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軍艦為什麼不用魚雷反艦?

真想不出來啊


大家都知道魚雷威力大,對於水面艦艇來說只要命中就意味著和世界說拜拜,但是魚雷的輝煌時期是在一、二戰期間,畢竟那個年代還是以火炮以及機槍為防空主力。

先給大家看一架戰機強-5乙魚雷攻擊機,這是南昌飛機制造廠於1966年在強-5基礎上改進而來,主要是將機頭改為鈍圓形加大截面以安裝雷達,然後機頭下垂增加5度同時抬高座艙位置改善視界。最重要的是為強-5乙配備了蘇制PAT-52火箭魚雷(國產“魚-2”),水下航速可達60-70節,射程5000米,作戰模式超低空突襲。

如果這款機型在50年代能服役還有一定的存在價值,但是直到1970年才首飛成功,大家注意這個時間段艦載防空手段已經步入防空導彈。隨著水面艦艇防護能力不斷增強,強-5乙完全成了一款自殺機。

回到水面艦艇為什麼不裝備魚雷進行反艦,同樣的道理魚雷射程有限,想要攻擊對方必須進入很近的範圍才有發射機會。可是反艦導彈在二戰後已經開始全面大發展,現代軍艦、飛機、海岸全面裝備,高達幾十、數百公里的射程都有,還沒得你進入魚雷攻擊陣等對方一枚反艦導彈就已臨空等著舉手歡迎吧。

大家有印象的話,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埃及蚊子級導彈艇以蘇制冥河反艦導彈直接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有人稱之為蚊子叮大象而且還是一叮一個準,在大威力反艦導彈攻擊下以導彈艇擊覺驅逐艦這種效費比之高直接改寫了海戰史。同樣也使反艦導彈成為現代海軍標配,魚雷就直能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


河東三叔


現代軍艦對魚雷的防禦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1、向魚雷來襲方向發射火箭式深水炸彈或艦炮的爆破彈,在水中爆炸形成阻攔屏障。這種措施即使不能直接摧毀魚雷,也可以干擾聲自導魚雷的導引頭,使其失去目標。

2、當用聲納或目視等措施發現魚雷來襲時,迅速改變自身航向和速度,躲開魚雷的攻擊航線。但現代魚雷絕大多數是制導魚雷,可以改變自身航線來追蹤目標。所以這種方法收效不大。

3、用近防機關炮直接向魚雷來襲方向的水面射擊,形成阻攔彈幕,直接摧毀魚雷。由於魚雷保持一定深度,並不緊貼水面航行,所以這種方法收效也不大。

總的來說,現代水面戰艦對魚雷的防禦措施不多,收效也不甚明顯。

但是這僅僅對於潛艇來說會更有效,因為他更隱蔽。對於水上艦艇來講,在上百海里的距離就可以發現對方。直接就用反艦導彈對轟了,或者呼叫空中打擊。這麼遠的距離對於魚雷來講,先不說能不能打中,你魚雷光跑完這段距離也要很久啊。




平頭兔


題目說的確實是一個事實,目前絕大多數軍艦已經不將魚雷作為標配的反艦火力,而是將其作為選配武器,根據戰場形勢和實際需求來決定是否配置魚雷。例如054A護衛艦,其垂髮系統標配紅旗9防空導彈,根據任務不同,還可以兼容火箭助飛魚雷。但是不管怎麼說,雖然魚雷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但是裝備在潛艇之上作為出其不意的攻擊和自衛反潛反艦手段依舊是不錯的選擇!


魚雷主要存在兩個先天性的弱點,制約了其作為反艦武器的發展。

技能釋放過於明顯,速度過慢,軍艦有足夠時間閃避

魚雷說簡單點就相當於一枚在水中航行的導彈,而水的阻力是是空氣中的800倍,因此魚雷不管裝備什麼樣的發動機,其速度基本都在四五十節左右。即便是採用了超空泡技術的俄羅斯暴風雪魚雷,它的最大速度也只有200節,這與動不動就高亞音速甚至幾倍超音速的反艦導彈而言,簡直就是渣渣!大多數熱動力魚雷使用的發動機在燃料燃燒時都會產生大量氣體,從而在水面留下一連串的氣泡,這就是魚雷航跡。如此之低的速度加之老遠就能通過目視發現的魚雷航跡,給了軍艦足夠的機動時間用以規避和攔截,攻擊成功率幾乎為零!



