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之《布商》佛祖幻化救人。《何仙》良心預測斷前程。

布商

有一位布商來到青州,偶然進入一座破廟中,見廟內一片荒蕪頹敗,十分哀傷。一個和尚在旁邊說:“如果有善人信士,肯幫助把山門建起來,也是佛面的光彩啊。”布商一聽,立即慷慨地應承下建山門的事。

和尚很高興,邀他來到長老住的房間,殷勤款待。之後,又提出殿堂樓閣的裡裡外外,一併請他裝修。布商以財力不足為由推辭。和尚卻一再強迫,言辭兇狠,面露悍怒。布商害怕了,把錢袋翻了個底朝天,將所有的錢全部交給了和尚。他想離開這一是非之地,和尚卻攔住了他,惡狠狠地說:“你獻出財物並不是心甘情願,不會善罷甘休,不如先把你殺了。”說著,拔刀逼近布商。布商苦苦哀求,和尚不予理睬;布商請求讓他上吊而死,才獲答應。和尚逼迫他進了暗室,催他自縊。

聊齋之《布商》佛祖幻化救人。《何仙》良心預測斷前程。

正好有位防海將軍從廟外經過,從院牆缺口處遠遠望見有一紅妝女子進了和尚的住所。將軍心生疑惑,下馬進廟,前後搜尋,不見人影。見暗室兩扇房門緊鎖著,將軍劈門闖入,看到布商懸掛在樑上,急忙解救下來。布商醒來後,將軍問明事情的經過,又拷問和尚,追究紅衣女子的下落。其實,根本沒有什麼紅衣女子,大概是神佛顯靈,指引將軍救人而已。

將軍殺了惡僧,將財物歸還布商。布商感激神佛救命,全力募資修廟,從此寺院香火大盛。

何仙

山東長山縣有一位王瑞亭公子,能夠扶乩問卜,預言人間禍福。

乩神何仙,乃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弟子。也有人說他只是呂洞賓所騎的仙鶴變的。每當何仙降臨,常與人論文作詩。太史李質君把他當老師一樣看待。經他評改的文章,脈胳清晰,理達詞暢;李太史之所以揣磨成熟,能考中進士,大多仰賴何仙的功力,因此,當代的一些文學士子都非常景仰他。然而他為人決斷疑難事務,多憑事理,從不追究別人的錯誤和責任。

康熙三十年,朱文宗大人親臨濟南府主持歲考。考試以後,參加會試的諸位友人,請何仙來預測歲考的等第。何仙要來他們所作的文章,一一加以評點。座中有一位是樂陵考生李忭的好友,李忭是一位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的讀書人,大家對他都抱著殷切的希望這位友人拿出李忭的試卷,請何仙品評。何仙為他佔了一卦,卦象顯示為:“一等”。過了一會卦象上又說:“剛才對李生的評價是根據文章的質量來斷定的。可是此人運氣太壞,應該黜為四等。奇怪啊!文章的質量與人的運氣怎麼差得這麼遠,難道是因為朱文宗評卷不論文采嗎?諸位考生,請少等片刻,我現在就去打聽明白。”又過了不大一會,卦象上又說:“剛才我到了提學的官署裡,看到朱文宗大人公事繁忙,他所焦慮的問題根本不在諸生的考文上。一切試藝文卷都交給了他的六、七個幕僚來處理,其中有的人是廩生,還有的是以捐資取得資格的監生,這些人一點天賦的秉性都沒有,大半都是餓鬼道中的遊魂,以到處乞食為生。託生以前曾在黑暗的地獄裡生活了八百年,眼睛的精氣已完全喪失,就象人在洞裡呆得久了,乍一出來,看天地的顏色都變了樣,因此失去了明辨事物的能力。其中,可能有一兩個前世為人身所化,但對文章閱卷分等之類的工作,也掌握不住標準。”大家又問:有沒有法術可以挽回?卦上又說:“法術也要尊重事實,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何必多問?”大家都領會了其中的用意,不再多問,並把乩卜的結果轉告了李忭。

聊齋之《布商》佛祖幻化救人。《何仙》良心預測斷前程。

李忭聽了恐懼不安,拿著他的文章請求另一位太史孫子未加以鑑定,並把何仙乩卜的凶兆告訴了孫太史。孫太史讀了他的文章,非常欣賞他的文采,因而解除了他的困惑。李忭認為孫太史是享譽海內的文章宗師,很有權威,所以心裡感到踏實,便不再把何仙乩卜之辭放在心上。後來,歲考的結果公佈了,李忭果然列在了第四等。孫太史聽到這消息大吃一驚,把李忭的試卷取來重新閱讀,仍然找不到毛病。他感慨地說:“石門提學朱文宗大人,很早就有文名,必然不至於謬誤到如此地步。一定是幕府中的醉漢,不懂文章作法和句讀的人乾的。”

於是眾人都非常敬佩何仙的神功,一起對他焚香膜拜,表示敬意。這時,何仙又為李忭乩卜一卦,乩書上說:“李生不要因為暫時的委屈,心裡就產生愧疚。要把盲試官錯判的試卷,多複寫幾份,廣為傳播,這樣一來,就會更加暴露他們的荒誕無稽,明年的會試,可望得到優等成績。”李忭照著何仙說的辦法去做。久而久之,府學裡的官員們聽到群眾的議論感到壓力很大,便為李忭掛匾表示慰問。

第二年,他的會試成績果然列為優等,何仙的卜術如此的靈驗啊!異史氏說:“幕府中的無能之輩這麼多,無怪乎京城裡的醜婦巷中,一到晚上就沒有閒床了。唉,真可悲呀!”

申明:本文以《聊齋志異》為素材,以故事說明道理,借古喻今。且不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配圖均來自網絡,若侵權必刪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後記:本文講述王瑞亭請下的乩神何仙,精準預知李生的考試成績,幫助他擺脫困境的故事。作者在本故事中揭露當時科舉考試的改卷人員,都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優秀的文章都不能識別,致使很多有真才實料的人都沒有出頭之日。諷刺科舉制度的混亂,和對現實社會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