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平日裡,一得知有即將上新的茶品,我們一群人便會圍聚一起試茶,交流感官體驗。


其中,談論最多的還是茶湯的滋味。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當遇到風格甜柔,喝到口感甜柔的茶時,迎合了人類天然的嗜甜喜好,這茶總是容易獲得一致的認同/誇讚,“好甜,好好喝”;


而當味蕾一旦感受到茶中的苦澀味,不由眉頭一皺,有了疑惑,唔?是不是茶不太好?還是泡壞了?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這樣的“苦澀感”,無法帶來直接的愉悅感,很容易讓人以為是茶的缺陷/不完美,尤其是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而茶為什麼會有苦澀感?


先從茶葉本身的成分來看。在茶葉的成分構成中,其中的生物鹼(以咖啡鹼為主)是影響茶葉苦味的主要物質;


而讓茶湯有澀味呈現的物質成分主要在於茶多酚類(亦稱“茶單寧”),喝茶時感受到收斂的澀感,是因單寧等多酚物質與口腔中的蛋白質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茶葉密碼》


由此可以看到,茶葉中的苦澀味來源於其成分構成,是客觀存在的


這也是當被問及此問題時,茶人們總愛提及那句“不苦不澀不為茶”。這樣的苦澀收斂感,也頗受老茶客青睞,若苦能回甘,澀能化開,那麼茶湯帶來的回味遠勝於簡單純粹的甜。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不過,還需知道的是,儘管茶的苦澀味不可避免,其程度卻有高低之別。這不僅與茶本身有關,更與人(製作人/泡茶人)有關。


就茶本身而言,主要體現在品種/時節/生長環境等方面


茶樹品種:


有些品種的苦澀感明顯,通常在一些野生茶樹/未經馴化培育的茶樹中表現較為突出,像雲南布朗就分為苦茶系/甜茶系/苦甜茶系。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主導苦澀滋味的多酚類物質含量在品種中的整體表現為:紫芽的品種含量高於黃綠芽,高於綠芽。


比如茶香記先前就推出了一款紫芽生普,其茶湯表現是甜醇之中略帶些許澀。


再如武夷巖茶中的肉桂,入口時會有輕微的苦澀感,其原因在於內含物質較為豐富,肉桂的茶多酚、咖啡鹼等含量整體高於其他品種。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茶樹生長環境:


如土壤、光照、水分、海拔高度等因素,都會不同程度影響茶葉內含物質的含量/比例。


通常高海拔茶的茶多酚含量較低,低山茶則較高;位於陰面的茶樹,其咖啡鹼含量高於陽面。因而高山茶表現是甜度較好、湯水細膩。


茶葉生長季節:一般春茶的苦澀度相對較低,夏秋茶較高,因其咖啡鹼/茶多酚物質的含量隨芽葉老化而減少。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此外,影響著茶湯苦澀程度的還有人為主觀因素——主要體現在製作工藝和沖泡環節


在其製作過程中,製茶師對於茶青的把握拿捏,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款茶的品質。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無論是茶葉的採摘時間,還是搖青走水/炒青/揉捻的環節,均會影響茶葉的苦澀程度,到位的工藝,有助於去除青澀感和青氣等。


在武夷巖茶中,其焙火若焙的好則可以降低甚至是消除苦澀感。當茶葉在火氣未褪盡時,也會存在一些屬於火氣的苦和澀感。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另外,在沖泡過程中採取一定的沖泡手法,看茶泡茶,也可避免或減少茶葉中析出苦澀滋味。


比如綠茶/紅茶/白茶中的降溫泡,或是通過控制投茶量/出湯時間,以避免苦澀感的出現。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當我們喝到苦澀的茶湯時,先別急著皺眉,不妨仔細感受,看其中的苦澀是否能及時化開,再結合滋味、香氣、湯色、葉底多方面呈現的狀況綜合判斷。


茶有“苦澀味”,究竟是茶的問題,還是被泡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