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電影自從被盧米埃爾兄弟搬上歷史舞臺已然百年之久,作為一門藝術,它的歷史短暫的幾乎不足一提,而作為商品,它卻是如今文藝界最炙手可熱的排頭兵。一直以來,絕大多數人對電影的瞭解只是居於表面,國內院線的資本壟斷也讓非類型電影的推廣舉步維艱。不過我們仍欣喜地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文藝片,或所謂非類型電影在國內已經走出了“文藝青年”的小圈子,向著普羅大眾的視野前進。不管是審美出問題且搶票體驗差強人意的北京電影節,還是剛剛閉幕的的 FIRST 青年影展,我們都欣喜地看見有更多非業內或鐵桿(我不喜歡用資深這個詞)影迷參與其中了。

電影,本該就是一門供人們消遣娛樂的藝術。作為影像,它並不如繪畫、雕刻那樣晦澀難懂,卻應當是充滿活力的,我希望我接下來的推薦能讓普通觀眾大消除對非類型片的隔閡,也讓那些專注於文藝片的朋友能換換口味,發現類型/商業電影當中的發光點。

浪潮回聲

“浪潮回聲”這個單元將會是觀影推薦的常駐欄目,我將會主要挑選誕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浪潮電影運動背景下所誕生的佳片,包括但不限於:法國、意大利、瑞典、英國,以及日本(蘇聯還未開拓,抱歉)。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精疲力盡》,是我的第一部法國新浪潮電影,也是戈達爾視聽語言上較為溫和,貼近傳統電影的作品。初看它,會覺得十分類似於大島渚的《青春殘酷物語》,同樣是一男一女的情愫瓜葛,同樣是迎來死亡的悲慘結局,但我們在鏡頭上看到的掉幀、跳切,以及虛無空洞的對話,卻將我們帶入了另一種奇異的碎片化世界當中。

彼時的戈達爾,還未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在電影上付出實踐,電影的故事的構架在現在看起來極為簡單:

一個帶有痞氣的男人米歇爾在躲避追捕的途中殺了巡警,之後畏罪潛逃到巴黎找自己的戀人帕特莉夏,卻在這場亡命遊戲中因愛丟失了生命。

戈達爾並沒有著墨於劇情上繁雜的戲劇衝突設計,這類故事其實已在三十年前的詩意現實主義電影中就司空見慣。那時電影中的人物絕大多數仍被劇情所推動,特別是絕大多數女性角色只被賦予了“愛,或不愛”的功能,她們的形象在電影中是男性慾望的延伸,看不到一個獨立且圓滿人物的存在。我們在戈達爾,或在新浪潮當中所看到的女性形象,卻是完全獨立的。她們的決定同樣能左右劇情的發展,特別在另一位左岸派導演瓦爾達的鏡頭下表現的酣暢淋漓,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真要為這部電影寫推薦的話,我覺得它雖是一部五十多年前的影片,但從中仍能看到現代都市年輕一代的現狀:我們不曾有父母一代的機遇,改革開放的第一股春風與我們擦肩而過。我們當中的有些人離開自己熟悉的故鄉,去首都、去上海,或是一個代表“機遇”的它鄉,在那裡,社會將我們囚禁在宿舍與教室、出租屋與單位的三點一線當中,用網絡和購物麻痺自己。可我們很清楚,夢一定會醒。我們究竟能不能闖出固有的社會規則,且面對風險呢?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電影中女主人公帕特莉夏面臨的與其說是選擇“愛,或不愛”,不如說是選擇社會約定俗成的生活,還是和浪子米歇爾一樣浪跡天涯。現實將帕特莉夏夾在代表著社會秩序的警察與反社會的通緝犯米歇爾之間,她所選擇的已經不是“愛”,甚至稱不上一種情緒,而是賭上了自己的全部。她若真的選擇米歇爾,和他反反覆覆提到的“到意大利生活!”,她未來所處的世界將會與她當下的認知截然相反,她這是一個普通人,沒人能在這樣天差地別的選擇下堅挺屹立,她最終向社會繳械——出賣了米歇爾。當然,這又要與戈達爾的另外一部電影《狂人皮埃羅》有關了。

帕特里夏不該揹負罵名,她只是選了最安全、熟悉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會走的一條路。

