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擁有極強的元認知能力

我們已經從一個信息不對稱的時代,來到一個認知不對稱的時代。那些靠信息差就能碾壓他人、發財致富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那些靠融資、靠賺快錢活著的企業,現在已經屍橫遍野。真正決定企業、個人命運的,說到底是認知上的差別。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擁有極強的元認知能力


首先我們說下馬克思在全世界通用的2句話

一、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

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今天就第二句,我們做個仁者見仁的個人分享:“所有社會形態的變動,都是上層建築早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則跟著上層建築改變。”“不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而是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的產生,不是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而是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有反作用,每個社會都是如此。”綜上我們換個維度來看,把上層建築比喻為我們大腦的認知,把經濟基礎比喻為我們的口袋的貨幣。到底是認知決定貨幣,還是貨幣決定認知?

有這麼一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超出認知範圍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

馬雲為什麼能成功?很簡單,他知道互聯網的商業價值,對促進商貿交流的作用。他認識到了也去做了,再加上一點運氣,遇到了一些肯幫助他的人。馬雲的目的從來不是錢,而是改善商貿的成本。如果你是顧客,可以不必為了買東西跑到商場,用手機下單就行;如果你是老闆,不用為了找市場跑東跑西,上架貨物生意就會上門。現在這些看上去都是很小很平常的事,但是多年以前,只有馬雲認識到互聯網可以改變當初的現狀並且去做了,最終讓購物更便利。姜太公說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要讓天下歸順,就要對天下人施恩創益”。思想是分層次的,所以才會有無數問題,有無數種做法。馬雲的成功不僅僅是努力的成功,更是思想和認知的成功。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擁有極強的元認知能力

靠運氣賺的錢往往會因為實力虧掉。

有太多萬貫家財最終敗光的例子了,富不過三代,別說三代,富一代都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現在社會變化太快,每一次的進步就帶表著舊一批的淘汰,一旦跟不上社會的節奏,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工夫。前人創造財富也許是靠運氣趕上了時代的潮流,那麼子孫後代不認真思考,不去提升自己認知的能力,跟不上社會風向變化,敗光家產也是自然的。為什麼公司總裁看上去什麼也不用做,年薪還那麼高?因為他有別人沒有的眼界,他敢基於完善的分析去決定戰略方向,這是他的實力。任何時代,能摸到歷史潮流的走向的人混的都不差,因為這是一種基礎硬實力,看的清方向永遠比埋頭苦幹更有用。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擁有極強的元認知能力


你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錢都是因為你對世界的認知有缺陷。

不去接觸不去嘗試就覺得自己不行,安於目前的工作,拿著固定的工資,所以認知決定薪資。不知道商場裡的抽獎活動都是圈套,錢被商家騙得精光,為什麼?因為認知有缺陷。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生何嘗不是?看過了經歷過了才知道哪裡有陷阱哪裡是坑。不知道是否還有人堅持讀書無用論,讀書是拓展認知最基礎的手段,是讀書無用,還是讀了書不會用?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擁有極強的元認知能力

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當你的財富大於你的認知,社會有一萬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

縱使買彩票中鉅獎,不懂投資亂投資一樣虧得血本無歸。同樣是炒股,有人天縱奇才怎麼買怎麼漲,但絕大多數人都是買什麼套牢什麼。同樣的騙術,受騙的肯定是沒看新聞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永遠無法阻止別人打你錢的主意,你能擁有多少財富,取決於你需要向提升認知交多少的學費。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同的是,認知越高的人,看事情就越客觀,他們遵從本質和規律辦事,負責操控世界的運轉。而認知越低的人,看事情越主觀,容易被表象迷惑,越容易有偏見,喜歡盲從,只能被操控。

在未來社會,就是“高認知”的人統治“低認知”的人,低認知的人永遠都會被高認知的人收割。提升認知,才是階層逆襲的根本,也是謹防被收割的根本。

時間是所有人最均衡的資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就,核心差異就是思想和認知,它們共同決定了一個人的貧富和幸福程度。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擁有極強的元認知能力


