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在現實生活中,“天才少年”的案例並不少見,像什麼10歲上高中的、10歲上大學的……我們經常能夠在新聞上看到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感嘆他們的頭腦之發達、學習能力之強勁。

可是,過早地進入高中或者大學,過多地接受年齡承受範圍之外的知識,真的好嗎?我想,對於這個問題,楊振寧先生毫無疑問是最有資格來做解答的。

因為,楊振寧本身就是一個神童,並且他還成功地從神童走向了另外一個巔峰-諾貝爾獎,成為當代最負盛名的科學家之一,可以說是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那麼,從天才少年到頂級物理大師,楊振寧有沒有什麼秘訣,能讓他做到天才一生的呢?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無獨有偶,在1990年,有一個自稱是天才老爸的人,給楊振寧寫信,信中稱自己兒子(羅章雄)是天才少年,在當地名聲很大,12歲就修完了所有高中課程,而且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擁有了就讀國內許多名牌大學的資格,他自己很希望兒子去新加坡大學進修,可是內心又有一絲猶豫。他想到當時名聲赫赫的大科學家楊振寧,於是就修書一封,希望在這方面得到楊先生的一點意見。

作為求助對象,楊振寧收到這封信之後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思考了很多東西。最後,楊振寧給他回了一封長信,希望能夠一語驚醒夢中人。在回信中,楊振寧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勸誡這位父親不要拔苗助長,否則可能會帶來很不好的結果。

可是這位父親沒有聽他的話,堅持把孩子送新加坡大學(NU)。對於這件事,楊振寧感觸很大,他後來曾到新加坡專門打聽過羅章雄這個人,但是並沒有得到關於他的什麼消息。

想來這個昔日的天才少年在加入新加坡大學之後,已經落得籍籍無名了吧。惜哉!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羅章雄的案例讓我們想起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寫過的一篇散文《傷仲永》,文中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天才變庸才的經典案例。

“神童”方仲永的失敗,是因為父母過早地將其作為賺錢工具,而不讓其學習所致。而羅章雄的失敗,在於父母急於讓他進入名牌大學,過早地學習那些本不屬於自己年齡段的高階知識,進而無暇兼顧其他領域,成為一個學習的工具。

由此我們也可以反推羅章雄的高中、初中、小學,大概也都是一個考試機器的形象吧。這種狀態縱使可以讓孩子的考試成績很好,但他最終將很難在學術研究上有所大成,甚至可能會成為庸才。

正如美國應用數學家諾伯特·維納的經歷一樣,他從小是個神童,思維超群,但父母卻因此過度地在學習上給他施加壓力,致使他到晚年之後,雖然成為了一名數學家,但是他的心智、思想行為方面的表現卻如同孩童一般。在他晚年的自傳《昔日神童》一書中,字裡行間都透露出對父親的強烈憤恨。

天才縱然很難得,但知道如何發現和引導天才,卻是更加難能可貴的事情。就這方面而言,楊振寧顯然是幸運至極的,他的父母、老師,在他的童年生活中都做了極其正確的事情。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楊武之出國留學前(懷中小孩為楊振寧)

通向“神童”之路

楊振寧小時候有個外號叫“楊大頭”。他這個大頭的意思,和愛因斯坦不太一樣。愛因斯坦的“大頭”純粹的是腦袋大,楊振寧的大頭,除了說他腦袋大之外,他在各個領域的表現都非常出色,經常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

相比之下,他的童年好友鄧稼先,年齡比他小兩歲,學習也不錯,但外號卻叫“老憨”。原因很簡單,楊振寧和鄧稼先所處的那個圈子裡小孩實在是太優秀了,而鄧稼先老實內斂,在學習之外又鮮有擅長的領域,所以才有這麼個外號。

楊振寧小時候有多出色呢?

他的母親是舊社會女性,只讀過一兩年私塾,就這種文化程度的她,竟在楊振寧6歲之前教他認識了3000多個字,這充分說明了楊振寧天資聰穎,學習能力強。

1928年,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獲博士學位歸國之後,一眼就看出了楊振寧在日常生活中的非凡表現,在楊振寧幼兒時的一張照片背後,楊武之這樣寫到:

“振寧似有異稟,吾欲字其伯瓌。”

楊武之留美五年,斬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可以說自己本身就是天賦異稟之人,但他卻說楊振寧有似有異稟,可見他認為楊振寧的表現比自己小時候更加出色。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楊振寧和母親在合肥

