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稱千古一相,位極人臣,與趙高三次交手為何無一獲勝?

瓶子裡的女人


李斯算是中國歷史上死的最慘的宰相之一了,不但自己被腰斬,還被夷三族,結局太慘烈了些。

要知道在秦國統一的過程中,李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有秦始皇實施的統一車軌,度量衡等等大事件,都有李斯的影響力,說李斯的政治理念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也毫不誇張。

關於李斯的一生,他的兩個故事很值得思考,第一個就是老鼠哲學,在司馬遷的《史記》說李斯還是楚國小吏擔任倉管的時候,“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擾。“

於是有了李斯的感嘆:“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縱橫小時候看了那麼多期的動物世界,也沒有搞明白到底是獅子厲害還是老虎厲害,李斯看了廁所中的老鼠和糧倉裡的兩隻老鼠對比,就得出人生大道,實在是不簡單,李斯學到的是,做人就應該尋找一個大的平臺。

為了尋求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李斯開始求學拜師,他找到了當時兼具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荀子為老師,大家都知道荀子算是儒家的宗師,但也是儒家的另類,李斯對荀子思想吸取了其中法家的一部分。

而另一方面,李斯也深受同窗韓非的影響,從根本上來說,李斯是認同韓非的思想的,不然不會出於嫉妒的心裡將其害死,如果不認同的話,應該不會下死手吧,正是因為和自己志同道合,又比自己優秀,所以才是勁敵。

荀子也好,韓非也好,李斯從他們身上將法學的思想融為己用,到秦國之後他最先投靠的人是呂不韋,呂不韋是商人出身,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本質,在呂不韋的身上,李斯學到的是利己的哲學,只有擴大自己的利益,才能達到人生巔峰。

到了這裡,李斯的人生哲學已經趨於成熟。

在輔秦階段,李斯與秦國要完成統一的願景是一致的,所以,李斯表現出積極的一面,為秦始皇出謀劃策,同時自己也建功立業。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韓國間諜鄭國到秦國欺騙秦國修築鄭國渠,然後損傷秦國的國力,延遲秦國的統一時間,事情敗露後,秦國掀起一股驅逐外國人的浪潮,這個時候李斯勇敢的站出來,在朝堂上大加辯論客卿給秦國帶來的好處:“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時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這就是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旦牽扯到自身的利益,立馬跳將出來,這就是利己的最大表現。

李斯的老鼠哲學,的確讓李斯實現了自己宏偉的人生抱負,試想有幾個文人謀士能夠輔助一個帝王完成統一,建立秦朝這樣的政權。

然而,老鼠就是老鼠,再厲害的哲學也避免不了鼠目寸光,在秦國完成統一後,秦始皇隨即開始墮落腐化,畢竟這樣前無古人的政績,放到誰的身上都會飄的,於是秦始皇給自己起名秦始皇,並且開始追求長生不老這種荒誕的事物。

這個時候作為當朝權臣的李斯,未加勸阻,反而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開始迎合皇帝,哄著秦始皇玩,滿足他的虛榮與享受。

李斯如果是一個聰明人的話,就應該學范蠡他們,可以一起建功立業,但是不能共享榮華富貴,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形成的文化傳統,李斯的人生哲學中,顯然沒有做好功成身退的打算。

秦始皇東遊的時候沒有尋到長生不老藥,反而年紀輕輕就把自己的性命交代了,估計是情聲色太多了吧。

秦始皇臨終前要長子扶蘇繼承皇位,結果在秦始皇死後,趙高欲發動政變,立次子胡亥為皇帝,趙高其實也是利己者說的陰謀家,相對於李斯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李斯最起碼還有一些東西來治理國家,而趙高則以陰謀為人生,沒有任何其他可言。

所以,不懂得功成身退的李斯,自然算計不過趙高。

趙高拉攏李斯下水的道理很簡單,你想不想繼續當你的丞相;同樣,趙高整死李斯的計謀更是拙劣,對胡亥耳邊吹點風就搞死了李斯。

李斯當初怎麼搞死韓非,趙高就怎樣搞死李斯,歷史往往會驚人的相似。

在人生的最後時光,李斯反而大徹大悟:“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其實,李斯要是早點想到這一點,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說到底李斯就是一個學會“功成”,而沒有學會“身退”的可憐人。


史論縱橫


在瞭解秦朝的歷史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很不可思議的現象,秦朝建立最大的功臣——李斯在秦朝後期面對中車府令趙高的時候,數次交手無一取勝,李斯在後期被趙高牽著鼻子走,最後死於趙高的陰謀中,大家都知道李斯並不傻,可為什麼被趙高玩弄於股掌之間呢?

