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一池萍碎是什麼意境?

樊溢明


首先介紹一下蘇軾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蘇軾被貶黃州,一日讀到朋友章質夫的佳作:

水龍吟·楊花 章粢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蘇軾非常喜愛,一時興起,次韻(按照原韻)寫了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接著我們賞析這首詞,這首詞遠超章質夫的原詞,原詞是直接描寫楊花的情態,雖刻畫細膩,採用了對比烘托手法,盡態極妍,描寫傳神,並用典,借楊花飄零之態抒離人之思,是古詩詞是常見的立意和寫法。蘇東坡以寫豪放詞聞名天下,實際上作為一個藝術風格多樣化的詞人,他也能寫出婉約之詞,這首詞難為了蘇軾,因為他要嚴格遵循章詞的韻腳,用盡了蘇軾的才情,寫楊花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成為他的名篇佳作,古往今來寫楊花的經典。這首詞表面上是寫楊花,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刻畫楊花,實則借楊花喻思婦,借思婦寫詞人自己被貶黃州的人生際遇。

詞的上片寫景,側面描寫楊花(柳絮)飄零,飛舞之態。你看楊花,它很像花又不像花,無人憐惜,任憑它飄起墜落。楊花本身是柳絮(長著白絨的柳樹種籽)沒有花的豔麗和香味,所以非花;“楊花榆莢無才思,故穿庭院作飛花”,但它隨百花一樣飄飛在春天,故又似花。下面幾句,宕開一筆,似寫楊花,更似寫思婦,它離開樹枝,飄零在路旁,看是無情,卻飛花有意。嫩綠的柳條拂壞了柔情愁腸,細長的柳葉撲面而來,讓人睜不開眼睛。惟願柳絮隨風把遠方的心上人尋覓,酣睡時做著這樣難得的好夢,卻又被可惱的黃鶯兒的啼鳴聲,把奴從夢中驚醒。這句與“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唐詩金昌緒的《春怨》意思相似。這裡把楊花和思婦交織在一起,分不清是寫楊花的遭遇或是思婦傷感的情緒。

下片開始抒情,不恨楊花飄落,那是自然規律,不可挽留,只是怨恨西園,不善待落花,隨意把它丟在一池春水中,難以收拾,掩埋香丘,落紅枯萎,難以復原,更可怕的是經過了夜雨的摧殘,第二天早晨出門一看,滿滿一池,星星點點的綠萍,那原來是昨日楊花的化身。如果非把飄滿柳絮的春色分為三份,那麼兩份(柳絮)化作了塵土,只有一份(柳絮)墜入了流水。細細看來,那分明不是柳絮,點點滴漓,而是離人傷心的淚珠啊。詞人借花喻人,託物言志,盡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欲說還休的感傷。花謝就意味著春天的離開,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更可怕還要經歷風雨的摧殘,難以再次回到枝頭。蘇軾少年得志,結果“烏臺詩案”,因言獲罪,被貶黃州,身陷囹圄,差點死去,身世如楊花飄落般慘淡,“持中雲中,何時遣馮唐”,何時能東山再起,官復原職。

特別是“一池萍碎”的意境,可謂借物喻人,與前面的“拋家傍路”和後面的“春分三色,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相呼應,虛實相間,妙趣橫生,耐人尋味,古往今來為人稱道不己。何謂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錫荔枝》詩自注:“飛絮(即楊花)落水中,經宿即化為萍。”“柳”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重要題材和獨特的審美意象,經過上千年的文化積澱,“柳”成了詩情、詩意的化身。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古人就有"折柳"相留之舉,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比如李白的詩“楊花落儘子歸啼”“曲中應是聞折柳”,《詩經》“昔我來者,楊柳依依”。又楊、柳同科異屬,故古詩文中二者常常通用,柳可稱楊者頗多,柳花、柳絮作楊花、楊絮。詩人們通過"楊花”意象的設置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借柳之形色、柳之姿韻,寄寓羈旅人生的漂泊不定,被貶黃州身世的哀嘆,宦海沉浮、人生無常的感慨。結合蘇軾的身世,不難理解思婦的形象其實寄託蘇軾自己的感傷。東坡少年得志,20出頭考取“百年第一”的制科三等,其文才深得神宗青睞,評價甚高,說李白無蘇軾學識。初為鳳翔籤判,38歲為密州太守,可謂官場得意,但好景不長,因反對王安石過於冒進的“新政”,在詩中議論朝政,被人捕風捉影,斷章取義曲解,被文字獄所害,“烏臺詩案”幾置之死地,坐牢138天,後被貶黃州,東坡開荒,以解一家飢謹。離樹的楊花落在水中,經夜成萍,根本不可能再回枝頭變回原來的模樣,而且是揉碎的、滿池的萍,足見交織著傷春之哀,離別之恨,身世之苦的愁緒之深重。那哪是“一池萍碎”,分明是我蘇軾無邊的哀思,滿眼的淚水,一顆揉碎的心,令人愁腸百結,肝腸寸斷。


