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關於這部電影故事情節的討論已經很多了,但是影片對於制度和人性更深一層的反思,則是我更關注的內容@薛定諤的猹


2014年的第86屆奧斯卡金像上,一部小成本人物傳記電影《為奴十二年》成為了最大贏家,斬獲了最佳影片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和最佳女配獎三項金像獎

電影根據1853年出版的同名傳記體小說改編,講述了本書的作者,也是電影的主角——生活在紐約的黑人自由民所羅門·諾瑟普,被誘拐綁架到南方莊園,淪為奴隸,直到十二年後才恢復自由的故事。

不同於以往的《甘地傳》、《巴頓將軍》等以社會歷史名人為主角的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這部由黑人導演史蒂夫·麥奎因執導,約翰·裡德利進行劇本改編的電影,將目光轉向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在這部電影中,通過導演及編劇的創作、演員對於角色的演繹,將那段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制度對於人性的異化淋漓盡致的呈現。

單純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於“政治正確",顯然不足以真正理解這部電影的內涵。所以,我今天會結合電影中敘事模式及主題呈現方式,進一步探索這部人物傳記電影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對電影的理解,談談如何更好欣賞一部這樣的人物傳記類電影。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01、導演用半插敘、半倒敘事結構,結合寫實主義的拍攝方法及長鏡頭的運用,展現出黑奴在制度和法律禁錮下的痛苦與掙扎。

原著的時間線長達十二年,而且多以作者碎片式的瑣碎生活回憶組成。那麼導演及編劇是如何避免流水賬式的敘事,在如此短暫的情節時間內,將主角多年的奴隸生涯真實直觀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與常規的電影敘事手法不同,史蒂夫·麥奎因運用了半插敘、半倒敘式的敘事結構,結合寫實主義的拍攝方法與長鏡頭的運用,將故事更加真實直觀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半插敘、半倒敘式的敘事結構推進劇情,帶動觀眾情緒。

對於一部偏記錄式的人物傳記片來說,很少導演會選擇非常規敘事結構進行操作,但本片導演用了巧妙地編排手法,充分控制了敘事節奏,調動觀影情緒。

《為奴十二載》以半倒敘半插敘的方式,將整個故事分成兩條時間線,展開敘述:一是所羅門從自由黑人被拐騙綁架,最終販賣到美國南部成為奴隸的經歷;二是所羅門成為奴隸以後,十二年間的生活種種。

影片一開場,便展現出了所羅門在一群麻木、毫無生氣的黑奴中間,伴隨著白人監工的嘲弄和皮鞭,像牲畜一般默默勞作。

隨後,夜幕降臨,所羅門和一個女奴隸互相慰藉。在這種罪惡制度下,被剝奪人身自由的奴隸作為人的權利已經不復存在。沒有愛情,沒有歡樂,只有像動物一樣釋放最原始的慾望。

影片一開場。就把電影壓抑的情緒和赤裸的批判態度體現出來了,並讓觀眾開始好奇所羅門是如何失去自由的過程。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隨後,故事進入回憶線:彼時還是自由人的所羅門,有家人的陪伴,有自己的事業,生活充滿美好和光明。

然而,兩個偽裝成藝術家的白人奴隸販子的欺騙讓他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所羅門來到華盛頓後,等待他的不是演出機會和豐厚的報酬,而是奴隸販子的鐵鏈和皮鞭。電影在這段劇情中沒有用任何煽情的配樂,只有一道道皮鞭抽打的聲音,配合著所羅門的哀嚎,殘酷而又真實。在這一刻,所羅門自由被徹底剝奪,成為了奴隸“普拉特”。

在這裡,電影頗有諷刺意味的通過一個長鏡頭調度,從靠在牢房窗邊哀嚎的所羅門一直搖到遠方的白宮。就在自由和民主的政治中心,一個公民的人身權利就這樣被剝奪了。

他不屈,他試圖抗爭,但在罪惡的制度下,誰又能聽見他的聲音呢?此刻,他的美好未來全被打碎,徹底墜入了地獄。

隨後,影片的懸念指向了所羅門最終是如何重獲自由的過程

。伴隨著其長達十二年的奴隸生涯,所羅門多次面臨重獲自由的希望,卻也多次遭遇危機和背叛。在那個社會環境下,所羅門就像浮萍一般身不由己,但又一直沒有放棄對自由的追求。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寫實主義的拍攝方法,增加故事的真實及帶入感。

