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现实生活中,“天才少年”的案例并不少见,像什么10岁上高中的、10岁上大学的……我们经常能够在新闻上看到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感叹他们的头脑之发达、学习能力之强劲。

可是,过早地进入高中或者大学,过多地接受年龄承受范围之外的知识,真的好吗?我想,对于这个问题,杨振宁先生毫无疑问是最有资格来做解答的。

因为,杨振宁本身就是一个神童,并且他还成功地从神童走向了另外一个巅峰-诺贝尔奖,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科学家之一,可以说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那么,从天才少年到顶级物理大师,杨振宁有没有什么秘诀,能让他做到天才一生的呢?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无独有偶,在1990年,有一个自称是天才老爸的人,给杨振宁写信,信中称自己儿子(罗章雄)是天才少年,在当地名声很大,12岁就修完了所有高中课程,而且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拥有了就读国内许多名牌大学的资格,他自己很希望儿子去新加坡大学进修,可是内心又有一丝犹豫。他想到当时名声赫赫的大科学家杨振宁,于是就修书一封,希望在这方面得到杨先生的一点意见。

作为求助对象,杨振宁收到这封信之后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思考了很多东西。最后,杨振宁给他回了一封长信,希望能够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回信中,杨振宁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劝诫这位父亲不要拔苗助长,否则可能会带来很不好的结果。

可是这位父亲没有听他的话,坚持把孩子送新加坡大学(NU)。对于这件事,杨振宁感触很大,他后来曾到新加坡专门打听过罗章雄这个人,但是并没有得到关于他的什么消息。

想来这个昔日的天才少年在加入新加坡大学之后,已经落得籍籍无名了吧。惜哉!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罗章雄的案例让我们想起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过的一篇散文《伤仲永》,文中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天才变庸才的经典案例。

“神童”方仲永的失败,是因为父母过早地将其作为赚钱工具,而不让其学习所致。而罗章雄的失败,在于父母急于让他进入名牌大学,过早地学习那些本不属于自己年龄段的高阶知识,进而无暇兼顾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学习的工具。

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推罗章雄的高中、初中、小学,大概也都是一个考试机器的形象吧。这种状态纵使可以让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好,但他最终将很难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大成,甚至可能会成为庸才。

正如美国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的经历一样,他从小是个神童,思维超群,但父母却因此过度地在学习上给他施加压力,致使他到晚年之后,虽然成为了一名数学家,但是他的心智、思想行为方面的表现却如同孩童一般。在他晚年的自传《昔日神童》一书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父亲的强烈愤恨。

天才纵然很难得,但知道如何发现和引导天才,却是更加难能可贵的事情。就这方面而言,杨振宁显然是幸运至极的,他的父母、老师,在他的童年生活中都做了极其正确的事情。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杨武之出国留学前(怀中小孩为杨振宁)

通向“神童”之路

杨振宁小时候有个外号叫“杨大头”。他这个大头的意思,和爱因斯坦不太一样。爱因斯坦的“大头”纯粹的是脑袋大,杨振宁的大头,除了说他脑袋大之外,他在各个领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经常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相比之下,他的童年好友邓稼先,年龄比他小两岁,学习也不错,但外号却叫“老憨”。原因很简单,杨振宁和邓稼先所处的那个圈子里小孩实在是太优秀了,而邓稼先老实内敛,在学习之外又鲜有擅长的领域,所以才有这么个外号。

杨振宁小时候有多出色呢?