大招作用距離過短,容易被對方導彈反殺

現代軍艦大多裝備了遠程的對海對空搜索雷達,往往在三百公里以上的距離就已經開始互射導彈模式。現代熱動力魚雷大多數使用閉式循環發動機,這類發動機需要自身攜帶氧化劑,擠壓了燃料空間,加之在水下行進,需要克服的阻力大,因此單位能耗也就急劇上升,所以熱動力魚雷的最大航程也很難超越100公里,蘇聯最強大的65-76型魚雷,採用30節的低速巡航時,最大航程可以達到90千米,以50節高速前進時,航程只剩下可憐的50千米。


(魚6魚雷)

儘管新型的電動魚雷多采用重量輕且能量密度較大的銀鋅電池為動力,航程上相比熱動力魚雷有所提高,目前德國的DM2A4型電動魚雷射程最高可以達到140千米,已經算是世界之最!然而這依舊只是主流反艦導彈的最小射程,強大如鷹擊18,射程已經超過400千米,是最強魚雷的兩倍有餘!
(飛魚反艦導彈)

傳統魚雷雖然不再適應水面反艦任務,但出現了新的趨勢

第一、針對潛艇發射魚雷的隱蔽性和不可預知性,被動的進行防禦已經跟不上時代,因此誕生了所謂的主動反魚雷技術,其手段就是通過主動攻擊直接摧毀魚雷,用於攻擊型魚雷的武器主要就是魚雷。目前美國和俄羅斯都已經開發並小規模試驗了類似系統,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已經在進行艦艇魚雷防禦(SSTD)系統測試,而俄羅斯則開發出了“帕科特-E/NK”反魚雷系統,其核心就是一顆能夠自主尋找並摧毀目標的小型魚雷。
(反魚雷系統)

第二、針對普通魚雷航速低、射程近的劣勢,為了避免徹底被邊緣化,魚雷做出了殊死掙扎,在充分吸收和結合現有導彈技術前提下,誕生了新式的火箭助推魚雷(反潛導彈)。這種魚雷說白了就是一枚以魚雷為殺傷部的導彈,在導彈被髮射出去後,首先可以高速飛抵遠距離的預定作戰區域,在這一空域,魚雷殺傷部脫離入水,最後進行自動目標搜索並攻擊!火箭助推魚雷大部分航程是和導彈一樣高速空中飛行,增加了速度,提高了航程,末端入水攻擊又可以充分發揮魚雷水下隱蔽,爆炸威力大的優點,不失為反艦反潛利器!
(反潛導彈)

第四、將魚雷的傳統動力換成核動力,全程在大深度水下航行,提高隱蔽性,獲得幾乎無限的續航性,換裝核彈頭,將威力最大化,轉變為戰略武器!這類武器以俄羅斯的波塞冬核動力魚雷為範例,它採用小型核動力裝置,並且應用了成熟的超空泡效應,時速達到200千米,航程超過1萬千米,攜帶500萬噸核彈頭,幾乎可以對全球任何沿海城市甚至航母等水面艦艇發動毀滅性攻擊!

魚雷雖然作為水面艦艇反艦武器而日漸凋零,但是老兵不死,隨著各類新式魚雷的誕生,它只會越走越遠!


軍武吐槽君


魚雷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海戰兵器,由於其專門攻擊水面艦艇的水線以下部位,不像艦炮、航空炸彈、反艦導彈通常只能威脅上層建築和甲板,再加上海水受到衝擊擠壓以後傳遞能量的效率更高,破壞效果更加明顯。因此一旦被魚雷命中的船隻,結局不是沉沒就是癱瘓,航行在海上的船員們無不談雷色變。

但是相對於潛艇而言,軍艦裝備魚雷用於反艦一向都是一種比較雞肋的作戰方式。早期的魚雷有效射程只有幾公里,航速只有十幾節,又沒有制導能力,幾乎不可能擊中運動目標,看見有魚雷來襲,直接掉頭逃跑它也追不上。潛艇倒是可以憑藉自身的隱蔽性能,偷偷地靠近目標,神不知鬼不覺地發動突然襲擊,讓敵方船隻來不及做出反應就中招了。

