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本文篇幅較長,但裡面全是乾貨,耐心仔細讀完,相信對很多朋友和家庭加深對保險的認識和理解都會有實質性的幫助。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告一段落和人口老齡化的來臨。社會結構日趨穩定,如何處理家庭財富和安排子教養老等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中國家庭在今天關注的問題。

隨著國家社保和醫保的逐漸普及,過去被很多家庭和個人所焦慮的養老與重疾意外等問題,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但是國家社保,醫保作為“陽光普照型”的國家普惠政策,雖然解決了一些家庭的基本困難,但其對重疾意外的覆蓋深度和廣度並不夠,對於部分有條件的家庭來說,仍然需要商業保險進行補充。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國家社保和醫保所涵蓋的保障層面:社保主要是針對退休以後的養老金領取。只要我們按政策在退休以前,交夠一定年限的社保,到了退休年齡以後就可以按比例每月領取定額養老金。這可以解決人們以前只能“養兒防老”的退休養老問題。

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而醫保呢?按照我們國家的醫保政策,我們每年所繳納的醫保金比較少,比如農村的“新農合”,2019年每人按250元收繳。費用是很便宜的,所以相應的其所能覆蓋的醫保比例也相對有限:一是普通門診可以報銷一部分;二是大病住院可以報銷一部分。大病住院的報銷形式是“下有上限”,“上有下限”。簡單地說,比如重疾住院花了50萬,社保報銷有個起報門檻:一萬元以下不能報,超過30萬以上不能報。這樣算下來,就只有29萬可以按比例報銷(50-1-20=29萬);同時,住院費裡使用的部分醫療器材和社保藥範圍以外的進口藥也是不能報的,比如這部分費用佔了6萬,那麼就只有23萬可以報。如果是在三甲醫院住院,可以報銷的比例大概70%左右。23 * 70% =16.1萬。 也就是說整個住院花了50萬,最後實際可報銷的只有16.1萬。剩下的33.9萬還得由患者家庭自付。對於普通家庭來說,33.9萬是一筆不菲的開支。對整個家庭的正常生活軌跡會產生較大影響。

而商業保險的存在,就是彌補國家醫保對大病重疾以及意外事故覆蓋不足的問題。同時隨著保險行業的發展和競爭越來越激烈,現在的商業保險產品中又衍生出了年金險,分紅險這類保值增值型產品。

但是由於社會發展階段的限制,以及國內商業保險產品設計潛力尚待挖掘等問題。普通老百姓往往只注意到了國家社保和醫保的繳費低,受惠面廣;而忽視了商業保險所能提供的問題深度全面解決,以及可以拓寬理財投資渠道等優勢。

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當然,我們在這裡還需要理清一個概念。那就是商業保險因其繳費較高,可以幫助投保人獲得更高的理賠槓桿,同時部分產品還具備理財屬性,所以其受眾面是偏向中高端收入家庭的。

因此,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除了購買國家社保和醫保以外,是的確有必要根據家庭成員結構,和家庭財務狀況,適當配置一部分商業保險,以防止隨時可能不期而至的重疾或意外打亂原本幸福家庭的生活軌跡的。

我們首先針對中等收入家庭做一個分析:按照上面國家醫保對重疾意外的報銷比例算,如果家庭頂樑柱出現重疾或意外,50萬醫療費用的可報銷比例遠遠不到一半,剩下的30多萬治療費用足夠全家喝一壺的了。並且最糟糕的是,一場大病出院以後,不僅積蓄用完,甚至可能背上債務,而且以前的工作也可能受到影響,收入很難再更以前相比。所謂“一場大病毀掉一箇中產家庭”,“一場意外,整個家庭一夜回到解放前”大抵都是說這種情況。

所以一箇中等收入的家庭,除了購買國家社保和醫保之外,如果能夠再安排比如10%左右的年收入,購買一份消費性商業保險就變得非常有必要了。一年幾千至一萬左右的保費,就可以幫助整個家庭安全地度過這場花費50萬的重疾或意外危機:首先是商業保險裡的醫保+國家醫保,基本可以把50萬治療費用全部報完;同時,商業保險裡的重疾和意外險,可以確保投保人額外拿到一筆30-100萬的補償金。這樣出院以後,無論是病人需要繼續進行康復治療還是家庭收入銳減,都可以憑藉這筆錢支撐過去。完全不影響家庭財務安全,家庭生活支出,康復治療費,車貸房貸,幾年之內都有出處。