他的母亲是旧社会女性,只读过一两年私塾,就这种文化程度的她,竟在杨振宁6岁之前教他认识了3000多个字,这充分说明了杨振宁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强。

1928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获博士学位归国之后,一眼就看出了杨振宁在日常生活中的非凡表现,在杨振宁幼儿时的一张照片背后,杨武之这样写到:

“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其伯瓌。”

杨武之留美五年,斩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可以说自己本身就是天赋异禀之人,但他却说杨振宁有似有异禀,可见他认为杨振宁的表现比自己小时候更加出色。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杨振宁和母亲在合肥

杨武之回国后,立刻就被厦门大学聘请为数学教授,全家从合肥迁往厦门。在这座先进的滨海城市,6岁的杨振宁见到了许多以往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海、沙滩、电器、抽水马桶、菠萝等等,眼界大开。

在厦门的一年时间里,杨振宁念了小学二年级,杨武之则一方面经常带儿子出去玩,去海滩捡贝壳,另一方面教他一些现代科学知识。比如:用不同大小的球体给杨振宁讲解天体运转情况、;用“鸡兔同笼”的典故教授一些算数知识;还有经典的唐诗宋词、朝代顺序、天干地支、围棋京剧等,都会简单教一些,来引发兴趣。杨振宁当时虽然不太理解,但却听得很开心。

对于上述这一点,许多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要教就要一次教明白,不然前面学,后面忘,没有意义。但我举个例子,大家都会明白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假如你10岁那年滑过一次冰,哪怕只有几次失败的经历,而且后来一直长到30岁都从未再滑过。但是,如果30岁以后的某一天,你穿上溜冰鞋之后,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别人来教,很快就能学会。

用科学一点的话来说,这叫做“肌肉记忆”。当你做过某件事情之后,你的肌肉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记忆一旦获得,遗忘的速度将会非常缓慢。同理,大脑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杨武之显然是清楚这一点的。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厦门

1929年,杨武之被清华聘请为教授,七岁的杨振宁和家人一起搬到了北京的清华园居住。在这里,杨振宁度过了8年的时光。对于杨振宁而言,这八年是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八年,帮助他塑造优秀的性格和习惯。

一般而言,杨武之是个数学家,数学是自己的强项,那它自然是有能力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数学家的。但是,杨武之却没有这么做,他丝毫不过度干预儿子的学习方向,只是偶尔有机会会给杨振宁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仅此而已。

杨振宁10岁以前,大多数的课外活动就是一个字:玩。

变着法的玩,用心思玩,怎么高兴怎么玩,只要不闯祸就好。当然杨振宁的学习成绩也保持的不错。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锋芒渐露

到了杨振宁十岁左右的时候,杨武之就开始注意到,儿子在数学领域很有天赋。用杨振宁自己的话来说,如果在当时父亲教自己一些更高阶的推理和演算的话,自己会学的很好并且很爱它,甚至以后也会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父亲却没有这么做。

相反,父亲却在学习之外的领域做了不少的工作。比如说:给杨振宁找一个清华的学生当暑假老师,让他教杨振宁学习《孟子》。这位老师的教书方式很特别,除了书本本身的知识,还风趣地讲解了许多古代历史故事,使得杨振宁学习《孟子》情绪非常高。就这样,两个暑假下来,杨振宁成为他们学校唯一一个能够背诵《孟子》全文的人。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又要说了,当时都进入民国20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学孟子?

殊不知《孟子》中不仅包含各种历史典故、人生哲学,还蕴藏着大量的辩论技巧,可以让人领略逻辑推理的精妙,如《梁惠王下》就是典型的代表。

不信你看,杨振宁现在已经快一百岁了,但他跟各大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对话时,依然是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引经据典也都是信手拈来。你看他的采访谈话会发现,这些主持人真的就是个弟弟。(PS:杨振宁中小学时期就已经是演讲高手。)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读《孟子》还增长了杨振宁爱阅读的兴趣。在住校期间,他经常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其中他最爱看的书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杂志《中学生》,这本书包含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等各种文章,每月都有厚厚的一本,杨振宁称自己当时每期必看。

再后来,杨振宁看的书多了,有时候就经常会去翻看父亲书架上的书,中国的,外国的都有,但是大部分外语书籍他都看不太懂,每次去问父亲,父亲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孩子有求知欲时,杨武之总是能够克制住不去教他,让他不要慌,因为他知道,过多的新知识涌入会分散孩子的精力,对于学习不是好事。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杨振宁(最高者)和弟妹们