然而軍艦由於目標明顯,誰會傻乎乎地站在原地不動,眼睜睜地看著你衝過來向自己發射魚雷?所以在正規海戰當中,魚雷從來都不是軍艦之間的主要交戰方式,最大的用途是用於夜間或者複雜氣象條件下的偷襲,比如二戰時期日本海軍驅逐艦裝備了93式氧氣魚雷,射程高達40公里,再加上日軍專門苦練夜戰技巧,屢屢攻擊盟軍軍艦得手。

我國海軍也一度高度依賴魚雷快艇作為海戰主力,在東南沿海的島嶼之間靈活設伏,多次取得擊沉擊傷海峽對岸海軍大中型艦艇的出色戰績。不過隨著現代軍艦雷達系統、聲吶系統的不斷進步完善,具備了先進可靠的全天候遠程探測能力,還有艦載固定翼預警機或者預警直升機的出現,軍艦和軍艦之間的發現距離和交戰距離越來越遠,已經徹底超過了傳統魚雷力所能及的範圍。

魚雷畢竟是水下兵器,無論技術怎樣進步,射程和航速都不可能跟同時代的反艦導彈相提並論,俄羅斯倒是開發了一款名為波塞冬的核動力魚雷,號稱擁有無限射程,但是這玩意兒的重量和體積根本不適合用來裝艦。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魚雷快艇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就連大中型水面艦艇也不再裝備大口徑反艦魚雷了,最多配備小口徑反潛魚雷用來對付潛艇。

其實反艦魚雷也並沒有完全從現代軍艦上消失,人們又另闢蹊徑給魚雷裝上了翅膀,以彌補自身的固有缺陷,那就是所謂的火箭助飛魚雷(也被稱為反潛導彈),將反艦導彈的彈體和魚雷的戰鬥部結合在一起,中段在空中飛行,末段入水攻擊水面艦艇或者潛艇,既提高了射程和速度,又兼顧了魚雷的毀傷效能,可謂是一舉兩得。其代表產品主要有美國的阿斯洛克、俄羅斯的SS-N-14、中國的魚8等等,成為現代軍艦不可或缺的主戰武器之一。


晨曦談兵


現代軍艦不用魚雷反艦,主要是因為現代軍艦的交戰距離比較遠,魚雷的射程相對較近。雖然現代大部分軍艦都裝備有魚雷,但是在實際作戰的時候,真正反艦的武器還是反艦導彈。因為魚雷能夠直接攻擊戰艦的薄弱部位,在鉅艦大炮時代,魚雷一度是戰艦的主要剋星。例如在對馬海戰中,日本艦隊大量使用噸位小靈活性高的魚雷艇,打的沙俄艦隊毫無還手之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魚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二戰時期戰艦很少近距離交戰,因此二戰時期的魚雷基本上都是由潛艇和飛機來投放。在中途島海戰時期,南雲忠一讓日本艦載機將魚雷換成了炸彈,導致日本艦載機沒能及時起飛攻擊美國航母,最終造成了中途島海戰的失敗。二戰時期德國為了彌補海軍的作戰能力不足,大量採用潛艇戰術,使用魚雷偷襲打擊盟軍的商船和戰艦,給盟軍造成了極大地損失。

魚雷之所以衰落,主要是因為導彈的出現,海戰的距離再次被拉長,魚雷作為一種短距離攻擊武器,無法繼續承擔主力反艦的任務。現代軍艦普遍存在皮薄的問題,在海戰的過程中,誰能夠先攻擊到對方,誰就能取得勝利。反艦導彈的攻擊距離長,兩艘軍艦近距離相遇的時候,肯定會先發射攻擊距離比較遠的反艦導彈,等到接觸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再發射魚雷。

由於現在海戰基本都是不對等的海戰,能夠先發現對方的一方,基本就能夠摧毀對方,所以現代海戰中使用魚雷的概率也就比較小了。實際上現代海軍並沒有放棄使用魚雷,大部分驅護艦上都有魚雷發射裝置,潛艇的主要攻擊武器也是魚雷。只是現代海上探測手段比較多,海戰的距離又比較遠,使用魚雷攻擊成功的概率比較低而已。


