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在這個向著數字化突飛猛進的時代,古老的技藝雖然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但畢竟還是活了下來。與流水線上那些精緻的工藝品相比,基本靠手工製作的仿古青銅器更多地保留了勞動的痕跡。勞動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也是一個生命長存的詞,就像這些青銅工藝品,它們既古老,又新鮮。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撰文、攝影/王立力

執行/立山


“仿古青銅器第一村”


在河南省洛陽市南部60多公里的伊川縣葛寨鄉,有一個南接八百里伏牛山、北臨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的小山村——煙澗。這是一個古典韻味十足的名字,究其來歷,據說是因為村莊三面環山,一條小溪澗繞村而過,村莊如同被煙雲水澗環抱一般,村名即由此而來。煙澗是典型的農業村,全村800多戶人家,大多以務農為生;煙澗又是一個特色村,全村有200多戶人家從事著仿古青銅器的鑄造和加工。煙澗村由此聲名遠揚,被譽為“華夏仿古青銅器第一村”。


2007年3月,我又一次來到這個風景秀麗的小山村。村口一條寬敞的縣鄉公路繞村而過,公路兩邊是一幢幢整齊漂亮的小樓房。小樓上面住人,樓下便是村民們出售仿古青銅器的店鋪和產品展示廳。小樓外面,介紹仿古青銅器的產品廣告和標識牌不僅製作精美,而且比比皆是,吸引著過往行人的眼球。還未進村,就隱約聽到磨光機打磨仿古青銅器那特有的尖嘯聲。這是我在煙澗村最常聽到的聲音。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 村裡所有臨近大路的房屋牆壁上,都刷上了關於青銅器製作的廣告,外人一進村,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些巨幅的簡陋廣告。


27歲的村民路俊偉和我是老熟人,每次來,他都要陪著我在村裡轉轉。路俊偉在煙澗村製作仿古青銅器的規模比較大,產品質量和品種也都是數得上的。他興致勃勃地帶我先去看他新裝的產品展示廳。展示廳在公路的西邊,大門的上方掛著用電腦噴繪的“路氏青銅器工藝禮品部”的長形牌匾。展廳面積近40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展櫃中擺滿了他家生產加工的仿古青銅器樣品,不僅有鼎、酒器、食器、銅鏡、量器等各種生活用具,甚至還有製作精細的仿製洛陽出土的東周“天子駕六”銅車馬。


路俊偉的生意應該不錯,前來光顧和購買的人在他的展廳裡挑挑選選、進進出出。我低聲問路俊偉:“做到這樣的規模,一年下來能賺不少吧?”路俊偉看看我,很認真地說:“現在村裡做仿古的人多,競爭很厲害,生意不太好做。”


路俊偉的家和村裡大多數人家一樣,是豫西典型的磚混結構的四合院式民居。高大的院門樓四周貼滿瓷磚,兩扇結實的大鐵門半敞著,寬暢整齊的院落顯示著主人的勤儉和富足。在路俊偉遞給我的一張新印的名片上,正面赫然印著“中國洛陽伊川縣路氏青銅器工藝禮品部”,還有他的聯繫地址、電話、手機、E-mail;背面則印著經營範圍:“中國曆代青銅器的生產、做舊、包裝、銷售及各種銅工藝品的造型、設計,有東周天子駕六、秦代銅車馬、東漢馬踏飛燕、春秋蓮鶴方壺……”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 路俊偉展示他製作的青銅鼎和“天子駕六”青銅車馬。“天子駕六”是夏商周時期的一種禮制行為,即只有天子才可以御駕六匹馬的車。


在煙澗村,類似路俊偉這樣從設計、製作、展示、銷售以及宣傳自己的農戶不在少數。幾乎每走進一家生產仿古青銅器的農戶,主人都會給你遞上一張印製精美的名片。如今,在市場經濟槓桿的作用下,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們,已經懂得了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面對和適應,才能奔上小康之路,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只要見過的,他都可以仿製出來