《為奴十二年》講述的是一個小人物重回自由的真實故事,沒有同類型虛構電影《被解救式的姜戈》那般的快意恩仇。電影中的大多數場景都展現了所羅門在田地的日常勞作,和奴隸主鬥智鬥勇,在保證自己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尋找著重獲自由的機會。

導演將十二年裡主角的每段經歷,藉助記憶片段式的蒙太奇手法進行剪輯,從靜物或景物的特寫,給出時間和背景線索。同時,導演幾乎放棄了配樂,利用所羅門日常在田地勞作的場景,結合黑奴的勞動號子、白人監工侮辱性的歌謠等人聲來進行串場,展現出時間在不經意間中流逝。

這樣的故事情節,看似節奏緩慢,沒有主線,但實則是導演巧妙的將一個個不完整的故事,銜接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壓抑”是故事的主基調。

導演從所羅門的視角,將眾多不同種族、階級及立場的人聚合在一起讓觀眾也彷彿跟隨著所羅門的視角進入到了情緒之中,為奴隸的不幸感動同情、為奴隸主的漠視人權感到憤慨。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③ 對長鏡頭的巧妙運用,渲染突出現實的殘酷。

導演在影片中大量採用了長鏡頭拍攝,放棄複雜配樂和畫外音。結合對景深的控制,利用象徵隱喻等手法來渲染氛圍。讓觀眾更多聚焦到畫面本身,關注人物所面臨的殘酷命運。

首先,以電影中主人公被吊在樹上的段落為例。所羅門因為反抗白人監工的打罵欺辱,以至於被動用“私刑”吊在樹上。

在長達兩分鐘的長鏡頭中,導演以水平固定機位拍攝所羅門踮起腳尖,在掙扎在死亡邊緣的過程。而背景中,沒有任何配樂,只看到其他的黑奴們仍在若無其事的工作、休息,孩子們就在他身邊玩耍。同時,攝影師通過景深的控制,讓焦點不停在所羅門及背後的黑人勞工、小孩之間切換。展現著在奴隸制度下奴隸變得麻木不仁,互相之間冷漠且疏離。

導演坦言,正是希望通過這樣冗長沉悶的長鏡頭儘可能的讓觀眾感到不舒服,並迫使他們去反思奴隸制的罪惡。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而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長鏡頭,則是邁克爾·法斯賓德所扮演的奴隸主驅使所羅門鞭打女黑奴帕茜的場景。

這段長達八分鐘的長鏡頭,以綁著帕茜的樹木為軸心,結合大範圍的場面調度以及焦點變化來展現血淋淋的殘酷場景。

鏡頭不斷在四位主要當事人中間轉移,充分展現出不同種族不同階級立場的人之間的矛盾及對立情緒:

殘暴且充滿對帕茜變態慾望的奴隸主埃普斯、對帕茜嫉恨的艾普斯夫人,屈服於艾普斯淫威,不得不違背自己意願抽打帕茜的所羅門,以及僅僅想要一塊肥皂卻慘遭毒打,不停哀嚎,屈辱又無助的帕茜。

這段長鏡頭同樣沒有采用任何配樂,只有一聲聲讓人心悸的鞭子抽打的聲音。直到艾普斯親自拿起皮鞭,抽打得帕茜得後背血肉橫飛。隨後,鏡頭落在他猙獰扭曲的面容上:“人對自己的財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一下子昇華了電影的主題,從奴隸主殘暴行為的背後揭示出罪惡的奴隸制度才是根源。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02、導演通過講述一個淪為黑奴的自由人重獲自由的故事,更深一層的表達了再那個年代制度對人性的異化以及帶給現代社會的反思。