新片速遞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似乎每年都有一段時間,有幾部韓國商業電影會刷遍你目力所及的影視公眾號,不管質量好壞,他們只負責吹就完事,且言語中夾雜著對國片的變相諷刺批判。其實我想說:“我受夠了。”韓國商業電影的確到達了一個成熟完善的高度,但同質化作品和刻板的視聽語言同樣讓人提不起精神。

比如前幾天我剛看的《惡人傳》就是這類作品,臉譜化的韓國警察與黑幫一齊辦案,拍爛的題材卻又能席捲那些公眾號的頭條推薦榜。我只想表達一種審美上的無奈。

話說回來,剛聽到《寄生蟲》獲獎時的確還挺震驚,震驚之中便埋下了期待的種子。我自問:難道奉俊昊大叔終於撿起《殺人回憶》時的榮光啦?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奉俊昊導演近幾年的電影其實在國內並沒有引起多大的話題,除13年的《雪國列車》之外,對於一個不太關注韓國電影的小影迷來說,我甚至都不知道他還在拍片,且保持著兩年一部的規律計劃。奉俊昊最大的特點便是無邊的創作想象力,以及把現有題材轉化為隱喻故事的導演操控力,這也是我最喜歡他的一點。在他自《殺人回憶》以後的作品裡,我至今最喜歡的仍是《漢江怪物》(除去裴鬥娜姐姐美貌的加持外)。

兒時第一次在CCTV6看到那隻醜陋無比的變異怪物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除了全片點到為止的鏡頭語言和在當時優秀的特效水平,我最欣賞的就是奉俊昊對於矛盾點/事件設置。商業片,或者說類型片最精密的地方就在他的劇本上,諸如開場五分鐘就需要激勵事件來推動劇情發展。而我們一般觀眾俗稱的“節奏”,便是這些激勵事件和人物境遇(人物情緒或矛盾引發的)積累形成的大情節帶給我們的感覺(可能講的不對)有。些電影之所以會形成“套路感”,列如我上文所提及的韓國類型片整體的同質化問題,便是這種節奏是基於一套標準的工業化創作上誕生的。當我們看《惡人傳》,會提前預知壞人和警察必將聯手;當我們看《寄生蟲》,也會迅速猜出主角一家會以各種方式幹掉原僱員,擠進富豪家裡中做工。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但實際上在奉俊昊的早期作品中,我們幾乎沒法一眼看出套路化的節奏(不是沒有,只是隱藏的非常好)。我們和片中人物追尋兇手的途中希望一次次落空,又一次次重燃,有一條無形弦撐起我們對劇情的渴望。而維持這條弦的緊繃則是奉俊昊個人風格的功勞,他會在人物創作時就把他們賦予幽默色彩( 宋康昊 出演的角色總富含喜劇感),這就為全片的搞笑橋段做好了鋪墊。以至於很多時候我都分不清他到底是在拍劇情片,還是喜劇片。

說回《寄生蟲》這部片本身,我看到電影海報時本以為它是一部冷色調、倚重現實主義的作品。所以當主角一家人以蝸居的形式一齊亮相時,我欣喜地看到奉俊昊又做回那個成熟的商業片導演了,然而他之後一系列套路化的處理(一家人如何擠進富豪家中),又讓我感覺到缺乏新意。誠然富豪家中還住著一家窮人讓我感受到了震驚,但之後的男人暴走捅死家主又顯得缺乏情感上的鋪墊,好在奉俊昊再次使用了他最愛的關鍵情節慢動作處理,讓暫時提到嗓子眼的緊張感蓋過了我們對角色的質疑。在視聽語言方面上,他在這部商業片裡窮盡了電影批評中討巧的手法,列如多次使用鏡子/窗戶來表示人物內心與立場,以及上帝鏡頭和“最後一分鐘”的巧妙運用,使它注入了作者本人的思考。之所以能獲獎,大概靠的就是奉俊昊如此工整的得分點吧。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階級隔閡本就是個大命題,新浪潮早已在六十年前用爛的題材,自然在一部商業片中難以看到更多的見解,我自然也不敢在新片速遞這種小環節班門弄斧去評價什麼。奉俊昊導演想講的大概是階級固化大背景下的人無論有多少能力,若沒有名門望族這個敲門磚,就無法享有致富的機遇。片子裡也探討了一下是先致富後行善,還是先行善後致富。我個人認為是先善後富,當然反例也比比皆是,如果想討論的也請大家在評論區友善交流。

