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齡剩女”,想談戀愛有多難

戀愛不易,“過了年紀”還想去戀愛,更不易。

電視劇《下一站是幸福》中的女主賀繁星,32歲,膚白貌美家境優越,卻還是被相親對象稱呼為“大齡剩女”。

“恕我直言,您已經32歲了”|所謂“大齡剩女”,想談戀愛有多難

現實生活中,無論是美人還是普通人,或多或少都為年齡所困。尤其過了三十大關,人們在婚戀上需要面對的壓力和偏見,遠比電視劇中殘酷。pbs紀錄片《中國剩女》裡三位女生的故事,就呈現了這樣的殘忍事實:

我不是找不著,可我媽媽太挑剔了

“工作很重要,得有房子,家境不能比我差吧。不能是農村的,身高175以上吧”,許敏(音譯)在婚戀網站上按條件在篩選。

許敏是一位家境不俗、工作穩定的28歲北京女生。大學畢業後,她開始積極地參加相親聯誼會,可惜相中了對象,能不能發展關係,都得媽媽拍板。

相親幾年,一直被母親的意見影響,許敏去見了心理諮詢師

“我順從慣了,我現在不是找不到,是我媽太挑剔了”。

“小時候在大街上,我不聽話,我媽就走了,還不讓我哭,我想對媽媽說,你別生氣,不要把我扔了,我會聽話。”回憶久遠的場景,女孩喃喃說著,潸然淚下。

“恕我直言,您已經32歲了”|所謂“大齡剩女”,想談戀愛有多難

回家後,許敏試著跟媽媽溝通:“別再摻和了”。講著講著,重點不在對象上了,女孩抽泣著開始控訴母親的控制慾、自己的忍讓和痛苦

母親打斷了她的話頭:“我們倆高價給你上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我們倆培養了你,完了現在我們一無是處,我給你買了房車,你一點面子都不給,像受了多大委屈。

“恕我直言,您已經32歲了”|所謂“大齡剩女”,想談戀愛有多難

聽到這些,許敏沒敢再多說什麼,只是哭。之後,繼續尋尋覓覓。

這場抗爭,似乎結束了。

如果順從和乖巧成為了習慣,要改掉這樣的習慣,必然要傷筋動骨,痛苦不堪;同時,如果一切都是乖巧聽話得到的,要維護所得到的,只能繼續乖巧聽話。

讀書、工作時,只要足夠努力,似乎總有最優解。媽媽成功的規劃、積累下來的資產,讓女孩對媽媽的能力產生依賴;被依賴的,越發強大;依賴慣的,慢慢喪失了決定的意志。許敏母親在一定程度上,親手剝奪了女兒自己探索、受挫然後成長的許多機會,出發點是愛,可是一路包辦,就只能繼續包辦下去。

像許敏這樣的乖乖女孩,面臨的困境,是還要不要繼續做聽媽媽話的好孩子。她揹負的,是鞏固父輩為她創造的優越條件的責任,同時還要面臨接受選擇的未知的代價。可這對被保護得太好的女孩而言,太艱難了。

我過著不斷戰鬥和逃亡的生活,但還是很不安

《紅樓夢》中,賈寶玉說過這樣的話: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

婚後女性的形象,常常被醜化,而大齡未婚的女生形象,則是被矮化的:

華梅(音譯)是一位律師,34歲,出身農村,爽朗堅韌。在家裡、在婚姻介紹所、在約會現場,她經歷了以下的對話:

華梅:我的要求可能有點高,我希望他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最重要的是,他尊重女性,能分擔家務。

婚戀介紹員:“我說話比較直哈。你的年紀真的很大了。你以為你的年齡在婚姻市場是很好的年紀?你覺得自己的外形看起來很年輕?這都是自欺欺人。

希望走進婚姻,你就得考慮孩子。我覺得你可能是因為工作的原因,你的性格有點硬。我想還是柔一點。”