思想比其他人高,你才可以做團隊的老大。

一家公司的老闆,應該將個人最多的時間花在提升自我認知上。“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企業家應注重“聞道”,天天去思考、學習,提高認知層次,創始人一定是靠思想和哲學領導企業,而不是靠比員工技能方面強多少。

“一技之事”,是較低層次的事情。較高一層的是“術”,即戰術,更高一層的是“法”,即系統的打法,再高一層的是“道”,即本質和規律,比“道”還高一層的是“魂”,即思想、哲學和信仰。

靠“技”,人能掙幾十萬;靠“魂”,就可能做幾萬億的生意。馬雲的“上三板斧”,使命、願景、價值觀,“下三板斧”,人才、組織、KPI,對應的正是上述這些層次結構。阿里巴巴幾千億美元的生意,靠的也正是這些。

中國只有有限個企業家能達到“魂”這一層次。

華為的任正非任總能;馬雲不會寫代碼、不會賣貨,但就是有思想,也能;騰訊的馬化騰馬主席,是層層通關、升到山頂的,也能。

一些和馬雲、馬化騰同時代的企業家因為沒有提升和進化自己,當時比騰訊還要大,比阿里還要好的企業開始落伍和隕落,還有一些企業家到今天,還事事親力親為,“一言不合”就親自操刀,這應該改改。

次要的事務都交給團隊、交給合夥人、交給員工去完成吧,企業創始人只需提升個人認知即可。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擁有極強的元認知能力


那麼,究竟什麼是高認知?

莊子說:“物物而不物於物。”

“物物”,前一個“物”是動詞,意思是立足於現實,駕馭外物;“物於物”,意思是超越於現實,不被外物左右。這告訴我們,不要被外在世界扭曲自己的心靈和本性,萬物皆有表象和本質,找到問題的關鍵點,才能無往不勝,站在勝利的這一邊。

為什麼?其實,在我們今天的生活裡,很多人越是面臨重大的抉擇,越會失手。他並不是失給了對手,而是失給了自己。敗在自己的認知上,看不見,看不透,看不明白!“凡外重者內拙”,凡是看重表象的人,內心一定笨拙。

認知就像一坐監獄,我們的思維被牢牢的禁錮其中;人的思維被禁錮,人的視野就會變的狹隘,判斷力和行動力都深受影響。

人的認知一旦被打開,思維就會徹底打開,不僅可以看到一個更加透徹而真實的世界,還可以輕而易舉的引領大眾。

無論是社交/戀愛還是創業/投資,只有高認知的人才能一眼看穿全局,而誰能先看穿全局,誰就能先主導全局。

就像《教父》裡的那句話: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對於賺錢來說,永遠都是內行人賺外行人的錢。而對於騙局來說,永遠都是高認知的人能騙到低認知的人。

當一個人講的每一句話,都不能超出你的認知範圍的時候,他永遠忽悠不了你。相反,當一個人講的話,句句都讓你如夢初醒,醍醐灌頂,那麼你就很容易被他牽著走。

那麼,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就一定有高認知嗎?未必!很多讀書讀到博士的人,照樣輕而易舉被人騙,因為有文化並不一定有才華,有才華的人並不一定有智慧。認知的本質是智慧,它比知識高兩個維度。

未來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

財富永遠都會流向最匹配他的人,就是那些高認知的人。

未來的社會,只靠產品已經不再能賺不到錢,因為隨著人類生產效率的提高,未來有形產品的利潤都會無限趨近於0,甚至是免費供給的,到一定程度之後,有形的產品都只是文化的附屬,未來只有靠精神指引才能賺到錢。

因此,認知是未來社會的核心資本,認知就是未來社會的精神高地,無形的東西越來越能決定有形的東西。

掌控未來世界的,是一群高認知的人,他們不僅控制商業的未來,也掌控了生命的未來。包括大數據等等,都是他們保持高認知的工具。

“高認知”的人操控“低認知”的人,就像上帝操控人類一樣,也像我們對付一群螞蟻一樣,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深刻闡述。