(秦時明月中的李斯) 與其說李斯敗給了趙高不如說李斯敗給了他自己,首先李斯的權力很脆弱,在沙丘政變中他之所以輕而易舉就上了趙高的賊船是因為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李斯出身低微,靠著自己的才華得到皇帝的賞識。李斯的權勢來自於皇帝,一旦皇帝的寵信不在,李斯也就岌岌可危了,這一點和家族底蘊強大的蒙恬有本質的不同。因此他必須做出選擇,哪怕是被迫的,正所謂騎虎難下,政治的道路沒有暫停沒有後退,只能往前。但可悲的是趙高在前進的路上等著他。 其次李斯身居高位在明,而趙高是身居要位在暗。李斯的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只會把蒙恬蒙毅扶蘇這些與他地位想當的人當成威脅,而幫組自己鞏固地位卻官職較低的趙高是不會被李斯列入對手的名單;而趙高不同,他官職不高但野心很大,對於他這種人可以用“得隴望蜀、慾壑難填”來形容,他的權力慾望是不會被滿足的,所以他要不斷清除自己通往權力巔峰上的絆腳石,用得著的時候是他的棋子,如李斯、如二世,用不著的時候就直接殺掉。二世是不會想到對自己一向恭順且忠心耿耿的趙高會把屠刀對象自己,同樣李斯也不會想到。地位的差距導致李斯對趙高失去應有的警惕,最終栽在了趙高的手裡。 (讓我們盤點一下李斯和趙高打過的交道: 第一次:沙丘政變,李斯在趙高的勸說下做出了一個改變中國歷史、改變秦帝國國運也改變了自己最後的命運的決定:更改秦始皇的詔書,除掉公子扶蘇,幫助胡亥繼位。李斯由於和公子扶蘇以及蒙恬兄弟不和,擔心秦始皇死後自己地位不保失去權勢,做出了這個決定。這個決定中李斯是出力最多的,但收益最少只不過是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已。胡亥是看起來得益最多的,繼承了皇位,但實際獲利最多的是趙高。而這場政變趙高才是幕後的主導者,看起來不可替代的李斯只是趙高的棋子,李斯不過是為趙高火中取栗,而胡亥不過是二人的代言人。 這次政治事件中李斯和趙高不是敵人而是盟友,但李斯完全是被趙高利用,因此李斯可以說是很失敗。 第二次:朝堂爭鬥,趙高在把胡亥扶上皇位之後黨同伐異,公子扶蘇、蒙恬蒙毅、秦國的王室以及公卿大臣都遭到了趙高的清洗,二世也被趙高忽悠的去聲色犬馬不理朝政了。在這個時候李斯成了趙高想要為所欲為最大的阻礙。當趙高把矛頭對準李斯的時候李斯毫無防備,趙高利用李斯的忠心誆騙李斯在二世享樂時直言進諫,讓李斯觸二世的黴頭挑撥君臣之間的關係,利用農民軍構陷李斯,把李斯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地步。這個過程中不僅二世被趙高玩弄於股掌之間,李斯也被趙高耍的團團轉,可以說是被完敗了。 第三次:身陷囹圄,面對秦帝國的危機,忠心的李斯聯合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上書二世停止阿房宮的建造,趙高在旁煽風點火,徹底激怒二世被送進了大牢中。這次鬥爭的結果不言而喻,李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時候都不是趙高的對手,身陷囹圄怎麼鬥得過。馮去疾、馮劫不堪受辱自盡,李斯自恃有思辨之才不放棄希望,希望見到二世申辯。但趙高根本不給李斯翻盤的機會,李斯申辯的奏摺不光被攔下,趙高還派自己的狗腿子扮成御史欺騙李斯,李斯被嚴刑拷打折磨的萬念俱灰放棄了生存的希望。


葉藏


李斯敗得不冤。趙高長期從事文法工作,所以對付李斯,步步為營,佈局精密,且比李斯更加了解法家的真諦。

第一步,對李斯施壓。

首先,趙高先把水攪渾,勸秦二世加重刑罰以鞏固統治,結果導致天下“盜賊”蜂起,而作為丞相的李斯,自然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秦二世不可能怪自己,所以將一肚子怨氣全部撒在了李斯頭上,數次責罵他說:“君居三公之位,如何任聽群盜橫行至於如此?!”

李斯既懼且怨,盜賊蜂起是我一個人的錯嗎?你們就沒份兒?大傢伙惹出來的大禍,怎麼能讓我一個人來背黑鍋?不行,我得把這顆危險的皮球踢出去,先解了禁區之危再說!