“恕我直言,您已經32歲了”|所謂“大齡剩女”,想談戀愛有多難

一位相親對象:“每個xx省男生都有大男子主義,只是程度不同,在未來的婚姻裡,我希望占主導地位。我不希望女生比我強太多”

華梅的姐姐:“你想過45歲怎麼辦?鬧個病鬧個災,誰關心你?你看看誰家不結婚的,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在家裡,華梅聲嘶力竭地為自己的生活爭辯著,但望到父母的愁容,她淚流滿面。

“恕我直言,您已經32歲了”|所謂“大齡剩女”,想談戀愛有多難

早年拼盡全力,從農村考進北京的大學;歷經錘鍊,在繁華異鄉打拼紮根,這個女生創造的,和擁有的,是她還在農村生活的姐妹們不能完全理解和想象的光景。

每個人,都受限於自己的經歷和理解,去定義和評價別人的生活和選擇;對於自己的家人,古舊的文化傳統潛移默化地規訓我們,我們是可以干涉家人生活和被家人干涉生活的。

未看過外面的世界時,以為擁有婚姻才是完整的人生;但一旦看到過更多選擇,幸福的定義就再不狹隘了。

華梅深深瞭解這一些。但對家人情感的羈絆始終還在,所以堅強獨立如她,還是忍不住為自己未婚對家人造成的困擾難過。後面,華梅選擇換環境,到法國留學,考取碩士學位。

在婚姻裡,總是要放棄些東西的

我沒有說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局,我只能說,階段性地看,我現在更快樂。沒有結婚前,我的生活更有趣更豐富,結婚之後變得無聊了,但更幸福”,課堂上,蓋琪(音譯)回答了學生的提問。

出身書香門第,但家裡突遭變故後,蓋琪調整了對於婚姻的期待。她在一年內結婚、生子,跟隨丈夫,來到廣州的大學任教:

“時間來不及了,我要趕在一年裡,把這些都完成”。

婚禮上,蓋琪的母親看著女兒,說道:“我們逾越不了千百年來的這個習俗,我們得走常人走過的路”。

“恕我直言,您已經32歲了”|所謂“大齡剩女”,想談戀愛有多難

而對於婚姻的看法,蓋琪很務實:“我的想法就是,找到你的位置,然後守在那個位置上。當我到了三十多歲,我開始想,如果沒有很合適的那個人出現,我是要保持單身,還是向生活妥協?”

蓋琪選擇了婚姻,也選擇了妥協。就像每一對平淡生活的普通夫妻一樣,她和丈夫操持著家務,商量房間書櫃的擺放,與老人一起吃飯,帶著孩子在小區裡散步。紀錄片裡,關於蓋琪,再沒有太多的著墨。

選擇本身,就是放棄。因為選擇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同時放棄其他可能更好的機會。所以每每面對選擇,每個人都艱難而糾結。

而選擇單身或者婚姻或者不婚,更是重量級難題;因著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婚戀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還摻雜了家庭的寄望、社會的評價,所有複雜的力量都在撕扯牽絆,婚不婚、跟誰婚,難上加難。

於是有人糾結痛苦不已,也有人害怕放棄更多機會,害怕將就,於是放棄選擇。

但回到原點,婚不婚、跟誰婚,最後過日子的,還是自己。別人的聲音永遠是背景聲,別人的建議也永遠是參考。

無論最後怎麼選,所有責任都在於自己,代價也必須自己承擔。抱持一切責任我必須承擔的信念,理解任何選擇都有瑕疵,也許可以稍微減輕尋覓過程的煎熬苦楚。

而作為社會輿論聲音的一員,尊重別人的每一種選擇,不妄加挑剔,也是一種基本的禮貌。

翻查網絡資料,紀錄片中的華梅,最近更新了自己的動態。“一邊戰鬥,一邊撤退”的她,拿到了碩士學位,如今在德國生活,自在舒適。

“恕我直言,您已經32歲了”|所謂“大齡剩女”,想談戀愛有多難

每一種生活狀態,都了不起。

我是 ,心理教育工作者,一個沉迷閱讀和自我剖析的90後女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