軍武小咖


美國的維吉尼亞級潛艇攻擊想像圖

三聯裝魚雷發射管

  1. 一戰以前\t 編輯 1725年敘利亞的工程師曾提出過魚雷的構想。 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中,廣泛使用魚雷艇,擊沉數艘清軍與沙俄的主力戰艦。 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打造的無畏號戰艦,將魚雷管安置在船殼吃水線下方,並在船側身加掛鋼製防魚雷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t 編輯 由威廉二世領軍的德意志帝國U型潛艇艦隊,首先發動了無限制潛艇戰,曾擊沉了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造成國際公憤,同時因為船上有美國公民喪生引致了美國參戰。
  2. 兩戰期間\t 編輯 魚雷雖改良許多但仍缺乏準確度,若採用無線電遙控會遭到敵軍鎖定頻率干擾,這時來自奧地利的美國女演員海蒂·拉瑪想出了不斷改變無線電頻率來遙控魚雷的方法,她在奧地利與第一任丈夫德國軍火商和軍方聊天作陪時,聽過他們討論改善魚雷準確度的問題,她因家暴逃到美國後提出的靈感是來自讓自動鋼琴自動彈奏的打孔卡,雖然因體積太大未能用在二戰的魚雷上,但此理論卻成為日後無線通訊保密與手機通訊時增加帶寬的方法,不斷變換頻率等於創造出多組新的頻率。 1937年日本開發出九三式魚雷並進行量產,這種魚雷使用壓縮氧作為推進系統之氧化劑,使速度與射程都大幅增加,氣泡軌跡也減少而更難被發現,而被稱為“氧氣魚雷(酸素魚雷)”,在二戰結束前為全世界性能最優秀的魚雷。後來還衍生出一般潛艦用的九五式魚雷與微型潛艇用的九七式魚雷,但後者沒有設計很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t 編輯 1940年英國在塔蘭託戰役首次使用劍魚式魚雷轟炸機搭載魚雷攻擊並重創意大利皇家海軍,並預示大艦巨炮主義的終結及海軍航空力量之興起。日本帝國海軍以自信或者靈感參考了塔蘭託戰役的行動,隨後攻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珍珠港。 1941年英國為替胡德號戰鬥巡洋艦復仇出動大量老舊的劍魚式魚雷轟炸機搭載魚雷重創納粹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戰艦。 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在珍珠港事件用九七式艦上攻擊機搭載經過改造而適合淺水前進的魚雷對美國太平洋艦隊駐夏威夷艦艇發動攻擊重創數艘軍艦。 納粹德國海軍將領卡爾·鄧尼茨首創狼群戰術,用U型潛艇編隊分化盟軍護航船團,並一度取得戰術上的成功;後來盟軍發展了新型反潛巡邏機與刺蝟炮等武器反將德軍一軍。 日軍在東南亞戰場上與駐防馬來亞的英軍艦隊爆發馬來亞海戰,以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和一式陸上攻擊機搭載魚雷和炸彈擊沉了英軍威爾士親王號戰艦與反擊號戰鬥巡洋艦。 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與狼群戰術被美軍所沿襲,進而以美國海軍潛艇打擊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補給船團,斷絕了日本從臺灣、東南亞、華南等地區攫取的戰略資源運輸。 1943年日軍每況愈下而開發出人操魚雷迴天,希望以自殺攻擊的方式重創盟軍以逆轉戰局(即迴天的意思),但戰績相當不理想。 美軍大量使用TBF復仇者式轟炸機進行魚雷攻擊,並在萊特灣海戰與坊之岬海戰分別擊沉了日本最強兩艘大和級戰艦武藏號與大和號。 1945年1月30日納粹德國郵輪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于波羅的海被蘇聯S級潛艇S-13發射三枚魚雷擊沉。遇難人數估計由5,300至9,931人不等,為歷史上遇難人數最多的海難。
  3. 20世紀中後期\t 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大陳島戰役、一江山島戰役等對付中華民國國軍的戰役中,曾以魚雷艇擊沉了國軍太平號驅逐艦。 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英國核潛艇征服者號擊沉了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使阿根廷海軍痛失主力,迫使5月25日號航空母艦等阿根廷船艦被英軍封鎖在港內,無法馳援福島前線。
  4. 21世紀\t 編輯 2010年朝鮮半島鄰近黃海的海域上,發生天安艦事件,韓國方面在事後找到疑似朝鮮人民軍所發射的魚雷殘骸,首爾方面遂強烈譴責平壤當局。
  5. 瑞典 42式系列魚雷
  6. 意大利 A184魚雷
  7. 法國 E12魚雷 L3魚雷
  8. 美國 Mk 32型水面船艦魚雷管 Mk 46型魚雷 Mk 48型魚雷 Mk 50型魚雷
  9. 中國 魚三型 魚四型 / 魚四型甲 / 魚四型乙 魚五型 魚六型
  10. 日本 九一式魚雷 九三式魚雷 迴天


