人們發現了前來蹭吃的張作霖。

對於這種只是蹭飯吃,而不幹活的人,工人們非常氣憤和惱火。一幫人把他拉出去爆揍了一頓,把張作霖打得鼻青臉腫的。

這家主人是個寡婦,因為老公姓孫所以別人叫她孫寡婦。當她聽到外面的吵鬧聲後,就跑出去看是怎麼一回事。她出到外面看見一幫人圍著張作霖是一頓爆揍,覺得他非常可憐。

於是孫寡婦上前去,把眾人分開,問清緣由後,讓工人們停止對張作霖的毆打,還親自到廚房拿來了飯菜給張作霖吃。因為是太餓的原因,張作霖一件吃了兩大碗米飯後才感覺到飽。


吃飽飯後,張作霖來到孫寡婦面前,直接跪倒了她的面前,留著淚說到:要不是大娘為我解圍,也許我會被打死,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於是張作霖就認孫寡婦為乾孃,並立下誓言等自己發達後,一定會回來報答她。對於張作霖的誓言,孫寡婦並沒有放在眼裡,因為她救助張作霖根本就沒打算讓他回報。

張作霖後來落草成為了綠林好漢,因為勢力逐漸壯大,清政府無力清剿他們,於是選擇了招安的方式把這些綠林好漢全部編入清軍當中。在義和團運動中,張作霖因為有功得到步步高昇。

張作霖管理的部隊紀律嚴明,在當時比較有名氣,讓很多青壯年人前來投靠他。就這樣張作霖通過不懈努力,他的勢力越來越大,到了後面已經逐漸控制住整個東北,成為了當時軍閥中最大的一股力量。

張作霖發跡後,沒有忘記自己曾經許下過的諾言,他帶上厚禮親自到孫寡婦家感謝她當年的救命之恩,並在好的地段給孫寡婦買了一座宅子。

逢年過節,張作霖都要親自去到乾孃家中陪伴她一起過節。如果張作霖實在是不能前去看望乾孃,他也會派人拿著禮物去看望。



孫寡婦去世時,身為大元帥的他還親自前往孫寡婦家參加葬禮,這個舉動不得不讓人佩服。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張作霖也是一位重情重義之人。


觀景說史


理科男答歷史。

這個寡婦對於張作霖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沒有她,可能就不會有張作霖這個東北王的出現。

張作霖是公認的傳奇人物,1875年出生在一個小村莊中,13歲那年父親被人打死,14歲時就已經能掙錢養活自己,21歲加入了綠林董大虎匪部,成為一名土匪。後來久經沙場,沒多少年就成為了東北王。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張作霖14歲時候發生的事情。

話說13歲那年父親被打死後,母親帶他去了外祖父家,沒多久,他母親嫁給了一個獸醫,也就成為了他的後爸。當時張作霖正處於叛逆期,不同意這個後爸,就經常和他吵架,母親不向張作霖,還出手教育張作霖。於是張作霖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去了高坎鎮。

對於一個還是15歲孩子來說,這一切都太難了。因為沒錢,只能流浪,後來他看見有一群長工在吃飯,他也假裝是長工,在那混飯吃。但是紙包不住火,終究被發現了。正被人驅趕之時,主人來了,這個主人就是孫寡婦,因為可憐張作霖,就同意讓張作霖留下,張作霖非常的感動,認了她為乾孃。

4年後的張作霖投靠了清軍,不久成了一名哨長。20歲,回鄉當了獸醫,這時候娶了張學良的母親趙春桂,趙春桂是趙家廟地主家的二女兒,也是張作霖原配。

21歲加入匪部;25歲因義和團運動,他在趙家廟組織了一個保險隊,專門保護附近村莊的安全,這些村莊也叫“保險區”。在這期間,張作霖受到了眾多好評,從此聲名鵲起,隊伍也逐漸擴大,從原先的幾個村莊到後來的二十幾個村莊。

