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讓人哭笑不得的3個故事

近代史讓人哭笑不得之:“反入城鬥爭”

在鴉片戰爭以前,洋人是不能進入中國城市的,具體地說,是不能進到城牆以內,理由是:

夷人低人一等,不配住進中國城市。

因此,英國人以前是住在廣州港口邊上的。

英國人對這很不爽,所以在《南京條約》中,專門約定了一條,以後可以進城居住。

事實上,《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寧波、福州等地都陸續允許英國人入城了,只有廣州人堅決反對洋人進城

廣州人認為:割地賠款都是小事,洋人進城這一條絕對不能接受!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人類和禽獸不能生活在一起。

廣州府學明倫堂曾貼出一道《全粵義士義民公檄》:

華夷未可雜居,人禽不堪並處,直是開關揖盜,啟戶迎狼。

這意思就是中華與蠻夷不可混居,人類和禽獸不能共處。如果讓外國人進城居住,那就是打開大門,讓豺狼進來。

所以為了進城不進城這事,中國和英國又爭執了十幾年,這也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其中的一條導火索。

近代史上讓人哭笑不得的3個故事

近代史讓人哭笑不可之:割多少地賠多少款都行,就是不能讓外國人派大使駐京

第二次鴉片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英法兩國為了擴大侵略利益,一路從廣東打到天津,把清王朝打服了,於是中外雙方在天津簽了一個《天津條約》。

簽了字以後,咸豐皇帝又後悔了。因為《天津條約》裡有一條,幾個西方國家可以派大使駐北京。

這在當時的西方世界是常態,在今天也是世界外交慣例,但是咸豐卻感覺如坐針氈,別的條款他都能接受,割多少地賠多少款都行,就是讓外國人住在北京,想來想去,怎麼著還是不行。

為什麼呢?因為外國人不給他下跪。

咸豐認為,這會讓他在全世界丟臉。而這一丟臉,還會引起連鎖反應,這標誌著大清國從此就不再是天下諸國公認的天朝上國了,以後可能連朝鮮、琉球等國,也不尊敬中國了。

所以咸豐皇帝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不能讓外國人在北京派駐大使。

近代史上讓人哭笑不得的3個故事

但是,怎麼才能讓已經簽訂的條約不生效呢?

條約墨跡未乾,如果直接撕毀,結果自然是爆發另一場戰爭,中國取勝的概率極小。

咸豐皇帝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一條“妙計”。那就是——

用錢收買洋人,讓他們同意不進京。花多少錢呢?大清國的全部關稅!

你們洋人不是貪財嗎?那就好辦,我堂堂中國,偏偏就好義不好利。乾脆,我大清國和你們做生意時,所有的關稅都不要了,以此換你們別到北京來見我,這總可以吧?

如果咸豐皇帝的這個決策真的得到實施,那麼中國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零關稅國家。這個對外開放的力度可真是夠大的!

咸豐做出這個決定,可以說是下了血本啊!當時清朝鎮壓天平天國已經花光了大清國庫,而海關年收入已達數百萬兩,是國家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之一。

近代史上讓人哭笑不得的3個故事

後來的學者說:

“可以想象的是,咸豐帝此一政策果獲成功,在西方諸強的瘋狂擴張中,近代中國恐怕將無商業利益可言,清政府也早就垮臺了。”

好在,負責談判的大臣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紛紛上奏堅決反對。

經過大臣們的反覆說明,智商不高的咸豐皇帝似乎終於明白了取消關稅的嚴重後果,最終只能打消了這一想法。

不能零關稅收買,那怎麼辦呢?

咸豐皇帝思來想去,決定還是不惜一戰,阻止洋人進京。

因此,他毅然又一次挑起戰爭。

戰爭的結果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北逃承德,並且在《北京條約》簽訂後,因為怕見洋人,遲遲不願返回,最終死在了那裡。

近代史上讓人哭笑不得的3個故事

近代史讓人哭笑不得之:外國人替清政府收關稅,結果因為沒有貪腐了,收到的關稅比以前多兩三倍

1853年,上海爆發了小刀會起義,混亂期間,上海海關官員逃跑了,沒人收稅。

英、法、美三國的領事商量了一下,決定三國各派一人,成立了一個稅務司,“代替中國政府”收關稅。

這顯然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

但令人意外的是,過了兩年,上海收復了,外國人居然將他們收到的70多萬兩稅款,老老實實地交給了清政府。

後來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提到外國人將70多萬關稅交給清政府這件事,嘆息說,想不到蠻夷之人,居然也有信義。

他在信中讚歎道:

洋人代收海關之稅,猶交還七十餘萬與監督吳道。國藩嘗嘆彼雖商賈之國,頗有君子之行。

而且,更關鍵的是,在外國人的管理下,上海海關收的稅明顯增多了——因為不存在貪汙腐敗現象。

清政府大感意外,事後就很高興地同意由英國人代管中國海關。

從此開始,外國人就開始代管中國海關行政,最高長官稱“總稅務司”。而後,海關收到的稅款很快就比清朝收到的多出兩倍甚至三倍。

英國外交官威妥瑪跟中國大臣文祥說,等中國海關改革完成後,中國人可以自己管理。

沒想到文祥馬上回答,“用中國人不行,因為顯然他們都不按照實徵數目呈報”,還說,原來管理上海海關的薛煥近3年來根本就沒報過一次賬。

近代史上讓人哭笑不得的3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