整體看來這部片子的觀感明顯弱於《殺人回憶》,勉強與《漢江怪物》持平。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年近九十的東木仍然放不下他畢生所從事的電影事業,又親力親為地將一部電影帶上院線熒幕。這位貫穿半個世紀好萊塢電影史的傳奇演員、導演的地位自然不必過多敘說,實屬罕見的是這個年歲的他仍能出演主要角色,且距離上次主演《老爺車》已有十年之久,可見老爺子的的身體依舊硬朗,而一個人電影人都對事業的追求是無法被任何條件阻礙的。我真心佩服他。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飾演厄爾·斯通,一個破產且獨居的八旬老人。當房產因資不抵債被扣押拍賣時,厄爾得到一份只需要他開車的工作——這份工作足夠簡單,但厄爾不知道的是,他成為了墨西哥販毒集團的一名運毒者。他完成的非常出色,事實上經由他運輸的毒品越來越多,以至於後來販毒集團專門給他配備了一名對接人。但是,暗中盯上厄爾的並不只有販毒集團,這位神秘的新晉運毒者也吸引了美國緝毒局特工科林·貝茨的注意。雖然厄爾的財務問題就此得到解決,但他曾經犯下的種種人生錯誤也逐漸開始帶來沉重的壓力。在被執法部門逮捕歸案,或者被販毒集團下毒手之前,厄爾還有足夠的時間來糾正錯誤嗎?

這是一個能從劇情簡介就一眼望到底的普通故事,相比於其他的“緝毒片”,全片幾乎沒有大段有關於槍戰的高潮場面,只是為了緩解單線敘事的薄弱加上了聯邦緝毒警和黑幫內鬥的附線。東木借片子所要講的,並不是毒品的罪與惡,更多所要表述的是“家庭與事業”這個困擾無數人的取捨問題,就像《心靈獵人》第二季裡的比爾在患有心理問題的兒子與亞特蘭大凶殺案之間的猶豫不決。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為了存在而存在的警察線就很無聊


在影片中,東木飾演的厄爾選擇完全傾向於事業,他忽視家庭,就更別提參加女兒的婚禮,或是記得哪個家庭紀念日。在厄爾的大半輩子裡,他都與只會綻放一天的黃花為伴,參加各種比賽與慶典,接受臺下群眾的瞻仰與誇讚。來自社會的認同感填滿了他的情慾,以至於不是互聯網衝擊了厄爾賴以為生的鮮花產業,很難說他還會不會像片中一樣重新用販毒掙來的錢來換取家庭的重新接納。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除了孫女沒人樂意搭理厄爾

厄爾希望用罪惡帶來的金錢彌補時間中的缺憾。但當故事臨近終局,他因疾病即將過世的妻子告誡他“其實不用那些錢,你也可以彌補”的時候,厄爾才真正理解到家庭,更直白講是親情/愛情建立的基礎是陪伴,物質上的滿足不過是附加品而已。厄爾終難逃法網被捕,在法庭的審判庭上,他承認了所有的罪過,這一帶有存在主義的結局為厄爾的“愧疚與懺悔”畫上了句號。厄爾選擇了與家庭、現實達成和解,現在他只需要等待,讓時間把死而無憾的他帶回到上帝身邊。

《騾子》說實話是一部非常簡樸、冷靜的作品,作為一部院線片來說缺乏起伏和驚喜,我能看到影像背後的東木——一個希望把自身情感投射到熒幕上的老電影人。進一步說,這部電影不過是他退休生活中的又一件個wan人piao作品。在放棄了攝影和剪輯上的突破的基礎上,他用穩定的節奏和不動聲色的煽情去烘托表演上的魅力(也就是他自己)。本片不乏對政治正確和網絡時代的探討,東木老爺子做到了把其不顯突兀地稀釋到了主線當中。

國片復興計劃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話劇皇帝”石揮導演兼主演作品《關連長》,根據朱定同名小說改編。這部講述部隊生活的主旋律電影,凝結了石揮對投身新生活的真誠熱愛。