也就是這股原生力量,推動著張作霖的不斷強大,1919年張作霖44歲,終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但是隨著他的聲名顯赫,他也沒有忘記當初給自己飯吃的孫寡婦,每年都會派人去給孫寡婦送錢救濟。1924年的時候,孫寡婦去世,因為戰爭沒能親自前去祭拜,但還是派人去表達自己的心意。

張作霖不忘本,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也正是因為這點,才能讓他匯聚如此強大的力量,坐擁整個東北。


理科男讀歷史


混吃的小男孩

1889年的一天,東北營口高坎鎮一戶孫姓大戶人家的院子裡,吵成了一片。一個14歲左右的小男孩被一幫穿短衫的圍在中間,拳打腳踢,旁邊還有一個管家模樣的在大聲叫著:打死這個小雜種,不幹活,還來混吃的。


小男孩跑著頭蹲在地上,一邊躲避著向他招呼的拳腳,一邊還將手裡抓著的饅頭塞進嘴裡,看來是真餓壞了。一會兒,小男孩的身上、頭上就被幫工們打得頭破血流了,看起來挺嚇人的。

正在這時,一個30歲左右的少婦剛好從院子外走進來,看到圍著的一群人,走過來看個究竟。看到少婦走過來,人們都自動的讓出來一條路。原來,這少婦就是孫姓大戶家的一個寡婦,丈夫死後,留下了一些田產,日子過得還算湊合。

人們讓開後,孫寡婦看到了小男孩子,雖然,滿身髒汙,還有血混在一起,但看起來也是一個眉清目秀的小孩子,只是明顯有些缺少營養。孫寡婦問了下情況,原來,這小孩每天中午都會混在幫工裡來吃飯。開始幾天,由於打短工的互相併不熟悉,所以沒發現他,可是後來,大家都發現他只是吃飯時才來,上工時誰都沒見過他。互相之間一說,就把小男孩混飯吃的情況給搞清楚了。小男孩自然免不了被一頓打了。

這孫寡婦沒有孩子,看到這小男孩就有了惻隱之心。她制止了人們對小孩子的責打,並告訴小男孩,他每天都可以來她這裡領飯吃。

這小男孩就是落難的張作霖

張作霖的爺爺張發,原本還有些家產。張發死後,張作霖的父親張有財也分了一份家財,不過,這張有財卻是一個遊手好閒之徒,吃鴉片還好賭,很快就敗光了分得的那份家財,還欠了一屁股賭債。

債主討債不成,加上與他又有些仇,張有財就被債主給害死了。張作霖的母親只好帶著四個孩子(張作霖有兩哥哥和一個妹妹)回了孃家。為了貼補家用,張作霖和他的哥哥只好外出找生計。

這張作霖也受了父親的影響,有些遊手好閒,掙點錢也被輸得精光,有一段時間落得流落街頭,乞討為生。前面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段時間。

張作霖對於孫寡婦的收留很感動,遂認為孫寡婦為乾孃。白得一10多歲乾兒子,孫寡婦也很高興,對張作霖也是百般照顧。

乾兒子成了“東北王”

張作霖雖然眼前落魄,但後來的情況我們都知道了:張作霖成了東北的大軍閥,成了所謂的“東北王”。

張作霖發跡後,對於曾幫助他的人還是知恩圖報的。張作霖派人找到了乾孃孫寡婦,為他購置了大量的田地以及房產,讓孫寡婦過上了更衣食無憂的生活。

同時,張作霖在當地讓人大肆宣揚孫寡婦的善心,孫寡婦在當地可謂是名利雙收。孫寡婦百年後,張作霖也以孝子的名義厚葬了孫寡婦。

張作霖作為一代軍閥,歷史上的評價有毀有譽,但是,人們對他知恩圖報這一點都是一致讚揚的。孫寡婦晚年能得一孝順的乾兒子,說明與人為善的人也終有好報。


摯守靜篤


我們後來風生水起,光彩照人的 張作霖大帥早年間生活極為落魄,他兄妹四人,他的父親是賭徒,還吸食鴉片,張家欠了不少債,張作霖的父親最後被債主害死時,他只有十三歲。十五時為生活所迫去學木匠,但張作霖卻心不在焉,經常偷懶,後來被師傅掃地出門。

