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為明朝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最後被朱元璋處死?

黃臘


驕兵悍將,這不是一個好的稱號,但用在藍玉身上太合適不過了。在戰爭時期,藍玉絕對是一個領兵打仗的好統帥;可如果在和平年代,藍玉這種人絕對是一大禍害,他的死,在當時看來是必然的。

明朝初年,初登大寶的朱元璋開始大刀闊斧的搞改革,他廢丞相制度,胡惟庸成了他下手的對象。最後又有了一樁案子被稱作胡惟庸案的繼續,那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藍玉案”。今天筆者就和您嘮嘮這個藍玉以及藍玉案的一系列事情。

藍玉是安徽定遠人,洪武年間從軍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軍旅生涯。他有膽有謀,屢立戰功,平定西南一事更是為大明的統治添磚加瓦。洪武十二年他被封永昌候,八年後又官至徵虜大將軍,一時間的風光無人能比。

但人一有了權力就開始飄飄然,藍玉也是如此,以至於他最後因種種罪名被革職查辦,最終落了個殺頭的下場。藍玉雖是已謀反罪被誅殺的,但實際上他早已經得罪了朱元璋,而他惹得朱元璋不滿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不把朝廷命官和制度放在眼裡。

這檔子事出自藍玉北征南返時,當時的他勝仗歸來路過喜峰關,此時天色已晚守城將士未能及時打開城門迎他入城。這可讓藍玉不痛快了,武夫出身的他當即命人攻城,隨後帶領大批人馬進城。

二、姦淫元王妃,敗壞綱常。

藍玉被封王前坊間有傳言說他和元王的王妃有私,風言風語傳的多了元王妃便羞愧自殺。而實際上是藍玉看元妃貌美,試圖逼迫她。此事惹得朱元璋十分不高興,將本來封王時準備賜給他的“梁”換成了“涼”,並讓人將藍玉的過失記在世襲憑證之上。

三、背地裡說燕王朱棣的壞話。

太子朱標在世之時二人關係甚好,一日藍玉對朱標說:我看燕王朱棣的一舉一動甚有帝王風範,想他假以時日一定會謀反,太子殿下您可要小心啊。但朱標不以為意,他覺得朱棣對其非常恭敬,不會做出謀反之事。而多年後朱棣果然篡位,不過朱標是沒看見,但藍玉背地裡說燕王壞話也是實錘了。要知道,疏不間親是大忌啊!

四、藍玉權力慾望太大。

藍玉西征回朝,朱元璋封他為太子太傅,但此官職位於宋、潁二人之下。這時的他便有些不高興,多次出言說:論才能與膽識我不比他們二人差,為什麼要官居二人之下,難道我就不能做個太師威風威風嗎?這樣的話傳到朱元璋耳朵裡使得他對藍玉的意見更深。

多年後有人狀告藍玉謀反,隨後他下獄被殺。當時負責審判他的吏部尚書詹徽問其同謀,起初藍玉不說,後來卻說了“徽即同謀”四個字,這四個字也是讓詹徽從審判官變為階下囚。還有一些人僅僅是和藍玉有過來往便被下獄,藍玉案被殺的人高達15000人,其中有不少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

藍玉一案使得許多功臣良將命喪黃泉,加上之前的胡惟庸案,大明的勳臣武將被掃除殆盡。其實細想下來朱元璋這樣做的原因無非是為了鞏固朱氏家族的統治,同時也是為了調節新興貴族與明朝各階層的矛盾,最後達到大明王朝長治久安的目的。但朱元璋此舉殺人太多,致使後期朝廷無人可用,為大明朝埋下了隱患。


醉愛侃足球


藍玉是朱元璋少有的猛將,早年跟隨都朱元璋東征西戰,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稱帝以後,將藍玉列為開國三十四過程之一,並且在此後藍玉依舊領兵,征伐天下,後來的捕魚兒海之戰,藍玉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不過,藍玉功成名就之後卻難逃被殺的厄運,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藍玉的死他自己佔了很大的一部分。藍玉恃寵而驕,居功自傲。在一開始藍玉還很聽話,等到朱元璋登基稱帝以後,他佔著自己的功勞就開始有點桀驁不馴,當時的淮西勳貴,以藍玉為首對朝廷的法治非常不在意。這一幕幕一分分都消磨了朱元璋對他的好感。不過當時天下未定,還用得著藍玉,朱元璋也就一直留著他。等到天下穩定以後,朱元璋的屠刀也就收不住了