用戶100682310004


水面艦艇現在確實不用魚雷進行反艦了,倒是潛艇還是主要裝備魚雷。現在的魚雷在軍艦上也只是個選擇性裝備的武器,並不是什麼主要武器了。

放在二戰時期,魚雷還是驅逐艦上的主要武器,美軍的弗萊徹級驅逐艦上面,裝備的是兩個五連裝的魚雷發射管,總共十枚魚雷,當時是突擊之用,和對方的水面艦艇肉搏的時候用的。而如今,美軍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面裝備的是兩個Mk32魚雷發射管,發射的是Mk46或者Mk50魚雷,只不過,這個魚雷的作用在於反潛,而不是用於反艦。

目前,水面艦艇的反艦武器是反艦導彈,相比之下,反艦導彈的優勢是遠大於魚雷的。伯克艦上搭載的是RGM-84魚叉反艦導彈,速度是0.85馬赫,射程能夠達到280公里。那麼相比之下,伯克艦上面的MK46魚雷就遜色多了,速度只有74公里每小時,差不多就是魚叉的十分之一,射程也是很近,一萬兩千碼,差不多就是十公里多一點。

而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上面搭載的Mk48魚雷要強一點,但是也是很明顯的劣勢,速度也只有102公里每小時,射程最大也就五十公里,和反艦導彈那上百公里相比,劣勢太過於明顯。不過是搭載於核潛艇上面,潛伏於海底,有著足夠的優勢,只要不被發現,什麼都好說。

同樣是水面艦艇,使用魚雷和反艦導彈對抗的話,速度吃虧不說,你首先要從兩三百公里的距離衝到幾十或者十幾公里的距離去發射魚雷,而你衝過去了,估計也被人家反艦導彈打沉了。

現在的魚雷更多的是傾向於反潛,搭載於反潛直升機或者是軍艦上面,潛艇所裝備的魚雷,主要目的就是反艦了。魚雷的劣勢太過於明顯,畢竟是水面以下行進的武器,無論是速度還是射程,都是遠不及反艦導彈的。


軍武文齋


說起當今威力最大的反艦武器,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會是反艦導彈,其實不然,在相同重量之下,重型反艦魚雷的威力比起反艦導彈來說要大很多,一發重型魚雷基本就能讓航母直接失去戰鬥力,運氣差一點的話甚至能夠擊沉掉。私下以為現代軍艦之所以不用魚雷反艦,主要原因還是魚雷的射程不如反艦導彈。例如美國的MK48最新型號射程50km,大大低於現代反艦導彈動輒100km以上的射程。

魚雷的優勢就在於威力巨大隱蔽性強,目前主流的反艦魚雷口徑都在533~650mm,重量超過一噸,戰鬥部光是裝載的炸藥就能到300~500kg,這個威力比起目前多數只有150kg戰鬥部的反艦導彈來說大了太多。其次魚雷是在水底下爆炸的,大多數艦艇的船底都是沒有什麼防護,而且現代艦艇基本不太依靠裝甲來為自己提供防護了,主要是靠多個水密隔艙來提升扛沉性。所以魚雷在這種情況下對艦艇的效果就更好了。


開府儀同三司平章事


雖然現代魚雷比二戰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進入導彈時代後反艦導彈的優勢遠遠超過魚雷,這就導致水面艦艇的魚雷逐步退出了反艦的行列,但是仍然作為反潛的首要選擇武器。而潛艇仍然將魚雷作為首要的反艦/反潛武器來使用。