張作霖當時家徒四壁,已無安身之所,只好在街上乞討流浪,經常吃了上一天都吃不上飯,日子窘迫不已。一天,在他流浪到一個名叫高坎村的村邊時,看到田梗上🈶一群人正在吃飯,他估摸這些人是村裡的地主的長工。就靈機一動,也假裝長工,上前端了一碗飯就吃。可還沒吃完就被地主家發現了,因而就逮了起來。



這高坎村🈶名姓孫的寡婦,看張作霖形容憔悴卻氣宇軒昂,於是向地主說好話,救下了張作霖。之後,孫寡婦看張作霖可憐,每天都會給張作霖送飯吃,這讓走投無路的張作霖大為感動,於是主動認孫寡婦做了乾孃。 後來 ,張作霖又學了一段時間的獸醫,結果被居心叵測的人陷害,差點送命。

迫不得已,又投身軍隊,在宋慶毅軍中當了一名騎兵。甲午戰爭,清敗日勝,張作霖又逃回了家中。生活無著落, 張作霖上山當了土匪,似乎他🈶與生俱來的領導能力,在自己苦心孤詣的經營下,慢慢壯大了自己的勢力,終於佔據了東三省。成為煊赫一時的東北王。



這時候,他的乾孃孫寡婦家中卻變生不測。她的村子由於接二連三地被土匪、兵痞洗劫,這孫寡婦的日子極為艱難,已經揭不開鍋了。 張作霖聽聞後,立即派左右將孫寡婦接到張府居住。而且,依然以乾孃稱呼孫寡婦,張府上下慢慢知道了張大帥與孫寡婦的淵源,對孫寡婦都十分尊重。這讓孫寡婦晚年過上了養尊處優的日子,享受到了生活的快樂。

張大帥不僅為孫寡婦養老,還為她老人家送終,並且到她撒手人寰時都沒改變過乾孃的稱呼。

孫寡婦能有這樣的結局,自然是因為在張作霖落難時向他伸出了熱情的雙手。而張作霖也是知恩圖報的人,給予了孤苦無依的孫寡婦最好的回報。


希望星晨58298869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張作霖的外公是個生意人,遊走多年也小有積蓄。

按理說,維持一家的生活問題應該得是綽綽有餘,可張作霖的父親偏偏是個遊手好閒的賭徒,不僅敗光了祖上的家產,還把家裡僅有的家當都拿去輸了個精光,甚至還欠了一屁股的外債。

但是在張作霖1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後來他就和母親一起相依為命,不久,母親就重新嫁人,他的繼父經常打罵他,張作霖受不了了,就離家出走。


張作霖離開家門後,就跟著車隊來到了高坎鎮。但是他身無分文,餓著肚子流浪了三天。在遊蕩之中,他到了一個叫滾子泡的地方,他看到在一戶人家的門前有一群工人聚在一起在吃東西,張作霖就悄悄混進了人群之中,偷偷拿了一些東西吃。

當時,這群工人各吃各的,沒有注意到人群中多了一個混子,張作霖就在這裡偷吃了三天東西。後來被這些民工發現之後,被暴打一通,差點丟了小命。


這些民工是一個姓孫的寡婦僱來幹活的,當時的張作霖只吃飯不幹活,當然被民工暴打。幸得聞聲趕來的寡婦相救,張作霖才撿回一條命。

沒想到,寡婦看他可憐,就收留他,給他口飯吃。雙重施恩,張作霖無以回報,立即下跪,認了寡婦為乾孃。


後來,張作霖離開了這裡,但孫寡婦的恩情卻一直沒有忘記。後來,張作霖發跡了,給孫寡婦置辦了大量田產,讓孫寡婦晚年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江水趣談