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條件好一點的中等收入家庭,還可以適當為同樣有收入的配偶按比例少配置一些這類商保;或者為子女教育投入一份子教險,當子女成年上大學或成家立業時可以拿到一筆錢,解決那時因為自己年歲已大,收入減少時拿不出錢的尷尬。相當於一筆力所能及的定投。

而現在很多人談論和關心的保值增值型理財類保險產品,實話實說,這只是針對高收入家庭設計的產品。對於前面提到的中等收入家庭並不合適。

為什麼呢? 既然是“理財類保險產品”,很明顯這是偏重於理財而不是保障的產品設計。投保人如果出險,能獲得的保險理賠槓桿是非常低的。比如上面所說的保障性保險產品,年繳保費幾千到一萬左右,一旦出險,則可能獲得幾十萬到幾百萬的高額理賠。槓桿率最高甚至可以達到1:2000的水平。其保險功能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保值增值類保險產品,如果出險,其獲賠槓桿一般最多不超過1:5的水平。並且一旦出險,則本金折算入保費返還,保值增值的屬性也就到此結束。(關於這一點,我們會在文章最後以開門紅類萬能險舉例)。

所以對於高淨值家庭,如果想買理財分紅類保險產品,從專業的角度,也應該是在配置好具有高槓杆屬性的保障型保險產品以後,才考慮這類產品。那麼,這類產品跟銀行和基金類投資理財產品比,有哪些優勢?這也是我們高淨值人群比較感興趣的地方。

1. 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儲蓄功能。手上的閒錢一旦買入,則短期幾年內不能動用,否則高昂的取現手續費和利息(比如只是暫時借出用一陣)讓當初買入這個產品的目的得不償失。

而這類保險產品的年息不僅是按複利計算,一些好的產品年化受益基本能達到5%以上,這比很多基金理財產品的收益更穩定,保險,至少不用擔心違約。這幾年很多銀行和基金售賣的理財產品暴雷,喪失本金償付能力的新聞一定讓很多高淨值家庭看了後心有餘悸吧!

同時閒錢一旦買入這類產品,保險公司對該產品的屬性定義也可以讓購買人很容易拿來做擋箭牌用:不好意思,手上是有點錢,但是全買了保險了!想借錢的朋友親戚這時一定會一臉懵逼。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買的是理財型產品,是保本賺收益的。這樣就抹去了很多人情上擋不開臉面的麻煩。

2. 還可以為自己未來的退休金做一份補充。因為社保的養老金設計是以保障退休以後的基本生活為目的,每月的收入是有限的。而如果高淨值人群提前為自己規劃一款兩全險的商業保險,則繳夠一定年限後,到退休時,除了社保養老金,還可以從這份兩全險獲得另外一筆養老金。為自己的退休生活上個雙保險,兩份收入,當然就比其他老人過得更滋潤。為什麼叫兩全險?就是說如果沒有活到退休時就因為意外或疾病病故,那麼這份保險的本金和利息還可以全額返還給自己的家人。這種保險產品雖然出險的槓桿率比較低。但它不是消費型保險產品,所以無論自己繳納了多少現金,最後一定會重新拿回來的。但還是那句話:購買這類產品的人,前提最好是已經購買過保障性保險產品,否則仍然可能會因病致貧。

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3. 合理安排商保產品,不僅可以增加財富傳承的安全性,將來還可以起到避稅的作用。比如商人家庭,可以為自己和另一半投保高額人壽生存保險,兩全險或子女教育金類保險,並將受益人指定為子女本人。這樣將來子女就可以合法,安全得繼承這筆錢,不僅不用交稅,還不用像繼承其他財產一樣,必須同時繼承債務。可能很多朋友在這裡看不明白。其實是因為法律上對此有兩條明文規定: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的規定,“保險賠款”所得,是可以免納個人所得稅的。