於是李斯在極度慌亂之下,下了一步超級臭棋,他上書向秦二世請行“督責”之術,即以獨斷之君權,滅仁義之途,絕諫說之辯,並以嚴刑督責,使臣民人人自危,則不敢生變。

這就是法家“法”、“勢”、“術”三大精髓中的“術”了,“術”簡單來講就是“馭下之道”,其本身並沒有錯,但“馭下”的前提是要“上明”,上若不明,多施“術”則下愈暗,故“術”切不可亂施,秦始皇施一施還沒什麼,秦二世一施,那還不完蛋?

果然,秦二世一開始施行督責之術,李斯就後悔了。秦廷上下,橫徵暴斂的都變成了明吏,殺人多的都變成了忠臣,結果遭殃的還是李斯一黨的帝國骨幹。事情發展到最後,咸陽城內路上的行人,有一半都是犯人;而在街市上,每天都堆積著以各種罪名剛剛被殺死的人的屍體。這下可好,本來只是故六國之人反秦,現在連秦人都駭懼思亂了,李斯畢生辛苦積攢起來的人品和人氣,也一時之間跌入谷底,他的昏招不僅沒能救到自己,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第二步,控制秦二世。

第一步施壓已經徹底打亂了李斯的陣腳,下一步就是爭取控制秦二世,將君與臣隔離開來,以避免李斯一黨對自己的反撲。

與李斯同為法家的趙高,很清楚法家制度的核心就是君主絕對專制,所以只要控制了皇帝,就等於控制了一切,而他作為秦二世的老師與近臣,對此擁有天然優勢。

於是趙高又找了個機會對二世說:“天子之所以貴者,因群臣但聞其聲而不得見其面也。今陛下年少,一切政務未必皆能通曉。若日常坐朝,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臣與侍中學習法令之人,日侍左右,坐以待事。事至,得從容裁決,如此則大臣不敢妄奏,天下皆稱為聖主矣!”

趙高這一招,不僅要孤立李斯,竟還要孤立皇帝了,這不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是什麼?然而小屁孩胡亥被趙高這麼一忽悠,居然就信了,事實上,他每天面對著李斯等一干嘰嘰歪歪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的老臣,和一大堆枯燥無味的公文,還真是渾身不得勁!現在趙高肯主動替他分憂,他不禁對自己有一這麼個不辭勞苦體仰上意的忠賢感到無比欣慰。

秦二世啊秦二世,你可真夠二的。

於是君王從此不早朝,夜夜笙歌花天酒地,趙高趁勢把持住了帝國政令上下傳達的雄關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第三步:離間李斯與秦二世之間的關係。

如果說趙高與李斯打的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暗戰,那麼經過以上兩個步驟,趙高已經徹底佔住了戰場之高地,李斯想要向上仰攻,談何容易。所以李斯眼下,只能坐困關下,徒呼奈何?

然而趙高雖佔盡地利,李斯不來攻,那也沒轍。敵不動,如何抓住破綻破敵?於是趙高接下來又使了一計——誘敵。

一日,趙高親造李斯之府,哭著說:“關東群盜如毛,警信日至,主上偏多發人役,治阿房宮,聚狗馬無用之物。臣屢次進諫,只因職位卑賤,言多不見聽。嗚嗚嗚,此國家存亡之際,君侯為丞相,位高責重,何以不諫?”

趙高話可信,母豬可上樹,然而李斯再也不是秦始皇時期那個睿智的李斯了,他在權位不保的危境中徹底失去了清醒的頭腦,明明是一個陷阱,還傻傻的跳了下去,感動的說道:“非我不願進諫,實因主上深居宮中,連日不出視朝,叫我如何面奏?”

趙高一笑,這有何難?我替你尋摸著,只要主上一有空閒,我就立刻通知你去。

李斯感激萬分,連連稱謝,看來趙高雖懷私慾,但在大義面前還是個忠臣啊,我從前看錯他了。

趙高心中暗笑,不用這麼快謝我,等我送你上天堂與老皇帝相會,再謝我不遲。

於是李斯懷著萬分感激,三次在趙高的通風報信下進宮去見秦二世,卻三次被擋在了門外。

原因很簡單,李斯每次去見秦二世的時候,都不是“主上空閒之時”,而是秦二世與美女一度春風的關鍵時刻,你想,好事三次被擾,秦二世能見他嗎?不但不見,還氣壞了!

“吾平日無事之時甚多,丞相不來;吾遊樂正酣,丞相輒來請事!豈丞相欺吾年少,故敢藐視我乎?!”

趙高心中暗笑一聲,上前奏道:“夫沙丘之謀,丞相與焉。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爵位不加,揣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陛下,丞相居心不軌,意圖謀反,不可不防!”

秦二世大驚:“丞相竟有如此歹意?”