這個事還要從張作霖年輕時候說起,那個時候的張作霖還不是虎踞東北的張大帥,只是一個日常溫飽都成問題的閒人。

張作霖也是貧苦出身,小時候家裡面也窮,沒上過幾天學,後來張作霖的父親被賭徒給打死了,父親的身死對於張作霖本就貧苦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後來張作霖只能早早的進入社會謀生。


在張作霖開始他的土匪生涯之前,也是什麼都幹過,比如木匠、賣包子,還有做獸醫,而張作霖認一位老太太做乾孃的事,也是發生在這段時期。

年輕人對外面的世界都有一種嚮往,想著出去闖蕩,年輕時候的張作霖也一樣,總想著外出幹一番大事業,於是,張作霖就懷揣著夢想出外謀生了,他來到了一個叫做高坎鎮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張作霖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誰也不認識,也沒個親戚,只能靠打短工為生,但這也不是法子,吃飽飯都困難。



後來,張作霖在一個村子找到了一個“吃飯的地方”,這個村子裡有一個姓孫的人家,財主家庭,家大業大,家裡面僱傭的夥計多,平常夥計們就是吃大鍋飯,張作霖就開始在這兒蹭飯吃,開始的時候,這些財主家的夥計覺得張作霖可憐,也不容易,就讓他跟著吃,結果後來張作霖來的次數多了,這些夥計們就把張作霖給趕一邊去了。


後來,孫家的老太太也是心慈的人,覺得張作霖也可憐,於是就囑咐家裡的夥計們不要趕張作霖,讓他有口飯吃,後來,張作霖覺得不能白吃飯,就幫著孫家做些放牛趕羊的活,而孫老太太有時候還幫著縫補衣服之類的,這讓孤身一人出門在外的張作霖心中很感動,就認了孫老太太為乾孃。



後來的張作霖如何了,我們也很清楚,一代梟雄人物崛起於東北,權勢盡在手中,而這個時候的張作霖也沒有忘記在自己落難時幫助過自己的孫乾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僅平時送一些錢財於她,而且幫助她的孩子謀取差事,在她去世時,張作霖自身脫不開身,便派遣一位副官帶著錢去孫家參與葬禮,進行隆重安葬。


說與山鬼聽


張作霖早年間生活極為落魄,他的父親整日裡沉迷於賭博,而且還吸食鴉片,因此張家欠了不少債,而張作霖的父親最後也被債主害死。這一年,張作霖只有十三歲,他家中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年幼的小妹。


在張作霖十五歲時,他的母親要求他去學木匠,但張作霖並不喜歡這樣的工作,因此他經常偷懶,最後張作霖被他的師傅趕了出去。

孫寡婦的一飯之恩

這時候張作霖實在是沒有臉回家,因此他就在街上乞討流浪,經常一天都吃不上飯,日子過得十分落魄。

在他流浪到高坎村時,看到莊稼地旁邊有一群人正在吃飯,張作霖估計這些人是村裡的地主僱傭的勞力,他就假裝是這家人僱的勞力,上前拿了一碗飯就吃,結果還沒吃完就被主家發現了,因此就被抓了起來。

這時候有一位婦人救了張作霖,這人是當地村裡的一名姓孫的寡婦。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孫寡婦看張作霖可憐,每天都會給張作霖送飯吃,這讓張作霖大為感動,於是他認孫寡婦做乾孃。


孫寡婦的結局

此後張作霖又當了一段時間的獸醫,結果卻被人陷害,險些送命。後來他又在宋慶毅軍中當了一名騎兵,但遭逢甲午戰爭,清軍被日軍打的大敗,張作霖趁機也逃回了家中。

再後來張作霖上山當了土匪,又不斷壯大,逐步佔據了東三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這時候孫寡婦家中卻遭逢大變,孫寡婦所在的村子接連被土匪打劫,這讓孫寡婦的日子過得極為艱難。

張作霖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人將孫寡婦接到張府居住,而且依舊叫孫寡婦為乾孃,最後還給孫寡婦送終。


孫寡婦能有這樣的結局,只能說是她做好事得到的回報。或許孫寡婦自己也沒有料到,自己隨手所做的一件小事,就能改變了她的結局。


東方大史


我們都知道張作霖是“東北王”,位高權重,到後來還做了北洋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可謂權勢熏天。

誰能想到張作霖年輕時候差點餓死,要不是被孫寡婦所救,估計就沒有後來的張作霖,到後來張作霖的救命恩人孫寡婦結局如何呢?