在杨武之的这种精心的引导教育之下,杨振宁领悟能力越来越强,常能举一反三,会推理,善观察,表达能力也很不俗,清华园里的老师们纷纷开始注意到这个少年,投以投来羡慕的眼光,并以“杨武之之子”来教育、鼓励自己的子女。

再到后来,杨振宁的名声甚至传出清华园,就连燕京大学的教师圈子也都知道杨振宁的名声,并鼓励自己的子女要以杨振宁为榜样,向他学习。

要知道,当时清华大学的老师,很多都是海外留学归来的硕士、博士,或者国学大师,在当时中国识字率不足5%的时代,这些人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顶级学者,能够得到这些人的赞许,杨振宁儿童时期的天才表现便又可见一斑了。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一鸣惊人

1937年的夏天,刚读完高一的杨振宁正在放暑假。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杨家为避战火回到合肥,杨振宁转到庐州中学读高二。他的父亲则一直跟着清华大学迁移至长沙(由清华、北大、南开战时临时合并的学校),基本顾及不到家庭。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2月13日,南京沦陷,合肥上空战云密布。

到1938年一月底,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迁往昆明,杨武之带着一家老小从合肥到武汉,再到广州、河内,沿滇越铁路北上,历时一个半月抵达昆明。在昆明,杨振宁读完了高二下学期。

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并于同年夏天宣布,因为战争原因,本年度全国统一高考取消以往“考大学必须要高中文凭”的规定,宣布所有中学生都可以按照“同等学力”报考大学。正在过暑假的杨振宁决定立刻借书自修高三课程,准备高考,希望早日成才,报效国家。

同年秋天,16岁的杨振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在全国两万多名考生中名列第二。

一个在战火飘零中只读了两年高中的学生,甚至连一天的物理课都没有上过,仅用一个半月时间自学,就能击败两万多名考生,名列第二,杨振宁的初中、高中是成绩是什么级别,我想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看到他的冰山一角了。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再造神话

由于杨振宁在考试之前只读过高二,学过化学却没学过物理,所以他最初报考的是化学专业。可是后来他自修了一个多月的物理之后,他发现自己更爱物理,于是在入学后不久就转入了物理系。

在西南联大的第一年,杨振宁的考试成绩就非常出色,位列全校第一。第二年,杨振宁获得第一届穆藕初先生奖学金,这个奖项全国所有大学里只有三个名额,杨振宁是理科类唯一的获奖者。

1944年,杨振宁以88.28分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同年获得庚款留美学生提名,在22个庚款留学生名单中,他是唯一一个物理系学生。

1945年8月28日,杨振宁从昆明乘飞机,经印度加尔各答转飞美国。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同学,去那么远的地方,自此天空海阔,山高路远,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做决定了。分别时,回望送别的亲人朋友和满目疮痍的祖国,杨振宁哭得不能自已。

到美国后,杨振宁于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先后获得过美国、巴西、委内瑞拉、西班牙、俄罗斯、日本、中国等的科学院院士(含荣誉院士),并提出著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还带出了许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誉为继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之后的第四号物理巨匠。

12岁高中毕业,天才少年急欲进入名牌大学,杨振宁一语惊醒梦中人

诺奖颁奖

总结起来,杨振宁的一生之所以能够成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想是他的父亲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对所有事物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在后来的回忆中,杨振宁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但是在他发现我的数学天赋之后,并没有过早地催促我去研习数学,我很感激父亲的明智。

的确,在杨振宁的童年生活中,杨武之几乎从未试图通过“家庭补习”的形式来提高杨振宁的学习水平,这极大地保留了孩子思考的独立性,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发现自己的兴趣,进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真正产生兴趣之后,往往可以研究的极深,甚至可以给一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

相反,如果只知道一味地“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话,那么即使他一时的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最终也会沦为一台不能自主思维的社会机器。由此我们回看杨振宁给罗章雄父亲的那一番苦劝,看似没有起到作用,但实质上当他把这件事情写入自己的自传中时,这个“反面故事”便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不是吗?

"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既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杨振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