在煙澗村,我幾乎踏訪了生產加工仿古青銅器的每一個家庭作坊,與許多村民相識並結為朋友。關於青銅器鑄造的歷史以及與仿古青銅器有關的知識,儘管許多村民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但畢竟缺少理論性和權威性。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博士和我是老相識,我在二里頭採訪時,曾向他問起過青銅器的事。他說,洛陽是中國製作青銅器最早的地區,在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多處大面積鑄銅遺址,這些鑄銅遺址的顯著特徵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時代最早。最初人們使用的青銅器不是由人工鑄造的銅與錫或鉛的合金,而是天然紅銅,後來雖有青銅鑄造出現,但從未發現一處鑄銅遺址。而在二里頭遺址發現的鑄銅遺址中,不僅出土大量青銅器,而且有一些與鑄造青銅器相關的器具,如各種鑄銅用的形狀各異的坩鍋、壁爐、陶範等等。


二是鑄銅遺址規模巨大,延續時間較長。在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多處鑄銅遺址中,有一處範圍在1萬平方米以上,延續使用時間在300年左右。從出土的陶範看,不少是用來鑄造造型奇特或器型巨大的銅器的,有的還有精美的花紋,這決非一般人所能擁有。


三是青銅鑄造技術高超。從鑄銅遺址出土的陶範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出現了合範鑄造,說明鑄造工藝並非處於原始階段,而是技術相當成熟。


專家的話表明洛陽是一個擁有久遠“青銅傳統”的地方,但這和煙澗村製作仿古青銅器有什麼必然的關係麼?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 這件銅製“馬踏飛燕”體量巨大,可以讓一個小孩輕鬆騎在上面玩耍。


當我和路俊偉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表示自己說不清,但他向我推薦了一個人:“這位老人可是我們村製造仿古青銅器的老祖宗,沒有他,我們村就不會像今天這樣,能有這麼多人掌握青銅鑄造技術,並靠生產加工仿古青銅器而發家致富。他一定能給你說清楚。”


這位老人名叫方興慶,已有72歲高齡,身板硬朗,臉色黑中泛紅,雙眼炯炯有神。那天,他站在寬大的院落裡接待了我,並搬來小板凳讓我坐下和他一起聊天。時間像水一般漫過,老人的故事也緩緩展開。


上世紀50年代初期,方興慶是村裡的一名高中畢業生,在當時,村裡有個高中生是一件大事。畢業後,方興慶到當地的一家翻砂廠當上了工人,這同樣是一個令村民們十分羨慕的職業。轉眼,10年的時光過去,到了60年代初期,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方興慶見到了一面古銅鏡,那是在某次考古發現中出土的。銅鏡上的花紋、光澤以及歷經兩千多年時光之後的滄桑,使方興慶久久難以忘懷,他對古銅鏡著了迷。那段時間,方興慶一直在想:我是搞翻砂的,為什麼不能用我學會的翻砂技術複製一面古銅鏡呢?


方興慶對青銅器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有文化,又幹過翻砂工,所以磨具製作、青銅冶煉和澆鑄、以及青銅器做舊等工藝對他來說都不是難事。經過多次的反覆試驗,方興慶終於成功仿製出了第一件仿古青銅器作品——仿戰國時代的“牛鼻象背銅鏡”。讓方興慶始料未及的是,這件仿製的青銅器竟能以假亂真,使一名文物工作者見了後都難辨真偽。這件事讓方興慶激動了好久。從此,方興慶開始了對仿古青銅器的一系列的研製工作。他把能看得到的有關介紹青銅器的書籍、圖譜、畫冊等儘量收集回來琢磨和研究,並且反覆試驗製作。


到了後來,只要方興慶見過的,他都可以仿製出來。


1980年代初,靠仿製青銅器先富起來的方興慶,把仿製青銅器的技術逐步傳授給了村裡的鄉親們。他說,青銅器是咱們國家的國寶,青銅器的鑄造技術不能失傳;大夥都是鄉里鄉親的,能讓大夥都掌握這門技術有啥不好?再說了,我也不願看到大傢伙守著一畝二分地受窮。從此,方興慶開始帶徒弟。在他的影響下,煙澗村的許多村民都跟著他制模、學雕刻、學冶煉、學澆鑄。慢慢地,村裡製作仿製青銅器的作坊從幾家到幾十家,隨後如同雨後春筍,逐漸發展到今天的200多家。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 工人準備取銅液澆鑄(上)、澆鑄冷卻後的鑄件(下)。製作青銅器需要完成一系列繁雜的工序,這些工序的完成程度決定了最終成品的質量。