魚雷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海戰武器已經出現了超過150年,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魚雷在海戰中給予盟軍和軸心國雙方很大的打擊。實際上二戰結束後直到60年代前水面艦艇仍然將反艦魚雷作為標準配備,因為40-50年代的反艦導彈技術並不是太可靠,而且當時能研製導彈的國家也並不多。下圖為中國海軍“四大金剛”之一的102“撫順”艦,他的原型蘇聯07型驅逐艦從建成到1954年交付中國時都是配備2具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中國直到1969年才將魚雷發射管拆除改為2座三聯裝SY-1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升級為“導彈驅逐艦”。

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軍“蚊子”級導彈艇使用P-15“冥河”反艦導彈將以色列海軍“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首開反艦導彈擊沉艦艇的先例。而在英阿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空軍超軍旗攻擊機使用MM-39“飛魚”導彈擊沉英國當時最現代化的42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一次次的成功案例使得反艦導彈逐步走上前臺,從60年代末期後反艦導彈就逐步成為現代海戰的主力,無論大小國家都相繼開始引進反艦導彈成品或者技術。下圖為遭受攻擊的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與反艦導彈相比,魚雷作為反艦武器的重大弱點有3個:1.速度;2.射程;3.制導

速度:

考慮到魚雷是全程在水中航行,由於水粘滯係數遠遠高於空氣,這樣最終航行阻力也是比空氣要大很多。所以魚雷的航速一直並不快,下圖為美製MK-48重型魚雷,是目前世界上技術水平最高的魚雷之一,他的最高航速為55節(低速40節),也就是100公里/小時,擊中一個20公里外的目標需要12分鐘時間。有部分雷頭特殊的“空泡魚雷”,他的航速能達到100節,也就是不到200公里每小時,仍然遠遠慢於導彈。

而目前世界上服役的大多數反艦導彈速度都在0.9倍音速以上,也就是大概900公里每小時,從發射到命中算上導彈加速時間也不過2分鐘。如果是超音速反艦導彈,蘇聯P-700的速度超3倍音速,全程攻擊時間也不過1分鐘左右。12分鐘VS2分鐘,攻擊速度的加快意味著對方防禦時間的縮短甚至沒有反應時間,打擊成功率大大提高。

射程

還是得益於水中航行的諸多不便,魚雷的射程一直不是太遠,而且航速對最終射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還是上述的MK-48重型魚雷,他在40節低速航行射程為50公里,但是如果以55節航行射程則只有35公里。即便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DM2A4型魚雷射程也只有120公里左右。但是這種超遠程魚雷是少數,世界上大部分魚雷即便低速航行射程都在60公里以內。如果用超低速航行可以創造更遠的射程,比如10節航速可能會航行150公里以上,但是沒有任何戰術意義,100海里的路程10小時才走完,敵艦早就跑沒影了。

相比之下,導彈的射程就遠遠超過魚雷,即便是第一代的P-15“冥河”都能0.8馬赫飛行40公里。現代反艦導彈得益於發動機技術、制導技術的提升,在中繼制導的支持下可以達到250公里以上的射程,YJ-12反艦導彈甚至可以以超音速完成250公里的飛行,整個攻擊時間不超過10分鐘,這是魚雷永遠也做不到的。60公里VS250公里,這樣打擊範圍雙方差距4倍以上。

制導

魚雷的制導原理和導彈不太一樣,因為水會吸收電磁波,包括雷達和紅外在水下全部無效。二戰時魚雷直接就是直航,發射前需要打提前量,至於能不能真正命中看“臉”了。現代魚雷雖然有自導能力,但是制導方式比較特別,比如尾流自導、線導等。很多潛艇用重型魚雷都是線導模式,也就魚雷“屁股”上帶著幾十公里長的導線,不然水下無法使用雷達和紅外魚雷根本沒有精度可言。而尾流自導中就是利用螺旋槳尾流對海水密度、導電率、磁場的變化,根據這些物理特徵主動追蹤敵艦。而尾流自導具體點又分為聲自導、磁自導、熱自導、光自導等,比如美國MK-45使用尾流聲自導;俄羅斯65型魚雷為尾流聲自導和主動聲自導符合制導。下圖2注意屁股上的桶,裡面就是導線