楊武之回國後,立刻就被廈門大學聘請為數學教授,全家從合肥遷往廈門。在這座先進的濱海城市,6歲的楊振寧見到了許多以往沒有見過的新鮮事物:海、沙灘、電器、抽水馬桶、菠蘿等等,眼界大開。

在廈門的一年時間裡,楊振寧唸了小學二年級,楊武之則一方面經常帶兒子出去玩,去海灘撿貝殼,另一方面教他一些現代科學知識。比如:用不同大小的球體給楊振寧講解天體運轉情況、;用“雞兔同籠”的典故教授一些算數知識;還有經典的唐詩宋詞、朝代順序、天干地支、圍棋京劇等,都會簡單教一些,來引發興趣。楊振寧當時雖然不太理解,但卻聽得很開心。

對於上述這一點,許多人可能不以為然,認為要教就要一次教明白,不然前面學,後面忘,沒有意義。但我舉個例子,大家都會明白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假如你10歲那年滑過一次冰,哪怕只有幾次失敗的經歷,而且後來一直長到30歲都從未再滑過。但是,如果30歲以後的某一天,你穿上溜冰鞋之後,你會發現,你根本不需要別人來教,很快就能學會。

用科學一點的話來說,這叫做“肌肉記憶”。當你做過某件事情之後,你的肌肉會形成條件反射,這種記憶一旦獲得,遺忘的速度將會非常緩慢。同理,大腦也具備這樣的能力。楊武之顯然是清楚這一點的。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在廈門

1929年,楊武之被清華聘請為教授,七歲的楊振寧和家人一起搬到了北京的清華園居住。在這裡,楊振寧度過了8年的時光。對於楊振寧而言,這八年是他人生中極為重要的八年,幫助他塑造優秀的性格和習慣。

一般而言,楊武之是個數學家,數學是自己的強項,那它自然是有能力把兒子也培養成一個數學家的。但是,楊武之卻沒有這麼做,他絲毫不過度干預兒子的學習方向,只是偶爾有機會會給楊振寧解釋一兩個基本概念,僅此而已。

楊振寧10歲以前,大多數的課外活動就是一個字:玩。

變著法的玩,用心思玩,怎麼高興怎麼玩,只要不闖禍就好。當然楊振寧的學習成績也保持的不錯。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鋒芒漸露

到了楊振寧十歲左右的時候,楊武之就開始注意到,兒子在數學領域很有天賦。用楊振寧自己的話來說,如果在當時父親教自己一些更高階的推理和演算的話,自己會學的很好並且很愛它,甚至以後也會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但父親卻沒有這麼做。

相反,父親卻在學習之外的領域做了不少的工作。比如說:給楊振寧找一個清華的學生當暑假老師,讓他教楊振寧學習《孟子》。這位老師的教書方式很特別,除了書本本身的知識,還風趣地講解了許多古代歷史故事,使得楊振寧學習《孟子》情緒非常高。就這樣,兩個暑假下來,楊振寧成為他們學校唯一一個能夠背誦《孟子》全文的人。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又要說了,當時都進入民國20多年了,為什麼還要學孟子?

殊不知《孟子》中不僅包含各種歷史典故、人生哲學,還蘊藏著大量的辯論技巧,可以讓人領略邏輯推理的精妙,如《梁惠王下》就是典型的代表。

不信你看,楊振寧現在已經快一百歲了,但他跟各大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對話時,依然是思維敏捷,邏輯清晰,引經據典也都是信手拈來。你看他的採訪談話會發現,這些主持人真的就是個弟弟。(PS:楊振寧中小學時期就已經是演講高手。)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讀《孟子》還增長了楊振寧愛閱讀的興趣。在住校期間,他經常在課餘時間去圖書館看書,其中他最愛看的書是當時比較有名的雜誌《中學生》,這本書包含文學、歷史以及自然科學等等各種文章,每月都有厚厚的一本,楊振寧稱自己當時每期必看。

再後來,楊振寧看的書多了,有時候就經常會去翻看父親書架上的書,中國的,外國的都有,但是大部分外語書籍他都看不太懂,每次去問父親,父親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

孩子有求知慾時,楊武之總是能夠剋制住不去教他,讓他不要慌,因為他知道,過多的新知識湧入會分散孩子的精力,對於學習不是好事。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楊振寧(最高者)和弟妹們