老人的講述表明,仿製青銅器並非煙澗村一種祖傳的手藝,其幾十年的歷史也沒有長到讓聽者油然心生敬畏的地步,但這裡面並不缺少傳統與歷史的魅力和影響:那件神秘的古銅鏡恰好扮演了貫通古今的角色。


仿造和偽造,僅一字之差


仿古青銅器的鑄造工藝自古就有。雖然仿造和偽造僅一字之差,但目的和性質卻截然不同。偽造青銅器主要是為了牟取暴利。而仿造青銅器,在古人看來,是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仰慕,或是出於復古以宣揚傳統禮教之目的;對今天的煙澗村來說,仿造青銅器則是一門手藝,一種致富的手段。所以,青銅器的仿造與不道德的作偽應加以區別,不能相提並論。


仿造先秦青銅器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至宋代,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宋代仿製青銅器的技術很高,但屬於純粹的模仿,沒有生氣,缺乏原器的韻味。南宋之後,銅器常被銷燬鑄幣,宋代仿製古器傳至今日者為數較少。但宋代仿古之風一直延續到了元、明、清時代。


元人對青銅器的知識遠比宋人少,仿製的青銅器也比宋代低劣。元代時詔修諸路府州邑縣之廟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時為此設置了出蠟局(《元史·祭祀志》),以仿製古祭器。


明代崇古的風氣淡,對青銅器的研究遠遜於宋代。但是,明代的仿製規模大、面廣、種類多,大小器都有,留傳於世者也比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


清代宮廷繼續鑄造仿古銅器,風格與明代近似,但比明代精細,即外形有商周銅器部分特徵,但往往對局部加以多方面的改造。如清仿古方鼎,饕餮紋作蝴蝶狀,口頸下夔紋口、身皆臆作,底紋呆板無變化,扁足形制與其上紋飾亦均不合古制,較典型地體現了這一時期仿古器的風格與水平。


民國以後,古青銅器出土甚多,提供了大量真器範本,加之歷代仿造技術不斷積累,至此時已近於爐火純青的地步,特別是這時候青銅器海外市場被開拓,於是仿造的水平與數量均大大超過前代。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 澆鑄好的銅車馬配件擺滿一地,等待著接下來的工序—打磨、組裝、修整。這些如今看來十分粗糙的配件最終將組成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工藝品。


方興慶老人告訴我,青銅器的鑄造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即塊範法和失蠟法。塊範法(或稱土範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用塊範法鑄造容器,要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鑄造工藝上亦稱作模或母範);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範,外範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此外還要用泥土製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範,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內範;然後使內外範套合,中間的空隙即型腔,其間隔為欲鑄器物的厚度;最後將熔化的銅液注入此空隙內,待銅液冷卻後,除去內外範即得欲鑄器物。


失蠟法是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範痕、光潔精密的鑄件。


方興慶老人最後說,現在煙澗村的村民普遍採用的是用失蠟法來進行鑄造。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 村民在製作“馬踏飛燕”的蠟膜。煙澗村的青銅器作坊大多采用失蠟法進行製作。


“我早就想製作一個最大的大鼎”


離開方興慶老人的家,我來到了正在燒爐準備澆鑄的村民李學躍家。還未進院子,就聽到了鼓風機的轟鳴聲。進了院子,只見燒爐上蓋了一塊被燒得通紅的鐵板,燒爐四周竄起一人多高的火苗,陣陣熱浪撲面而來。


大約過了20多分鐘,開始澆鑄。李學躍撬開鐵板,從通紅的爐膛裡將一鍋燒爐夾出來,緊接著把滾燙的青銅熔液朝著埋在地下的模具倒去。李學躍這次澆鑄的是仿古青銅馬,一鍋青銅熔液可鑄造出十幾匹馬。李學躍告訴我,倒好的模具冷卻後就可以取出泡入水中,然後把泥沙洗乾淨晾乾,就可以用磨光機打磨了。