趙高道:“陛下莫忘了,丞相乃上蔡人,反賊陳勝乃陽城人,此二地相鄰不及百里。臣聞丞相之族與陳勝之族有舊,故楚盜公行,過滎陽城,丞相之長子三川郡守李由竟守城數月而不肯擊盜。臣又聞李由陰與群盜交通,常有文書往來,但不得實據,未敢奏聞。今丞相形態囂張,屢犯龍顏,其反相已露,陛下不可不查!”

消息傳出,這下李斯總算明白了,這一切都是趙高的詭計,他再不反擊,只有死路一條。

於是他立刻上書彈劾趙高,道:“趙高擅作威福,權傾人主,陰有田常代齊之志。陛下不圖,臣恐其必為變也。”

然而糊塗至極的胡亥,不但不相信,反下旨詰難起李斯來:“趙高為人清廉強幹,潔行修善,平日盡忠事主,實心任職。如此之人,不可多得,朕實賢之,而君疑之,何也?”

李斯氣的幾乎說不出話來。趙高黨同伐異,貪得無厭,私學之富,若田氏之於齊。他清廉?還潔行?暈死我了。

不管咋樣,李斯的話,秦二世是一句都聽不進去了,不但聽不進去,而且一回頭,就把李斯的話轉告給了趙高,好似趙高反是他主子一般。

趙高說:“丞相心中所患者,獨高一人而已。高若身死,丞相便為田常所為,更無顧忌。”

秦二世聞言大怒,心中已有了殺李斯之心。

李斯明白自己死期已近,但他不甘心,他還要垂死掙扎,於是邀同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聯名上書,請罷修阿房宮,請減發四方徭役,並有隱斥趙高的語意。

——陛下呀陛下,今內有趙高亂政,外有群盜蜂起,章邯打的也不是很順,陛下再不改弦易轍,帝國就要亡了!

二世不聽,反而大怒:“朕貴為天子,理應肆意極欲,尚刑明法,使臣下不敢為非,然後可制御海內。且先帝起諸侯,兼併天下,外攘四夷,所以外拓疆土,內築宮室,以示功業。今朕即位二年,群盜並起,丞相等不能禁遏,反欲罷先帝所為,是上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朕還要爾等何用?”

完了,一切都完了。秦二世下令,馮去疾、李斯、馮劫翫忽職守,免官下獄!李斯且與其子李由有謀反狀,命收捕其宗族、賓客,所有審訊工作,由郎中令趙高全權處理。

這又是何道理?按照秦典律,這三個帝國重臣,即便有罪,也該交給有司審理才對,奈何交給一個掌管宮禁安全的郎中令來負責?然而秦雖以法治國,但皇帝在“法”裡卻擁有無任何力量可以制約的最大權威,這就是先秦法家思想的第一大弊病。

於是,趙高嚴刑拷打三人,欲來個屈打成招。

馮去疾、馮劫二人,吃不住刑,遂相言“將相乃國之柱石,豈可見辱於刀筆胥吏。”奮而自盡。

李斯卻不自盡,受辱也不自盡,趙高打了他一千大板,幾乎要把他打成肉餅,他還是不肯自盡。總之無論如何,他也要抗爭到最後一刻,他一死,趙高就要更加肆無忌憚了。

李斯不肯死,非要去做那無謂的抗爭,然而他的抗爭,是那麼的軟弱無力。

第一步,假裝認罪,先去掉皮肉之苦。

第二步,上書二世,言明自己對秦有大功,實無謀反之心。即使有小過,也可將功抵罪。

我們知道,李斯的文筆是很好的,就如他寫給秦始皇的那篇《諫驅客書》,可謂千古雄文,句句至理,字字珠璣,一支筆造就了一個泱泱帝國。所以,李斯有絕對的信心,他窮盡才華寫出的這篇辯罪書,定可拯救自己的命運,絕處逢生。

可惜,這一封上書,在上傳到秦二世的手裡之前,已經被趙高扔進了垃圾桶。

——“李斯囚徒也,安得上書!”

由此,趙高明白了,李斯雖然暫時誣服,將來二世遣人復訊,必定翻供。於是他派遣其賓客數人,假扮成御史、侍中及皇帝特使,假奉皇命輪流去審訊李斯,李斯果然翻供,堅持說自己無罪,所謂謀反,純屬子虛烏有。

趙高一聲冷笑,好你個如奸似鬼的李斯,還想以退為進,妄圖翻盤?哼,做夢,你可逃不出我趙高的手掌心。

於是趙高命令假御史們,使出爾等的十大酷刑,把李斯給我往死裡整。

李斯徹底絕望了,連“御史們”也如此對我,看來皇帝是鐵了心要我死了,罷罷罷,招了吧,就受了這千古奇冤,為後世忠臣們做個“好榜樣”!