提起張作霖過去不免讓人灑下兩滴同情之淚。

張作霖祖上不是東北人,而是河北大城人,由於鬧饑荒,張作霖的爺爺不得不帶著一家人闖關東,最後落戶到遼寧海城縣。

張作霖原本姓李,是從他父親這輩兒過繼給了張家,父親由“李”姓改成了“張”姓。到了張作霖這輩自然是“張冠李戴”姓了張。



張作霖的父親叫張有財,落戶到奉天(今遼寧)海城縣後,張有財開了一間雜貨鋪,以賺取微薄的收入來養家。

假如這樣的日子平穩過下去,張作霖也不至於差點被餓死。

原來張作霖的老爸嗜賭如命,在一次賭局上,張有財輸了個精光,在返回的路上被人打死了。

據說是欠欒家堡子王某的賭債還不起,被王某敲了黑棍,後來張作霖發跡了,並沒有找王家後代報仇,老張說:“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老爸張有財死時,當時張作霖才13歲。家中頂樑柱沒了,張作霖的母親只好帶著他回了孃家。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張作霖小小年紀和他父親一樣嗜賭,母親為人洗衣服賺來的錢被他偷去賭了,家中的玉米被他賣了換錢當了賭資。

母親看張作霖不學好,一怒之下把他趕出了家門。說實話母親是硬著心腸趕他出去的,目的是讓他到世上學會謀生。

張作霖流落街頭,身無分文,又沒有一技之長(除了會賭錢),只好沿街乞討。



張作霖處處無家處處家,四處流浪乞討。1890年5月期間,不知不覺他來到了營口高坎鎮磙子泡村,當時正值中午,飢腸轆轆的張作霖還沒吃早飯。

就在這時,他發現這個村裡的孫財主是個大戶,家裡僱著十幾號長工,一到飯點呼嚕嚕都去打飯。張作霖人小鬼大,於是就夾雜在中間也領了一份飯。

這個發現讓張作霖高興了好幾天,這就意味著往後不再去四處乞討了。每逢長工們開飯,張作霖就領一份。吃飽了就偷偷跑出去了。

時間一長被孫財主發現了,總看到張作霖吃飯,卻從沒看到他幹活。

再次領飯時,孫財主擰著張作霖的耳朵要把他趕出去。就在這時,孫財主的母親從屋裡出來了。

孫財主的母親吃齋唸佛,丈夫死得早,人們稱她為孫寡婦,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丈夫留下的家業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



孫寡婦見兒子和一個孩子發生了爭執,等問明情況後,對兒子說:“咱家又不缺這口飯,我看這孩子挺苦的,就讓他吃吧!”

兒子知道母親是菩薩心腸,於是點頭答應了。

張作霖後來回憶,這段時間是他最開心和吃得飽的時候。張作霖嘴甜會來事,他幫著孫財主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孫寡婦很喜歡他,於是就收他為乾兒。

到後來,張作霖發跡後,一直對孫寡婦的恩情念念不忘。逢年過節都要買些禮物去看望孫寡婦。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正在前線作戰,突然傳來乾孃去世的消息,張作霖痛哭不已,佈置好工作後,馬不停蹄趕了回來,他想見乾孃最後一面。



乾孃看到張作霖後,安詳地閉上了雙眼,隨後,張作霖拿出錢來,為孫寡婦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最後還親自為乾孃挑了一塊漢白玉的石碑,把自己的名字和孫家子孫刻在一起,表示對乾孃的哀悼。不得不說,張作霖是個重情重義的漢子。


秉燭讀春秋


古語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認為用這句話來形容東北王張作霖的乾孃孫寡婦,是再恰當不過了。