第二個原因太子朱標的仁慈。藍玉這批淮西勳貴伴隨著朱元璋征伐一生,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他們還因為朱元璋的威嚴而不至於太過放肆,對於朱標卻不一樣,朱標並沒有經歷過沙場的磨練,得不到他們的心服口服。朱元璋去世以後,如果藍玉他們依舊權勢滔天,無論對當時的大明朝,還是對於新皇登基都不是一個好兆頭。

朱元璋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兒子平穩的接管政權,選擇了將藍玉,胡惟庸為首的一大批狠人都給抓起來殺了,為了就是將來朱標能夠順利的君臨天下,不過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太子朱標卻在這段期間去世了。


是阿維啊


藍玉最後的罪名是“謀反”。如果是實錘,意味著後面剝皮實草,一點也不多。如果藍玉謀反是被冤枉的,那麼他就是下一個岳飛。

今天有關藍玉案的說法,主要有如下基本資料:

1. 《明太祖實錄》

2. 《逆臣錄》

3.《紀事錄箋證》

其中逆臣錄是當初審藍玉的時候所有的供詞集,雖然有屈打成招的可能,也可以用作參考。

朱元璋對藍玉的指控,是從藍玉西征開始的。

當時,藍玉收到了朱元璋的命令,讓他率軍平定月魯帖木兒叛亂。行軍路上,忽然遇到大雨,藍玉只能休養生息,沒想到在這時,軍中出現了藍玉要謀反的謠言。

我們知道,對岳飛的指控人員基本不是岳家軍的,而藍玉手下既然傳出了藍玉要謀反的謠言,這就證明,至少藍玉在西征過程中,有點不得人心了。

藍玉回朝後,被封為太子太傅。但對藍玉來說,這個待遇有點低。所以藍玉到處口出怨言,比如藍玉的兒子藍鬧兒就招供說:

我徵西征北受了多少辛苦,如今取我回來,只道封我做太師,卻著我做太傅,太師到著別人做了。你每肯從我時便好,若不肯時,久後壞了你。”[

而且在逆臣錄裡,這樣的說法不止出現過一次。

隨後胡惟庸案爆發,這個案子使得藍玉更加緊張。一方面是因為胡案本質上是一種政治迫害,採取的辦法是羅織罪名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藍玉總是擔心有人把自己供出來;

另一方面,藍玉自己手裡也的確不乾淨。中國古代皇帝都怕結黨,但藍玉做事,特別喜歡在自己職權下,以封賞為條件,讓手下給自己幹活。

所以等到藍玉案發後,基本上朱元璋手下凡是涉及到軍隊的部門、官員,基本都或多或少和藍玉有關。

大家可以聯想一下陳橋兵變,趙匡胤當時就掌握了大周的全部武裝……這時候謀反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儘管最終從供詞上我們發現,藍玉是不是真的謀反可能沒那麼重要,更多的時候藍玉都在打嘴炮。但是對朱元璋來說,連自己的錦衣衛都有藍玉的人,這實在是太恐怖了。

不論如何,藍玉都必須死。而且從證據上說,藍玉謀反也基本做到了口供之間的相互印證,所以基本藍玉案是實錘。

當然有人會說,那藍玉打嘴炮,又沒真謀反,憑什麼冤枉人?

古代就這樣,臣子連反心都不能有,還能亂打嘴炮?岳飛的罪名都是把岳飛打的嘴炮攢成了謀反的證據;而藍玉的問題是,需對供詞都講藍玉到處打嘴炮。這個證據基本是實錘的。

所以藍玉謀反案,基本不帶冤枉的,他真的不能和岳飛比。


酒騎風


藍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另外三大案是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值得注意的是,藍玉案發生在洪武二十六年,而太子朱標病逝於洪武二十五年,這個似乎有著某種聯繫,藍玉案最終導致一萬五千人被殺。

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所以自他從軍之後,就在常遇春的帳下效力,而藍玉有勇有謀,作戰勇敢,所以常遇春經常在朱元璋的面前誇獎藍玉,藍玉也因功升至千戶、指揮使、大都督府僉事。

