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大河戀》: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獻給生活的讚美詩

提到"大河"我們會想到什麼呢?在我腦海裡立刻浮現的就是波濤洶湧、奔騰不息、流向天際的畫面。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能夠用來比喻歷史、生命和生活,那一定有"長河",它包容一切喜悅與傷痛,不為誰的挫敗而停止流動,也不為誰的成就而駐足不前。它像時間一樣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無時無刻不在積蓄著力量奔向下一個旅途。

豆瓣8.5,《大河戀》: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獻給生活的讚美詩

上映於1992年的電影《大河戀》就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大河的故事。這部電影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文學教授諾曼·麥考連的自傳體小說改編,由布拉德·皮特和克雷格·謝菲爾分別主演故事中的兩個兄弟。生於牧師家庭的兩兄弟從小被父親嚴格管教,他們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在靜謐的午後和父親一同在大河裡釣魚。長大成人之後,以父親為榜樣的哥哥成了性情溫和、事業有成的大學教授,而弟弟保羅則狂放不羈、嗜賭成性,曾經形影不離的兩兄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之途。

《大河戀》的作者在七十多歲時寫下這部自傳體小說,他在裡面回顧了自己記憶中關於弟弟保羅的點點滴滴,對親情、友情和愛情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電影《大河戀》更像是一首為生活而頌的讚美詩,導演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二十年代的美國蒙大拿州米蘇拉小鎮,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小鎮的影響、白人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資本家對礦工的欺壓剝削等,這些情節一閃而過,故事仍舊以小鎮平靜的生活為基調。

豆瓣8.5,《大河戀》: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獻給生活的讚美詩

然而,在這平靜的表面之下,暗藏著離別、迴歸、選擇、抗爭、堅守、鄉愁,生活的百般滋味最後都匯聚進了那條陪伴小鎮一代代人成長的大河之中。本文將從細節鋪墊、視角敘述和場面背景三個角度入手,分析美國著名導演羅伯特·雷德福是如何用鏡頭詮釋他對生活的理解。

一、細節鋪墊:生活早已有所暗示,每個人都在奔向自己的方向

同一個家庭走出來的兩兄弟,長大之後哥哥性情溫和、腳踏實地,弟弟狂放不羈、嗜賭成性,他們的巨大差異並非突然形成。幼年時,哥哥諾曼會一遍遍地按照父親的意思修改作文,他會躲在牆後小心翼翼地偷看妓女,他會在打架時站在一個安全的位置。弟弟保羅則與哥哥恰好相反,他不願意聽從父親的命令堅持不喝傳統的麥片粥,他會站在妓女面前用誇張的舞姿吸引她們的注意,他會衝上去和比自己高大的男孩子打架。兩個人的性格在此時已經顯露出區別,如果他們的生活中有條安全線,那麼諾曼生活在線內,而保羅則對線外的世界蠢蠢欲動。

豆瓣8.5,《大河戀》: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獻給生活的讚美詩

不過,在成人之後,反倒是較為循規蹈矩的諾曼選擇了走出家鄉,狂放不羈的保羅堅持留在家鄉,他們的這一抉擇看似與自身性格相違和,實際上是二人命運出現差異的一個關鍵點。影片中,當諾曼發現弟弟保羅痴迷賭博之後,他勸說弟弟同他一起前往芝加哥,可是保羅拒絕了。他像小時候堅定拒絕喝麥片粥一樣堅定的拒絕離開家鄉,影片臨近結束時,又出現了相似的一幕,保羅為了釣到一條大魚,他寧願溺死也不願鬆開手中的線。成人之後的保羅已經不僅僅是特立獨行、張揚不羈,他還非常的固執,而這也正是他死於非命的一個原因。

生活早已對一個人的命運給出了暗示。諾曼小時候一次次修改作文,後來成了文學教授,出版了自己的文學作品。保羅小時候夢想當一名專業的釣魚師,他還專門研究出自己的一套釣魚的方法,喜歡深入河中去釣大魚,他追求著一種刺激和幸運,這也使他相信賭博可以給他帶來好運。兩兄弟不同的結局早已顯露端倪,他們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一步步奔向自己的終點。