趙高的詭計終於得逞,等到秦二世派了真正的御史來複審李斯,李斯想也沒想就立刻認罪畫押,再也不敢翻供了。

秦二世接到李斯的供詞,長舒了一口氣,笑逐顏開:“李斯果欲謀反,微趙君,朕幾為此賊所賣!”

這時派去查李由的使者也已回到了咸陽,言李由已死,死無對證。

李斯最後一線生機也沒了,秦二世於是一拍板:李斯父子謀反罪名成立,罪當五刑,滅三族,腰斬於咸陽之市。

這一場玩命的暗戰終於宣告結束,趙高大獲全勝,李斯被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歷史深淵。


千古名將英雄夢


以下的回答屬於原創,分享個人的觀點和看法,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和為我點贊!

前言

  1. 在中國有一句流傳已久的老話,千萬別和小人為敵,因為我們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十分坦蕩的對手,我們並不需要十分的擔心,因為對方使用的手段是正規的而不是上不了檯面的,你得時時刻刻需要關注對方的各個舉動

個人的看法

  1. 李斯作為一名千古名相,其才能和地位在秦朝時期是無與倫比的,在加上秦朝時期的制度表明,丞相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並且丞相擁有權力反駁帝皇,可以說,李斯的地位是十分的崇高的,在加上李斯對秦始皇十分的忠心,並且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平六國,李斯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2. 相比於趙高,他只是一名宦官,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李斯的內心當中根本就沒有把趙高當做是自己的對手,所以,即使李斯的謀略十分的高超,他也無處施展,因為他根本不認為趙高是自己的對手,另一個方面的原因是因為趙高跟隨在皇帝的身邊,可以向皇帝傳達信息,不需要經過他人,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趙高天天盼望著能夠除掉李斯,掃平障礙,而李斯卻不把他當一回事,著在戰略上已經輸了

  3. 另外一個方面是李斯不懂得放棄,他不想放棄今天奮鬥所得到的一切,所以說李斯最後被趙高害死其實也是因為李斯的談心在作祟

啟示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注意的便是千萬不要得罪小人

你們覺得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如果感興趣的朋友,請在評論區留言

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和為我點贊!


太陽知識局


李斯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能臣,一介楚人,千里迢迢到秦國服務,佐秦王滅亡山東六國,統一天下,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建立不朽之功業。然而,一代功臣,卻在與太監趙高的交手中連連敗北,最後死無葬身之地,令人嘆息。那麼,二人交手,李斯為何無一獲勝?我們先來看看趙高、李斯的三次交手的經過。

第一招:趙高誘騙李斯。胡亥在趙高、李斯幫助下登上皇位後,基本不理政事,只在後宮玩樂,外面任由趙高胡搞。當陳勝、吳廣起義,戰火燎原,烽煙四起,趙高還一直瞞著胡亥,直到周文打到函谷關才報告。有一次,趙高特意去拜見李斯,說關東盜賊紛起,告急不斷,皇上卻一味玩樂,你作為丞相,有責任進言。李斯說,皇上深居宮中,我幾次求見,卻告之不見。趙高說,我有辦法。

幾天後,趙高騙李斯說,皇帝有空,可以進見。但等李斯趕到宮中,胡亥正與妃子們一起玩,一聽李斯求見,非常掃興,又沒預約,因此拒見,讓他第二天去。李斯第二天一去,胡亥又正玩得開心,又拒見。李斯從此不敢再去求見胡亥。這是趙高設了套,故意讓胡亥討厭李斯。

第二招:落井下石。胡亥已經對李斯印象不好,趙高又趁熱打鐵,向胡亥說,當年沙邱政變,李斯確實參與了謀劃,但他想據功封王,結果沒能實現,如今想要謀反,近期多次不召即來,一定居心叵測。叛軍頭子陳勝,就是李斯的鄰縣人,他們打到三川,李斯的兒子李由竟然不出兵,這就是他們父子造反的證據。胡亥聽後,大驚失色,趕快讓趙高派人到三川郡調查李由。

第三招:斬草除根。趙高接到胡亥調查李斯的命令,正中下懷,趙高對前對調查的人一番交待,隨便就做成了夠得著死罪的調查結果。李斯聽說查辦李由,恍然大悟,知道趙高一直都在陷害自己,情急之下,便向胡亥上書,彈劾趙高。又聯合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聯名上書,請求胡亥停修阿房宮,減少民怨。胡亥一聽大怒,趙高又羅織罪名,推波助瀾。隨後,胡亥便將李斯、馮去疾、馮劫三人全部下獄,李斯經不起廷尉的棍棒、烙鐵,屈打成招,因此被刺字,割鼻,截趾,最後梟首,被斬為肉泥。可惜,才高八斗的李斯,為秦朝奮鬥一生,功勞不可謂不大,最後卻落得個受五刑、誅三族、碎屍萬段的悲慘下場。