胡林平a


蘇軾這首詞上闋寫景敘事,詞人把柳絮想象成一位少婦,在半夢半醒之狀,似在思念遠方的夫婿。下闋寫景抒情。寫春天即將過去,百花凋零,楊花飛盡,看出了少婦的惜春之情。“一池萍碎”詞人描繪了楊花紛紛揚揚,飄落池塘,浮在水面,化作一池浮萍的畫面,讓讀者感受到少婦那種眼看美好的青春匆匆逝去,而又無奈的傷感。


美妙詩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是蘇軾婉約詞風的代表之作,“惜”字是這首詞之“眼”,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提問者提到的“一池萍碎”,正好入木三分的道出了作者“惜”的深刻和深沉。

一池萍碎:此花飛盡,落紅難綴,遺蹤何在?“惜”楊花的飄碎,意在境中。

公元1079年的12月,因“烏臺詩案”蘇軾被流放,到黃州時已是二月,“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和這首詞時,剛到黃州的蘇軾還沒有回過神,情緒還非常低落。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飄零的楊花,滿地的落紅,都意味著花事快了,春色將逝。楊花落盡,蘇軾並不怎麼傷心,可是自己的大好韶華,卻無路效忠報答皇恩,只能像楊花一樣,隨夜雨飄落,隨流水飄零,似浮萍散落池水。

正月初一離開京師,四日至陳州,二十日至岐亭,二月一日至黃州貶所,從汴京顛沛流離到黃州,多像這“一池萍碎”。落花流水春去也,換了人間。

楊花就是柳絮,蘇軾曾經自注雲:“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柳絮入水化為浮萍,這是蘇軾很喜歡的一個意境。眾人不恨、不惜的楊花,在蘇軾眼裡心裡其實是有惜有恨的。

一池萍碎: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惜”離人的心碎,意在境外。

章質夫把楊花也寫到了極致,它像一個小女孩調皮惹玉人責怪;像魚兒爭食,吐出一個又一個小水泡;像少婦思夫,淚眼盈盈。蘇軾次韻《楊花詞》,雖然創作難度增加,但他卻另闢蹊徑,以情御物,意境遠超原作,完全沒有命題作文的勉強。

無疑,章質夫的詞更勾起了蘇軾想念家人的離愁別想。

“拋家傍路”就是此時蘇軾的真實境況,從京師草草逃離,妻子王潤,兒子蘇迨、蘇過,都留在京師,只是帶了侍妾王朝雲到黃州。

從上闋“無情有思”開始,詩人便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思親少婦,少婦“有思”,她在思念遠方的夫婿,借思婦“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其實是自己在思念遠方的親人了。這一句蘇軾化用了唐人金昌緒的《春怨》的“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過遼西”詩意,愁入夢裡,夢裡與遠在萬里的君郎相逢,卻被鶯兒的啼聲驚醒,真是愁煞人也。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詞尾的這一句,堪稱千古經典。虛中有實,看那空中的紛紛楊花,卻又實中見虛,想那思婦的點點淚珠,虛實之間,讓拋家棄子的蘇軾愁腸百結,無語凝噎。

一池萍碎: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惜”理想的破碎,意境同在。

回到第一句“似花還似非花”,開門見山的一句寫出了楊花的本質和際遇,不同反響。蘇軾把握住了楊花的特點,也真切的表明了自己處境的尷尬。

蘇軾歸根到底是一個官員。小時候立下的壯言是“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22歲中進士,名動京城,宋仁宗更是直接將他視作未來的宰相人選。初入朝廷時,蘇東坡意氣風發,希望一展身手,但好景不長,“烏臺詩案”讓他九死一生。

遠大的政治抱負,與當下無所事事的“團練副使”官職,強烈的對比,讓蘇軾的理想如同鏡花水月。

“也無人惜從教墜”,更是言其際遇之苦,沒有人憐惜,就像這個花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墜落,隨風而去。初到黃州時,蘇軾在一首七言律詩《初到黃州》中寫到自己的心境,可以作為此時的註解:“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無人惜”自可笑,到老的時候了,事業全無,像楊花飄零無著,不被人憐惜。