第一次看到《關連長》,是在中國電影史的課堂上。經歷了30年代左派電影運動的薰陶,又看到了40年代文華、崑崙電影公司催生的一系列國產佳作,我忽地對國片產生了一種悲哀的惋惜之情。民國三十五年爆發的戰爭在西元一九四九年終結,我們千瘡百孔的祖國迎來了渴望已久的和平與安寧。作為文藝陣線先鋒隊的電影界又怎麼不欣喜、愉悅,並想用自己最熟悉的技術為新中國表達熱愛呢?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系列建立在原有電影工業基礎上誕生的電影:《關連長》《武訓傳》《宋景詩》《我這一輩子》《姐姐妹妹站起來》......這些電影人對於共產主義的認識或許還停留在萌芽階段,可他們對這老邁、悲苦國家的熱愛不落後於任何人。可惜歷史無法改變,曾經在十里洋場叱吒風雲的他們也不過是亟待改造的舊國民。而他們創造出的作品,大多數無法與新中國所倡導的思想合流。

從民國十一年《勞工之愛情》公開放映為起點,中國電影產業二十多年自然積累的經驗與成就在西元一九五零年被迫畫上了句號。可回味起那一時期的作品,拋去政治這一敏感話題,哪一部算不上佳作呢?《關連長》便是在它們當中我想提及的第一部作品。

關連長(石揮 飾)領導著PLA八連,為了投入到保衛祖國解放人民的戰鬥中去而進行著艱苦的訓練。然而,關連長和他手下的士兵們都沒有接受過太多正規的教育,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挫折,幸運的是文化教員(俞仲英 飾)一直都在耐心的向他們提供幫助。 殘酷的戰爭拉開了序幕,八連的上上下下都做好了準備投身到了激烈的戰鬥中去。在一場戰役中,關連長震驚的發現敵方的駐守點竟然是一間孤兒院,裡面有數百名無辜孤苦的孩子。為了保證孩子們的生命安全,關連長毅然放棄了使用槍炮,手持大刀同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

這就是《關連長》所講的故事,他的第一次出場是在孩子的簇擁之下。作為軍事主官的關連長既不在連部,也沒有和戰士們一起訓練,而是和一群飽受戰爭苦難的孩子玩鬧。這乍看充滿溫馨的開場卻是整部電影遭受批評的起點,例如:為了真實地呈現當時我軍指戰員的實貌,石揮所飾演的角色特意操著一口山東國語,且自農村而來,對許多事物缺乏正確、現代的理解。這本想討喜觀眾、致敬子弟兵的人物形象,卻成為了石揮和這部電影主要的受批判原因——“醜化”PLA指戰員。

本片當中文化教員的設置也十分有趣,他在連隊當中完全是以“局外人”的著力點去描寫的。雖石揮有把他塑造為一個旁觀者的可能,是新中國絕大知識分子的縮影,片中前半段把他塑造成一個空有理論沒有經驗的“書呆子”形象,但當關連長和教員夜晚促膝長談之後,他們二人的信任感便建立了。但當我們把視角都側重於軍事主官和教員之時,有沒有想過真正該負責此項工作的連指導員去哪裡了呢?

我的電影推薦小本本:秋高氣爽瞌睡困,看個電影好睡眠

連指導員呢?

《關連長》的故事和畫面放到今天來講或許是單薄的,它是戰後國片過渡到新中國電影的一個標杆,見證了中國電影人自模仿好萊塢到師從蘇聯的節點,也是研究革命年代真實軍民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影像資料。以至於當我看到《我和我的祖國》中的《前夜》時,我會暗自哀嘆道:或許故事很感人,但裡面的技術人員、解放軍與北平市民都過於標籤化。1949年的PLA,應當是由許多關連長組成的,他們質樸、友善,且超乎想象的可愛。

結語

這篇文章自八月末以“暑假推薦”為由寫作,已經過去兩三個月了。每當寫到《關連長》那部分就下不去筆,似乎想說點什麼,卻發現想講的東西無法表達出來,仔細想想,全是情緒。以後的推薦單元我儘量省省劇透和廢話,就把認為不錯的電影列出來就得。謝謝大家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