但是這些制導模式並沒有雷達和紅外製導這麼可靠,也沒有圖像比對這些技術,所以干擾起來也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比如在艦艇後方人為製造假尾流,讓魚雷追蹤假尾流。再比如利用磁干擾器、尾流自導干擾器干擾魚雷使其降低對真尾流的探測概率。還有反魚雷魚雷、反魚雷攔截網在尾流自導魚雷進入尾流前予以破壞和攔截。綜合來看,魚雷也不是能做到100%的命中。

現代反艦導彈一般都是複合制導模式,除了基本的主動/被動雷達制導外還增加紅外、圖像比對,飛行途中還會利用GPS等技術進行彈道修正,再利用末端高速大大降低對方攔截概率,提升命中率。

所以在速度、射程、精度都弱於導彈的情況下,水面艦艇拿魚雷作為純反艦武器就越來越顯得雞肋。現在水面艦艇的魚雷更多的是作為反潛,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水面艦艇的參數時都描述為“324/533毫米反潛魚雷”。部分軍艦裝備的是反潛/反艦兩用魚雷,比如俄羅斯“無畏”級反潛艦配備的53-65K魚雷就是兩用雷,但是已經沒有專門配備反艦魚雷的水面艦艇了。與之一起消失的就是魚雷艇這種武器,在導彈“橫行”的年代魚雷艇已經被導彈艇所取代。1967年擊沉以色列“埃拉特”的就是埃及海軍的蘇制“蚊子”級導彈艇。

但是這不意味著魚雷就可以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上面我們也提到水會嚴重吸收雷達波和紅外波,所以利用雷達和紅外製導的導彈無法在水下制導,火箭發動機在水下又無法長時間工作所以魚雷仍然是水下戰的主力武器。作為完全在水下航行的潛艇,他的首要攻擊武器還是魚雷,特別是潛艇與潛艇對抗,魚雷就是唯一的攻擊性武器。而反潛作戰也是一個道理,潛艇隱藏在水下無法利用雷達和紅外捕捉,只能投擲反潛魚雷進行反潛作戰。而我們平時所說的反潛導彈的本質也是魚雷,利用火箭發動機將反潛魚雷精確投送到某一位置,導彈入水後魚雷開始工作追蹤潛艇。所以雖然水面艦艇不再裝備專門的反艦魚雷,但在反潛作戰和潛艇當中魚雷還是作為首要攻擊武器。

其次,魚雷由於在水下爆炸,利用水的幾乎不可壓縮性大大提升戰鬥爆炸產生的效果。空氣可以“壓縮”自己吸收部分爆炸能量,但是水不能壓縮只能把能量全部傳遞給下一介質。用鞭炮炸水缸,如果缸裡沒有水那麼最多聽個響,但是缸裡有水這個缸可能直接就會裂甚至成兩半。下圖這樣,魚雷命中後對艦艇造成了“上下對摺”,船體受到較大的非正常力矩,龍骨直接斷裂。下圖2也是受到魚雷攻擊,斷成“兩節”。

大型軍艦在設計的時候一般都要專門設置防雷隔艙,就像下圖“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艦底兩側的厚重裝甲以及中間的隔艙都是用來抵禦魚雷的攻擊的。像有些6、7000噸的驅逐艦和護衛艦甚至根本抵禦不了1發重型魚雷的攻擊。所以魚雷到現在並不是一點用沒有,為什麼核潛艇強調靜音能力?隱蔽自己接近對方發射重型魚雷做到“一發致命”


雛菊西瓜Peterpan


我軍051型驅逐艦的“母型”蘇聯56型魚雷驅逐艦,早期型號在兩個煙囪的後面並不是反艦導彈發射器,而是4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這是因為1950年代初反艦導彈技術還沒有成熟,這個時候的驅逐艦武器裝備仍然沿用二戰期間的武器裝備,其實驅逐艦早年間叫做“雷擊艦”,就是使用魚雷去攻擊敵方的艦船...。