李斯為什麼在與趙高的鬥爭中連連敗北?一是因為趙高太陰險、太狠毒,李斯遇到了他,算是倒黴。二是李斯過於貪權戀位,陷於權力陷阱不可自拔。三是李斯心中有惡,助紂為虐,作惡太多的人,遲早會遭天譴的。


帝國的臉譜


李斯對整個中國歷史的貢獻主要是在秦始皇吞併六國之後,在李斯的建議下,秦王嬴政稱皇帝並建立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廢除分封制,施行郡縣制;禁絕百家學說,加強對全國百姓的思想統治;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等,這些政策對中國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以至於有些制度讓我們至今都受其便利。當時的李斯已經位極人臣,成為秦國丞相,並且功勳卓著,但他為何最終沒有鬥過小小的中車府令趙高呢?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趙高的勝利,在於他敢用陰謀並且先發制人;李斯的失敗,在於他看重私利而後知後覺。趙高對李斯展開的攻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重大事件中:

沙丘政變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時病逝於沙丘平臺,當時他已經寫好了留給公子扶蘇的遺言:“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但是中車府令(掌管皇帝乘輿的官職)趙高卻因擔心自己的富貴即生命安全(他與蒙毅有仇)而扣留了遺詔,並鼓動秦二世積極爭取皇位。

秦二世同意之後,趙高又開始慫恿丞相李斯,因為“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對於趙高的遊說,李斯一開始是嚴厲拒絕的,他說:“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而趙高卻指出,秦國向來都不會讓位高權重的大臣安享晚年,並且公子扶蘇所親信的人乃是蒙恬和蒙毅而不是李斯,扶蘇一旦即位,恐怕李斯性命不保。在趙高的強烈攻勢之下,李斯最終妥協,與趙高共同擁立公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

陳勝起義

在秦二世即位之後不久,陳勝吳廣等人便在大澤鄉宣佈起義,誰也沒有想到起義的形勢發展得這麼快。而陳勝起義之處離三川守的屬地非常近,三川守李由正是李斯的兒子!所以“使者覆案三川相屬,誚讓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對於崇尚連坐之法的秦國來說,李由和李斯自然對國內爆發起義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此時“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向來能謀善斷的李斯,此時卻因為顧忌自己的利益而開始向秦二世阿諛奉承。從他的這種表現來看,趙高就已經勝利了。所以,趙高在此時上言:“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貴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問臣,臣不敢言。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擊。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未得其審,故未敢以聞。且丞相居外,權重於陛下。”很明顯,趙高再一次先發制人了——他一方面控告李斯有裂土封王的慾望,並且在宮外的權利已經超越皇帝。另一方面,他說對於天下的動亂,李斯責無旁貸。聽了趙高的控訴之後,“二世以為然”,在第二次角逐中,李斯又失敗了,隨著這次失敗,李斯失去了秦二世對他的信任。

李斯之死

在李斯失去秦二世的信任之後,朝廷之事“皆決於趙高”,而趙高為了徹底掌控最高權利,決定對李斯下殺手。他繼續使用奸計,讓秦二世從不信任李斯轉變為厭惡李斯。與此同時,趙高使出最後的殺手鐧——汙衊李斯要篡位!李斯也曾經在秦二世面前指責趙高奸臣誤國,但是趙高早就已經先發制人了,秦二世早就不相信李斯的話了。趙高對秦二世說:“丞相所患者獨高,高已死,丞相即欲為田常所為”。田常就是策劃“田氏代齊”的主要角色,經過他的折騰,齊國君主從姓姜變為姓田。趙高指出,李斯現在就是想除掉自己,然後就要讓秦國改名換姓!

“於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屬郎中令!’”李斯最終下獄了,他再怎麼伸冤,得到的回應都是“囚安得上書!”在李斯死後,秦二世還高興地說:“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不知李斯臨終之時是否在回想自己與趙高的三次交手,如果上天在給他一次機會,不知他是否會放棄一己私利,以天下為重。


國史通論




說句實話,每次看到李斯被拉到咸陽市上腰斬的文字表述,我的心裡真是說不出的痛快,這老小子活該如此,只是可惜了一門九族男女老幼耄耋期頤、幼子孌童。

李斯作為一個外來之人,能在秦國紮下根基,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確實很有見地和功績,他所得到的位置還是實至名歸的。尤其是他的《諫逐客書》和泰山石刻,更是光耀千古,高山仰止。

但李斯又是個極其陰險毒辣的歹毒之人,單就將同門師弟韓非子下了大獄坑害致死一事,就足以說明其人膽氣偏狹,不能容人,為了一己之私可以取了他人卿卿性命,也不吝那個人多麼才華橫溢、智可復國,甚至是為了一己官位袍服假傳聖旨,致使公子扶蘇自殺身亡,蒙恬蒙毅遭受不白之冤,都是他李斯的“功勞和業績”。

歷史究竟還是最無私、最公平的,李斯這個小人就恰逢其時的遇到了趙高其人,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他牽著幼子的手說“吾與若復牽黃犬游上蔡其可得乎”之時,是否想到了被他冤死的韓非子、公子扶蘇等等若干家國棟樑、治世精英?