洪武二年,常遇春病逝。洪武四年,藍玉隨傅友德徵四川。洪武五年,朱元璋北伐,藍玉屬於徐達的中路軍。洪武十二年,藍玉被封為永昌侯,俸祿兩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藍玉擔任左副將軍,隨傅友德、沐英徵雲南,藍玉因功增加五百石的俸祿,朱元璋封藍玉的女兒為蜀王朱椿的王妃,也就是說朱元璋與藍玉結成兒女親家。

洪武二十年,藍玉擔任徵虜左副將軍,隨馮勝徵北元,最終北元太尉納哈出投降,不久之後,馮勝獲罪,藍玉拜大將軍。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率軍北征,在捕魚兒海大破元軍,斬獲無數,俘獲七萬七千多人,三千多官吏,牛馬羊十五萬餘頭,朱元璋聽說之後,認為藍玉是西漢的衛青,唐朝的李靖,可見藍玉之功大,藍玉回京後,被封為涼國公。

藍玉因為功大,就有點居功自傲,他收了許多的義子,而且他的家奴也仗勢欺人,藍玉曾經侵佔民田,御史前來查問的時候,直接被藍玉趕走。藍玉北征南返至喜峰關的時候,因為守關人員沒有及時打開,藍玉直接衝關進入。

藍玉與元妃有染,使得元妃最終羞愧自盡,朱元璋本來要封藍玉為梁國公,就是因為藍玉的這些過失,所以就改為涼國公。藍玉被封為太子太傅,但是藍玉卻不想在宋國公馮勝、潁國公之下,他說:我難道不可以做太師嗎?朱元璋多次對藍玉表示不滿。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使蔣瓛告發藍玉謀反,這個就是著名的藍玉案。藍玉有謀反嗎?這個顯然沒有,那為什麼朱元璋要殺掉藍玉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朱元璋對開國功臣很是忌憚,尤其朱標死後,所以對功臣大開殺戮。

而太子朱允文比較仁弱,顯然不是藍玉的對手,所以朱元璋殺藍玉,就是在給太子鋪路,就像漢景帝為了年幼的漢武帝,而殺功臣名將周亞夫,藍玉死於居功至傲,死於功高震主,死於朱元璋的猜忌之心。


歷史簡單說


洪武年間的藍玉案,其實就是朱元璋主觀意願上製造的一起政治案件,藍玉的功勞和罪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必須要藍玉死。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謀反罪滅藍玉三族,受藍玉案牽連的人數高達一萬五千多人,經過此案的大肆誅殺,幾乎把跟朱元璋打過天下的那幫人殺得差不多了。

藍玉真的是謀反嗎,未必。只是朱元璋需要用謀反罪來制裁功高蓋主的藍玉而已,也是徹底的剷除在軍中最後一個軍事能力非常強大的將領,此時太子朱標已經死了,而朱元璋立的儲君朱允炆還太小,他登基後,是無論如何也駕馭不了藍玉的。

藍玉有那麼難駕馭嗎?他不但難駕馭,甚至連朱元璋都不一定能駕馭,比如藍玉征討北元,徹底的消滅了北元的殘餘勢力後,對朱元璋的民族政策置若罔聞,不但搶了很多的北元皇室財物,還把王妃給睡了,王妃羞愧自盡而死。

朱元璋很生氣,但還是念及藍玉的功勞,只是把對藍玉的梁國公改為了涼國公。

而藍玉還是不收斂,不低調,在班師回朝途中,過關隘,門卒沒有及時開門,居然令人攻打關門,破關而入。這就是在找死了,這種行為其實是等同於謀反的,但同時也說明了藍玉的情商非常低,太過囂張跋扈,這樣的將領對於未來年幼的朱允炆來說,別說駕馭,給不給皇帝面子都還兩說。


朱元璋於是對藍玉起了必殺之心,這符合朱元璋的個人性格和他對未來皇帝位的保障策略的,至於什麼罪名,這根本就不是個事兒,自然會有人來密告藍玉謀反,至於藍玉有沒有謀反,那還重要嗎?

