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關於北魏的天賜品制

談到北魏,最熟悉的是魏孝文帝遷都的故事,北魏的“天賜品制”則很少有人關注,那麼“天賜品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天賜品制是北魏年間的一種官爵制度,是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天賜元年制定的新的官爵制度,目的則在分別安置散、文、武官員上,算是一種變相的獎勵制度。

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天賜品制內容


這是北魏歷史上,第一套包括了爵、散、文、武官的官、爵總框架,並且在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兩朝基本沿用下來,不過到了太武帝拓跋燾文成帝拓跋濬時期,這套制度的應用開始動搖,到魏孝文帝時期這一套官爵架構徹底被打破、棄用。

所以,這一套官爵制度,只能算是北魏道武帝初年的部落級政治體制,並夾雜著胡漢兩個民族對於爵位制度的基本思想,以適應北魏自身的生產條件,和異化漢政權的官爵制度為保障,此後該制度推行失敗,也是由些胡漢夾雜情況為根源的。

在魏太武帝到魏孝文帝時期,官爵制度逐漸形成併成熟,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過渡階段,因為大規模推行這一品階制度的定型,說是在“天賜”年間,歷史上一般稱此制度稱為“天賜品制”。

社會為什麼需要官品?

官品也稱為“品位”,不是平時所說的“品味”,它是一種制度。那麼,為什麼一個社會需要建立官品呢,與官制有什麼區別呢?


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拓拔珪塑像


官制很好理解,就是關於官的制度,包括設官制度、選任制度兩個基本方面。設官制度,指機構設置,長官、佐官和屬官的名稱、配員、品級、職掌等。選任制度:指官吏選拔、任用、考核、監督等。同時,還有與之相關的種種待遇、特權以及獎罰等諸多具體的規定。一直到現在還在沿用,如省長、縣長、鄉長都屬於官制裡的內容。

而官品則指的幾品,通常在電視裡常說到的“官至幾品”。如同現代軍隊裡,如何按官制就是軍長、師長、團長之類的職務,按官品則是:將官、上校、中校、上尉這一類的區分方式,官品對應領俸的等級。

有了官制,為什麼還需要官品呢?

這就是涉及一個很核心的問題,資源分配的權利,通俗地講就是待遇問題,因為職位有限,很多立了功勞的人,或能力強的人,是不是得賜給相應的待遇,除了升官以外,還有就是俸祿、封賞。

官品既是官制輔助功能,也是官制的一種補充。當一個政權由小變大時,單一的官制是無法滿足整個官僚機構,因此,北魏進入中原後,制定官品制度也就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不得不為之舉。

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是怎麼產生的

鮮卑族社會背景

北魏政權本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鮮卑也本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以遊牧為主業,而狩獵則是其資源獲取的輔助產業。至拓跋詰汾時,拓跋鮮卑部族南移至匈奴故地。因此,拓跋鮮卑同匈奴等遊牧民族在生存環境、資源獲取方式比較時,他們的類型基本相似,應沒有大的問題。

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拓拔珪塑像


未建立北魏政權時,鮮卑族內的產業單一,所以資源分配相對比較容易,到了北魏建立,並統一了北方後,北魏就需要適應本地的治理方式,其適應的結果就是借鑑漢政權,結合自身的特點,發展一種新的制度。

在北魏的統治範圍之內,有漢等其他民族,有農業、商業和服務業的存在,治理這些行業,北魏的整個官僚體系也在逐漸龐大。而且他們入主中原以後,沒把自己當成外人,而從入侵者的角色轉變為保衛者角色,準備在這裡長治久安的存在下去。

很明顯,原來在草原上那一套管理辦法過於簡單、粗暴。在中原地區已經行不通了,無論是職權的劃分、給以待遇方式和待遇等級也需要一個完整合理的解決方案。

在官制、官品這方面,漢民族文悠久,歷代漢民族政權在管理上,可以說是祖師爺級別的存在。因此,漢化成為北魏比較明智的選擇。

“天賜品制”多多少少也模仿了漢民族政權的官品制,但由於鮮卑族長期在草原上生活,他們的一些習慣,與漢族是不相容的,也因此造成一代明主拓跋珪思維定式,導致了胡漢夾雜的制度設計。

