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買藥有什麼貓膩?

人生沒有上上簽


    • 所謂的貓膩其主要的原因是在於藥店的利潤高,如何才能識別藥品,避免因為營業員的過度宣傳,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花銷,這裡我把藥店裡的秘密告訴大家。(從藥品標籤上就能找到答案)

    • 很多消費者去藥店購買藥品,經常會遇到營業員給你推銷些價格高,毛利高的廣告藥品。但當你買回去服用一段時間後,效果又沒有之前宣傳的那麼明顯。 那麼如何識別哪些是價格低而且療效好,哪些是價格高,療效一般的藥品或者是保健品呢?

    • 今天我給大家一一揭秘:

    • 第一,你要明白藥品的分類,藥店一般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OTC),還有就是保健品。 保健品的表示是在藥品包裝正面有小草帽的標記,這一類只起保健作用,不具有治療作用。 但是這一類價格高,摻雜的輔料多,就如某品牌的維C,突出的是純天然的,而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只有30%-40%左右,其餘的成分為蔗糖。 作為藥店的主銷產品,店員一般都會不遺餘力的推銷,往往在你購買一些普通藥品後,告知你再買一些保健品,名其名曰有助於身體恢復。他們針對的群體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一部分年輕人,因為,老年人對藥品和保健品的功效性能都不瞭解,年輕人消費習慣隨意,覺得只要價格高就是療效好的。所以很容易通過極具煽動誘惑性的語言,盲目地購買。

    • 第二,要講的就是非處方藥(OTC) OTC是英文OverTheCounter的縮寫,這一塊是我們一般稱之為非處方類藥品.非處方藥也分甲類和乙類,所謂非處方藥(又稱OTC藥物),是指經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生產,不需醫生處方,消費者即可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的藥物。根據非處方藥的安全程度,又分為甲類和乙類兩種。非處方藥的包裝、標籤、說明書和外部包裝上均有其OTC標誌。紅色為甲類,必須在藥店出售;綠色為乙類,除藥店外,還可在藥監部門批准的賓館、商店等商業企業中零售。相對而言,乙類比甲類更安全。

    • 第三,就是處方藥 所謂的處方藥是指有處方權的醫生所開具出來的處方,並由此從醫院藥房購買的藥物。這種藥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潛在的影響,用藥方法和時間都有特殊要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一般來說,包裝上和說明書中會帶有國藥準字的標識:例如:我們常用的抗生素類,基本都為處方藥品。根據現有的規定購買該類藥品,要憑據醫生的處方來購買。

    • 上述幾點是告訴大家如何識別藥品和保健品的區別,接下來回歸咱們題目的本身的問題,如何通過標籤識別藥店所謂的高毛利,低毛利藥品。怎樣在購買中少花錢,買到自己使用的藥品呢?

    • 首先當你去藥店購買藥品時,先看擺放的位置,如果位置適中,你很容易可以找到和觀察到的,收銀臺附近擺放的,貨架堆擺放的藥品。這些基本上都是高毛利藥品或者是藥店著重突出的廣告藥品,促銷藥品。

    •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看標籤,在藥品標籤的中間或者是右下角的位置,會出現幾個和藥品不相干的字母和數字,不要小瞧這幾個標記,它可以直接告訴您,您買的藥品是藥店利潤高或是低的藥品。

    • 藥店的藥品標籤分類基本上分為以下幾種:

    • A類具體為A+, A, A-, A+的又分為A+1——A+3,A類和A-類的分類與A+相同

    • B類具體為B+, B, B-, B+的又分為B+1——B+3,B類和B-類的分類與B+相同

    • C類具體為C+, C, C-, C+的又分為C+1——C+3,C類和C-類的分類與C+相同

    • D類具體為D+, D, D-, D+的又分為D+1——D+3,D類和D-類的分類與D+相同

    • E類具體為E+,E, E-, E+的又分為E+1——E+3,E類和E-類的分類與E+相同

    • F類具體為F+,F, F-, F+的又分為F+1——F+3,F類和F-類的分類與F+相同

    • 例如:A+1類即在藥店高毛利的基礎上再加10%,高出的10%為藥店營業員在銷售藥品的基礎上的額外提成。上述情況以此類推。 隨著字母順序的下降,利潤也就越低,F類藥品價格一般價格都比較低或者穩定,擺放的位置都不太好找。並且藥店的庫存也較少,當你買不到該類藥品時,他們就會推薦相關的促銷藥品替代。常用藥品一般都屬於F類。(如:普通的維生素C,售價僅為2元左右,但是有效成分能達到95%-99%,保健品類的某品牌維生素C,售價為99元,有效成分卻連一半都不到)。

    • 當然,不同的藥店標識可能不同,但基本上都大同小異。 擦亮您的眼睛,認清藥品標籤上的秘密,我們與您的健康同行!