這一池萍碎,流到王國維那裡,就成了“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決絕,意境輝映。

王國維無疑是懂蘇軾的。他也寫了一首詞《水龍吟•楊花詞用章質夫蘇子瞻唱和韻》: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日長無緒,迴廊小立,迷離情思。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正參參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墜。算人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值得一提的是,寫這首詞時,王國維經歷了喪妻之痛,事業上的懷才不遇。作者將自己迷惘、無奈、鬱郁不得志的情感,把惜春之情,思妻之傷,感時之傷懷,嘆年華之老去等多種情感揉和在一起,由楊花飄零說到人間遭遇,與蘇軾的遭遇和心境,遙相呼應。

結語:一池萍碎,古今同悲。

楊花承載了古往今來多少的悲情感傷,不管是身世飄零的人,還是愛情受挫的人,不管是歷經坎坷的人,還是受盡欺凌的人,都可以從楊花身上找到抒發的意象,從而對楊花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然而人畢竟不同於楊花,人有自己的品格和堅守,哪怕春色三分,也只能一分給流水。蘇軾在黃州悲觀抒懷之時,從來都沒有絕望過,他無時不刻不住期待,期待迴歸,期待再次受到重用,所以才有《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感慨。王國維也繼承了古代士大夫的秉性,“寧為塵土,勿隨流水”。

詩言志。借景抒懷是常用手法,透過這首詞的表面,我們讀出了作者的心志,王國維在評該詞時亦說“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


武哥說文


蘇試為人豪放曠達,喜歡交友。不管是同僚還是僧侶,只要義氣相投,都可成為朋友,可見蘇軾之情深而重義。《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一首唱和之作,寫楊花的易飛暗抒人生離別的無常。 詞的上半段寫楊花飄散,隨風萬里,極敘離恨愁別。詞的下半部言情,“不恨”花飛去,只“恨”花難綴,表達作者對離別的傷感和再聚的期盼。但作者很清楚再聚的艱難,所以才有“一池萍碎”。浮萍細碎,或為塵土,或隨流水。楊花的“萍碎”化作離人的淚滴,情透紙背,更加重了離恨的愁緒和情思的厚重。 蘇軾詞以雄闊超曠、綿邈深蘊著稱,這首詞貼合了綿邈深蘊的精妙之筆,以至王維國評其曰:“和韻而似原唱”。





把自己養好


詞中“一池萍碎”的字面意思是:池水中漂浮著散落的楊花。寓意歲月無情、命運飄零。看詞的後半闕: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浮萍。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作者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群芳譜》:柳絮“隨風飛舞。著毛衣即生蟲,入池沼隔宿化為浮萍。”


九思堂筆記


莫言萍碎飄零意,只是揚花落水中。

小可一直以來對此詞有一個不解之處,此詞為詠花,而下闕卻有落花,更有碎萍,顯得有些喧賓奪主。彷彿一首詠梅花的詩作中偏偏要重點描寫亭子或美酒,顯然這個比例並不均衡。

詠物詩詞的主體一旦確認,那麼詩詞中的其它事物都應當為主體服務,在這首詞中,楊花為主體,落花和浮萍只能是陪襯,相當於綠葉。

這個疑問一直沒有消除,所以很少評論這首詞,直到剛才,在網上尋找答案時發現某個註釋中寫道,蘇東坡曾經自己做了註釋,全文如下

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大意就是蘇東坡曾經自己實際親身觀察過,楊花落在水裡之後會化為浮萍。

於是恍然大悟,如夢方醒!

因此,這一句“一池萍碎”做何解釋就有了答案,這一句省略了兩個字

化為

正確的文字應當是

曉來雨過,(楊花)遺蹤何在?(化為或彷彿是)一池萍碎。

邏輯上是成立的,詞的主體是楊花,下了一場雨之然,把飄蕩的楊花沾溼落下,落到地上的變成了泥土,落到水裡的變成了浮萍(看上去像浮萍一樣),括號部分門是之前讀這種詞時認為的合理解釋。

因此,讓小可糾結的前一句也水落石出了。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現在通用的解釋是,恨花園裡的滿地落花枯萎難再重綴。原來以為這一句的落花有些搶了楊花的風頭。但實際上再想一層就明白了。落紅難綴,顯然不是枝頭上的花兒,而是落下來的花。之所以難綴,是因為地面上的落花看不到或看不全,因為地面上全是楊花。如果一定要解釋成枝頭上的花,同樣成立。楊花沾在樹上,沾在花上,把鮮豔的顏色全部遮掩了起來。

楊花蓋住了落花!