二:根據司法解釋:(保險)受益權>債券>繼承權。這個很好解釋。比如兩年前,一代鞋王富貴鳥破產,停止上市,其創始人林國強也於2017年6月去世,雖然還留有部分遺產,但同時也欠下幾十億債務。按照債券>繼承權的司法解釋。林國強的子女不得不放棄遺產繼承權。因為繼承所得的遺產還不夠償還所欠債務。而如果林國強生前把剩下的這筆遺產,通過購買一批配置合理的商業保險產品,再把受益人指定為其子女。則林國強去世後,他的子女就可以通過獲得保險賠償的方式,繼承這筆遺產,而不用拿去償還債務。因為(保險)受益權>債券。

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商業保險裡的保障性保險產品和理財投資型保險產品,其產品設計的目的和所針對的消費人群區別是非常明顯的。中高收入家庭在規劃商業保險計劃時,也一定要遵循保障型保險為先,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跟進的購買理念。根據自己家庭收入,家庭成員結構,真正的保險需求在哪裡這些實際情況來選擇購買。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商業保險所能起到的保障和理財等功能。否則,如果只聽信保險中介為了自己獲益而胡亂搭配的產品介紹,買到了並不適合自己的產品組合。遇到出險時,不但無法獲得原本期待的高額賠償金,反而連保值增值的理財計劃也泡了湯。

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比如一個明明應該優先考慮保障型保險產品的中等收入家庭,卻首先買入了理財型開門紅保險產品,最後會是什麼結果呢?我們不妨從下面這個開門紅理財型保險產品的例子來看看:

這種年頭年尾的開門紅理財型保險產品實際是通過捆綁萬能險來實現它的保障型保險功能的。而捆綁的萬能險又必須在至少5年以後,通過把理財型產品資金開始轉入萬能險賬戶以後才算正式生效。(前期因萬能險賬戶上沒錢,所以其保障保險功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比如這個家庭連續購買3年期以上的開門紅產品後,那麼第五年開門紅產品賬戶下的資金就活了,這時他們可以有兩個選擇:1.按年取回一定比例本金,最快10年內可以拿回全部本金和期內利息收入;2.不取回本金,而是把這筆錢轉入萬能險賬戶,這樣萬能險就因為賬戶上開始有錢了,也就具備了一定的保障性保險功能。但是槓桿率較低。

所以這個家庭購買這款理財型產品以後,前五年如果出險,基本等於沒買保險,5年後如果出險,獲得的理賠金也很低,基本起不到太大的保障作用,而一旦獲賠,也就等於賬戶裡的本金和利息一次出清,之前購買產品的這筆錢也完全沒有實現保值增值目標。

而如果是一個高收入家庭,在購買這款開門紅產品前就已經購買了保障型保險產品。那麼無論何時出險,保障型保險產品都可以幫助其獲得高額的理賠金。這款開門紅產品則可以一直存到賬戶裡不動,一二十年後,賬戶上將會有一筆按年化複利計算,非常可觀的錢可以隨時支配。

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隨著現在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商業保險公司掛牌營業,按照市場競爭原理,他們未來也必將設計出更多合理適用的保險產品,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家庭的保障需求。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在準備購買這樣一種長期而重大的家庭產品前,一定要多花點時間,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從眾多保險產品計劃中挑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家庭的組合來。讓商業保險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架起它巨大的保護罩,為我們自己和家庭的未來保駕護航。

最後再送一個小貼士:國內的保險公司是不允許隨便破產的,如果有保險公司真的經營不下去了,國家的銀保監會也一定會指定其他保險公司對其進行破產重組。何況現在國內想拿到一張保險公司的營業執照多難啊?簡直跟以前A股市場上的殼資源一樣,很多人搶都搶不到。所以選擇保險產品時,應該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產品本身的設計是否具有高性價比上。至於是哪家保險公司的產品嘛。借用錢鍾書先生的一句話:“你覺得雞蛋好吃就行了,何必管它是哪隻雞下的呢?”

全是乾貨:社保和商業保險區別在哪,我們應怎樣選家庭保險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