80後的薄荷人生


在普通人看來,藥店的存在,就是一種暴利存在。比如,你看看大街上,遍地都是房產中介,遍地都是藥店,遍地都是補習班,沒有暴利,何來遍地。

當你到藥店買上一瓶維生素C時,本來兩塊錢一瓶的藥,被賣到了9塊。當你買某軟膏,平時就1塊錢,藥店賣了10塊錢,心底會覺得,藥店真是暴利。

有人說,平時被惹到了,與病毒戰鬥了半個多月,終於極不情願地去藥店買了藥。XXX兩盒藥花了70塊錢,回來掃了條形碼,才曉得被坑了這麼多。

當你病殃殃地來到藥店,遇到的店員卻對你愛理不理,又或者過得關注,店員態度差!還想騙辦會員。心情瞬間不美麗了!

事實上,藥店的成本一直是個迷,有消息稱三分之一的藥店都虧損。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單體藥店月營業額少於5萬元的,連鎖藥店月營業額少於10萬元的,基本上都處於虧損狀態。”

最後想說,藥店,賣的是藥,是服務,攢的,不僅是錢,還有良心。

【以上僅代表小編三耳的個人想法,不代表醫藥觀察家網的想法。同時,歡迎各位關注有態度的醫藥觀察家網、醫藥手機報、醫藥地方臺,獲取更多內容 ~~~】


醫藥觀察家網


首先你去藥店他給你推薦的不一定是最貴的,而是利潤最高的。

一般大家有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都會到藥店買一點藥,但是大家基本上都缺乏醫學專業知識,一般都會問售貨員,我怎麼怎麼了,這正好給了售貨員或老闆可乘之機,其實售貨員或老闆比你在醫學知識上多不了多少,很多都是下崗工人或普通的退休職工,500塊錢買一個上崗證就能賣藥了。

他心中只知道哪種藥利潤高,提成大。

因此銷售人員一般都會選擇價格高的藥品推薦給患者,而不是推薦符合患者需求的藥品。

其次,同類型的藥利潤也不一樣,大眾熟知的藥品利潤較低,而相對而言比較陌生的藥品利潤則高了很多,這也是為什麼藥店店員推銷給你的藥品都是如此的陌生,小品牌藥品的利潤可以達到3成。 實惠藥只放犄角旮旯。

事實上,高價藥比低價藥毛利高,品牌藥比非品牌藥毛利高。而且,在擺放藥品時也有講究,越是放在顯眼地方的藥,提成越高,進價可能越低,相應利潤也越高。那些物美價廉的藥,恐怕就只能遭受冷遇,一般只能“享受”放在最底層的待遇。醫生經常開的藥品基本上都是放在貨架最下方。

所以買藥前可以先在網上查詢一下,以便心中有數,儘量買品牌藥。對於經常用的醫生推薦的好藥,去藥店時一定要在櫃檯的角落、底層仔細尋找,千萬不要隨便一問就被銷售人員的花言巧語欺騙。“而且也不用擔心便宜沒好貨,像利消平、甲硝唑、黃連素等常用藥,很多廉價藥都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的,效果很好。況且單方的比複方的要便宜很多,片劑比膠囊便宜,但效果絕對不會差。

簡單來說就是多鍛鍊,強身健體,並且不要聽他們的推薦,可以自己簡單瞭解下,買些品牌藥。


美妝小清華


藥店買藥貓膩各式各樣。第一種,藥店貨架最前面站滿了穿白大卦的營業員,戲稱守門員。當顧客進去選藥時,他們就會主動問你買什麼藥,然後帶你去貨架上拿,他們會介紹那些價格貴的,利潤高的藥品給你,說這藥療效好。第二,藥店除了藥品之外,還有香菇,木耳,銀耳,等等很多食品和補品,如果你有醫保卡,會要求你買點去,他們可以按藥品出單。第三,如果你說買某種藥,他會說要買其他藥一起吃療效更好。第四,如果你有醫保卡,他們要你把醫保卡留在那裡,這樣你這個顧客就可長期在他店裡消費。當然還有很多花樣,不一列舉。


知秋144466680


藥店買藥貓膩是什麼?其實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不能說貓膩,只不過藥店比較敏感的話題而己,下面我來說說藥店是怎麼售藥的。

首先在藥店上班的人都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經過一定的培訓。在你們面前肯定是信任度比較高的。在售藥的過程就是問誇逗嚇等方式,一般是解決你的第一症狀為主,只不過藥品種,你對藥不瞭解,給你高毛率的藥品,然後進行關聯銷售,再後推薦提高免疫性商品。這個就是售藥基本流程。