對於最高統治者而言,功勞只是你吃飯的基本條件,而能不能一直吃飯,還得看統治者的心思了,說你有功就有功,要讓你死你必死。


沉墨I方之城


明初,在常遇春、徐達等名將相繼隕落之後,藍玉無疑於大明武功的接班人,是一顆極度耀眼的巨星。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率十五萬大軍於捕魚兒海之戰中大破北元朝廷,俘獲了北元王子、嬪妃共一百二十三人,王公大臣共三千人,男女近八萬餘人,駱駝馬匹、牛羊等共計十五萬餘頭,焚燒兵甲器械無數。北元至此衰敗,分裂為蒙古三部,各自征伐混戰,大明北疆有了一段安穩的日子。


藍玉雖然戰功顯赫,可卻讓朱元璋越加猜忌害怕

朱元璋是從最底層做上來的皇帝,骨子裡與生俱來的自卑和對外人的恐懼時時都在侵擾著他,加上他的晚年裡,馬皇后和太子朱標先後去世,更讓朱元璋暴虐成性,是無時無刻都在殺人。

出於對朱家王朝的保護,朱元璋殺大臣,防止權臣專政,殺武將,避免武將弄權,殺嬪妃,避免後宮亂政,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雖然沒殺,但也是不時地打壓他們,讓他們收斂了不少。而當時北元勢力殘存,武將還是朱元璋必須依靠的力量,可在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已遁走遠方,這時候手握重兵,又桀驁不馴的藍玉,就成為了朱元璋最後一個假象敵人了。

藍玉打仗雖然厲害,可性格粗野,不懂政事,朱元璋已經殺了很多人,卻始終沒能驚醒藍玉。要是藍玉也能像湯和一樣事事小心,及時交出兵權,不居功自傲的話,朱元璋真的未必就要殺他,畢竟藍玉還是已故懿文太子朱標的舅父,和朱元璋是有親戚關係在裡面的。

可藍玉偏偏就隨心隨性,不但強佔被俘的蒙古王妃,還侵佔戰爭勝利品,隨意毆打御史,炮轟因遲給藍玉大軍開門的喜峰關,是公然地挑戰朱元璋,挑戰大明權威的行徑。藍玉的所作所為,一樁樁、一件件的都被朱元璋安插在各地的耳目給傳回了朱元璋的耳中,這些事朱元璋都已經記在了小本本上,只待藍玉回國再和他算總賬。根據朱元璋後來的說法,藍玉被殺是因為“企圖謀反”。



當然此說法就連朱元璋自己都不能自圓其說,藍玉回國途中的舉動也未必就是有謀反之心,因為自古要謀反者從未有過像藍玉如此地高調,藍玉所做的這些事,或許是他的性情使然。藍玉是個大老粗,他只知道打贏仗,保家衛國即可,其餘的事自己也有權,可以去做,而不會去顧慮做了這些事後別人會怎麼看。

可朱元璋不這麼想,他想的是未來,想的是他那不到二十五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的皇位,是他朱家千秋萬代的基業。為此,朱元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自己死前,把對皇位有威脅的力量全部剷除,即使這些力量就連謀反的一絲苗頭都沒有。

藍玉最後被以謀反罪論處,於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八下獄,三日後處以剝皮實草的刑罰,而以藍玉謀反案為契機,朱元璋最後一次大造冤獄,所牽連的有開國公常升、穎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十二侯二伯、尚書、侍郎、都督等,並齊家屬共一萬餘人,全部死於朱元璋的屠刀之下。“藍玉案”之後,整個跟著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勳貴勢力全部被剷除,只剩下耿炳文和郭英二人,性格多疑的朱元璋終於可以放下心頭大石,安心等待自己的駕鶴之日了。


一貳一橙


藍玉多次統領大軍,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對其優禮有加。藍玉便日漸恣意驕橫,蓄養了許多莊奴、義子,乘勢橫行霸道。藍玉曾強佔東昌民田,被御史查問,藍玉大怒,將御史趕走。 藍玉北征南返時,夜抵喜峰關,守關官吏沒能及時開門接納,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皇帝聞知,很不高興。   又有人說他與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殺,皇帝為此切責藍玉。當初,朱元璋本欲封藍玉為梁國公,因藍玉有這些過失,便將梁字改為涼,並命人將這些過失刻在世襲的憑證上。藍玉猶不改過,侍奉皇上酒宴時口出傲語,軍中將校升降進退,大權操於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責備他。藍玉西征返回後,被封為太子太傅,藍玉不願位居宋、潁兩公之下,說:“我難道不能做太師嗎!”此後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採納他的建議,藍玉越發怏怏不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下獄鞫訊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定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正在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謀反罪將其逮捕下獄,並被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為警誡群臣,朱元璋手詔佈告天下,並條例爰書(中國古代的一種司法文書。)為《逆臣錄》。史稱“藍玉案”。