當然,高維認知的人,會利用掌握的資源和工具,不斷迭代自己的認知,不斷宣導自己的合理性,從而時刻佔領人類的精神高地。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擁有極強的元認知能力


人有四種認知境界:

1.不知己不知

2.已知己不知

3.知之己知之

4.不知己知之

第一種情況:知道認為自己知道。

但這只是你認為自己知道:也許你知道,也許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知道。這是許多人生悲劇的原因:感覺不得志、感覺得不到別人重視的原因之一。

第二種情況:知道自己不知道。

但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可以去學習、獲取或者求助別人、授權別人去做。

第三種情況:不知道自己知道。

這種需要環境和機緣去刺激、激發才能從懵懂到清晰。

第四種情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指雖然你需要,但由於環境、見識的原因根本

不知道需要什麼的知識。

人進步和成長的力量,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的東西。這也是經常說的擴展認知的邊界。

95%的人都處在第一層,無知;

然而,是不是自知無知,正是優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區別,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他知道自己走了多遠。

人貴在自知之明!

人生悲劇的重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卻仍然認為“自己已然知道”。許多時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內容不見得有多難:也許就是一層紙、也許是幾句話,這些內容在另一個層面、專業或者領域的人眼裡

也許就是個嘗試,但如果沒有人說可能一輩子你也不會發現。

現今的環境下,人跟人之間的學歷、經驗差異可能都不是最致命的,而最致命的是認知上的差異:別人已經當做常識了,你卻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時候,你如何跟人去競爭?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給了每個人機會,如果你知道自己不知道,你都有辦法獲取:問朋友和同學、互聯網查詢、傳統資料的查詢等。那麼,現在最困難和最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內容。

因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你根本不可能提問、學習,只有轉化成“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時候才能去學習之。而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深入,凡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理論.上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找到,這個時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和知識如何搞定就成為了核心,對於個人成長、知識管理、知識服務、教育培訓、商業模式等都是如此!

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卻還認為自己是知道的,這就更悲劇了!對嗎?

許多人很"努力”的去學習、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總是翻來覆去得長進很少。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阻礙了他的努力和改變,

或他認為的努力的方向就是錯誤和不具備可行性的。

對於我們個體,發現“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方法

■心態要開放,忘記你的專業;

■多與跟你不一樣的人討論與交流;

■找到你的導師和貴人;

■行萬里路,看世間百態。

只有這樣,你才不會侷限在自己的天地之中,培養出廣闊的視野,對世界和社會有更深度的理解。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擁有極強的元認知能力


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件事的時候,內心裡對這件事的定義、做它的方法、最終要達成的目標、可以協作的對象,所有這些東西的判斷都不一樣。這才是人和人之間最微妙的差別。我們稱之為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深植於心中的對待事情慣性的定勢思維,就是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你內心的判斷。”

成熟的心智模式就是遇到問題時,你首先能夠有一個準確的判斷,然後能夠快速的尋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而不是焦慮,抱怨甚至恐懼。

遇到問題基本會有兩種典型的心智模式,我稱之為“怎麼應對”和“怎麼解決”。

①我們許多人在遇到問題時,本能的措施是把問題處理掉,而處理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拖延問題,逃避問題,甚至掩蓋問題。

②但也有一群人,他們遇到問題時,一開始就想著要徹底解決問題,消滅問題,甚至還要想著以後如何才能不出現問題。

③兩者心智模型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發展曲線,前者就像借高利貸,開始輕鬆,但到最後總是要還的。後者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最後獲得了時間和能力所帶來的複利。

我們每個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就取決於我們採用什麼樣的心智模式。一個人的心智模式如何,往往會決定我們自身的命運。

提升認知就是建設搭建我們的心智模型!改善心智模式,從容應對未來,從現在開始格物致知吧!

最後送你幾句話

人生最難得的,不是你翻閱認知障礙之後看到了真正的風景。

人生最難得的,是當你一覽眾山小之後,還能守住那顆初心。

善良如初,天真依舊。

願你翻越千山,歸來仍是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