如果一部人物傳記片僅僅是簡單敘述了人物原型的生平,而不能更深一層的挖掘其背後的社會制度根源以及帶給現代社會的反思,顯然不足以取得如此多的榮譽。

那麼導演及編劇是如何將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及內在深意進行了更為深刻的展現?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①從電影的生活化的場景中營造隨機事件產生的衝突,實際上是展現了奴隸制度下不同種族和階級之間的衝突。

史蒂夫·麥奎因在《為奴之二年》中突破了傳統的電影敘事模式,將當時社會中人們潛意識的行為進行了放大,不同的意識形態不斷的產生碰撞與交集,隱藏在奴隸制度下的罪惡被挖掘出來。

在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中,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包括黑奴和奴隸主之間、黑奴與其他奴隸、奴隸主之間等等。而片中最有張力的兩次衝突,便是來自於上文提到的兩個長鏡頭,充滿展現了在奴隸制度下,黑奴作為奴隸主的私人財產,失去了基本的人身權利,只能如草芥一般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上。

史蒂夫·麥奎因在對這一系列人物間的衝突進行描述時,將人性中的負面展現的淋漓盡致,殘酷、屈辱以及所引發的對制度和人性的反思是這部電影的主旋律。

在我看來,電影可以取得斐然的成績,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在於影中的“真”。真實的人性,真實的社會現狀。電影中的情節是隨著人性的發展而進行,而不是情節需要。

原本在人性中不被凸顯的情緒,卻在史蒂夫·麥奎因導演的電影人物中被加以放大。從人物出色的設置出發,深入每個人物的內心深處,並結合人物所處的種族階級立場,設身處地的顯現各個衝突的根源。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②跳出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更深一層的展現了對於制度弊病和人性異化的思考

《為奴之二年》中有眾多不同種族、階級立場的角色,而影片正是通過所羅門和不同立場角色之間的衝突及對人性的探討,來隱喻電影主題。

在電影的最後,迎來了情節最大的轉折點: 所羅門在一直反對奴隸制度的白人木匠巴斯先生的幫助下,成功將求救信寄出,最終在淪為奴隸十二年後,重新恢復自由。然而,在當時歧視黑人的制度和法律下,白人奴隸販子沒有得到任何懲罰,所羅門白白失去了十二年的自由。

本片導演沒有一味刻板的展現黑奴的悲慘或者白人奴隸主的殘忍。而是將人性更多層次的進行描繪,充分展現出了社會大環境下,制度對於人性的異化。

影片中的黑奴形象,是複雜多樣的,有像所羅門這樣一直不放棄追尋自由希望的人,也有在長期壓迫和剝削下變得麻木不仁的黑奴,這正是導演所要表現出的人性複雜度。

而這種人性的複雜度同樣體現在不同立場的白人身上。

第一類便是福德先生,他可以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只能被大環境同化的代表。

作為一位奴隸主,他具備正常人所應該擁有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當看到黑人母親被迫和自己孩子分離時,他會不忍心,甚至斥責其他的奴隸販子。

同時,他也是惜才之人,當他看到所羅門的才能時,也對他讚賞有加,給予其重拾小提琴的特權,甚至讓他負責自己的工程建設。

但另一方面,福德的本質上還是奴隸主,他的其財富和地位終究是來自於對黑人的剝削和壓迫。他終究不可能還所羅門自由,也不會把黑奴視為和自己平等的對象,只會在莊園經濟出現問題時將所羅門轉手套現。

可以說,這種把奴隸當成自己財產的行為是受制度和法律所明確保護的,作為奴隸主,儘管你或許有著一定的同情心,但迫於階級立場的侷限,依然成為了實施壓迫剝削的一方。

而這也促使所羅門不再對奴隸主抱有幻想,而要把命運握在自己手中,他選擇在新主人面前隱藏自己是自由人的身份,選擇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第二類白人的代表便是埃普斯。他可以說是在罪惡制度和法律保障下,人性中的惡不斷被放大的代表。