歷史忠實粉絲


朱元璋確實存在濫殺功臣的問題,但藍玉之死卻非完全如此,恃寵而驕、放肆恣睢的藍玉實在是有其取死之由。並不能一概如是的往朱元璋身上推~

一:藍玉——明初十大傑出青年,將軍中的中流砥柱

藍玉,安徽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長得身材高大、滿面紅光,富於勇氣和謀略,有大將之才,最初跟隨常遇春馳騁疆場,勇健剽悍,不畏死亡,所以屢戰皆勝,所向披靡,深為朱元璋所喜愛。後又以戰功被封永昌侯,是明初年輕一輩中資歷最深,封侯最早的將領。

洪武二十年,以左副將軍的身份隨大將軍馮勝出徵納哈出,降服其眾,適逢大將軍馮勝有罪,朱元璋即于軍中拜藍玉為大將軍,屯駐薊州。

洪武二十一年,大將軍藍玉率軍出塞,征討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一路追亡逐北,直至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殺將奪帥,大勝而回。此役,藍玉晉升為涼國公,成為帝國最耀眼的青年將領。

此外,他還是蜀王朱椿的岳父,地位之崇隆,權勢之煊赫,足見朱元璋對其倚任有佳。

二:晚年朱元璋的痛苦和抉擇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意外去世,時年65歲的朱元璋多次臥病暈厥,傷慟不已。但梟雄終究是梟雄,向來精力充沛,精明強幹的朱元璋很快收拾精神,開始著力培養自己的孫子——朱允文。但生性仁弱,優柔寬厚的朱允文,使朱元璋對自己百年之後的帝國命運深感憂慮。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是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讓他習慣於萬無一失的安排,為了朱氏王朝的萬世一系,屍山血海中摸爬出來的朱元璋開始大肆屠戮功臣勳貴,現在一些稗官野史上記載的的“朱元璋借荊棘教訓朱允文”的故事,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三:事有湊巧的藍玉黨案

洪武二十六年,打定主意要為嗣君清除道路的朱元璋接到錦衣衛蔣珊“大將軍藍玉意圖謀反”的密報。於是乎,朱元璋迅速將藍玉下獄鞠問,多番拷掠,東西牽引之下,涉案人員竟達一萬五千人。但這就是朱元璋想要的結果,於是他御筆親鉤,將藍玉及其黨羽悉數滅族。

誠然,在相關史籍上,我們找不到藍玉謀反的切實證據,而《逆臣錄》中也只是以查有“實證”的“意圖謀反”來定的罪。根據儒家的“疑罪從無”的原則,朱元璋確實有枉殺功臣的罪名。但試問,假如你是一國之君,面對驕悍放肆,心懷不忿的藍玉,你會怎麼處理?

身無尺寸之資,崛起阡陌之間,馳騁天下,百戰成功奄有天下的朱元璋,自然非常清楚這些個半生戎馬,混跡刀口的江湖草莽,如今雖然披金羅紫,但遇事還是隻會依靠武力解決。而自徐達、常遇春等人死後,在自己悉心栽培之下強勢崛起的藍玉,已經儼然武將之首,而這群只會衝鋒陷陣,鬥雞走狗的莽夫聚在一起的所產生的恐怖勢力,又豈是生性仁弱的朱允炆所能處理的?

三:驕恣不法,肆意妄為——藍玉的取死之道

據《明史.藍玉傳》記載,屢立戰功,封官進爵的藍玉開始恃寵而驕,其主要表現大致可以歸納為一下幾點:

1、私自收養戰爭孤兒,以父子相稱,(這完全就是當年朱元璋創業時的作風,怎能不教生性忌刻的朱元璋心生猜疑)。

2、多蓄莊奴,強搶東昌民田,遇到朝廷官員調查此事還暴力抗法

3、夜叩喜峰關關門,守關士卒沒有開門接納,大怒之下率軍攻破關門,長驅直入。

4、在軍中獨斷專行,驕恣不法,擅自罷免提拔軍官。

5、心懷怨恨,以官居太子太傅為恥,想著要做太師~上朝時,因為出言鄙俗,謀劃不精不被採信而憤憤不平。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則是,藍玉因為其姻親靖寧侯葉升的關係,牽扯到胡惟庸謀逆案當中。這給了原本就對功勳貴戚磨刀霍霍,虎視眈眈的朱元璋絕好的藉口。再加上他之前所犯之事,治他個死罪豈不是綽綽有餘。