北魏前期百官無俸,就是部落傳統的影響:部落大小首領各有各的生計(有牛、有羊、有奴隸),用不著部落領袖統一提供俸祿。

另一方面,先前的戰國、秦及漢初的一段時間裡,“宦皇帝者”職類沒有薪俸,他們靠君主直接提供廩食。


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北魏軍隊劇照


居於這些因素,天賜品制夾著胡漢兩方面的思想,最開始推行的時時候,鮮卑族人對制度的影響比例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胡漢比例開始發生變化,“天賜品制”的不足之處也漸漸凸顯,使得社會矛盾激烈並,最終成為一個過渡制度,到了魏孝文帝時期就被棄用了。

天賜品制的主要不足之處是什麼

天賜品制最大的不足,就是“百官無祿”,可能是因為道武帝拓跋珪還保留著草原上生活的一些固定思維,所以規定沒有俸祿發放,如同現代人上班不給薪水。這在歷朝歷代絕對是前無古人的制度,這其中,就能窺得北魏天賜品制的一大特點,即胡漢夾雜,要知道,關於俸祿,在漢政權這裡是與制度關聯的,有品就要發俸祿。顯然,拓拔珪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或者說,拓拔珪更多地考慮了鮮卑族的習慣。

而這種制度的執行,從拓跋珪正式即皇帝位算起,到太和八年班祿,連續使用了八十多年。期間經歷了明元帝、太武皇帝、南安王、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六代,這麼久的時間裡沒有實行固定的俸祿制,可以算得上北魏國家的政治特色之一。

據說北魏當朝是這麼解釋的:

“《魏書·本紀》載孝文詔書雲:‘置官班祿,行之尚矣。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絕。’”

這八十多年,官員日子是怎麼過的?

一些研究魏史者認當時百官的收入來自

“不定期班賞”、“依靠私家經濟收入”、“官司的廩給”;


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拓拔珪畫像


如果官員沒有自己的生計,其生活來源只能靠“不定期班賞”和“官司的廩給”。“不定期班賞”主要發生在北魏統一戰爭過程中,用戰爭掠奪品進行“班賞”。

北魏統一北方後,戰爭少了,所能掠奪的財物也少,也就很少進行“班賞”。因此,沒有其他收入的官員,收入正當來源就只有“官司的廩給”一條途徑了。“官司的廩給”能否經常及多少,要根據北魏政權的府庫充盈情況而定。如同現在公司發獎金一樣性質,效益好多發一點,效益不好,一分錢獎金都沒有。

是不是因為“百官無祿”,就可以認為“天賜品制”不合理呢,當然不是,評判一套官品制度是否合理自有標準的。而這套標準是否適應鮮卑族,則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判斷官品制度是否合理的三個指標

品位待遇的優厚或微薄程度。

這個時代官員的品位,其待遇非常優厚,就可以說其時品位分等比較發達,如果官員的品位待遇差,待遇來源更多地附於所擔任的職位,則可以說其時品位分等不發達。

品位安排的複雜或簡單程度。

所謂“複雜”,既包括序列結構的複雜程度,例如位階本身的繁密整齊,多種位階的並存互補等;也包括運用規則的複雜程度,例如升降、轉改、回授等方面的細密規定。優厚的品位待遇,在政權比較簡單原始的情況下,照樣能夠出現;但複雜的品位安排就不同了,它們只能出現在發達的官僚體制之下。

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北魏地圖

品位的開放與變動程度。

這包括品位獲得的開放或封閉程度與品位佔有的變動或穩定程度。由軍功或考試而獲得的品位,可以認為是開放的,往往也是可變動的,即可晉升的。

另一些品位則一旦擁有就不大變動了,如周朝的公侯伯子男爵,以及卿、大夫爵。其時的貴族政治,造成了封爵的封閉性與凝固性。

針對以上三個指標,天賜品制顯然是矛盾的,前四品分別是王、公、侯、子的爵位佔據,其餘的散官、文武官員是沒有資格進前四品。正常情況下,四類爵位之人應該有自己的生計,且可以世襲。