在他眼中,奴隸屬於自己的私人財物,自己想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他把暴力當作馴服黑奴的工具。每天都會稱量每位黑奴所採摘的棉花,稍有不達標便會招致其鞭打。而女黑奴帕茜更是成為了自己的洩慾工具。

而這種被制度及法律保護的“惡”,這種不受監管的權利,也扭曲了埃普斯這樣的奴隸主的性格,他甚至覺得這種改造黑奴的行為十分具有“教育意義”

在奴隸制下,黑奴失去了人身自由。至於待遇如何完全取決於奴隸主主觀上的“仁慈與否”,而不是客觀上的“法律保障”,可見黑奴真正想要獲得自由和平等,必須通過廢除奴隸制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實現。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第三類人便是巴斯先生,影片也藉由他和奴隸主埃普斯的爭論道出了主旨:儘管黑奴屬於奴隸主的私人財產,並且受到法律保護,但這種法律就一定是天然正確的麼?如今,這個國家瀰漫著一種罪惡,總有秋後算賬的時候,而且將是秋風掃落葉的氣勢。法律會變,真理卻是永恆的。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03、以《為奴十二年》為例,從觀眾的角度談談如何更好的欣賞這類人物傳記電影

如果僅僅用觀看純虛構電影的角度去看待這類人物傳記性質的電影,會很容易因為電影缺少跌宕起伏的情節架構,顯得過於真實而感到沉悶甚至不適。這樣不僅會削弱我們對電影真正有價值內容的理解,同時無法領悟導演創作這部電影真正想要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因此,我下面就會結合自身對電影的理解,談談如何從更深的角度去欣賞這類人物傳記式的電影。

① 從導演的風格及創作背景入手,更深層次的去挖掘電影的內涵

從《飢餓》、《羞恥》,就可以看出史蒂夫·麥奎因獨特的敘事風格。無論是將身體與暴力元素相結合,通過毆打、鞭笞的場景展現出殘酷的景象,還是通過去戲劇化的敘事手法形成節制又富有衝擊力的影像氛圍,又或是利用長鏡頭擴大情節張力。都可以看出其別具匠心的設計。而這部根據人物真實經歷改編的傳記電影更是將其強烈的個人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以《為奴十二年》為例,看奧斯卡獲獎人物傳記片的魅力

② 跳出簡單的情緒波動及黑白對立,更立體的去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人性

對於這種以奴隸制為背景的電影來說,單純糾結於男主本身的遭遇以及善惡黑白二元對立並不是導演所想表達的核心意圖。

我們可以通過福德、埃普斯、巴斯三類不同的白人角色看出三種對於奴隸制的態度可以看出,

人的觀念、行為顯然會不可避免的囿於時代背景及社會地位帶來的侷限性。而制度和法律未必就是天然正確的,正如電影中巴斯所假設的:一旦頒佈了新法,奴隸主的自由被剝奪,成為奴隸,那又會怎樣呢?或許限於當時的生產關係,奴隸制度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種落後的制度必將被根除。

導演也曾表示,如今世界上仍然有2100萬人口因為各種原因淪為現代意義上的“奴隸”,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回顧歷史,更希望能帶給現代反奴隸制事業更多的關注和現實意義。

③ 從更多技術角度去更深層次理解電影

單純的從故事清節入手,顯然無法完全讀懂這類電影的魅力。在分析這類人物傳記式的電影時,導演對於敘事結構的設置、節奏的把握,對於攝影、配樂、補光的運用及取捨,以及之所以採用這種方式的目的和意義,同樣也需要我們留心和關注,才能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電影的情節。


總結一下:

想要真正看懂《為奴十二年》這樣的人物傳記類電影,不能僅僅從電影的故事內容或者用常規的純虛構、強敘事類型電影的思路來分析。否則我們只會看到導演想讓我們看到的畫面,那麼隱藏在電影中真正有價值的思想與隱喻,往往就會被我們所忽略。

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介紹了一下我對《為奴十二年》這部電影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最後,我也以這部電影為例,談了如何更好的欣賞這類人物傳記電影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