因此,全詞的賞析就完整了,如果說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句句說愁,那麼這一首《水龍吟》則句句說楊花!


亦有所思


蘇軾的這首詠物詩《水龍吟》,歷來褒貶不一,譭譽參半。尤其對於最後一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顧遂認為,你瞪大眼睛去看,一團一團的柳絮,怎麼會像是離人淚,顧遂道:不是,不是,再說它第三個不是,可見,坡公不善於言情,在這方面,須讓他辛老子出一頭地。在顧遂眼中,東坡把柳樹毛子比喻成眼淚,這不是惡搞嗎?太粗俗了。而對於一池萍碎,顧遂倒是肯定的。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到底是什麼意境呢?蘊含著詩人的傷春之感,離別之苦,身世流離之恨。

這句話和前面的拋家傍路,和後面的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水流相照應。暮春時節,楊花紛紛揚揚,滿院滿地都是,一陣風雨過後,院子裡,道路上,已不見了它的蹤跡,其中,大部分已踏入泥中,化為泥土,只有一小部分,被吹入河流中,如滿池細碎的浮萍,在春風中起起伏伏。蘇軾下面自己註解為:楊花落水變為浮萍,看來是真的。這並不科學,我們權當成比喻吧。意境是象與意的合稱,這裡講的象,下面再說說“意”。

一池萍碎,寓意連柳絮都失去蹤跡的時候,那就意味著,美好的春天,已經走遠了。留下的只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苦悶。詩人想到自己原來為朝中要員,現在卻被貶謫黃州,不就像水中漂泊的浮萍嗎,讓人心碎?所以,這句話的意境,有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惆悵,與親人離別的苦悶,和身世飄零江湖的感嘆。

再來,整體回顧一下這首詩:上片描繪楊花飄落情景。似花還似非花,又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說它是花吧,卻無色,無香味,太纖細,說他不是吧,卻有開有落的,沒有人憐惜,任由它灑落。然而,細思量,它看似無情卻有情。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難怪前輩最鄙薄這一句,上面在寫楊花,突然又出現了一個閨中少婦,確實有點凝滯,不夠自然。你看,美人愁腸千結,欲睡還醒,終於睡著了,夢到了千里之外的丈夫,卻又被黃鶯驚醒。正是: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下片借楊花抒寫離恨,王國維對其評價很高,和韻而似原唱。本來是用別人詞的韻腳來填寫的卻超過了原詞。但吳世昌卻說此言甚荒謬。看來,評價詞作,要有我們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判斷。我也不認為這首詠物此是上乘之作,你看賀鑄的詞句多自然:若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江湖夜雨92


原文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譯文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蕩在路旁,看起來是無情物,細想卻盪漾著情思。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閉。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我不怨楊花落盡,只怨那西園,落花難重綴。早晨一陣風雨,楊花蹤跡何處尋?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細細看,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淚。


詠物擬人,纏綿多態。詞中刻畫了一個思婦的形象。縈損柔腸,困酣嬌眼,隨風萬里,尋郎去處,是寫楊花,亦是寫思婦,可說是遺貌而得其神。而楊花飛盡化作“離人淚”,更生動地寫出她候人不歸所產生的幽怨。能以楊花喻人,在對楊花的描寫過程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糖中宗


回答;原文,似花還似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因酣嬌眼,人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池萍碎”大意是說思念情人的一種心情和憂傷。一池萍碎是心碎的意思也是一種牽掛和悲哀!


吾空問答曰出東方


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和當時的他的好友北宋詞人章楶創作的《水龍吟·楊花》。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拂曉的一場春雨過後,那隨風飄舞、“拋家傍路”卻“無人惜”的柳絮上哪兒去了呢,為何無蹤無影,蕩然無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表達了詩人婉惜楊花被風雨飄零,連遺蹟也找不到了,看到池中浮萍,寧願想像就是零落的楊花所化。最後結語"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那流水衝入池塘中的楊花,你仔細去看的話,那不是楊花,每一朵都好像是閨中婦人的眼淚。詩人又把楊花擬人化了,把楊花比作眼淚,刻化出一個深閨思婦的形象。

蘇軾和章楶這兩位詞人創作的這兩首詞,在詞中都屬上乘之作,章的這首清麗和婉,而蘇軾這首和詞,人景交融,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後人頗多讚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