豆瓣8.5,《大河戀》: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獻給生活的讚美詩

二、視角敘述:親情為前提,對人物充滿了包容和關愛,同時豐滿了人物形象

影片是以哥哥諾曼的視角展開,這也就意味著觀眾是以一個哥哥的角度去看待弟弟,即觀眾與哥哥諾曼有了共情,那麼哥哥諾曼對弟弟的包容與關愛就自然而然地影響了觀眾。因此,雖然電影中的弟弟在外人面前是一個嗜賭成性、狂放不羈的人,可觀眾還是能夠看到保羅在親人面前有趣、友善的一面。當觀眾看完電影之後,我們會發現,弟弟保羅的形象不是單一的,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是無論哪一面,這都是屬於保羅。

在生活當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時候,我們會簡單地用"好人"或者"壞人"去形容一個人。然而,這世上很少有人做到極致的壞,也很少有人做到極致的好,大部分人都是具有兩面性,正是這樣的人組成了這個世界。"我們所能看到的,都是別人想讓我們的",而我們沒有看到的那一面,同樣是屬於這個人,簡單的用我們雙眼所看到的一面去評價一個人,對這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同時,這個人也會變成我們自己,畢竟每當我們去評價他人時,別人也在評價著我們。

豆瓣8.5,《大河戀》: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獻給生活的讚美詩

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用鏡頭帶領觀眾走到了大眾視角的背面,將保羅不為外人所知的另一面曝光在鏡頭下。此時的他,不是賭徒,不是特立獨行的異類,不是報社裡憤世嫉俗的記者,撕去那些大眾貼在他身上的標籤,保羅只是諾曼的小弟弟,是能夠使父母開心、令父母驕傲的兒子。保羅的人物形象得以豐滿的展現在觀眾面前,觀眾也在審視保羅時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三、場面背景:借用壯偉的自然風光,來表現生活的沉穩厚重

電影《大河戀》中運用了不少大遠景,如巍峨的高山、湍急的河流、遼闊的草地、雲霧繚繞的樹林等等,自然靜默地守護著人類,人類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在這些壯偉的自然風光面前,人物的作用遠沒有他們身處的自然環境來的重要,因為大遠景的作用就是展示人類的處境。

豆瓣8.5,《大河戀》: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獻給生活的讚美詩

米蘇拉小鎮就位於這樣的自然環境當中,這個小鎮裡面的居民既保留了原始的野性,又固守傳統,循規蹈矩。影片當中,保羅不顧當時居民們對印第安種族的歧視,公然交往印第安女友並帶著她進入不允許印第安人進入的酒吧,諸如此類的舉動使保羅被認為是異類。保羅與這個生活環境是格格不入的,可他又固執的留在這裡,因為他對這裡有著深深的愛意。

諾曼和保羅都是在自然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從小跟著父親釣魚,熟悉這個小鎮的高山和樹林,那條永遠流動的大黑腳河見證著他們的成長。對這片土地的感情早已刻入了兄弟兩個的骨髓,以至於我們在影片結尾能夠看到,垂垂老矣的諾曼回到家鄉定居,不顧年老體衰,仍舊堅持來到河邊釣魚。諾曼在這一刻成為了曾經的父親,生活又一次完成了兩代人的過渡。

豆瓣8.5,《大河戀》:導演羅伯特·雷德福獻給生活的讚美詩

導演羅伯特·雷德福將《大河戀》拍成了一首獻給生活的讚美詩,鏡頭之下有童年人的喜悅,少年人的遠遊,成年人的迷惘,老年人的大徹大悟,是一代人的成長與兩代人的更迭。人類的悲傷和喜悅在時間和自然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家人之間無私的愛,遊子對故鄉的眷戀,這些真情會猶如滾滾流去的大河一般滋潤著一代代人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