李斯之所以和趙高過招而屢屢落敗,就是因為這個小人太過陰鷙,得志時興風作浪猖獗一時,毀滅時心如死灰仰人鼻息,心術不正之人,從來就沒有因為工於心計而光明磊落的班師還朝,而是私下裡魑魅魍魎,陰魂不散,到頭來一抔黃土埋下千恨萬惡,獨留孤冢向黃昏。

可以告慰的是,無論是李斯還是趙高,包括那個色厲內荏、貪生怕死的二世皇帝,都逃脫不了正義的懲罰天譴,到頭來枉自留下一段又一段可悲可嘆的歷史笑料,供人們調侃噴飯,徒留話柄。


龍吟148119260


李斯和趙高交手,也不能說是李斯完敗。不過,是各有所需罷了。但是,李斯最終的死,確實是和趙高有關。

我們說說這三次交手,李斯為何會敗的?

第一次李斯和趙高的交手,是在秦始皇病故沙丘的時候。

那時候李斯是宰相,趙高是寵臣。不過,趙高還有一個身份,他是胡亥的老師。

趙高想趁著秦始皇的死,走到秦朝權利中心的位置,這樣要手握大權,說一不二。

對於趙高來說,若想走到秦朝權利中心,只有擁立胡亥當皇帝這件事了。

所以,在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極力說服胡亥篡位當皇帝。

胡亥被說服之後,他又去說服李斯,畢竟李斯還是宰相,這件事若是沒有宰相的支持,根本不可能辦成。

索性,趙高就去找李斯去了。

李斯當然不答應了,可是,趙高不放棄,最後,他告訴李斯,若是李斯不答應,觸怒了胡亥,胡亥很有可能滅了李斯的族。

人命關天的事,李斯不得不考慮。而且趙高還答應李斯,一旦二世當上皇帝,他李斯還是做大秦的宰相。這件事是對他有好處的。

最後,李斯也就答應了。

可以說趙高和李斯的第一次交手,是兩個人的利益驅使造成的結果。

趙高和李斯的第二次交手,是趙高基本上把秦朝的權利給架空了。

那時候二世也不上朝了,李斯就成了趙高的最大障礙。

趙高想除去李斯,所以,他就想了一個辦法,趙高找到李斯,然後告訴李斯,秦二世好久不來上朝了,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呀。

你是丞相,你應該去勸勸二世來上朝。

這件事正是李斯想做的,但是,無奈的是,他見不到秦二世。

趙高說這個好辦,等哪天我見到二世,我通知你,你去找他就行了。

要知道趙高是每天都能見到二世的,結果,他就挑二世和美女玩的最高興的時候,讓李斯來進言獻策、秦二世正好是玩在興頭上呢。

李斯每次來,都破壞他的興致。這讓秦二世對李斯的意見很大。

漸漸的秦二世對李斯也就沒有那麼倚重了,反倒是趙高越來越受重用了。

所以,第二次是因為秦二世受到了懵逼,李斯被利用而導致的,他和趙高的交手失敗了下來。

李斯和趙高第三次交手的時候,李斯已經被抓進了監獄。

那時候國家發生了陳勝和吳廣的起義,趙高說李斯的兒子李由勾結叛軍,李斯受牽連被抓進監獄。

但是,二世不相信李斯家會勾結叛軍,他也僅僅是想把李斯給關一段時間,然後派個調查組去調查調查,沒事就可以把李斯給放了。

不過趙高不這麼想,趙高為了拿到李斯叛國的罪證,他就讓自己的人,扮演成秦二世派來的調查組,來和李斯審核,看看李斯到底是不是真的反了?