整個過程聽起來一點也不復雜,但在現場,我卻覺得一點都不輕鬆。整個製作過程,除了打磨這一步驟,基本都是靠手工完成,其艱辛可想而知。與遙遠的古代相比,這樣的青銅器製造技術似乎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 打磨、修整青銅器是一道十分精細的工序,需要耐心,而且還必須忍受刺耳的噪音。走在煙澗村,打磨青銅器的聲音不絕於耳。


李學躍仿製的青銅馬器型都不太大,村子裡其他人家制作的仿古青銅器也大多如此。但是也有意外,那天我就見到了一個3米多高的大鼎——這是一尊仿製洛陽出土的獸面紋方鼎,它穩穩當當地矗立在院子中間,宏偉、壯觀,令人感受到一股不屬於這個時代的霸氣。


這戶人家的主人叫方東鑫,29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身材像他製作的鼎一樣高高壯壯。他初中畢業就開始學做仿古青銅器,至今有十幾年的工齡了。


方東鑫站在他這件得意作品面前,向我描述了這個鼎的由來。這個鼎高三米三,鑄造它用了一噸半銅,前後花費半年時間。“我早就想製作一個最大的大鼎,來證明我的實力;另外,現在銅和其他材料一直在漲價,我把它製作成鼎放在這裡,也不會貶值;要是有人買走,還是個收藏品。”我問方東鑫這個鼎這麼大,要是有人要,怎麼把它弄出去?方東鑫笑著說:“有人要還不好辦?我可以僱個吊車把它吊出去,實在不行,就把院牆扒了。”


“能賣多少錢?”我很關心這個鼎的價格。


方東鑫告訴我:“這可不好說,少說也得賣十幾萬吧。這已經是藝術品了,銅有價,可藝術無價。”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 方東鑫看著他製作的巨型青銅鼎,心情有點複雜。他認為這個大鼎是藝術品,但是很顯然,想把它賣出去並非易事。


它們更多保留了勞動的痕跡


在煙澗村,製作仿古青銅器的能工巧匠比比皆是,許多農戶的產品種類多、質量好,很受顧客的歡迎。路俊偉告訴我,村裡的仿古青銅器在港、澳、臺以及東南亞地區銷售得很好,有不少仿古青銅器產品還遠銷到日本、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國內的數十家博物館還收藏了該村村民們生產的仿古青銅器產品。一些私營企業的老闆還將村裡生產的大型仿古青銅器買去,作為藝術品擺放在顯赫的位置。


路俊偉在送我出村時對我說,現在銅價一直在漲,製作仿古青銅器的利潤比起前幾年已經是很低了。但是,村民們還是沒有停下來。原因很簡單,就是製作仿古青銅器畢竟比種地要好得多。村裡不少人家在蓋新房、買汽車、擴大生產規模,這都足以說明製作仿古青銅器的收入還是可觀的,市場的潛力仍然很大,發展的前景也十分廣闊。


我想,在這個向著數字化突飛猛進的時代,古老的技藝雖然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但畢竟還是活了下來。與流水線上那些精緻的工藝品相比,基本靠手工製作的仿古青銅器更多地保留了勞動的痕跡。勞動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也是一個生命長存的詞,就像這些青銅工藝品,它們既古老,又新鮮。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 路俊偉的青銅器展廳一角。他說,現在的生意沒以前好了。


鏈接:青銅、青銅器、青銅時代


所謂青銅,就是紅銅與錫、鉛、鎳、磷等元素的合金。它具有熔點低(800攝氏度以下)、硬度高、化學性能穩定等優點,能鑄造出用於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各種器物。青銅器替代了石器,它的出現對人類生產力發展,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物中最富有特色的門類之一,所有接觸過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都認識到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重要歷史價值和美術成就。中國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已有3000年曆史,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地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由於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 End <<<


仿古青銅器的傳人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08年11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文明》雜誌淘寶店訂閱:打開淘寶app,複製鏈接並搜索進入店鋪,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