“天賜品制”品位的安排相對比較簡。到了五品之後,沒有相對嚴謹的規則,看起來有魏晉官品的外形,但卻過於粗獷,六品以下只是作為選官資格的等級,又不是現實官品;前四品的性質更類似官品,後五品則具有候補任官資格的性質。所以一般人是無法理解他的實用程度有多大。

正所謂“官無前四品,爵無後五品” 一般官員最高就只能是五品,基本上封死了其他進爵位之路。

因此,“天賜品制”整體設計是不太合理的,充滿了拓拔珪個人的想法和鮮卑的民族特色,這些想法,在漢制中是沒有的,也就談不上經驗得失的總結了,最後在本朝被替換也就是必然了。從理論上是根據這三個指標來評定,執行過程中有些什麼問題呢?

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執行的結果

而在執行“天賜品制”的過程中,這些胡漢夾雜的矛盾就一一爆發了出來,最主要的矛盾便來自於“百官無祿”。

隨著北魏控制地域的擴大,深入中原,對農業社會的資源依賴性增強,組織生產、收取租賦、錢糧運輸、軍需、朝官供給等成為常態,政權結構組織變得複雜,“內外百官”人數增加,自然會成為經常之態,百官的生存資源供給便成為了朝廷的大問題。

因此,到了魏獻文帝拓跋弘即位的時候,“百官無祿”同官員貪腐的矛盾集中爆發,北魏的“羊酒之罰”(北魏顯祖詔令,各級官員,如果自己所監察治理的地方收受一頭羊、一斛酒的人,罪行到處死,行賄者以同案論處。)。

最後社會矛盾進一步被激化,引出了“班祿酬廉”(類似於現在的高薪養廉的做法)的解決之道。還是迴歸了自秦漢起“薪俸”制度。

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拓拔宏


總結

北魏“天賜品制”的形成,原本是拓跋珪朝著漢化方向靠近的一個重要措施,在南北朝這個動盪的時間,已經顯得比較前衛。所制定的“天賜品制”設想還是不錯的,客觀上也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發展,但由於“天賜品制”需要考慮到鮮卑族自身的特點,也要考慮到漢民族的治理方式,這便造成了矛盾,觀察天賜品制,可以發現處處是胡漢夾雜的痕跡,結果就是異化的官爵制度,導致了一個異化的官本位社會,進而又導致這個官本位社會太脫離現實,或者說脫離了北魏政權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係。

而北魏前期的生產方式是什麼呢?是由搶奪經濟、畜牧經濟、農業構成,最初搶奪經濟、畜牧經濟佔主要地位,統一了北方以後,搶奪經濟逐漸減弱,但是,當朝沒有大力發展農業,而把畜牧業進行擴張,甚至把農田變成牧場。而造成國庫空虛,沒有餘錢用來發俸祿。

原有鮮卑一族據高位者,有自己的生計,有無俸祿影響不大。對於那些五品以下為官、且沒有自己的生計者,則難以維持生計。無形中把他們往貪腐道上趕。其間雖然也有像高允、平恆那樣的清官,畢竟是鳳毛麟角,而不是主流。


從胡漢夾雜的天賜品制,看北朝魏異化過後的官本品社會

高允


“高允雖蒙寵待,而家貧布衣,妻子不立。”

平恆(歷任中書博士、幽州別駕)

安貧樂道,不以屢空改操。徵為中書博士。久之,出為幽州別駕。廉貞寡慾,不營資產,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飢寒。

所以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後來拓跋魏的統治者逐漸意識到如果生產方式不變的話,所制定的官爵制度只能是一個怪胎,異化了的官本位社會是無法發揮自己的效應的,於是,北魏統治者開始重視農耕。加上有漢人學者加入了管理,就有了後面的“班祿酬廉”、“太和改革”

但天賜品制,最後也因不合適宜而被歷史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