面對上面派來的人,李斯以為自己有機會向二世說明,他是陷害的了。自己出獄的機會已經到了。

可是,李斯越辯解,來得人打的他越厲害。就這樣李斯說沒有叛國,被打了一頓,哪些人就走了。

又過了一些天,趙高又派了自己的親友團,冒充是二世派來的人,審問李斯有沒有通敵叛國。李斯還是不承認,結果這次比上次捱打的更嚴重。

到了第三次,二世真的派人來了,李斯經過前兩次事件,為了免受皮肉之苦,他就承認了。結果秦二世知道後,大吃一驚,沒想到李斯真的會通敵叛國。

所以,秦二世最終把李斯給滅了族。李斯這次失敗,全家人的性命給搭上了。

這就是李斯和趙高交手的三次事情的前因後果。


漢史趣聞


李斯,大秦帝國的丞相,秦始皇的的左膀右臂,位極人臣的他在秦始皇駕崩後,與趙高沆瀣一氣,最後導致統一六國後的大秦帝國,在秦二世便而亡了,那麼位極人臣的李斯,其計謀遠不在趙高之下,為何卻多次交手敗下陣來,最後不僅一無所獲,反而被對方先下手為強,自己倒落得身死的下場?

李斯被拖下水時已經輸了

《史記·李斯列傳》(節選)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請為子與丞相謀之。”說的是始皇帝外出巡遊,在沙丘之地駕崩,趙高畏懼公子扶蘇可能會拿自己開到,想立隨行的公子胡亥繼位,可是他覺得這件事得依靠丞相李斯的之手,似乎更為穩妥,於是在與李斯多番交談後,李斯還是動搖了,不管是出於對未來權柄的貪慾還是出於對家人的安危,李斯曾經的始皇帝助手,此刻沒有能撼動住自己的內心,選擇了與趙高,胡亥同謀,用一紙詔書除掉了公子扶蘇,拔除了蒙恬,更為甚者為防止事變,愣是讓始皇帝的巡遊車在外多日,甚至以鹹魚覆屍,回到帝都一切塵埃落定,胡亥繼位為帝,趙高開始了指鹿為馬的癲狂人生,而李斯則慢慢敲響了喪鐘。

秦二世繼位後李斯被遠離核心

《史記·李斯列傳》(節選)是時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優俳之觀。李斯不得見,因上書言趙高之短曰:“臣聞之,臣疑其君,無不危國;妾疑其夫,無不危家。今有大臣於陛下擅利擅害,與陛下無異,此甚不便。這其實是趙高的過河拆橋的伎倆,不要說他趙高了,胡亥都是他趙高的棋子,他告訴秦二世李斯的忠心有問題,李斯呢,想本本分分的做他的丞相,把朝廷的大事奏請秦二世裁決,可是秦二世卻怒曰:“吾常多閒日,丞相不來。吾方燕私,丞相輒來請事。丞相豈少我哉?且固我哉?”,正是趙高的從中挑撥,加之李斯看似不合事宜的諫言,漸漸失去了朝廷的核心位置,後被下獄問罪,也能說咎由自取了。

李斯的最後機會被剝奪

《史記·李斯列傳》(節選)李斯乃從獄中上書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餘年矣。若斯之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原陛下察之!”書上,趙高使吏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曾經的政治上的合作伙伴,已經到了翻臉的地步,更是將上表的奏章扣押,這還不算,趙高還找到十多位御史、謁者、侍中等朝廷內的大臣,在火上澆一把油,畢竟是大秦的丞相,秦二世還是派人複檢李斯所言,可是李斯認為皇帝懂他所言,沒有異議,後二世使人驗斯,斯以為如前,終不敢更言,辭服。於是在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腰斬之刑,行刑地點咸陽市內。在與家人相見之時,抱頭痛哭,因為要處死的不僅僅是李斯本人,他最終還連累到了家人,被判夷三族。


農夫說歷史


首先的問題是,李斯“千古一相”的稱號哪裡來的?他憑什麼有如此殊榮。

李斯在秦國統一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功勞這個不假,他本人也是一個非常有才的人也不假。但是這就能成為“千古一相”的理由了麼?恐怕不夠資格吧。

再來說為什麼李斯會敗給趙高。李斯出身儒家,師從荀子,骨子裡還是有儒家的氣質的,謀略國家大事,他擅長的是陽謀,謀國家大局,而不是陰狠毒辣的陰謀。

趙高出身低微,一介賤民,僥倖混到了秦始皇的身邊,深得重用,善於陰謀,工於心計,心狠手辣。

自然界有種規律叫做老鼠吃大象的現象,人類社會中也有。趙高人輕言微,無所畏懼。但是李斯不同,他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論陽謀,趙高不如他,但是論陰謀,十個李斯都不是趙高的對手。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一個陽謀,一個陰謀都能夠圍著皇帝轉,二者互不干擾。但是秦始皇這個核心沒了,二者必然會相互攻擊壓制對方。

秦朝動亂,朝廷不穩。趙高亂政,李斯無力迴天,為求保命,只能聽之任之。

話說如果要論一個“千古一相”,你覺得會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