在楊武之的這種精心的引導教育之下,楊振寧領悟能力越來越強,常能舉一反三,會推理,善觀察,表達能力也很不俗,清華園裡的老師們紛紛開始注意到這個少年,投以投來羨慕的眼光,並以“楊武之之子”來教育、鼓勵自己的子女。

再到後來,楊振寧的名聲甚至傳出清華園,就連燕京大學的教師圈子也都知道楊振寧的名聲,並鼓勵自己的子女要以楊振寧為榜樣,向他學習。

要知道,當時清華大學的老師,很多都是海外留學歸來的碩士、博士,或者國學大師,在當時中國識字率不足5%的時代,這些人可以說是萬里挑一的頂級學者,能夠得到這些人的讚許,楊振寧兒童時期的天才表現便又可見一斑了。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一鳴驚人

1937年的夏天,剛讀完高一的楊振寧正在放暑假。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楊家為避戰火回到合肥,楊振寧轉到廬州中學讀高二。他的父親則一直跟著清華大學遷移至長沙(由清華、北大、南開戰時臨時合併的學校),基本顧及不到家庭。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12月13日,南京淪陷,合肥上空戰雲密佈。

到1938年一月底,長沙臨時大學決定遷往昆明,楊武之帶著一家老小從合肥到武漢,再到廣州、河內,沿滇越鐵路北上,歷時一個半月抵達昆明。在昆明,楊振寧讀完了高二下學期。

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後,改名西南聯合大學,並於同年夏天宣佈,因為戰爭原因,本年度全國統一高考取消以往“考大學必須要高中文憑”的規定,宣佈所有中學生都可以按照“同等學力”報考大學。正在過暑假的楊振寧決定立刻借書自修高三課程,準備高考,希望早日成才,報效國家。

同年秋天,16歲的楊振寧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在全國兩萬多名考生中名列第二。

一個在戰火飄零中只讀了兩年高中的學生,甚至連一天的物理課都沒有上過,僅用一個半月時間自學,就能擊敗兩萬多名考生,名列第二,楊振寧的初中、高中是成績是什麼級別,我想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看到他的冰山一角了。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再造神話

由於楊振寧在考試之前只讀過高二,學過化學卻沒學過物理,所以他最初報考的是化學專業。可是後來他自修了一個多月的物理之後,他發現自己更愛物理,於是在入學後不久就轉入了物理系。

在西南聯大的第一年,楊振寧的考試成績就非常出色,位列全校第一。第二年,楊振寧獲得第一屆穆藕初先生獎學金,這個獎項全國所有大學裡只有三個名額,楊振寧是理科類唯一的獲獎者。

1944年,楊振寧以88.28分的成績取得碩士學位,同年獲得庚款留美學生提名,在22個庚款留學生名單中,他是唯一一個物理系學生。

1945年8月28日,楊振寧從昆明乘飛機,經印度加爾各答轉飛美國。這是他第一次離開父母同學,去那麼遠的地方,自此天空海闊,山高路遠,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做決定了。分別時,回望送別的親人朋友和滿目瘡痍的祖國,楊振寧哭得不能自已。

到美國後,楊振寧於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先後獲得過美國、巴西、委內瑞拉、西班牙、俄羅斯、日本、中國等的科學院院士(含榮譽院士),並提出著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還帶出了許多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被譽為繼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之後的第四號物理巨匠。

12歲高中畢業,天才少年急欲進入名牌大學,楊振寧一語驚醒夢中人

諾獎頒獎

總結起來,楊振寧的一生之所以能夠成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我想是他的父親給了他足夠的空間和自由,讓他對所有事物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在後來的回憶中,楊振寧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我的父親是一位數學家,但是在他發現我的數學天賦之後,並沒有過早地催促我去研習數學,我很感激父親的明智。

的確,在楊振寧的童年生活中,楊武之幾乎從未試圖通過“家庭補習”的形式來提高楊振寧的學習水平,這極大地保留了孩子思考的獨立性,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經歷去發現自己的興趣,進而做出自己的選擇。而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真正產生興趣之後,往往可以研究的極深,甚至可以給一個領域帶來巨大的變革。

相反,如果只知道一味地“為了學習而學習”的話,那麼即使他一時的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但最終也會淪為一臺不能自主思維的社會機器。由此我們回看楊振寧給羅章雄父親的那一番苦勸,看似沒有起到作用,但實質上當他把這件事情寫入自己的自傳中時,這個“反面故事”便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不是嗎?

"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採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讚美數字的優美和力量;它既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蹟的奇蹟,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楊振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