蘇聯SS–N–2“冥河”大型反艦導彈在1960年服役,它是世界上第一型實用反艦導彈,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當中埃及海軍的蘇制“蚊子🦟級”導彈快艇(右下角)就使用它一舉將以色列海軍的“埃拉特號”驅逐艦擊沉(左上角),開創了小艇遠程打擊大艦的先河!
反過來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海軍的“薩爾–2”導彈快艇使用自行研製的“迦伯列Ⅰ型”反艦導彈擊沉了埃及和敘利亞海軍多達8艘的“黃蜂級”和“蚊子級”快艇,自己無一傷亡。

這兩個戰例表明海戰已經進入到了導彈化時代,艦載大型反艦魚雷已經被基本淘汰了!相比較於魚雷,導彈有著諸多的優勢,首先就是導彈的飛行速度要大大超過魚雷,就拿“冥河反艦導彈”來說,雖然是亞音速飛行但速度也在300米/秒左右,30公里的射程100秒就到了!而魚雷航速最快也就42節左右,如果是42節×1800米(一節=一海里,按照1800米計算),魚雷航速大約是22米/秒左右,這與導彈的飛行速度相比是天壤之別!現代戰爭戰機稍縱即逝,快速發現敵人、快速實施打擊才能獲勝,所以導彈要比魚雷更適合反艦的需要。
導彈相比於魚雷不只是速度優勢,還有射程優勢,1960年代的反艦導彈射程就超過了50公里,通過不斷改進之後提高到了100公里,已經實現了超視距作戰,這對於發射導彈的艦艇自身安全有了極大的提高!相反二戰時期的艦載反艦魚雷為了提高命中率,都在攻擊距離在10公里之內甚至是3000米(魚雷艇)進行攻擊,這樣就很不安全了!敵方密集的副炮火力就能反擊,並且二戰期間的魚雷是“直航魚雷”沒有任何制導方式,能否打中軍艦要靠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當然現代反艦魚雷已經可以在20公里外甚至是40公里外發射了,也有了自導設備,但軍艦的武器裝備也在改進,各種反魚雷器材也增加了不是,使魚雷的命中率在50%左右徘徊,這樣低的命中率與導彈平均70%左右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兩名“羅斯福號航母”的女兵正抬著AN/SLQ–25“水妖”魚雷誘餌的頭部,在航母的艉部投放,就是干擾從艉部跟蹤的魚雷。

導彈相比較魚雷打擊準確度也要高一些,導彈屬於精確制導武器,上面有雷達、有光學跟蹤器材...可以在攻擊的末端準確的跟蹤/鎖定目標 直至最後打擊敵艦;現代反艦魚雷雖然也有自導和線導,但是海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這也是魚雷航速和航程低於導彈的主要原因,摩擦力增大了),聲吶探測波衰減的很厲害,加上海里有各種雜波干擾,魚雷的命中率肯定沒有導彈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從上面這些對比來看,導彈替代艦載反艦魚雷是必然的!武器發展就是這樣,技術進步了就必須要淘汰舊有的裝備。
但是事物不能“搞一刀切”,艦載魚雷雖然不作為反艦方面使用了,去幹反潛的活還是比較勝任的,潛艇與水面反潛艦船在10公里內遭遇,潛艇處於弱勢地位!而反潛魚雷在戰艦主動聲吶配合下可以發揮出最大效能。
俄羅斯海軍“無畏艦”大型反潛上的四聯裝533毫米口徑魚雷發射器,俄羅斯海軍認為324毫米這樣的魚雷威力太低、航程也近,即便是打到潛艇也不能一擊炸沉,還得是重型魚雷靠譜,所以俄羅斯戰艦進入到導彈化時代之後,仍然使用533毫米口徑的魚雷作為反潛之用。




俄軍目前的53型魚雷都是反艦/反潛兩用,“無畏艦”大型反潛艦和“現代級”大型制海艦都配備了這種魚雷,有必要的情況下也能用它去打擊敵方的水面艦艇。

總之,反艦導彈替代反艦魚雷是技術進步的發展趨勢,戰爭對於武器的要求就是“又快又準”!當然,魚雷並沒有因為不反艦就會被淘汰,水面艦艇不用了潛艇還在用,它與導彈的關係是互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