當初,張作霖窮困潦倒之時,心地善良的孫寡婦,對窮小子一個的張作霖,不嫌棄、不低看,反而管吃管住,接濟有加,認作乾兒,以致後來張作霖發跡後,心懷感恩,湧泉相報,並披麻戴孝,親自為其送終,演繹了一段結善緣得好報的感人佳話。


由此可見,張作霖雖是草莽出身,心狠手辣,殺人不眨眼,但在對待乾孃孫寡婦這件事上,不愧為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這也是後人對他有恩必報的做人秉性給予肯定的原因所在。

那麼,張作霖和乾孃孫寡婦的到底有什麼淵源呢?其間以有什麼傳奇的故事呢?下面,咱們就簡單的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

張作霖祖籍並不在東北,而是河北大城人,早年間,祖輩為尋求活路,不惜跋涉千里闖關東,才把根兒紮在這片黑土地上。

到了張作霖父親張有財這輩兒,已經在這裡生活了三代了。雖說家裡不富裕,但也能吃飯飯,畢竟東北地廣人稀,黑土地養人,日子還勉強過得去。


假苦張作霖的父親張有財,勤勞肯幹,年幼的張作霖也不會過早地飽經人世間的炎涼。問題是張有財染上吃喝嫖賭抽的惡習,沒過多久,就把好好的一個家敗光了。

可他賭性不改,照樣整日裡泡在賭場裡,沒錢賒賬照賭不誤。後來,因欠人家的賭賬,無力還債,被人暗算亂棍打死了,留下了一家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張作霖當時才13歲,半大的一個孩子。

萬般無奈之下,母親帶著4個年幼的孩子,只好投奔自己的孃家。可孃家也不寬裕,幫助有限,主要還得靠自己掙活。


眼見,張作霖一天天也大了,就想讓他學點手藝,也好貼補家用。前前後後,張作霖學過木匠,賣過包子,還挑擔當了一陣子小貨郎,不知是倒黴,抑或是時運不濟,反正幹啥也不成,都是草草收場。

可憐天下父母心。看著不成器的兒子,張作霖的母親擔心長此以往,也走了他爹的老路,只好狠下心來,讓他一人出門討生活,意思也是讓他體驗一下生活的不易,早點成人。

想那時,正逢清朝末年,世道亂糟糟的,半大的一個孩子,出外謀生自是艱難。他整日裡飢一頓,飽一頓,居無定所,過著四處流浪的日子。


不過,張作霖小時候就心強的很。雖然在外邊忍飢挨餓,日子慘巴巴的,可他卻不願意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去,一門心思的想混出個人樣兒,也好人前露臉,讓母親和家人看得起自己。

想法縱是不錯,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一個窮小子,窮的叮噹響,沒文化沒本錢,鹹魚翻身談何容易。

1890年的一天,16歲的張作霖流落到營口高坎子鎮太磙子泡村,飢腸轆轆,已是好幾天沒吃一頓飽飯了,想想半大小子正是長身體的當口,經不得餓,以致他渾身無力,眼冒金星。


也是他命不該絕,恰在這裡,看到村裡一戶人家,有一大群人正在吃飯。原來這是一戶姓孫的人家,農忙時僱的短工正在用飯。

張作霖也是餓急了,看人多亂紛紛的,都在排除領飯,沒人注意他,就仗著膽子也擠進了吃飯的人群中,竟然也領到了一份飯,蹲到一個角落裡狼吞虎嚥吃將起來。

這些短工哪的人都有,也是剛湊到一夥,彼此間也不熟悉,所以,張作霖並未讓人認出來,心裡也是暗自慶幸。

頭回生二回熟,一來二去地,張作霖膽子慢慢大了起來,每到飯點,他都大模大樣地混在人群中蹭吃蹭喝,可是時間一長了,還是露出了馬腳。


管飯的人發現了他,又好氣又好笑,令幾個大漢圍上去臭揍了他一頓。張作霖自知理虧,不敢聲辯,只好一個勁的央求人家高抬貴手,饒了他。

如此這般的吵鬧嘈雜,引得孫家的主人也出來了,這位便是孫寡婦。她看見張作霖還是個孩子,可憐巴巴的,心裡就動了惻隱之心,趕緊讓人住手。

當得知其中原委後,告訴管飯的,以後張作霖可以每天到這裡吃飯,還給他安排了住處。自此以後,張作霖不用東跑西顛地流浪了,吃住算是有了著落,對孫寡婦的恩情更是由衷感激。