四:藍玉最後的機會——收斂形跡,急流勇退

范蠡辭功而歸隱,蕭何自汙以求全,生活在大獄數興,特務橫行的洪武年間,卻不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仗著區區戰功,矜驕傲惰,屢犯典刑。行為如此而想保全聲名,豈不是痴人說夢嗎?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藍玉是真正的驕兵悍將,自己作死,加上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死了,朱元璋也必須處死這個對自己都不太敬重的人,否則他的孫子朱允炆肯定是駕馭不了藍玉的!

看看藍玉這個驕兵悍將的表現就知道他為什麼必須死了:

首先,覺得自己的功勞很大,覺得朱元璋把自己封的官小了!居然還能公開的說“玉不樂居宋、穎兩公下,曰:我不堪太師耶”!這不就讓朱元璋不滿意了嗎!

第二,就是藍玉上奏朱元璋事情的時候,只要朱元璋不採納,不停他的,他就很不高興!這太不給皇帝面子了!

第三,平時表現這麼差,還總是有怨言,加上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死了,這下要讓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當皇帝了,那麼朱元璋就更不放心了,所以就必須要把藍玉搞死,不管藍玉是不是要謀反,藍玉都必須要死,藍玉不死的話,朱允炆就做不好皇帝,朱元璋很清楚這一點,他的孫子是不可能駕馭的了藍玉的,藍玉對自己都是這樣的態度,那麼對待年紀輕輕的朱允炆就可想而知了 !

所以藍玉必須死!


鵬程日誌


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明朝開國功臣,威猛的武將,他驍勇善戰,戰功累累。

他參與過北伐中原、西征川滇等,最大的功勞是在捕魚兒海戰役中重創北元政權,藍玉俘獲北元脫古思帖木爾的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以及大量的印章、圖書、兵器、車輛等。但是藍玉違背朱元璋的告誡,強迫了一名皇妃,導致其自殺,在軍中的影響惡劣。

因為藍玉這次戰功赫赫,老朱本來要封他為“梁國公”但是他又做了一件讓老朱很不爽的事。

藍玉大勝回朝路過喜峰口時,因為是半夜,官吏按照規定辦事,夜半禁開城門,沒有給他開門。可是藍玉作死,他仗著自己勞苦功高,竟然派士兵攻破城門,之後藍玉帶領人馬浩浩蕩蕩長驅直入,根本不把老朱的規定放在眼裡。

藍玉一連作死的兩件事情被上報給老朱後,朱元璋非常氣憤,下旨切責藍玉,把他的封號由“梁國公”轉變為“涼國公”作為告誡,讓藍玉低調。結果藍玉根本就不把老朱的話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驕橫跋扈。在老朱舉辦的宴席上他還口出狂言,對文武百官說,自己掌握重要兵權,大家想升想降給他個話,因為他說了算。這是不是公然挑釁老朱的底線?!



他自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地位不該低於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兩人均兼任太子太師),還當著大臣們的面對老朱的封賞大發怨言,埋怨老朱對人不公,還想自封,擾亂臣心,他說“我藍玉勞苦功高,難道不能勝任太師一職嗎?”

藍玉還收了1000多人作為自己的義子,擔任軍中要職。他的義子們都效法他的所做所行,蠻橫無理,除了藍玉以外他們對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儼然把藍玉當皇帝。老朱一看這架勢實在擔憂,天下會頃刻改姓啊,儲君朱允文柔弱,哪裡能駕馭了藍玉?!老朱不得不考慮滅掉藍玉一夥。藍玉有所覺察,密謀造反,給老朱製造了殺他的理由。



1393年老朱實在忍無可忍,對藍玉舉起了屠刀。最終以“謀逆之罪”對藍玉剝皮實草,誅滅三族。1.5萬多人因受牽連而被殺。

俗話說“要想叫他亡,必先叫他狂”,藍玉是自己狂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