至於說貓膩就是推薦了高毛利商品,這跟醫院醫生一樣,開的處方中有很大部分是有收入的,只不過醫院是國家的,處方收入是醫生的,藥店是私有的,要求推薦商品,提高自己的毛利而已。


靜德忍


藥店賣藥的貓膩這個是一般人不是很清楚,這主要是國家藥價放開後,這個水真的是深,可以說藥品的監管是很鬆了,只要拿到國字藥批號,都可以生產了,這有點像現在的電動車一樣,資質參差不一樣,現在藥店的藥廠家是什麼都有,真的很難看懂,藥店會把質差,利潤的放在櫃檯上最顯眼的位置,還有店長推薦,還有銷售人員說這藥好,有的人一下子買二十合,把真正知名品牌大廠的藥放在不起眼的地方,不是有經驗的人是不知道這裡面貓膩,甚至有店員把保健食品說成的效果。還有醫保卡這個也是大貓膩。我在成都東邊的一款藥是14元五角,而在西邊去買是24元,同一個廠的,規格一樣,零售價格相差十元。


手機用戶58194295125


所謂貓膩,就先入為主地判了藥店的不是了。

見到大家評論裡一面倒的批判藥店,批判醫院,批判醫藥行業,作為一名曾經在藥店和醫院都工作過的藥師,心裡感慨萬千。

其實,說白了,藥品歸根到底也只是一種商品。


醫藥行業的特殊性,可是現實中很多人都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大家打心底裡認為,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醫師,都不應該與錢掛鉤的,所有治病救人的藥品,也不應該與錢掛鉤了,一旦掛鉤,就有了銅臭味,就變味了,而醫藥家也就從大家心裡的高高在上跌到凡間了。

所以,藥店經營也要追求利潤的。

於是瞭解了這一點,藥店的所謂推銷,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延伸開來,哪個行業在市場經濟中不是最終追求這個呢?


但是,批判得太多,以至於我們都忘記了藥店和醫院開辦的初衷了。

本質上,無論是醫院還是藥店,真真實實能提供給大家的,真的就是治病救人的藥品。而所謂的藥品,就是在你身體不適時,緩解你的不適的。在你頭痛發熱時,一個簡單的布洛芬就可以解決,在你拉肚子時,幾顆黃連素就可以解決,難道藥品經營者們給你解決了疾病,你就不能付出一些成本嗎?

對很多人來說,生病了,去醫院,怕醫院檢查太多,去藥店,又說貓膩太多。不明白為何大家要如此仇視醫藥行業,退一萬步,假如真的有那麼一天,所有醫院,藥店都消失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當然,最好的就是自己身體健康,無病無痛。而想要理智一點購藥,最好也是自己學習一些醫藥知識,在導購推薦時自己做個鑑別就好,

真沒必要如此批判醫藥行業,大家理智看待吧。

你認為呢?


零星vs大神


藥店買藥是高技術活,相當於自己是醫生或專項代購,要麼自己用/要麼家庭成員用/要麼親戚、朋友、熟人用。那麼怎麼選藥買藥呢?一對症買,二按自己人際中專業人士或有經驗者指導和自已斟酌認可買,三如果代買要按要求買(如品牌/廠家/劑量/外用/內服/價位/劑型),四諮詢服務員或藥師後根據自己認知和認可斟酌買,五首次只買一不買二、用後有效再根據需要續買、不宜多買以免用不完浪費,六買藥時注意保質期與臨界期和閱理藥品說明書,七買藥使用前中後要斯酌藥效和副作用丶進行定位小結為日後買藥/用藥作指導。買藥一般就這七點小貓咪,有待完善增補,關鍵要看自己的醫學知識和社會經驗總結面。當今強調普及學校醫學常識課已成為多數共識,問題迎刃而解。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三隻腳煲湯禦寒


首先,個人覺得,藥店賣藥一般沒有什麼貓膩。大家買藥跟去超市商場買其它商品是一樣的,有個什麼促銷,活動,都是很正常的,而且藥品屬於特殊商品,藥品管理法等等,不是說想怎麼就怎麼樣的。如果說你給別人推薦的東西,別人吃出問題,你也是要負責的。

其次,凡事去藥店買藥的,一般都是小毛病,一般非處方藥就能解決了,而大家也經常買的也就是非處方藥。關於非處方藥,要求是按照說明書服用。也就是說大家自己可以結合自己的症狀去選藥,自己給自己對症下藥。

第三,藥店也有專業的藥師,對於你所不明白的可以諮詢藥師,也可以聽聽藥師的建議。

最後,到底有沒有貓膩,每個人得想法都不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ddd0008e3592ba65480\

黃藥師雜記


到藥店買了一年了,不進醫院省掛號費還省時,因為就那麼常吃的老年病藥。您到醫院除掛號外還掏見醫生費,見各級醫生價格不等。所以我就不上醫院,沒辦法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