時間長了,孫寡婦見張作霖為人機靈,還很懂事,便多了幾份喜歡;張作霖呢?過慣了顛沛流離的苦日子,如今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不知如何才能報答人家的好處,便當場跪下認了孫寡婦為乾孃,發誓一輩子孝敬她老人家。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張作霖時來運轉,逐漸發跡,最後竟成了威震黑土地的東北王,可他對乾孃孫寡婦的恩情卻從沒有忘卻。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他不僅為孫寡婦廣置田產,每年還抽時間去看望她老人家,噓寒問暖,盡兒子的禮數和心意。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東北軍大舉入關,卻傳來乾孃孫寡婦去世的喪報。正在北京主持大局的張作霖,慟哭不止。為了送乾孃最後一程,他馬不停蹄,日夜兼程,趕回了磙子泡村。

葬禮隆重肅穆。為了表達自己對乾孃的一片孝意,張作霖還親自挑選了一塊上好的漢白玉的碑,並再三交待,要把他的名字和孫家子孫的名字刻在一起,意為生生世世他都認這個乾孃的。

可見,孫寡婦在他心裡份量有多重。

張作霖雖為一代亂世梟雄,但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他知恩圖報,算得上有情有義,是值得後人稱道的。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張作霖的祖上家財萬貫,但無奈“富不過三代”,到張作霖的父親張有財這一輩,家財已經所剩無幾。其父張有財在縣城經商,以微薄收入養活一大家子。但張有財是個好賭之徒,有一次,因為欠了賭債,張有財被債主活活打死了。張作霖得知父親死訊後,當即與二哥張作孚一同進城為父報仇,雙方爭執過程中,張家兄弟不慎開槍走火,賭徒被當場打死。二哥張作孚主動攬下所有罪名,張作霖則與母親以及妹妹一起,連夜趕往外祖父家中。


(張作霖影視照)

張作霖的母親為了不讓孩子步入父親的後塵,決定讓張作霖去學木匠,誰知張作霖去了兩天,就嫌累跑了回來。王氏又先後讓張作霖賣過包子,做過小貨郎,但張作霖都無果而終。 母親一怒之下乾脆不管這個孩子了,讓他自己去謀生路。

(孫寡婦舊照)

張作霖手無分文,又無一技之長,在流浪的過程中只能以乞討度日。當他經過營口高坎鎮的磙子泡村時,看到很多工人正在為一個大戶做工,於是便混入工人中蹭吃蹭喝。後來孫財主發現這傢伙一到飯點就出現,一開工就玩失蹤,就準備將張作霖攆出去。孫財主的母親是個心地善良的寡婦。她聽說此事後,很憐惜張作霖,便作主讓張作霖繼續留在飯堂吃飯。張作霖特別機靈,他吃完飯後也不急著走,總給孫財主做些雜事。一來二去,孫財主也就不把他當外人,不久後張作霖乾脆認了孫寡婦為“乾孃”。



(瀋陽張氏帥府)

張作霖發跡後,一直對孫寡婦的恩情念念不忘,幾乎每年他都要抽出時間去看望孫寡婦。就在張作霖率軍入關後不久,突然傳來孫寡婦去世的消息。張作霖聽聞後痛哭不止,為了能看孫寡婦最後一眼,他推掉一切公務,連夜趕回了磙子泡村。 隨後,張作霖又出錢出力,為孫寡婦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親自給孫寡婦挑選了一塊漢白玉的石碑。在刻碑的時候,他特別交代,要把他的名字和孫家子孫的名字刻在一塊,他要一直做孫寡婦的好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